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屠戮殆盡,為何留下了雲南沐英?

眷戀清晨


確實是這樣的。不要說開國大臣,就算是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朱元璋都是說殺就殺,但獨獨留下了一個“外姓人”沐英。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主要有這些原因吧:

雲南,對大明王朝來說,真的不是很重要

不要說當年,就算是在當今,雲南昆明相對於南京或者後來的北京來說,都是很遠的地方。更何況,當年的雲南,可不是如今的七彩雲南、旅遊天堂一樣的所在,是“蠻夷之地”、“煙瘴之地”!要不然,後來發配內閣首輔之子楊狀元也就不會指名雲南了。


相對於金陵甚至是北方抵抗遊牧民族的燕京來說,雲南這個犄角旮旯真的不是特別重要。至少沒有對大明王朝的存在和百年延續有什麼決定性的影響。

這應該是當年的普遍認識,但歷史也經常開玩笑,大明的正溯就是滅亡於昆明五華山西邊的逼死坡!

當然這是後話。因為雲南的地位並不重要,或者說不是那麼重要,派個“養子”、而不是親生兒子來鎮守一方也就足夠了。

這應該是沐英以及沐氏家族在老朱登上皇位之後,得以倖存、倖免的主要原因吧!

沐英,對老朱家來說,正是樹立榜樣的最好人選

老朱家意外地得到天下之後,說實話,也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一路的跟隨者、造反成功的老兄弟、老親戚,一個個要功勞有功勞、要苦勞有苦勞,可是皇帝只能有一個、皇族只能有一家啊!

為了老朱家能夠延續萬萬歲,所有的事情只能由太祖老人家一個人來搞定了,於是就有了殺殺殺,殺得天昏地暗。但是,就算是婊子都還知道立個牌坊,能當上皇帝的老朱,當然不會不知道立個榜樣安撫人心的道理。

於是,這份“幸運大獎”就落到了沐英的頭上。沐英,除了是老朱的養子或者私生子之外,也是建功立業過程中湧現出來的青年才俊。不知道是馬皇后的枕頭風厲害,還是沐英為人向來低調,於是在一片血雨腥風中獨得老朱信賴。

剛好,對西南夷也是頭疼不已又鞭長莫及的老朱,就把沐英送到了怎麼折騰也掀不起多大風浪的雲南。這樣一來,既解了頭疼,又照顧到了親情,更是為老朱家樹立起了一面善待功臣的良好形象。


實在是一個非常高明的主(shuan)意(pan)啊!


總之吧,沐英及其家族,能在老朱家的皇家公司中,從開張到倒閉的全程生意中屹立近300年不倒,是沐英家族的幸運,也是老朱家的現實需要。當然,最最重要的是:為人低調和忠心耿耿。

以上回答,是吳叔的個人之見,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也就沒必要板著臉說叫了。歡迎關注【吳叔】,一起關注明朝那個時代、那個奇人徐霞客。


吳叔滇遊記


朱元璋確實爛殺了不少功臣,但其實老朱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朱元璋眼裡他只相信三種人;

一種是他認為會效忠明朝政府的人(不得不說朱元璋看人很準)。

迂腐的儒生: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都是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臣子。這三個人能力一般,但絕對都是對皇室絕對效忠的人,從後來的靖難之役就可以看的出來。

另外還有防守型將領耿炳文,朱元璋知道他有幾斤幾兩,同時更知道他不會對明朝的統治造成威脅,所以耿炳文也是從老朱那個年代留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大將之一。

其二是跟他有關係的血肉至親

朱元璋到底是農民的孩子,他相信骨子裡的血脈親情。不得不說這一點上,老朱有點單純。

如果是一戶貧困人家,那麼確實兄弟姐妹可能都會異常團結。但如果是帝王之家,這點血脈之情只能說細若遊絲。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曾經在洪都保衛戰中重克陳友諒,為朱元璋的穩定後方提供了卓越的貢獻。後來朱文正因對老朱的獎賞有所不滿,竟然私通張士誠,起兵反抗朱元璋。

