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乾隆禪位嘉慶皇帝正式即位。但在其後,朝政仍然把控在太上皇乾隆皇帝的手中。一直到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才得以親政。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嘉慶皇帝在在位的二十多年間,政務多有不順,因此,在多數情況下,嘉慶皇帝都處於痛苦還有迷茫的情緒下。嘉慶皇帝甚至有幾次想撒手政權,退居幕後。不過,嘉慶還是堅持了下來,一直到駕崩前一天,也依然在案上處理政務。

從外人來看,嘉慶或許是十分勤政,勵精圖治,每在都早起晚睡,沒有一刻鐘是閒的,不過嘉慶此時的思維已經僵化,很少會動脈思考,基本上都是照搬《實錄》當中的治國方針來處理政務。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嘉慶二十年,禮慶王家中僕人犯事,被禮親王私自囚禁在內室,嚴刑拷打手段非常的殘忍。而嘉慶聽說此事後,立即審問禮親王,在查明真相之後,將其關押進宗人府,削去爵位。此事在康熙年間也有發生,當時是平郡王無故打死平民,又折斷兩個無辜百姓的四肢,而康熙在當時是如何處理平郡王的呢?

在當時,只有削去爵位,而並未收押。所以在參考了這個例子之後,嘉慶認為,禮親王的罪行比起平郡王要輕得多。所以,釋放了禮親王。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也正是因為此種,不分青紅皂白只知道照搬的原則,盛世之後的大清很快就走向了衰老,而嘉慶皇帝也在渾渾噩噩當中走向了晚年。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回顧嘉慶的職業生涯,不難看出,嘉慶在位的二十年,不過是康乾盛世與鴉片戰爭的過渡期,而嘉慶皇帝的糊塗政策,更是導致了大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覆滅。乾隆晚年懶政,腐敗的細胞已經侵入到了國家機體的方方面面,而到嘉慶治國的時候,更是標本都治理不到位,已經讓了嘉慶晚期國家機體到達了病入膏肓的地步,種種弊端就像是瘟疫一樣蔓延開來。國家困頓而百姓貧窮,大清帝國很快消耗掉了精華,在風中殘燭。

因此,我們並不能把太多的過錯,歸咎到道光與慈禧的身上,畢竟清朝的潰爛已經是由外到內的,只能處於任人宰割的地步了。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皇太極曾說過:"凡事最重要的莫過於務實。"雍正也曾提到:"本朝崛起於關外,一統天下,所仰仗的唯有'武略'和'實行'。我族從未崇尚虛文的粉飾,採取的一切政策全都符合歷代明君的經驗,沒有絲毫不及之處。由此可見,實行的重要性遠大於虛文。"

嘉慶一昧的效仿先人,高呼法祖的口號,但他對於法祖的內核絲毫沒有領悟到,而且一直都處於畏懼失敗的狀態中,那麼他首失去的就是祖先們敢於去拼搏的精神。嘉慶過度的去依賴《實錄》來治國不僅失去了現實精神,也成為了一個不敢經歷失敗,不敢讓國家的弊端有所呈現的皇帝,那麼他就注意成為了一名庸人,沒有辦法完成大業。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如果只是因為因守教條,就把嘉慶帝評定為昏君,這種評價其實並不準確,畢竟嘉慶帝還有需要多地是值得後人所學習,嘉慶在位時,有大臣想要調兵將玉石運往皇宮,而嘉慶大火,他認為將士的責任在於保家衛國,並不是用來運貨的。嘉慶帝命人將玉石全部扔掉。

嘉慶皇帝為何被稱為昏君:照搬《實錄》條例治國,不敢面對失敗

從上述的事件來看,嘉慶帝其實是一位非常仁慈且節儉的皇帝,奈何生不逢時,在千年不遇遇的動盪面前,要想國家轉危為安,並不是依靠仁慈與節儉就可以成功的。敏感的政治嗅覺,還有不斷拼搏與實事求是的精神還是非常重要的。只可惜,這些品質嘉慶帝並不具備,所以人才落得個嘉慶中衰的稱號,而大清最大的悲哀在於,在大清處於為難之際,身處高位的並不是一個可以殺伐決斷的帝王,只有一個十分平庸的君主,也正是因為如此,大清的江山才一步步的走向了覆滅。所以,任何時候無論是做人做事,還是在治國上,實事求是都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