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白的经典七绝《下江陵》是“惊风雨而泣鬼神”之作?

谢小楼


这句评语是明代才子杨慎下的,不止杨慎这样夸李白,杜甫也曾经盛赞李白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谪仙人,仙人的诗作感动鬼神,这不很正常嘛。



惊风雨而泣鬼神

杨慎为什么会夸赞李白这首《下江陵》“惊风雨而泣鬼神”呢?就在于这首诗的“快”,一是行舟速度快,二是诗人的心情愉快。

有人说,李白这首诗太夸张,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走水路有一千多里,怎么可能一日之间就到,你别说,还真不夸张,南朝人盛弘之著《荆州记》就明确写道这是事实: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江陵,1200里的距离一天就到,真如御风而行一般,嗖的一下就过去了。

后来杜甫怕人们不相信,也写诗作证:

“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这事儿是有目击证人的,不由得你们不信,这首诗的诗题叫《最能行》,可见诗中所描述的是一个在行路方面特别有造诣的人——江上水手。

杨慎自己在《升庵诗话》中也对“快”作出了详细说明,可看作是他赞美李白的理由: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下面,我们详细分析,这首诗到底快在哪里!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读诗之前,先了解背景。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此前李白因为牵扯到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要从川渝地区经过。结果刚刚走到白帝城就受到了赦免的消息,李白这可是惊喜交加,于是赶忙乘船返回江陵,刚回到江陵,李白就写下了这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一大早就开始赶路,这是诗人心中急迫回归江陵的写照,也能从中体会到李白内心的欢快劲儿。接着“彩云间”三个字可不得了,写白帝城地势之高,直入云霄,而云是彩色的,只有心情愉快的时候,才会看到彩色,否则世界都是黑白的,就不是彩云了,而是“黑云翻墨”,还给人一种驾云归去的仙人感,李白是仙人,凡人哪能驾彩云?同时,这句诗又为下文写速度之快开始蓄力,以高之险,来衬托行舟之快。

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通过千里和一日的对比,一写距离远、一写时间短,千里之遥,一日就还,可见行舟之快。而且这个“还”字非常妙,还是回到、归来的意思,一般人们只在说回家回乡的时候才说还,江陵可不是李白的家乡,而他却用了“还”字,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欢乐,为什么?因为被赦免了,拨云见日了啊!

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一句历来为人称道,你看,前面两句都在写快,这句突然写到两岸猿声,目光转向了其他地方,似乎整个节奏为之一缓,但细细品来,实际上还是在写快。诗人听到两岸山中的猿声“啼不住”,山不止一座,猿声不止一处,只有极快飞驰,才能把猿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浑然一体,不绝于耳。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不,猿声还没消失,瞬息之间飞快行驶的轻舟,就已经穿越过来万重山。李白似乎觉得,山势之险、一日千里、猿啼不住还不足以表达出船有多快,所以他又从船本身出发,加上了一个“轻”字。轻舟,一下就把轻快感表达出来了。

你想啊,李白被流放时,肯定也走过这条水路,那时候他心情沉重,船肯定也显得沉重。此时被赦免了,可以回去了,心情愉悦了,船自然也轻快了。

所以这首诗“惊风雨泣鬼神”之处就在于,字面,它流畅灵动,毫不滞塞;意象上,有高城、险山、猿声、轻舟,气势豪爽挺拔;又从快船抒发出心中的快意,于豪放中显出欢愉;最后,杨慎说“太白述之为韵语”,是说他用删韵为韵脚,这是上平声15韵,本来就有轻快悠扬之感,再加上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更是快上加快,乐中之乐矣!



也可自话


杨慎之所以称李白的《下江陵》为“惊风雨、泣鬼神”之作,同时又人人能够背诵,我认为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量:

一、语言通俗易懂

整首诗中的二十八个字,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古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不管文化高低,只要认识这几个字的,基本读一遍都能懂全诗的大致意思,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一气呵成,完全通俗易懂。这个原因导致了人人都能轻易记住,所以更容易背诵了。

二、诗的意境

其实早在杨慎之前,杜甫就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的诗表达过对李白赞誉,杜甫作为李白的好友更能体会当时李白被流放时的心境。

全诗以“快”为主旋律,以“千里”“一日”“轻舟”“万重”等词体现了作者狂放的性格,也表明了作者要以一种“快”意恩仇的乐观态度对待新的生活。

个人认为,诗中的“千”“一”“万”三个数字把景物写活了,全诗的意境也由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大家公认“惊风雨,泣鬼神”的一个原因。


洞古鉴今


“惊风雨,泣鬼神”的评价,来自明代诗评家杨慎,就那个写了《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他的评价里,并没有具体指出李白这首《下江陵》好在哪里,只是惊叹李白的才思。那我们具体来看李白的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能“惊风雨泣鬼神”?