依老朱的脾氣這種情況,朱文正是必死無疑,但老朱經過馬皇后的勸告,想通了之後,並沒有殺掉朱文正,只是將朱文正囚禁。還將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

其三朱元璋所收的義子們

我不知道朱元璋收義子的標準是什麼,但肯定他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標準。

朱元璋殺了那麼多人,壓根沒有對自己的義子動過屠刀。可能老朱覺得義子也是兒子,同時也算至親吧。沐英就是屬於這個範疇裡的。

朱元璋看著沐英長大,對他品性極為了解,後來沐英因為馬皇后和朱標的相繼去世而悲痛不已。最後沐英自己也撒手人寰,這對朱元璋的內心肯定也造成了極大衝擊。將心比心,老朱自己肯定也感同身受。

朱元璋只相信他的兒子們,認為只有他們才能守護好大明江山。沐英和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中少數具有戰功的將領。他們的領兵才能得到朱元璋的認同。所以才讓沐英鎮守西南邊境,朱棣鎮守北方邊境。這是朱元璋對他們的信任。

不過後來的靖難之役真是給九泉之下的老朱好好的上了一課!


璨若朗星


朱元璋非但沒殺沐英,還讓其家族世代鎮守雲南邊陲,其中很大原因是因為沐英是朱元璋的義子,有馬皇后護著他。

橫掃雲南、痛擊緬甸的明朝開國大將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因功被朱元璋封為西平侯,其子孫世代鎮守雲南邊陲,被民間稱為“沐王爺”。

沐英年幼時就被朱元璋、馬皇后收為養子,從12歲時就跟隨朱元璋的軍隊南征北戰,親眼見證了義父朱元璋從一代軍閥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的過程。

不過明太祖朱元璋精於猜忌,在開國後大肆誅殺開國功臣。如明朝的開國大將馮勝、藍玉、傅友德等人,均因為各種原因被朱元璋處死。相比之下,藍玉卻得以平安地度過晚年,最後因病去世。

其中一點是因為沐英雖然也是武將,但他自幼被朱元璋、馬皇后扶養長大,關係更近,所以朱元璋對他相對信任。

沐英鎮守雲南後,曾經入京朝見朱元璋,但朱元璋並沒有扣留他,可見十分信任。

第二是因為雲南邊陲需要大將鎮守,而沐英就是不二人選。如果殺掉沐英,很難再選出第二人選。在明朝平定雲南,消滅元朝梁王殘餘勢力和段氏家族的過程中,沐英表現突出,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自漢朝以來,雲南境內的叛亂疊起。唐玄宗更因為處置南詔不力,導致雲南脫離出去。雲南不同於內地省份,境內的少數民族眾多,又處於遙遠的西南邊陲,叛亂頻繁,需要良將鎮守。沐英率領明軍消滅了雲南境內的蒙古勢力,又平定了雲南諸蠻,打敗了緬甸境內的土司軍隊,於是各大土司、蠻族都歸附於明朝。

在雲南境內,沐英興修水利,發展商業,將俘虜的蒙古軍隊編入部隊中,積極抵禦緬甸的軍隊的入侵,開發鹽井,增加收入,使戰亂的雲南地區很快恢復了發展。對於朱元璋而言,要統轄和治理遙遠的雲南地區,非選擇沐英不可。

第三是因為沐英遠在邊疆,沒有牽扯進政治鬥爭中。馮勝、藍玉、傅友德等人均是因政治原因被朱元璋處死,而沐英久在朝外,不瞭解朝廷的各種派系鬥爭。

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左右,沐英從雲南出發,經過長途跋涉,到南京朝見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了沐英在雲南的治理情況,對他大加讚賞,賞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五千兩、鈔五百錠、彩帛百匹,並讓他與後世子孫繼續鎮守雲南。因此,從沐英到他的11世孫沐天波為止,沐家一直鎮守雲南,為明朝穩定了西南邊陲。


