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種孤獨》:逃不開的孤獨,美國焦慮時代下的紐約人

《十一種孤獨》:逃不開的孤獨,美國焦慮時代下的紐約人

《泰晤士報》曾這樣評價此書的作者理查德.耶茨,說他是被遺忘的最優秀的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出生在美國的大蕭條時代。母親酗酒、容易歇斯底里,童年時代不僅需要忍受飢餓還得面臨被房東趕出去的困境。他18歲參軍去了法國,25歲帶著部隊發放的肺炎補償金來到紐約,開始專心創作。創作不算順遂,十五次投稿均被退稿,就在他終於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了一篇小說時,他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革命之路》1961年推出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這份榮譽並沒有使他的生活境況得到好轉,此後許多年,他都是孤單一人生活,生前並未大紅大紫,生後迅速被人遺忘。可以說他的一生,陪伴最多的是孤獨。

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的忠實記錄者,評論家們將他與契訶夫、菲茨傑拉德、約翰·契弗相提並論。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更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本書以冷峻寫實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

我想,這本書裡十一篇故事都在詮釋著這句哲語:

“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道上。”他們想要進入某個世界卻遭到拒絕,這種既無法融入正常生活又無法從社會中脫離的小人物形象是那個時代美國生活的縮影。整本《十一種孤獨》裡,耶茨幾乎從未直接提過“孤獨”這個詞,他也很少留給讀者安慰。所以他在書中寫道:“在很多人看來,失敗是可恥的,但其實,失敗才是常態。”

一 美國二戰後的焦慮時代

《十一種孤獨》:逃不開的孤獨,美國焦慮時代下的紐約人

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稱為“焦慮時代”“焦慮”一詞在英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想要而無法得到後的一種心理狀態。二戰勝利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的領導者。在美國經濟發展的迅猛態勢下,普通的民眾卻出現了普遍的“焦慮”情緒,究其原因,是因為美國當局推行的“反共”政策。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美國統治階級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全面推行反共政策,為此進行了長達四十年的冷戰。在對抗蘇聯的過程中,美國國內瀰漫這一種緊張情緒。在麥卡錫恐怖主義的陰影下,使得更多的人不再相信“美國夢”,轉而沉溺在社會繁榮的虛假景象中。

關於麥卡錫恐怖主義,在文中也隱晦的體現過,在《勃朗寧自動步槍手》中,約翰.費隆在大街上遇見的一場遊行:徹查這個第五修正黨的共黨分子,米切爾教授滾回俄國去,美國鬥士們抗議米切爾。在混亂中猶如木偶般被撕扯地米切爾臉往後縮,溼嘴唇上滿是恐怖。在戰爭的陰影還沒有消失,冷戰的恐怖氣氛又接踵而至,國內“非美調查委員會”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許多著名人士受到迫害和懷疑,在這股清除“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恐怖之風下人們生活的恐慌與無助可想而知。

理查德.耶茨的長篇小說《革命之路》詳盡地敘述了美國中產家庭走向崩潰的全過程。弗蘭克與愛潑夫妻可以說是“焦慮時代”數百萬美國中產家庭的縮影。同樣,這種時代背景的刻畫在《十一種孤獨中》也頻繁出現過。

在《自討苦吃》中,沃爾特被老總辭退後,同事們一路送到電梯口,沃爾特點頭、微笑、握手。不停地說:“謝謝”、“再見”還有我當然會的;他退進電梯裡,微笑定格在臉上,朝那些熱情地,表情豐富的臉輕鬆地招了招手,在電梯內,他和一位臉色紅潤、目光明亮、心情甚佳的男子並排站著·······直到他走到大街上,飛快地走著,他才意識到自己剛才是多麼享受。這個想法讓他吃驚·······從沒這般無助,這般害怕過。於是他又猛然做出一連串舉動,理理帽子,動動下巴,在人行道上跺著兩腳,試著讓自己看上去像忙於工作,火急火燎的樣子。

在列剋星敦大道的辦公樓裡,每天都會有被炒的白領。他們依舊滿面春風,笑容可掬,衣著光鮮,但是那掩藏在背後失去工作支撐的失重感,四周衣著光鮮,英姿煥發的行人穿梭在春光明媚的大街上,一箇中年男人龜縮在悶熱的電話亭裡,他一隻手哆嗦著撥著號碼,一隻手扯開衣領,脖子上早已汗津津了,等他張口說話時,聲音聽上去已經像一個虛弱而焦急的乞丐。

通過這段,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作者描繪出的焦慮時代紐約人的生活,沒有憂鬱、沒有哭泣、沒有吶喊,這種無力、孤獨感卻更加沉重。

二 十一種孤獨,構建出小人物的人生

《十一種孤獨》:逃不開的孤獨,美國焦慮時代下的紐約人


關於成功學者的書籍很多,也很受大眾的追捧。而這本書,作者是為一個個鬱郁不得志的人,為天下形形色色失敗者 失意者立的小傳。理查德.耶茨讓我們在閱讀中明白:

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個彎,給我們的並非驚喜,只是無奈。

理查德.耶茨的文字沒有超小說的寫作技巧,只是用簡約的文字描寫出現實生活。這十一種孤獨的人生,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頓辦公樓裡被炒的白領、有著傑出想象力的出租車司機、屢屢遭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將結婚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新轉學的小學生、肺結核病人、老病號的妻子、爵士鋼琴手、鬱郁不得志的軍官、退役軍人等。

