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穀倉由上下兩層組成。

倉為樓閣式,由二層主樓和側面兩層亭樓構成。

四面正視,均為四柱三間。

主樓略高於亭樓,紅柱,青瓦,紅白相間,綴珠欄杆。

樓閣分為上下兩段塑造,下段屋身中央板狀箱式結構,面板可拆卸。

四周門廊微塑各種舞蹈、奏樂、侍衛俑共18尊。

背面下層正中書寫159字墓誌銘。

穀倉是仿當時江南樓閣式戲臺建築,重簷廡殿頂,屋頂正脊兩頭飾坐獅吻,中間飾紅色蓮苞一株,座配捲雲形葉,瓦系綴珠組成,瓦為圓形,瓦檔為三角形,瓦頂四周均為捲雲形裝飾。

此倉構造雖然繁雜,但整件器物飛簷、朱棟、雕欄、亭樓渾然一體,造型別致。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2、堆塑圓雕技法。

元釉裡紅官吏俑,1980年江西豐城出土,

頭戴雙翅官帽,身著紅色朝服,腰繫玉帶,雙手捧圭,腳踏船形鞋,一幅入朝上奏的模樣。

此俑裝飾特別,衣飾通體以釉裡紅裝飾,鞋帽則用褐釉點綴,面部、手、圭和衣袖留白。

以釉裡紅襯托白、褐色,整個人物俑表情惟妙惟肖。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釉裡紅人物俑

看點

03

釉裡紅瓷器彩繪裝飾的顯著特徵

元代釉裡紅的繪畫裝飾既遺留有古代陶瓷裝飾的印跡,

又衍生出了適合其顏色彩繪器物的風格,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徵:

1、線條繪畫

釉裡紅線繪係指在瓷坯上運用釉裡紅料進行線條描繪紋飾。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釉裡紅花卉玉壺春瓶

由於釉裡紅對還原焰燒成氣氛要求比較苛刻,所以很容易出現暈散及燒失現象。

因此,難得一見元代燒製出來的尚好的釉裡紅線繪產品。

高安博物館館藏元代窖藏出土的“釉裡紅開光花鳥紋大罐”,就是元代釉裡紅線繪產品的典型。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該罐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略閃青,器表紋飾構圖嚴謹,主題突出,層次分明。

線條繪畫裝飾清晰精細,頸部繪弦紋三道。

肩部繪變體蓮瓣紋一週,上下各飾一圈連續錢紋。

腹部四菱花開光,對稱繪雁穿菊花洞石紋和孔雀穿牡丹洞石紋。

開光間上下繪對稱三角狀靈芝形雲紋。

近底足處留白,上下各繪雙弦紋二道。

該罐燒造溫度掌握的較為恰當,釉裡紅色澤豔麗,當時絕大多數線繪釉裡紅產品是無法達到這種效果的。

紋飾描繪用筆細膩,與器物渾然一體。

釉裡紅線繪在元代主要適用於罐、瓶類裝飾,

該罐使用的線繪題材紋飾有:鳳穿花、雲龍、雲風、牡丹紋、花鳥竹石紋、雙錢紋、靈芝雲紋、變體蓮瓣紋等。

其罐上線繪開光圖案,與古代民間剪紙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久遠的鏤空藝術,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剪紙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將紙剪刻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燈花、牆花、頂棚花、門箋等。

隋唐以後,剪紙藝術日趨繁榮,並出現了眾多剪紙藝術的詩歌。

從技法上講,剪紙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出的藝術形體。

而這一剪紙的形體藝術早在唐代就已運用在瓷器上了,

現藏於高安市博物館的唐代“黑釉剪紙漏花對蝶紋長方形枕”,

1985年出土於高安城區七星堆墓葬群遺址。(暫未傳圖)

此枕是受當時剪紙貼花工藝的影響,採用了以下剪紙漏花手法:預先將剪好的蝴蝶形紙粘貼在已乾的枕胎上——後施釉——施完釉再將蝴蝶形剪紙剔除,即裸露出漏釉後的蝴蝶紋胎,再入窯燒製。

到了宋代,剪紙這一線形藝術技法又被大量的巧妙地用在吉州窯的器物上。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南宋 吉州窯剪紙漏花褐釉盞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宋代吉州窯褐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江西省博物館收藏

元代釉裡紅瓷器的繪畫技法多種多樣,其用單線或雙線勾勒圖形,

在突出輪廓的同時,也有其不足之處。

如單線或雙線勾勒所表達出的圖案立體效果較弱;

釉裡紅四菱開光花鳥罐在線繪過程中,著色時有出現料多或料少現象,

造成燒製過程中用料過少的地方出現不清晰的淺銅綠色,甚至有“燒飛”現象。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2、塗抹繪畫裝飾

元代釉裡紅塗抹繪畫裝飾是借鑑了古代繪畫潑墨中的技法而來,

它在運用中不求章法、以無拘無束的筆觸將圖案的渲染效果發揮到極致,與工整細膩的線繪圖案形成鮮明的反差。

前文提及的高安博物館館藏元代釉裡紅彩斑貼塑蟠螭龍紋高足轉杯,

可謂目前元代釉裡紅平塗裝飾中的精品。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該杯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閃青,釉質瑩潤。