世界人文通史


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義子乾兒,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剛剛舉事起義不久的朱元璋在征途之中遇到了風餐露宿,衣不遮體,失魂落魄的沐英,當時的沐英還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朱元璋見少年沐英年紀輕輕一表人才,本著兒子不嫌多的心態,將他收入帳下,隨朱標讀書習武。沐英與以後的太子朱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於後期鎮守雲南之時,聽聞太子朱標死訊悲痛欲絕,茶飯不思,後染病一命嗚呼!兩人感情之深可見一斑!這也是朱元璋不殺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沐英從十幾歲開始就跟隨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東討西繳,立下赫赫戰功。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朱元璋再怎麼冷血,也捨不得殺一個從小在自己身邊長大,為自己捨生忘死,以命相博打下來江山的人。何況這個人還是自己的乾兒子,無論從情感上還是理性上朱元璋都很難下手。當沐英親帥大軍攻佔雲南之後朱元璋便命他鎮守雲南。原來以為只是臨時任命的,誰知道沐英在雲南一直幹到了死。沐英死後他的子孫後代又在雲南鎮守了260多年,一直到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清朝攻佔紫禁城才結束!

縱觀沐英的一生,朱元璋不殺他的原因有很多。第一,沐英是他的乾兒子,從小看著他長起來的,兩人的感情很好,朱元璋一度賜其姓朱。後為延續沐家香火又特意恩准他恢復原姓。第二,沐英為朱家帝國衝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第三,沐英個性沉穩,不喜形於色,深喑韜晦之道。有這三條,足以保其不死!


馬打江山驢坐殿-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為了確保自己的大明王朝長治久安,子孫後代穩坐帝王寶座,開始了一系列的誅殺斬首行動。開國功臣幾乎被他斬盡殺絕,僥倖活命的僅有幾個功臣大將中,雲南王沐英算是最幸運的啦!


朱元璋心狠手辣,開國功臣被他誅殺殆盡,為何放過了同樣擁有兵權而且驍勇善戰的沐英呢?

沐英,字文英,漢族,安徽省濠州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養子。

沐英出生貧寒,幾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後來由於戰事不斷,百姓流離失所,沐英跟隨母親四處逃難,可是沒多久,唯一的母親也病死在了逃難的路上。就這樣八歲的沐英流浪到了濠州城,當時就被起義軍的首領朱元璋發現了,那會朱元璋正好膝下無子,於是朱元璋的夫人馬大腳覺得沐英很可憐,就把他收在身邊做了義子。


朱元璋夫婦對待這個沐英如同親生兒子一樣照顧,不僅教他讀書識字,而且還教他練習武功。就這樣,沐英在朱元璋的兵營中度過了難忘的童年。

後來沐英漸漸長大,十二歲的時候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親眼目睹了戰爭的野蠻和兇殘。十八歲的時候,沐英就被封為賬前都尉,開始擔任軍事要職,就這樣長年跟隨朱元璋學習帶兵打仗,久而久之,沐英依然成為了一個聰明伶俐、英勇善戰的大將軍。

再後來,朱元璋的大軍平定了邊塞要地雲南後,沐英因戰績顯赫被安排鎮守雲南,沐英這一去,他的祖祖輩輩在那裡堅守了二百多年之久,直到大明朝滅亡,可以說沐氏家族為大明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朱元璋為何不殺沐英,其實原因很簡單,大概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第一點,沐英這個人忠厚老實,一生光明磊落,是朱元璋比較信任的功臣,你叫我鎮守雲南,我就死心塌地為你賣命。而且沐英子孫世世代代都遵照沐英的指示,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絕沒有半點造反之心。所以這樣的家族,朱元璋怎麼可能狠心殺之,朱元璋為了鞏固大明江山,當然要利用這樣的沐英為他效命。

