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汇总

王树增1952年2月生于北京。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等。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刷文学奖等。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汇总


背景

《长征》创作于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2000年底,王树增看到了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书——《人类1000年》。该书由西方各个领域的专家评选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他认为,对于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的青少年对它认识得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中国人眼中的长征和西方人眼中的长征到底有多大差异。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来,有不少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这些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青年在这条路上寻找什么呢?他说:“我相信这些外国青年走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是在朝拜和寻找某种精神。西方专家把它列入100件大事,我觉得根本的理由是,它前所未有地体现出了人类还有如此坚韧的精神、如此为了信仰的实现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其规模上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迁徒,在其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最为可贵的精神基础,那就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王树增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王树增创作了两大系列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中国革命史系列,包括《远东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是中国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这些书都是写给当代中国青年人看的,他希望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读懂历史。

王树增说:“当代青年对中国民族历史的解读还远远不够。一个民族把自己经历的悲伤的或者欢乐的往事当作珍宝一样捧在手里,把它作为照耀未来民族前进的一盏灯。我们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失信念和信仰。中国人一直是生存信念最坚定、生命力最强的一个民族。”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汇总


内容简介

王树增所著的《长征》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记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惊人壮举,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生动、动情的长征纪实作品。作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叙述历史,并以宏大、厚重的笔触展开这一考验人类意志的大规模转移。红军转移的浩大场面,在作品中得到真实而翔实的再现,令人震动和感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赋予了长征以崭新的认知高度一一长征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壮丽的英雄主义史诗,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没的信念


内容分析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汇总


长征的各阶段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四支队伍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汇总

基本路线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日)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各方面军领导人

红一方面军

总司令员: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

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肖克;总政委:在弼时;副总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

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森;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政委:

陈昌浩:政治部副主任:停钟:参谋主任:舒玉章。


人物分析


名著阅读《长征》详细知识整理汇总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坚守真实性的原则,是一部最客观、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纪实文学。王树增认为:“非虚构写作,要求创作者即使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一切都是从档案、史料、采访、勘查中推演出来。”为此,他采用纪实文学的体裁,搜集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许多红军老战士,还进行了实地调查,客观真实的再现了长征中许多历史事件,生动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两年的时间里,行程两万五千里,转战南北的艰苦卓绝的全貌。

其次,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以小见大,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来表现长征中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作者善于表现历史事件中多的精彩细节,使历史人物真正“活”起来。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尤其是在那些普普通通的小战士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许多以前被忽视或者被遮蔽的小人物和细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呈现。例如用绷带把奄奄一息的政委背出敌人包围圈的黄欣,为了追上部队女扮男装潜入国军的女战士张吉兰,无名小红军坚持肩扛油印机渡河等等。

最后,作者在创作中着力发掘伟大的长征精神。王树增认为:“坚定的信仰,这是长征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在长征途中,年轻战士和官兵闯过了数不清的危关凶隘,跋涉了数不尽的险山恶水,忍受了饥饿、严寒、伤痛、死亡等个体生命几乎难以承载的无情考验,可他们却凭着一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困难。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战士们依然士气高昂,苦中作乐,这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既能让读者回顾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能感受到历经苦难依然高扬的革命理想,认识到面临艰险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体会到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

【欢迎留言讨论】佳鑫诺教育中小学培训辅导机构随时为您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