下江陵(一作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被流放夜郎,后得赦免,这首诗写的就是他获赦免后的轻快心情。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这种心情的。

1、用对比。

李白善用对比,前两句中,写白帝城在彩云之间,夸饰其高,与江陵形成对比,由高而下,自然有一种轻快的感觉。

第二句还用“千里”跟“一日”对比,千里形容两地之远,一日形容时间之短,两相对比,行舟之速,跃然纸上。其实从白帝城到江陵,本来也只要一天,这里并没有夸张的地方,但将“千里”“一日”这两个词并置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轻快的感觉。

2、语义双关

最后一句“轻”字,既写小船的轻快,也暗含李白内心轻快的心情。这样的双关语,表达起来含义丰富,扩充了诗的内涵。

此诗的妙处,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第三句。

这首诗是写李白轻快的心情,但若只是如此,这首诗也成不了名篇,因为如果没有第三句,这首诗也成就了名篇。

此诗行文之妙,在第三句引入“猿声”,设色托起,“猿声仿佛要将李白留住,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形成一个牵引之力,正如拉弓射箭,须先往后拉,再射出。猿声的牵引,再到“不住”二字引发,最后一句便如射出的箭。

所以,李白的这首下江陵,虽然只是写他遇赦后的轻快心情,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思想内心,但其用笔之奇,行文之妙,让人叹服,故称其“惊风雨、泣鬼神”,不为过也。


谢小楼


如果我说实话,这首诗是被人吹捧起来的,估计会引来谩骂。不过我认为还是有必要一论。


白帝下江陵(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因作《永王东巡歌》受到牵连,而后被流放夜郎。辗转半途中,朝廷因为关中发生旱灾于是大赦天下,李白所幸被赦免。于是顺长江而下江夏拜访友人。这首诗正是途中所作。

创作鉴赏

了解背景之后,我们可以从这首绝句中得知李白此时轻畅的心情。杜甫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笔下的景致如何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心情。

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彩”字可圈点,突出愉悦之情,其余白描;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亦作白描,而“一日”二字正为下文作铺垫。由此见,上二句平平无奇,我们再看后二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仍作白描,不过“猿声”二字值得寻味。唐人诗中常见“猿”字,如李白有别诗“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孟浩然有诗“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等。因猿啼之声有如悲鸣,自古用以渲染忧愁之氛围。

而在此诗中,李白面对两岸猿愁,在联系之前的经历,应是有所触动的。在分神之际,“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看似矛盾,实则合理,恰到好处。

因此,这首诗决不是现代翻译的那样一路敞怀或重在气势,而是突出景物与内心的矛盾,回环生象。至于个中意味,除了李白自己,让人是想象不出的。


理智分析

这首诗虽多用白描而贵在自然流露,看似有不合理之处却有逻辑,诚然高才,但还远谈不上“惊风雨泣鬼神”的地步。

一来李白这首诗是个人抒怀之作,我们没有相似的经历,无法领会李白从猿声中领会到什么,自然无法如临其境,有隔阂此其一也;

我们评价一首作品,关键在其传世价值。这首诗既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怀,也没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古今共鸣,说到底只是李白一段见闻记录,我们不应该因为欣赏李白就盲目推崇其所有作品。



或许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这类现象,也就找到了振兴诗词之路。


诗词补习班


李白的《下江陵》,其实就是人人熟悉、人人就背诵的《早发白帝城》。

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早发白帝城》:“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那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为被杨慎作如此高评价呢?