第二點,沐英從小是個孤兒,朱元璋夫婦對他有養育之恩,而且朱元璋夫人馬大腳對這個沐英是非常疼愛,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朱元璋跟沐英這對養父子關係也相當的親近,朱元璋是看著沐英從小長大的,而且沐英的本事也是朱元璋教的,所以沒有朱元璋夫婦,就沒有沐英的今天。就衝這一點,沐英不可能做對不起義父義母的事,朱元璋也不可能殘忍到殺了沐英這個義子的份上。況且,就算朱元璋想殺沐英,大腳皇后這一關也過不去啊!

第三點,沐英常年守衛邊疆雲南,雲南地處邊塞,離京城距離遙遠,就算沐英有造反之心,遠水不解近渴,沐英想憑一己之力攻克京城,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朱元璋也是考慮到了這一點,與其殺了沐英,雲南在無合適的人去鎮守,況且沐英守護雲南多年,對哪裡的環境已經非常熟悉,而且管理的井井有條。所以不如留他一命,沐英還可以加倍報答我的,這豈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所以綜上所述,朱元璋沒理由殺了沐英,事實證明,朱元璋不殺沐英是對的,沐氏家族為了大明鎮守雲南確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任馳贏天下


朱元璋一向只相信他的親兒子,不相信其他文臣武將,尤其特別忌憚有功的大臣。他的親兒子們手握重兵,鎮守邊疆,他從來不擔心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是其他文臣武將,別說手握重兵,就是言語上有些許的抱怨,朱元璋也容不得他們,必定要想辦法把他們殺掉。

但是,他對同樣功高的沐英卻非常放心。不但讓他手握兵權,還讓他鎮守邊關。這是怎麼回事呢?

(沐英劇照)

有人說,這是因為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朱元璋把他當親兒子看待。

這個話顯然不對。只要沒有血緣關係,不是自己所出,朱元璋就不會很信任的。朱元璋有那麼多養子,就沒見他把哪個養子,給予他親兒子那樣的待遇。他的養子大都戰死。就算沒死,比如說徐司馬之類,沒有被殺,但是他的兩個兒子卻在藍玉案中獲罪。更重要的是,並沒有一個養子,朱元璋給過他們兵權,讓他們像親兒子一樣鎮守一方。

有人又說,這是因為沐英品性純正,對朱元璋一直很忠心。

我們不否認沐英品性純正,他確實一直對朱元璋和馬皇后很忠心,並且還時時表現自己的忠心。比如馬皇后去世後,沐英還悲傷過度得咳血。不管沐英是真的對朱元璋和馬皇后情深義重,還是表現出來了。但這一點,確實已經足夠表現出他對朱元璋忠心了。

不過,如果說僅憑品性就讓朱元璋相信一個人,那是不可能的。朱元璋在他當了皇帝以後,有沒有完完全全地相信過一個不是他親人的大臣呢?沒有,一個也沒有。

(朱元璋劇照)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那麼相信沐英呢?

我認為,這涉及到一個朱元璋國家戰略佈局的問題。

朱元璋的整個國家戰略佈局,是把他的兒子們分封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做藩王,駐守當地,拱衛京城。同時,在北方邊關屯兵,修建堅固的防禦工事,防範蒙古。

把兒子分封到各地的目的,一是提防地方上有人造反。一旦有人造反,兒子們不但可以迅速抵抗,還可以及時報告中央,讓中央派大軍鎮壓。二是提防朝廷中有人對皇帝不利。如果有人對皇帝不利,可以立刻調集軍隊,直殺京城,處置那些朝中的奸臣。為此,他還專門搞了一個《皇明祖訓》來規定這件事。

當然了,最終的結果是,在整個明朝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地方官員造反,造反的都是他的子孫們。在中央,也基本上沒有大臣對皇帝造成什麼威脅,而給皇帝造成威脅的,也是隻有他的兒孫們,比如朱棣之類。當然了,這是後話。