這些平淡的人生,會讓讀者有一種:這個人似曾相識,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童年時期與同伴們之間的排斥也許就出自大人刻意的善意就像《南瓜燈博士》中的文森特;刻板刁鑽,愛嘮叨又不會通融的老師就像《與陌生人共樂》中的斯耐爾小姐;對婚姻抱有的希望會在現實中被打壓和妥協就像《萬事如意》中的格蕾絲;健康被疾病奪取去,我們還剩下什麼?看看《一點也不痛》中的哈利和《舊的不去》中小不點,生活已經全無尊嚴和希望可言,只剩下苟延殘喘。正如培根說的那樣:健康的身體乃是靈魂的客廳,有病的身體則是靈魂的禁閉室;我們也曾為了能夠得到朋友而一度失去自我,就像《絕佳爵士鋼琴》中肯和卡森之間不對等的友誼。

希臘悲劇如何展現人物致命的缺陷,耶茨的小說就如何展現人物的絕望。他無情地刻畫出一幅幅人物白描,讓讀者的閱讀就像走了一場冰冷的旅行。這些人物中,我們不難看出這裡有他自己的影子,他的失望與失算。面對這樣的困境,耶茨不想躲避,他不希望用喜劇色彩來掩蓋生活的屈辱,這本就是生活的原貌。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生活的屈辱可怕而無法逃離,那麼就直面它並且接受它。

就像文中那幾個典型人物,他們有著與生活搏鬥的精神。可是這種光芒一閃而滅,再次陷入混沌的生活中。

《與鯊魚搏鬥》中的利昂·索貝爾,放棄了高薪酬的工作,只是為了完成自己作家的夢想。利昂·索貝爾鬥志滿滿:“要麼你是條鯊魚,要麼你只得躺在那裡,任鯊魚活生生地把你吃掉——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而我,我是那種會走出去,與鯊魚搏鬥的人。”他身上透著海明威式對逆境不屈服的強悍,但是,生活有時候更像是毒性很強的水母,而不是攻擊力十足的鯊魚。利昂·索貝爾的作家之路最終沒有成功。

《喬迪撞大運》中的瑞斯教官,典型三十年代的正規軍,

“像個軍人”是瑞斯最愛說而話,可是,現實是“誰他媽的想當個軍人?”被扭曲的社會制度所不容的瑞斯最終被擠走,沒人選擇懷念一位在訓練場上嚴苛的教練。

這些人物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作者對他們飽含同情。我想,這大概也是因為理查德.耶茨對失敗這一主題的堅持,失敗遠比成功要普遍。就像劇作家戴維•黑爾曾說的那樣:我所能給予耶茨的最高讚譽,就是他的作品更像是出自劇作家之手,而非小說家,他想讓你親眼見到他描述的一切。

海子有首詩《在昌平的孤獨》,結尾寫道: 拉到岸上還是一隻魚筐 ,孤獨不可言說。理查德.耶茨從不分析孤獨的出處,也沒有開出擺脫孤獨的處方,他只描寫孤獨本身。因為孤獨本身才是人生的本來面目。中國作家阿乙曾經這樣評價耶茨:“他朝自己內心的荒蕪處走,走得越深卻好像觸碰到更多的人。他寫庸常生活中的絕望,寫得太透了,憑這個就差不多可以不朽。”

三 孤獨是常態,不是沉淪

《十一種孤獨》:逃不開的孤獨,美國焦慮時代下的紐約人

孤獨是常態,不是沉淪!

卡夫卡曾說:“我覺得我們應該閱讀那些傷害我們和捅我們一刀的書。”這本書就是如此。理查德.耶茨用十一個故事構建起一座溝通無力的巴別塔,孤獨看似堅不可摧。

這部書中也沒有短篇小說中集中緊湊的矛盾衝突,人物也都沒有個性鮮明的特徵。理查德·耶茨只是將生活中的常態平鋪直敘出,普通人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他自己曾說:“如果我的作品有什麼主題的話,我想只有簡單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沒有人逃脫得了,這就是他們的悲劇所在。”命運不曾改變,它只會沿著必然之軌跡裹挾著帶你進入絕望,彷彿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生活已經陷入孤獨中。沒人喜歡,沒人搭理,沒人理解,沒人站在身後鼓勵。

孤獨無望的人生已無任何出口了嗎?理查德·耶茨在最後一個故事《建築工人》中,留出了一扇窗:窗戶在哪兒?光線從哪兒照進來?·····原諒我吧,這個問題,我還沒有找到答案。我根本不敢肯定這間房子有沒有窗戶。也許光線打算儘可能從手藝馬虎粗糙的建築工人留下的那些罅隙、縫隙中鑽進來。······上帝直到這裡當然在哪兒會有窗戶,一扇我們大家的窗戶。

這種僅有的那麼點兒不知道存在不存在的光線,就像是《老人與海》中,那具漂浮在船尾的鯊魚骨架,失去不代表曾經不曾出現過。文中《與陌生人共樂》中那幫孩子們,他們沒法兒憎惡斯耐爾小姐,雖然她曾無休止地踐踏和摧殘他們的精神,可是她偶爾又表現出的微弱的善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大壞蛋必須一無是處;《自討苦吃》中知道丈夫失去工作後,嚴肅有魄力,隨時準備承擔責任的妻子。這是文中偶爾展現的小人物的閃光點,就是這樣的閃光點讓我們在孤獨的城堡中沒有沉淪在無望的絕境中。

我想這也許是出自作者的告誡:孤獨是生活的常態,它無時無刻都在伴隨著人的成長,就像狄德羅說的:忍受孤獨或許比忍受貧窮需要更大的毅力。我們需要接受這種孤獨的常態,但不是沉淪在那種孤獨中自怨自艾並且泯滅人性。《百年孤獨》中曾說道:如果,清風有情,那麼明月可鑑,抹不去的,是幽幽飄灑的孤獨。我們接受生活的原貌,不悽不哀,帶著宿命的年輪朝前行走。也許前方就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霧氣瀰漫的清晨,並不意味著是一個陰霾的白天。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