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前幾天在廣州,一位父親讓兒子“打回去”,上了熱搜。

男孩在幼兒園被一名同學三次打傷。最後一次,在兩個孩子握手言和的當日,父親對幼兒園的處理不滿,帶著孩子走進了教室,讓孩子打回去。

孩子被人欺負,我們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一時間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有一些網友如此的評論道:

“無端被欺負,被打就應該打回去,沒毛病。我覺得家長挺剋制的,沒自己動手。”

“肯定要打回去,忍一次可以,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就不能忍了,不打回去還以為好欺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評論區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是:沒毛病、好欺負、不能忍。

在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我們很難做到冷靜,所以情緒成為了我們行為的主宰。

在這件事中,被打的男孩,小心的拿起打他的小孩的手,輕輕的拍了一下,立馬跑回去找爸爸了。

最後,被打孩子的父親選擇了退園,事件也以“惹不起躲得起”的方式結束了。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父母就在身邊,也並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可以勇敢的打回去

更進一步來說,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一句“打回去”來解決的。

孩子的為人處事方式往往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因此當孩子被欺負時,我們告訴孩子的處理方式,就是他遇到衝突時解決問題的方式。

告訴孩子“打回去”,其實是在告訴孩子要“以暴制暴”。

早在兩千年前,《孫子兵法》中就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在孩子遭遇欺凌時,“打回去”雖然簡單,但是帶來的可能後果也最嚴重。

為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打回去”的能力,但是更要給孩子“不打回去”也能解決問題的底氣。

01 別讓你的壞情緒葬送孩子的好未

2018年9月,溫州瑞安市一小學,發生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一小學男生被同學家長打傷,後經全力搶救無效去世。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事情的起因是在當天的英語課上,排隊交作業的時候,男孩正好在女孩的前面,當時女孩把作業本擋在了臉上。

男孩下意識的轉過身,一回手正好打在女孩的眼睛上,所幸女孩並沒有受傷。

事後,男孩向女孩道了歉。男孩家長和女孩家長溝通之後,也主動的向女孩家長道歉,並且承諾如果女孩的眼睛有不適,可以陪同去醫院就醫。

本來是一樁小事,一切到此本可以落幕,但是事情並沒有到此停止。

女孩父親要求男孩,在全班同學面前向女孩道歉。班主任認為,這件事只是偶然,站在講臺上道歉,會傷害男孩的自尊,就沒有答應,只是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了男孩,並做了安全教育。

可是女孩的父親不依不饒,認為男孩欺負了自己的女兒。第二天,男孩被女同學父親打成重傷,搶救無效去世。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父母的憤怒蓋過了冷靜,腦海裡剋制的城牆毫無防備的坍塌,原始衝動中的“打回去”自然佔了上風。

心理學家黃杏貞說過:“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的情緒智慧。”

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必修課,也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暴力只是發洩情緒的手段,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一時的衝動,就讓孩子之間的小摩擦,演變成了成年人的悲劇,給我們的生活造成無法挽回的結局。

孩子被打後要冷靜分析對方的動機

不久前有個媽媽和我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總是無緣無故的打人。她也曾問過自己的兒子,可是孩子每次也說不清楚原因,總是無緣無故的動手就把人打了。

後來發現,這個孩子脾氣有點大,而且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小孩子的控制能力較差,與別人發生了肢體接觸,然後本能的發洩情緒,最終給人造成了傷害。

為人父母,無論孩子是打人者還是被打者,我們都要弄清楚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動機是孩子行為的驅動力,瞭解了孩子的動機,才可以一針見血的解決問題。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教育學者尹建莉也曾遇到過類似的問題,自己的女兒圓圓四年級的時候,經常被後面的小男孩欺負。

那個小男孩總是愛揪圓圓的小辮子,下課扔她的書,還冷不丁的推她一把。五年級之後,小男孩變本加厲,會給家裡打電話騷擾圓圓。最終,圓圓媽媽決定自己去找小男孩談談。

媽媽帶了一本童話書《皮皮魯》去校園門口等圓圓,再和圓圓一起等小男孩。等他出來後,和顏悅色的和他交流,引導小男孩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後,小男孩果然再也沒有欺負過圓圓。

經過後面的瞭解,小男孩的父親在監獄,媽媽經常採用打罵的管教方式,造成了小男孩攻擊性強,性成熟早。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圓圓媽媽用愛心去理解小男孩,並採用了正面引導的方式,讓他心甘情願的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圓圓再也沒有被欺負。

每個喜歡欺負別人的小孩子,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看到打人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他所缺乏的關注與理解,問題也許就可以迎刃而解。

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個明智的人就是一個不會被表面現象所欺騙的人,他甚至預見到了事情將往哪個方向變化。

“打回去”只能治標,找到孩子被打的原因才能治本。解決了本質問題,才能從源頭上杜絕暴力。

教孩子掌握尺度不要讓孩子一味善良

李玫瑾教授曾做客《開講啦》節目,被問及到“如果孩子被打,你支持他打回去嗎?”她給出了肯定回答:“肯定會啊!”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她以自己的孫女舉例表示,如果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那麼就讓外孫女揪住對方耳朵,直到對方放手。

李玫瑾教授其實是在教自己的孫女,學會保護自己,而又不讓對方受到嚴重的傷害。這是在教孩子一種為人處事的尺度。

曾經的一個同事,自己的兒子在學校被打了,她發了一條朋友圈:“以前總是教育孩子要善良,可是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被打了,發現善良根本沒用。”


父親教兒子“打回去”:家長的教育觀裡折射的是孩子的未來

真正的善良只是留給善良的人,而不是留給“欺凌者”。一味的善良和退讓,換來的不一定是感激,很可能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為人父母,教孩子一味的善良和寬容,就是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尺度,沒有自己的邊界。孩子容易陷入不安和鬱悶之中,走進心靈的沼澤地,痛苦而不能自拔。

尺度是一種邊界,是一種處事的原則。

在孩子遭受委屈時,教會孩子知道自己的邊界和原則,才能夠在生活中保護自己,又不傷害他人。

遇事先剋制謀定而後動

司馬懿曾教導自己的兒子說: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真的能笑到最後。

孩子之間發生爭執,重要的是先讓孩子先學會“委曲求全”,全身而退。怯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勇而無謀。

“打回去”是本能,以退為進才是生活的智慧。

為人父母,我們的羽翼護得了孩子一時,護不了孩子一世。他遲早都要學會,獨自面對這個美好而殘酷的世界。

我們能給他的只有兩樣東西:根和翅膀。

根,就是孩子受委屈時安撫他,給足他安全感;翅膀,就是我們教給他的生活智慧。

願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引領下飛得更遠。

—End—

作者簡介:若小風,撰稿人,心理學研究者,用文字去溫暖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