在北方邊關屯兵的戰略,其重視程度,在歷朝歷代都少有的。朱元璋至少做了四層防護措施。

(明朝北伐)

一是數次北伐。朱元璋一生8次北伐,對蒙古人進行窮追猛打,誓要把蒙古人斬盡殺絕。就算不能斬盡殺絕,也要讓蒙古人此後再也不敢犯邊。

二是分封塞王。朱元璋把他最能幹的兒子派到邊關,這個稱謂“塞王”,包括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個王,讓他們鎮守邊關。尤其是讓朱棣鎮守燕京。有人說,朱標死後,朱棣無疑是朱元璋兒子中最能幹的,朱元璋為什麼不讓他當皇帝呢?很簡單,朱元璋認為,鎮守邊關,比當皇帝更重要,任務更艱鉅。

三是設置軍鎮。朱元璋在北邊邊關設置了九邊軍鎮。從東邊的鴨綠江開始,一直到西邊的嘉峪關,朱元璋分別設置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九個軍鎮。可以說,這九個軍鎮,在明朝的北邊,築起了一條軍隊的銅牆鐵壁。

四是重修長城。萬里長城是秦朝及戰國時期修的,已經過了一千多年,歷朝歷代都沒怎麼重視他。同時明朝的版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朱元璋還從洪武元年就開始修建,成為有一道防線。

四道防線,層層疊疊,可見朱元璋對北邊有多麼重視。

至於其他邊關。比如說西南、南邊、東南、東北這些地域,朱元璋是沒有很在意的。一來這些地方也沒有強大的國家和部落,二來這些地方一向都是服從中央的,或者是中央的藩屬國。他們就算要造反,基本上也掀不起什麼浪子。就算要掀浪子,有朱元璋在各地駐紮的兒子們守衛,也很快平息了。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看來,沐英的重要性,遠遠低於他的其他藩王兒子,更不能和“塞王”相比。這也就是相當於,把沐英發配邊遠的地區去而已。他又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參考資料:《明史》《皇明祖訓》《明實錄》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最令後人詬病的莫過於屠殺功臣的做法,所謂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恆案、胡惟庸案、藍玉案,前兩者是處罰貪官汙吏的,後兩者就是專門針對功臣的,尤其是跟隨朱元璋起家的淮西舊部勳貴,更是在兩次屠殺中被殺戮殆盡,僅老得掉牙的耿炳文和小心謹慎兼朱元璋親家的郭英被網開一面了。

及洪武末年,諸公、侯且盡,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將,為朝廷所倚重。

當然,在這兩人之外,問題中的雲南王沐英也在朱元璋的清洗行動中逃過了一劫,家族也完全沒有受到傷害,世襲雲南,一直陪伴明朝到南明滅亡,《鹿鼎記》中的沐王府就是沐英的後人。而為什麼朱元璋乃至於大明一朝始終沒對沐家下手,我認為還是和朱元璋有關。

一、沐英本人比較幸運,他在兩案發生之時都沒有任何把柄給朱元璋捉住

要知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並不是同時爆發的,甚至胡惟庸案也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和陳寧被殺於玄津橋,妻子分配將士,子侄全部問斬,上元、江寧二縣,因有胡惟庸同黨的嫌疑,男女老幼全部屠殺。
  1. 胡惟庸雖死,但和他有實在關係的同黨:李善長、陸仲亨、費聚三人並沒有受到任何清算,最多也就是旁敲側擊一下;
  2. 在胡惟庸第一階段發生時,沐英正隨著徐達北伐蒙元,他和胡惟庸並沒有什麼交集,自然也就不會進入清算名單了;
  3. 朱元璋還進一步擴大了和開國武將的聯姻關係:徐達、湯和、藍玉、傅友德以及上文提到的郭英,這些人都和朱元璋做了親家,可見這一階段的朱元璋,最主要的目的是剷除“謀危社稷”的胡惟庸,而不是單純為了殺人。

