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嫩江建制的設置(歷史散文)

(文/智守民)清初時,中華民族進一步開發了嫩江流城,各個民族生活、勞動在這個流域的大山林和大原野上。

《盛京通志》記載:嫩江古稱諾尼,蒙古謂腦溫。為碧諾尼意同,今呼嫩江。《明一統志》雲:“源出西北邊外,不可考。”蓋江之在明為甌脫,而《一統志》載之者,第指其與松阿里合流處,故不知其源。今按:江源出宜呼爾山,山在黑龍江之南興安嶺下。江流自北而南,經查克達奇山之東、額勒克爾山之西,循墨爾根城北門,復稍轉西,下抵卜魁城西門。凡一千四百餘里,與松阿里江合。

至清初,居住在嫩江上游的居民,多為達斡爾、赫哲、鄂倫春、索倫等少數民族。此外,關內漢族群眾開始大量遷入東北(包括黑龍江流域), 同其它少數民族一樣, 共同開發邊陲嫩江。自十七世紀始,沙皇俄國逐步向西伯利亞和黑龍江沿岸進行侵略擴張活動,清朝政府為了增強邊防的力量,開始重視黑龍江流域和嫩江流域的管理。嫩江流域上中游的重鎮卜奎(今齊齊哈爾)、墨爾根(今嫩江市)和黑龍江邊的愛輝城,成為祖國北方邊疆的重鎮,這些城鎮的經濟、軍事、後勤補給的作用都開始得到凸顯和重要。

清代整個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黑龍江流域是由盛京將軍、吉林將軍(亦稱寧古塔將軍)、黑龍江將軍(亦稱愛輝將軍)管轄的。寧古塔將軍先駐寧古塔(今寧安縣),於一六七六年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市),烏拉城是當時黑龍江流城水運的最大據點,又是船舶製造中心,在軍事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六七一年築黑龍江城,一六八四年設黑龍江將軍駐此城。一六八五年議準墨爾根(今嫩江市)地方築城。《龍沙紀略》記載:以薩布素為黑龍江將軍,從徵軍士自寧古塔遷婦子家焉。復於墨爾根設參領,卜魁設副都統,分兵為協鎮。康熙三十二年,薩帥以墨爾根居兩鎮間,首尾易制,奏請移節,而艾渾(愛輝)改駐副都統。康熙三十八年,復以墨爾根地瘠,不可容眾,奏移卜魁,而墨爾根增置副都統。今將軍仍稱黑龍江者,沿艾渾立官之始也。

從以上這段記載來看,康熙十年在愛輝築黑龍江城。 康熙二十三年設將軍駐守。康熙二十四年:在嫩江築黑墨爾根城。將軍府由愛輝遷到黑爾根。康照三十八年將軍府又由墨爾根遷到卜魁。可見,黑龍江將軍治所的變遷,其史實脈絡是清晰的。

《黑龍江述略》記載:“墨爾根城,以河為名,在齊齊哈爾東北,康熙二十四年徵羅剎(俄羅斯),於雅克薩城築城設兵。置副都統一員;會同將軍駐防,並設驛站。三十八年,將軍移駐齊齊哈爾,留墨爾根副都統一員專駐,八旗共協領四,防禦二,旗各佐領二,驍騎校二。惟鑲藍旗,佐領驍騎校各一,無火器營,而先鋒營如卜魁制。有文昌廟、武帝廟、先農壇、昭忠祠。有滿官學、有軍器庫、有公穀倉、有站六所。北路站官駐此,有卡倫九所。”

從這段材料可以看出:墨爾根城是以墨爾根河而命名的,墨爾根城的修築是由於清俄戰爭的需要;在康照二十四年到康熙三十八年副都統和將軍一併在墨爾根城駐防,也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設驛站。

當時的墨爾根城無論在物產方面, 也無論在戰爭、交通方面都是很重要的。《黑龍江述略》、《黑龍江外記》都有專頁記載。《黑龍江述略》載:“墨爾根城境雖系叢山,而傍嫩尼江(即嫩江)沿,水土沃饒,屯地之腴,稍遜呼蘭,猶駕諸城。而上城以木柵,外有土城包之。居民無多,然中俄兩界通衢,遊食往來。日夕不絕。近邊扼女,亦黑龍江之亞。清初與齊齊哈爾、黑龍江三城並稱,設塹通驛,亦差相先後。今諸城絡繹增設,而此城視成腹地已。”

《黑龍江外記》載:“墨爾根內城,四隅亦有樓櫓。餘與齊齊哈爾同。外部築土為之,方十里,五門,而二居北。”

當時黑龍江將軍管轄的卜魁、墨爾根、愛輝和由吉林將軍管轄的吉林烏拉、寧古塔、伯都訥(吉林省扶余縣)、依蘭喀喇(黑龍江省依蘭縣),這七個城鎮,也就是《龍沙紀略》中所稱的“邊外七鎮”。這些城鎮當時在軍事上具有戰略意義,也是當時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中心.

清初修建的墨爾根城,至道光初年因江勢南移。水近城基,氾濫之時,每浸街市,所以在道光二十五年又把城往南遷三里地,按原城的規模又加以重建和擴建。道光二十五年以後重建和擴建的墨爾根城也是很壯觀的。據記載:“墨爾根城前環草原,後負群山,左枕興安嶺,右抱嫩江。墨爾根河則又東環而北,拱墨爾根—城。洵稱襟江、帶江,為訥愛中間之要樞,良不誣也”

但是,就是這個美麗、雄偉而壯觀的城市,光緒二十六年卻遭到沙俄的洗劫,“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境,將城垣柵木全行拆毀,具報有案,現在垣須類崗,四望肖然,無復有角樓之可言者。”這是沙俄侵略者在中國人民面前所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

從一六九九年將省城自墨爾根(今嫩江市)移駐齊齊哈爾以後,清在嫩江一直“直設副都統,到光緒三十四年廢墨爾根副都統,新設嫩江府,到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三月,才改嫩江府為嫩江縣。(作者:智守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