1.李白写作《早发白帝城》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禅位唐中肃宗李亨。

公元756年末,身怀“安社稷、救苍生”大志的李白投奔到李璘麾下,以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大志。

然而,畏惧李磷势力,唐肃宗发兵灭了李璘,李白因此惹祸身。他以附逆罪身陷囹圄,后遭流放夜郎。

公元757年冬天,年近花甲的李白从长江中游浔阳出发,乘船溯江而上前往夜郎。

这是李白人生最为黑暗、最为难捱的时光。

在前往夜郎路上,李白一路上都是愁云惨淡、万念俱灰,充满了绝望。

到了白帝城时,李白收到自己被赦免的消息时,欣喜若狂,人生忽然柳暗花明,因此心潮澎湃,浮想连篇,寓情于情,写下了这篇《早发白帝城》。

2.《早发白帝城》意境分析

了解了李白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写作背景后,再来看看诗歌的意境,逐句进行分析。先看整首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朝辞白帝彩云间”,意思是早上辞别在彩云问屹立的白帝城。

李白在白帝城被大赦,成了他心中转运之地。何况有“东汉末公孙述占据此地,殿前井内曾有一条白龙跃出"的吉祥传说,因此,在这句诗中,可看出李白依依不舍之情。

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是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可以到了。

在白帝城蒙赦,心情无比愉快,同时,从三峡往下游走,顺流而走,船速飞快。这里“一日还”,正合李白心中的期待,希望能重回朝廷,建功立业。

两岸猿声啼不住”,意思是三峡两岸的猿啼声还没有消失。

李白一直沉陷于蒙赦的喜悦与重立功业的期待中,平时听起来像悲鸣的猿啼声,这时在李白听来是那么动听,似乎在耳边萦绕。

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小舟己轻快地经过了万座山了。

李白在期待梦想中,轻装再次出发,一路高歌,气势如虹,让人感受他精神的振奋。

在诗歌里,四句话,李白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都是描写风景,但无处不透出他忽然被赦免的惊喜、激动、期待之情。

3.结束语

李白的《下江陵》,也就是《早发白帝城》,从他人生的经历以及诗歌创作背景,透过四句对风景描写的诗句,处处感受到诗人的劫后重生的喜悦与期待。

因此,从这角度来欣赏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杨慎形容这诗的“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经纬国学


引语

说《下江陵》,可能很多人一时还反应不过来是李白的哪首诗,但如果说《早发白帝城》,十有八九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吟唱出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被评为“惊风雨、泣鬼神”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的:

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然而“惊风雨、泣鬼神”这话却是杜甫说的。杜甫在写给李白的诗《寄李太白二十韵》中写到: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可见,“惊风雨、泣鬼神”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来形容《下江陵》这首诗的,而是李白诗歌的整体风格。而且“惊风雨、泣鬼神”本身便运用了夸张想象的手法,并不是确语,只是来形容李白的诗天才纵横,感情充沛,艺术高妙,可以作为他被后世评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一个注脚。



句解

朝辞白帝彩云间

朝,点明时间,呼应题目《早发白帝城》中的“早”。辞,是说要离开白帝城这个地方,而白帝城此时正掩映在五彩霞云之间。此一“彩”字已隐隐约约透露出李白极其轻快的心情了!“相由心生”,风光之美丑,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观景人的心情的,即“景语皆情语”。试想一个心情烦闷的人,怎会看到早晨的五彩霞云?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讲白帝城与江陵相距遥远。这当然不是确数,只是概说而已,言相距甚远。一日,则极言时间短暂。白帝城虽与江陵相距遥远,但不过短短一日便能到达。空间与时间上的悬殊,通过对比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沉睡的大脑一下子惊醒过来,这岂不就是“惊风雨”吗?

这一句最后一字“还”,也当仔细琢磨。还,是回归的意思。但江陵并不是诗人故乡,为何说还?这就不能不提一提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所谓知人论世,方得真切。李白在安史之乱中心怀报国之志,接受了永王李璘的邀请加入了他的幕府,却不想卷入了唐王室的内斗之中,受到牵连。唐肃宗以为永王李璘招兵买马,图谋不轨,便剿灭了李璘。李白以“附逆”之罪被判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时,李白接到赦免的诏令,心情是非常高兴的,这在诗歌的第一句已经透露出来。原本要从白帝城出发逆流而上去夜郎,如今喜从天降,改为下江陵,这是从死地入生地,岂不是如生还一般?所以“还”字在此再点遇赦心情的愉悦。



两岸猿声啼不住

自古长江三峡两岸猿猴遍布,猿声便成了诗人写长江三峡时必不可少的意象,然而其意常悲,即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白在此处写猿声叫个不停,不显其悲,反更添其喜。猿声之所以啼不住,一来是因为船行之速,一路行来,猿声此起彼伏,应接不暇;二来是因为诗人心情愉悦,立于舟前,意气风发,赏两岸风光,猿声即在其列,乐听此声。试想如若诗人听到的是“猿哀鸣”,“猿鸣三声”已“泪沾裳”,而此时猿声不住,诗人的小心脏又怎么承受的了?