所以在此階段,不但沐英沒事,連後面被剝皮實草的藍玉都沒事,地位還隨著戰功節節攀升。


接著到了胡惟庸案第二階段,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這一階段朱元璋開始大開殺戒,對李善長、陸仲亨、費聚等和胡惟庸有過牽連的人全部處死,瓜蔓抄了三萬多人(故也可稱“李善長案):大明第一功臣、已經七十多歲並告老還鄉的韓國公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也受到牽連,除了長子李祺,因為娶了朱元璋長女臨安公主而免死,全家被流放,永遠不準回南京。

不過這一階段的朱元璋同樣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太子朱標的帝位安穩,所以就將那些有可能,或者是朱元璋認為有可能威脅到太子的人全部誅殺,抄家滅族。當然朱元璋依舊還是為朱標留下了保駕護航的柱石:

  1. 九邊諸王已日漸成才,成為了大明邊境長城,這些人都是朱標的弟弟,對哥哥也十分尊重,他們是朱標最堅定的後盾;
  2. 杯酒釋兵權,將那些沒捲入胡惟庸案的功臣們的兵權收集回來,賜金賜銀甚至賜部隊,讓他們得以安心,徐輝祖、李景隆、傅友德、郭英、藍玉都得到了這筆“撫慰款”;
  3. 沐英此時在雲南已經鎮守了將近八年,史稱其“好賢禮士,撫卒伍有恩,未嘗妄殺”,在李善長案爆發前一年,沐英還去南京覲見了朱元璋,被稱作是雲南的擎天之柱,朱元璋根本就沒有理由,也沒有可能殺他。

至於最後一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此時的沐英早已死於前一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朱元璋更不可能對他做什麼清算了。

二、沐英和朱元璋的關係非比尋常,他對大明王朝也可謂是勞苦功高

沐英原先不是叫這個名字的,他只是一個定遠縣裡一個孤兒,無名無姓,是朱元璋在打下定遠後,馬氏看他聰明伶俐,又孤苦可憐,所以和朱元璋一合計,就把他收為養子,改名為朱文英。在朱元璋的小家庭式管理之下,他因四處征伐而收的二十多個養子,以及他親生的二十六個兒子之間都是以兄弟相稱,不分彼此,共同以朱元璋為父、馬皇后為母在一起生活、讀書,甚至連稱呼都多稱小名,彼此之間十分親暱。

比如靖難之役時,燕王朱棣對建文帝部將平安,也是不呼其名,而是親切地稱呼為“平保兒”(平安其父在大都戰役中戰死,朱元璋於是將其收為養子,賜姓“朱”,小名保兒),甚至連義孫們,朱元璋對他們也是呵護有加,像李文忠的三個兒子,姓名全都是朱元璋親自賜予的。

而且沐英也十分爭氣,在鎮守雲南的時候平定禍亂、發展屯田、修建水利、興建學校等,對雲南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明末雲南能成為抗清的最後防線,其最根本因素就在於沐英對雲南的大力建設。“太祖初起時,數養他姓為子,攻下郡邑,輒遣之出守,多至二十餘人,惟英在西南勳最大”。

  1. 有這一層感情因素,朱元璋是把沐英當親兒子來看,沐英在鎮守雲南時的權力甚至比九邊諸王還要大,稱為“國中之國”也不為過。而沐英同樣對朱元璋感恩戴德,他是一直把自己當作朱元璋兒子來對待朱家的;
  2. 即使是朱元璋讓他鎮守雲南,並將他的身世告訴他後,沐英以“沐陛下母后聖恩如天地”一句,表明自己始終都是朱家人,絕無二心,而朱元璋也以其話中的“沐”字,再去掉“文英”中的“文”字,以表示將其和其他“文”字輩的義子區別開來,賜其名“沐英”;

