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当爱已成往事

弘一法师:当爱已成往事

清源山弘一法师相

杭州西湖自古意象离别,那孤山,那雷锋塔和保俶塔,还有白堤、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无不寓意悲恨幽怨、生离死别。

800年前,一个叫白素贞的蛇妖远从四川来到西子湖畔,遇到了她的一生之爱许仙,她在湖边悬壶济世,只想与他平平安安地爱上一生,可是遇到了不懂爱情的法海,最终被镇在了雷锋塔下。

100年前,来自日本的春山淑子从上海来到杭州,寻遍庙宇,终于在虎跑寺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他却不让她进寺庙,她只能站在门前悲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在湖边岳庙前临湖素食店的分别晚餐上,一桌人相对无言,春山淑子泪眼婆娑,无语凝噎:

“叔同——”

“请叫我弘一。”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就是慈悲。”

言毕,弘一法师登上了早已备好的小舟,湖水无声,轻舟远去。岸边的人失声痛哭,船上的人并无回头,11年漂洋过海的爱情故事就此终结。

每每读到白素贞与春山淑子的悲情故事,我总是心情暗淡,爱情之不济,也许多是因为遇到了却尘缘的和尚。

张爱玲说:“忘记一个人只需要两样东西,时间与新欢。”我不知道后来春山淑子用什么来忘记李叔同,但我知道他的天津原配俞氏选择了死亡,在弘一出世8年后黯然离世,享年不足50岁。

死亡也是时间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李叔同选择了“新欢”,他的新欢是佛学,他潜心振兴律学,遵从戒律,不畏艰难,深入研修,著书说法,实践躬行。

此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精通音律、书画、篆刻、诗词的李叔同,他只是一个苦行僧,用极低的生活,来决绝地割除往日轻裘珍馐的日子,磨砺坚韧的意志,培育慈悲的道心。

就如几年前,我在福州雪峰寺遇见了枯木庵里的“赤脚大仙”瑞兴和尚,他从尘世家乡寿宁出走后,一直呆在雪峰寺,生命的最后五十多年时间全部呆在面积不足十多平方米的枯木庵中,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打着赤脚、潜心修佛。

繁华消尽欲望也便涤尽,在他们的眼里,一切总是美好的,心里总是满足的。

有次夏丏尊去宁波七塔寺看望路过的弘一法师,发现他的生活十分清苦,表示了关照的意思,不料发现在和尚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莱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什么都好,但有一样不好,那便是爱。佛陀说过,一切爱欲都是无常的、痛苦的,它是众生非理执著引起的……

所以,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义无反顾地舍弃王位选择了出家。弘一法师追寻了佛陀的脚步,他在居处正对院门的窗口贴了“虽存犹殁”四字,请求寂山长老以自己重病为由辞谢来客,他流着眼泪说:我连老婆孩子都抛弃了,还怎么会再乎故友呢?

世人眼里,弘一断然抛弃前尘,何其残忍!可这世俗之人眼中的残忍,恰恰却是佛家眼里的慈悲,因为有爱便有苦,爱无边,苦亦无边。所以就算残忍,也是不得不残忍,因为当一个人深爱着你而你又不能再爱时,你就是这个业的主宰,你不放下就会让对方遭受更多的苦,那才是真正的残忍。

41岁的三毛轻轻地敲开了王洛宾的门,为他浅唱低吟她的《橄榄树》,77岁的他告诉有三毛他只是萧伯纳那把破旧的雨伞,拒绝了就要发生的一场旷世之恋。三毛说:“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121天后,三毛在荣民医院亲手结束了自己46岁的生命。

王洛宾一生待人笃厚,面对这个跨越千山万水来看望他的忘年之交,他只是诚意回馈,并不是他的残忍让三毛离世而去,所有苦难的根源,是三毛心中无法释怀的爱。因此,三毛只能自己吞下这杯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去度过那段难挨的日子,只是她没有撑过去。

弘一法师:当爱已成往事

我问心理咨询师,为何考上了大学的孩子突然厌学弃学甚至憎恶殴打父母?

心理咨询师说,他不是精神分裂,甚至没有心理疾病,他只是存在发展障碍,用憎恶来逃避学业带来的困难,他要克服由这困难带来的焦虑。

佛陀说,这是因为无明。

我又问心理咨询师,为何有人一直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心理咨询师说,找不到不是因为不懂得怎样选择,而是因为他心理早就做了选择,他的问题是要学会如何忘记过往。

佛陀说,这是因为有爱。

在佛家眼里,无明和有爱是所有的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无明需要消除偏见,有爱必须断爱,只有这样才能断除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所谓不惑,就是清醒,就是明白如何对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

一些在名利场里翻船的人常抱怨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这只是一个无厘头的借口,明知身不由已,你又为何还要呆在江湖?

弘一法师出世时38岁,王阳明龙场顿悟时36岁,他们超凡脱俗,对世间的不惑比常人要略略早上几年,但就一般人,四十多岁也应基本走出了人生“无明”的困扰。

四十多岁,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年龄。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连岳说“你没有物质,就老老实实一个人玩,像原来的修士,独自找智慧,不要沾爱情的边,不要害人。”

事实上,这话可以跟年青人说,但对于四十多岁的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对他来说,最不能在乎的是物质,最害人的是爱情,最需要的是智慧。

四十多岁的人,如果还沉迷于物质,那他很可能就是一个贪官或者奸商;如果还沉迷于爱情,那他就很可能会有各种骇人听闻的不羁之恋,这些并不太关乎他的智慧与道德水准。

一个人如果经历过人世间的苦与乐、荣华和凋零,就更容易放下俗世的喧嚣,就如少年是公子,青年为才子的李叔同,华丽一转身,成了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说,爱就是慈悲,其实,不爱亦是慈悲。这慈悲,指的是对众生的慈悲,并不关乎爱与不爱的本身。

《华严经》云:“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弘一法师:当爱已成往事

悲欣交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