轻舟已过万重山

逆流而上,必然千难万阻,难言“轻舟”。此处说“轻舟”,一则是顺流而东,水势湍急,船行如飞。这在第一句中蓄势已成。第一句说“白帝彩云间”,暗含白帝城地势高耸之态,长江上下游之间因此落差颇大,水流湍急已蓄在其中。二则诗人遇赦,心情大好,一个“轻”字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已过万重山”写眨眼之间已经过万重高山,与“轻舟”正相应,着眼一个“疾”字。与此相比,上一句则疾中显缓,相互映照。



总评

《下江陵》,或言《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头两句一写“辞白帝”,一写“江陵还”,写尽两头之事,可见其疾其速。后两句却转过来写中间之事,一写其闻,一写其见,却总脱不了“疾”“速”二字,又在疾中见缓,速中显迟,可谓神来之笔!

整首诗诗人心情畅快,却没一处明写,只在“彩”“还”“轻”中可见。情景交融,含蓄却也外现。写云为“彩”,眼前即见五光十色之景,令人不由得要去注意。写到江陵为“还”,不免让人心生疑惑,却要细心探究。舟本重,却写作“轻”,令人耳目一新,却要细细考量。隐而显,显而隐,不类神乎?怪不得要“泣鬼神”了!

本首诗语言上明白晓畅,直如大白话,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十足。甫一接触,便能背诵。这样的诗是不多见的,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怎能不被称之为“惊风雨、泣鬼神”?


会说话的锅


明朝大才子杨慎曾赞美李白的诗《下江陵》:“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此语常被人用来称誉能产生震撼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可见杨慎已为李白神鬼莫测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赏析李诗如下,以见证其赞之精辟。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写下《下江陵》。

从写作技巧层面看:首句中“彩云间”三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地理住置高,为写顺水行舟蓄势伏笔。第二句中“千里”、“一日”是举数字作对比,写两地间路远,但用时短暂。第三句以猿啼声烘托行舟飞进,势不可当。第四句用“已过万重山”衬托水势如泻,照应首句。诗人的笔有如五彩画笔,着笔轻巧灵活,浓淡适宜,为我们绘制了一组栩栩如生的《峡江飞舟图》。令人叹为观止。

再从选词用字表现精神世界层面看:《下江陵》叙述的是诗人“辞”白帝,“还”江陵的故事,突出一个“快”字,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细细品来,真是神来之笔。诗里的“辞”,非一般意义的“辞别”,是脱离苦海,结束黑暗的“辞”。诗人心潮澎湃,高兴致极,空中的云朵也有了光彩,这里的一个“彩”字装点了诗人畅快的心境。诗里的“还”,也非一般意义的“回还”,是走近亲友,再塑人生的“还”。皇恩大赦让诗人喜出望外,遥望家山,归心似箭。此时舟从人愿,如离弦之箭,势不可当。此处诗人写行舟之快,但未用“快”字,惟恐所言不够特“快”,特别加了个“轻”字。舟,只有轻才行得更快。让我们领略了“快上加快”的写法。这样的“快”,才是诗人满意的“快”,如有神助,诗人畅快兴奋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同身受,为之喝彩。

本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令人叫绝,我们不能不赞同杨慎的赞誉:“精辟”。


谢先洪2


李白最潇洒快意的诗。

李白《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三国中有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从白帝到江陵有一千多里,包括三峡七百里,江滔浪涌,风景绝胜。

郦道元《水经注》:“朝辞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价:“惊风雨泣鬼神矣。”

“惊风雨泣鬼神”,取自杜甫《寄李太白二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本就是杜甫夸赞李白的,杨慎套用了而已。

为何杨慎就单指这首诗呢?

1 李白暮年依然狂放,率真,傲然的风骨。

公元758年,李白受永王李璘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夜郎。

这是李白一生最大的坎,险些丢命。

流放夜郎时,逆江而上,心情何等抑郁,第二年经三峡达夔州,遇赦得回,顺流而下,死里逃生,心情又是何等激动!