  3. 沐英即使遠在雲南,可他和朱元璋、馬皇后、朱標等人的感情卻是日益加強,把兒子沐晟也派去南京,和皇孫朱允炆一起讀書。在聽到母親馬皇后去世的時候,沐英在雲南哭到吐血暈倒,到了哥哥朱標去世,沐英哀痛欲絕,幾個月不到就追隨而去了。

由於沐英和朱元璋之間的關係匪淺,這就決定了朱元璋是不可能,也不情願對其下手的,而沐英在馬皇后、朱標去世時的表現,更讓朱元璋感到親情的可貴,更加確定了沐英的忠誠。沐英對朱元璋來說不是親生卻勝似親生,這從小建立起來的感情,是很難一劍就斬斷的。


三、沐英去世後,沐氏家族世襲雲南,期間也受到過一點驚嚇,不過總算是有驚無險

沐英死後,其長子沐春繼承西平侯爵位,依舊鎮守雲南,可是沐春也是個短命種,年僅三十六歲就去世,於是朱元璋就把沐英留在南京的次子沐晟送回雲南繼承侯位。建文帝時期,由於沐晟是從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發小兼兄弟,深受建文帝信任。

為了保護沐晟,建文帝在繼位後就把朱元璋封在雲南的岷王朱楩捉拿削爵,貶為庶人,囚禁在鳳陽。到了永樂帝繼位後,又把橫行不法的朱楩再封到雲南,用來鉗制沐晟,當然由於沐家和朱家的關係,朱棣也不敢做得太絕,在沐晟和朱楩相互制衡的時候,朱棣先訓斥沐晟,然後警告朱楩,對沐晟要尊敬點。

初,岷王封雲南,不法,為建文帝所囚。成祖繼位。遣歸藩,益驕恣。晟稍持之。王怒,譖晟。帝以王故詔誡晟,貽書岷王,稱其父功,毋督過。

之後不管朝廷上有任何變動,雲南地區卻是一直姓“沐”,這方面主要是沐家在雲南威望極高,不能貿然變動,而且朝廷也因為和沐家之間的感情,始終沒對沐家下狠手,將雲南交給了他們,沐家和朱家至此就一直共同生存下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沐氏在滇日久,威權日盛,尊重擬親王。

總結:雲南地處偏遠,偏僻之地,為中央所忌之地,可是沐英卻非吳三桂、尚可喜之流,這即是他為人低調,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對其有著絕對的信心。

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時候,親生兒子們都還沒長大,所以他大收義子以為羽翼,像本來就是孤兒的沐英、徐司馬,部下的子侄如平安,甚至連子侄如朱文正、朱文忠等人,都被朱元璋收為義子,交於馬氏撫養。《廿二史札記》中就稱:

蓋群雄角立時,部下多易於去就,惟撫之為家人父子,則有名分以相維,恩誼以相浹,久之亦遂成骨肉之親,以之守邊禦敵,較諸將帥尤可信也。

朱元璋以義子來取代將領,以親情和義子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礎,讓他們以朱家為宗,以各家為分,成為大明之基石,為大明效力。除了沐英之外,朱文剛、朱文遜等皆為大明戰死,平安至死都效忠建文帝,不事朱棣,足見朱元璋的用人手段,絕非五代朱溫、李克用可比的。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對於老朱來說,這個天下來之不易。更何況他是從平民開始的,這一路的艱辛也只有自己能體會。一步一步地爬到最高點,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導致他對自己的個人魅力不自信。能相信的只有權力,什麼父子之情,什麼同鄉之義,在最高權力面前都是那麼不堪一擊。因此,在天下穩定之後,那些帶兵領將的大功臣,就必須得除掉。畢竟不同根不同源的,難免有一天會像宋太祖那樣,黃袍加身。即使同根同源,也難免相互暗算。只有當把所有有能力的隊友都處死,那剩下些沒能力沒聲望的,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諸鴿聊歷史


我估計可能當時雲南一直不太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