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好圣孙的例子有哪些?

林道锐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后妃之所以得到皇帝的宠爱和提拔都是因为沾了儿子的光,因此便有了“母凭子贵”的说法。但是有一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鲜为人知的,那就是“父凭子贵”。所谓的父凭子贵说的就是有些皇子因为自己的儿子得到皇帝的喜爱和重用因此自己也跟着沾光甚至继位,很多时候这些皇子因为种种原因而言可能基本都与皇位无缘,或者是说不一定能够被定为接班人,但是因为有一个讨老皇帝喜欢的儿子,所以最终被破格提拔为储君并最终继位,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有一种好听的说法叫“好圣孙”。

“好圣孙”这种说发源于明朝成祖年间。明成祖实际上并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反而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朱高煦,朱高炽在朱棣做燕王时期就已经被册立为了燕王世子,靖难之后,朱棣登基称帝,燕王世子朱高炽也因此成为了皇太子,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朱高炽在日后明成祖归天后成为大明王朝的继承人,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一直以来让他曾经的世子之位和而今的太子之位都摇摇欲坠,这个人就是汉王朱高煦。

按照常理来讲,由王世子而皇太子是再正常不过的水到渠成之事,但是,朱高炽这个太子的选立,却是其父皇朱棣思想斗争后的结果,因为成祖对这个继承人并不十分满意。据《明史》记载,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行动极为不便,成祖认为儿子的形象不够好,将来作为一国之君,有损国威和形象;另外,他更喜欢朱高炽的二弟朱高煦,并且早在朱棣起兵“靖难”之时,就曾经许诺朱高煦,将来君临天下后,把皇位传给他。于是,成祖朱棣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一直以来都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棣若悍然废长立幼恐怕会因其朝野上下的争议,毕竟朱高炽是当年太祖册封的燕王世子;而另一方面,朱棣对于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实在难以释怀,朱高煦不仅长得像自己,能力和素质也非常强,尤其善于带领作战,这让一生征战无数的朱棣非常喜欢,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朱棣仿佛从朱高煦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也一直相信志高需能够很好的继承并发扬自己的事业。但是朱高煦的短板确实非嫡非长。

正值明成祖朱棣左右为难之际,大臣谢缙的一个词,终于使成祖坚定了立朱高炽的决心,这个词便是——“好圣孙”。据《明史·谢缙传》载:“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朱高煦)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可见,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是因为朱高炽有个好儿子,即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将继承自己的丰功伟业与国家大权的希望寄托在了朱瞻基这位“好圣孙”的身上,因此才移爱于朱高炽,朱高炽因子得福,由此幸运地成为了皇储。此后,成祖又于永乐九年(1411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还曾说朱瞻基是“他日太平天子也”。由此,朱瞻基成了大明王朝继建文帝朱允炆之后第二位有名有实的皇太孙。可见,一生不受父皇待见的大胖子朱高炽是沾了儿子受宠的光了。

“好圣孙”的例子:

“好圣孙”的例子不仅在明朝出现过,之后的清朝也有过了两次“好圣孙”现象的出现。最著名的一次莫过于老年康熙和年幼的乾隆的故事了。雍正皇帝的继位一直以来都被众说纷纭,相对于弑父篡位或是篡改遗诏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显得比较含蓄了,这种说法是,康熙因为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所以将皇位传给了雍正,关于这一点,有两个事例可以佐证。第一,康熙晚年,胤稹曾邀请父皇到圆明同游玩。一次,康熙一行到圆明园牡丹台游赏,胤稹借机将儿子弘历介绍给了康熙,康熙见到弘历后格外高兴,立即“命宫中养育”,这使弘历享受到了其他一百多个皇子皇孙所没有的殊遇。第二,一次在避暑山庄狮子园,胤稹带着嫡福晋乌拉那喇氏和侧福晋、弘历生母钮祜禄氏一同拜见康熙,康熙当着众人的面称钮祜禄氏为“有福之人”。为什么康熙单单称赞妾身份的儿媳钮祜禄氏呢?究其原因,当然是母以子贵,因为她生下了宝贝皇孙弘历,康熙说钮祜禄氏有福,背后隐含之语即弘历日后必大福大贵。后来弘历登基,还曾多次提及自己儿时被皇帝爷爷带在身边的故事。

相对于上述这个例子,清朝的另一起“好圣孙”的例子就是乾隆帝和年幼的道光帝的例子。这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虽然道光帝并非有为之君,但是乾隆皇帝在晚年确实对这位嫡长孙非常宠爱。道光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七十二岁了,乾隆皇帝对这位嫡出的小皇孙非常看重。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年仅十岁的道光皇帝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打猎获鹿,乾隆帝大喜,当即赏赐给小皇孙黄马褂和花翎。 嘉庆元年,十四岁的道光帝举行婚礼,嫡福晋是太上皇乾隆为其挑选的满洲镶黄旗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 大婚之后乾隆帝还特命皇孙夫妇在宫中居住,这种殊荣可不是谁都能够拥有的,我们翻边清朝官方史料,有关这中记载的也仅有这一次。乾隆帝对年幼的道光帝的宠爱因此可见一斑。据说这也是资质平庸的嘉庆皇帝之所以被选为乾隆皇帝继承人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