连诗句都是飘的,抑制不住的狂喜。

此时李白已60岁了!

这样的大悲大喜,让这个60岁的老头像孩子一样高兴,率真,可爱,令人动容。

逆境,暮年,仍是喜怒哀乐畅快淋漓的李白。

杨慎感叹这样的李白,历经生死,还是如此的热情,狂放,任性,率真,潇洒。

杨慎欣赏这样的真性情。

辛弃疾66岁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同样,杨慎列为辛词第一。2 惊艳的夸张,想象。

比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同样,却又不同。

前两句直白,后两句惊喜。

“彩云间”,给人无限的美感,水流湍急,舟行快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

顺流而下,突然奇峰峻林,涛起浪涌,才意识到轻舟之快,已在万重山外。

平地起高林般的迎面而来。

两岸猿猴还在苦苦地啼叫,可是诗人的轻舟如箭,仿佛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开阔,人脱劫难,心情也是飞起来!

短短十四字,画面转折之快,来不及细看,只能连连惊叹。诗句也如江流奔泻,不可遏止,极尽浪漫飘渺之美。

豪放到老,才是真李白。


一绿浮芳


因为这首诗不是“人”可以写出来的!

哪怕世上没有李白这个人,任何人看到这首诗,都会说是仙人所作!

第一句就洒脱千古,所谓“彩云间”,岂不正是驾云而去?这哪里是世人凡人所能拥有的本事?非神仙人物不能为也!

第二句便一日千里,不正是在说仙人御风而行,扶摇来去么?并且全句没有一丝烟火之气,仿佛娓娓道来,仿佛不值一提。

第三句更显高古,直追萧史王乔,尤其那个“猿声不住”,不用听见,哪怕是想象一下都有豪兴贲发的冲动,尽管隔了一千多年,但仍然可以看到那个身影傲然于船头,仰天长啸,两岸林猿以啼声膜拜不休。因为这些林猿无比确信,见到了仙人!

第四句更有出尘之意,一叶轻舟,江山万重,自然是人间无有萦系,更不需介怀于心。试问除了仙人又有何种人物能有些胸襟气魄!

都说李白的诗有有狂气,有剑气,有仙气。仅以仙气而论,此诗千古第一,而且绝对不会再有一首七绝可以达到这么超凡脱俗的境界。

空前,绝后!

写诗,最容易写的就是虚假的忧愁,然后就是狗屁的志向,再者就是脆弱的豪情,最后就是短促的欢乐和幸福,最难的却是寥寥几笔写出仙气来。

无一丝尘气,不似人间才可以!

无一缕世情,不是人间才可以!

这样的难度,是后天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最接近李白性情的东坡也绝无可能做得出来!

因为在那条江山,那条船上,站着的那个人,

不是凡人,

是仙!


亦有所思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名篇。一首七绝,才区区二十八个字,却赢得了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效果,在此,不得不赞叹李白的生花妙笔。



《早发白帝城》生动地表现了李白,于流放途中遇到赦免而返回时的激动心情。原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之所以如此具有艺术魅力,除了朗朗上口之外,还因为,我们都受到了李白的热烈而奔放的情绪的感染。



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在重庆奉节县境内的白帝山上,紧邻长江的瞿塘峡。白帝城,原是王莽时期,趁乱在巴蜀称帝的公孙述所建。


传说,白帝山上有一井,常冒白气,宛若白龙。公孙述得此吉兆,大喜过望,遂在此建城,名之为白帝城,并自号白帝。后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大军剿灭公孙述,他的皇帝梦就破灭了。



无论如何,白帝城与帝王和神鬼有关。刘备与公孙述,一位千古留名,另一位却沦为笑柄。这不正是神鬼共居的白帝城的最佳注脚吗?

从彩云间,一日掠过万重山,无异于天地大乾坤;猿声啼,轻舟泛,凸显了诗人激动而轻松的心情。从长江上游的夔州,经三峡,一日之内,直下千里之外的江陵,可见,李白早已是归心似箭了。


天、地、神、鬼,彩云、重山、啼猿、轻舟,请问,这到底算是几维空间呢?数不清不要紧。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纵横驰骋的思绪,都已融汇在这首诗中了。


现在我们再看,明代杨慎赞之曰:惊天地而泣鬼神,是不是很恰如其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