高足杯外壁堆塑一條蟠螭龍匍匐其

上,杯內模印折枝梅、纏枝菊和回紋。

這件作品不受傳統繪畫工藝約束,釉裡紅以塗抹、潑墨的方式裝飾杯身,

數塊斑狀紋與器物上的留白相得益彰。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 釉裡紅堆塑螭龍蓋罐

3、刻劃與繪畫相結合

在元代,釉裡紅不僅有線繪和“白地紅花”裝飾(即塗抹繪畫裝飾),“紅地白花”裝飾也極具特色。

“紅地白花”是指以釉裡紅設色為地,在留白處刻劃紋飾,

從而使器物呈現出相應的裝飾效果。

現藏於江蘇吳中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的元代釉裡紅白雲龍紋蓋罐,

即是將刻劃與繪畫相結合而進行裝飾,

該罐通高28.5釐米,口徑12.7釐米。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釉裡紅龍紋蓋罐,江蘇吳縣通安華山出土

元代工匠在製作罐時,先在罐胎刻劃上所需的龍紋及輔佐紋飾,

再在刻劃紋飾之外以釉裡紅設地,後施透明釉一次燒成。

此裝飾手法使得器物設色紅白分明,效果明顯。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釉裡紅地白花暗刻雲龍紋四系扁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製作者巧妙地利用釉裡紅和白釉的色調反差,結合釉下暗刻劃裝飾,可謂匠心獨具。

這一設色技法為元代釉裡紅瓷器所獨創,十分少見。

此技法也自此之後以多種釉色出現沿用至今日,經久不衰。

元代另一件器物也運用了上述裝飾技法,

只不過釉裡紅設色的部位發生了改變。

雲龍紋蓋罐是在刻劃著紋飾的地方留白,其餘施以釉裡紅著色。

而高安博物館館藏元代窖藏出土的釉裡紅蘆雁紋匜正好相反,釉裡紅塗填在刻劃的紋飾之上,器物其他部位則餘以本色。

兩者在效果上形成鮮明的對照。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該件釉裡紅蘆雁紋匜,器身呈缽狀,胎白中現黃,釉色白中閃青,釉質瑩潤。

此匜以模成型,匜內胎心上刻劃一羽大雁銜蘆葦,匜內壁刻劃帶水狀波紋一週。

窯工在著色時以刻劃紋為基準,上面平塗銅紅釉,留白處素面沒有刻劃紋飾。

銅元素在還原焰作用下,在刻有紋飾的地方呈現出鮮紅刻線條紋,沒有紋飾處呈灰紅色。

覆蓋在胎體上的帶狀銅紅釉,使刻劃紋理層次分明,輪廓清晰,尤其是匜中的大雁,翎羽清晰可辨。

這是元代釉裡紅在結合刻劃紋飾過程中的又一妙用,

也是目前所見釉裡紅在刻劃紋飾之上使用效果最佳的器物之一。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4、青花釉裡紅與貼塑相互映襯

元代不僅單獨使用釉裡紅裝飾瓷器,還將釉裡紅與青花同時使用,使之與青花相互襯托。

青花與釉裡紅並存的裝飾俗稱“青花釉裡紅”。

釉裡紅與青花雖然同屬釉下彩,但兩者燒成溫度並不一致,

如想使兩者同時達到理想中的色澤效果,非常困難,

故元代釉裡紅與青花同時出現在一件器物上的情況極為稀罕。

元代以青花與釉裡紅組合燒製出來的器物難見成功之作,

但青花結合釉裡紅且與貼塑工藝同時出現在一件器物上,

賦予了青花和釉裡紅在裝飾瓷器過程中的立體效果。

如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塑蓋罐,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該罐通高41釐米,口徑15.5釐米,足徑18.5釐米,

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

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青花色彩濃豔,釉裡紅偏暗。

附獅鈕蓋。該罐造型豐滿,大罐蓋頂雕塑坐獅鈕,腹部飾以雙線貼塑菱紋開光,內飾以雕塑堆花。

大罐雕塑工藝雖說不上精湛,但裝飾層次鮮明,集繪、雕、塑、堆、貼等多種工藝技法於一身。

此罐在使用雕塑技法裝飾罐體的同時,注重突出釉裡紅與青花色彩的渲染效果,

從而使器物呈現出紅、藍及貼塑相呼應的多重立體效果。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青花釉裡紅開光貼塑蓋罐,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釉裡紅,是古陶瓷燒製過程中對色彩裝飾的再認識,

標誌著中國陶瓷藝術風格大轉型的到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在工藝視覺上,有了新的建樹和突破:

其塗抹技法,以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視線;

釉裡紅的暖色作用在雕塑瓷上使器物更富有立體感;

釉裡紅與青花在組合使用上突破了釉下單色彩繪裝飾效果,

使紅藍襯托得格外醒目。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 青花釉裡紅八稜形玉壺春瓶

元代釉裡紅的燒造是中國陶瓷藝術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

它承前啟後,使景德鎮由此步入彩瓷時代。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釉裡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


元代瓷器釉裡紅特徵,看這篇就夠了


元代白地紅釉纏枝花卉紋玉壺春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