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導語

在中國歷史上,魏晉是一段充滿傳奇的時期。儘管當時的政治社會異常動盪,但人們的精神思想卻尤為獨立。這段時期湧現出無數名流雅士,令後世文人心嚮往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0多位軍政高官,在紹興城外的蘭亭相聚,在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流水中飲酒作詩,抒發對人生得失、世事無常的感嘆,留下傳世之作《蘭亭集序》。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當然,在當時,很多人之所以遠離朝堂、寄情山水,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當時社會動亂,很多有志向的文人不願意與世俗同流合汙,而選擇獨善其身。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山林;政治家謝安功成身退,悠遊隱居;還有我們今天要說的魏晉第一美男子,無數名士的精神領袖——嵇康。

一提到嵇康,可能有人會想到竹林七賢,也有人會想到他寫給山濤的那封絕交書,還有人會想到那首聞名天下的《廣陵散》。其實,我們大部分人對嵇康的瞭解遠遠不夠。嵇康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能讓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向秀,甘願做他的打鐵助手?又為什麼會讓一代梟雄司馬昭,不顧三千太學生的請願執意將他殺死?他為什麼能夠在當時以及1700年後的今天,依然是無數文人心中至高的精神標杆?

一、名士嵇康何以成為國民男神?

嵇康是什麼樣的人呢?史書上記載“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衣,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這段話講的是嵇康大概有1米87,有才華,長得飄飄欲仙,走路帶風,有龍鳳之姿。

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的山濤說他“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罪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說的是嵇康這個大帥哥呀,站立時像挺拔的孤松那樣傲然獨立,喝醉的樣子像玉山將要傾倒。這還不算,嵇康有一次去山裡採藥,有砍柴的人遇了見他,於是連連跪拜,後來才知道砍柴人把他誤認為是神仙。這顏值,你品品。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當然,僅僅長得帥,是不足以長期令人為之傾倒、令後世賢者效仿的。我們說”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終於人品”,這話在嵇康這裡全都符合。

嵇康是曹魏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在繪畫、書法、養生方面也造詣頗深。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含詩詞和散文,詩詞作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其中他的四言詩是繼曹操之後的一批成功之作,主要表現其追求自然、厭棄功名的人生追求。比如說,他在《幽憤詩》中末尾寫道:“采薇山啊,散發巖岫。詠嘯常吟,頤性養壽。”表達了自己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說道精妙文筆與人生追求的結合,就不得不提《與山巨源絕交書》,這是一封與寫給朋友山濤的絕交信,也是向外界表明志向的陳情表。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和山濤的二人的性格極為不同,嵇康放蕩不羈,蔑視權貴,拒不做官,而山濤性情溫和,選擇入朝為官。後來山濤的官越做越大,正準備升遷時,便想舉薦嵇康來接替自己原來的職位。嵇康聽到這件事情後,洋洋灑灑地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這封信表面上是與山濤絕交,實際上是在說明自己的志向,不屑與當朝者為伍。然而,這是這封言明自己毫無政治追求的《與山巨源絕交書》,讓嵇康招來司馬昭的怨恨。

嵇康生活的曹魏時期是典型的亂世,從公元240年到264年,司馬炎廢掉曹奐建立魏朝的20多年間,司馬氏和曹氏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後司馬家勝出,開始排除異己;曹氏集團的人幾乎被趕盡殺絕,社會動盪不安。當時很多名士,一生都生活在司馬氏擅權的陰影之中,人們不再談論政治而轉向修仙求道,老莊思想受到當時文人的崇尚,清談玄學一時盛行。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本就才華橫溢、具有世俗影響力的嵇康,自然是權貴們爭奪和忌憚的對象。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作為曹家的女婿,他早年勉勉強強地接受了散大夫這個閒職。後來嵇康不願捲入政治鬥爭中,於是棄官歸隱、遁入山林,與志趣相同的好友過著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

一群人在山間遊樂,總得有點精神追求,那就做做詩,談談琴,聊聊養生之道吧。在當時,崇尚老莊思想成為社會主流,很多名士通過服用五石散以達到修仙的目的,他們喝酒、嗑藥、做出各種荒誕的事,美其名曰不拘小節。

嵇康曾坦言自己只是好言老莊的士人,並非道教徒。當時人們普遍相信通過各種道教的修煉方式可以成仙,他在《養生論》中指出,這種說法完全不切實際,不死是凡人可遇不可求的,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修身養性,從而做到健康長壽。

對於喝酒,嵇康也有自己明確的態度。他在《家誡》中規勸家人不能強勸別人飲酒,不願意喝就算了,如果有人來勸酒,也應該有所把持。你看,這種觀點放到現在都很有開明有理。

除了詩詞、養生,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他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那首聞名天下的《廣陵散》了。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一首樂曲會和一個人的命運糾結得如此緊密,乃至在今天,只要一提起《廣陵散》,很多人會想到嵇康,而提起嵇康,就會提到《廣陵散》。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廣陵散》是中國古代的大型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據《晉書》記載,嵇康曾經到洛西遊玩時,一個古人將《廣陵散》琴譜贈與嵇康。在《太平廣記》的記載中則更為傳奇,說的是嵇康常常在夜裡獨自撫琴,優美的琴聲打動了一個幽靈,於是幽靈將《廣陵散》送給嵇康,並囑咐他不得外傳

雖然這首曲子不是嵇康原創,但是其中凝結著嵇康的精神與氣節。而《廣陵散》之所以名聲大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嵇康在被處以死刑前彈奏了它。隱居後屢屢官職的嵇康,因得罪司隸校尉鍾會,遭其構陷,而被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臨刑前,嵇康仍舊淡定從容,叫人拿來了他最心愛的琴,輕撫一首《廣陵散》後慷慨就義。他並不怕死,只是感嘆《廣陵散》後繼無人,永絕於世。

順便說一下,在嵇康之後,《廣陵散》一度成為禁曲,也因無人會彈而幾近失傳。直到20世紀初,延綿千年的皇權專制制度結束後,不少古琴家才開始研究這首曲譜,如今我們聽到的《廣陵散》究竟和當年嵇康彈奏的還有幾分相似呢?沒有人知道答案。

嵇康最為世人欣賞的還有一點,那就是他毫無政治追求,而且身體力行地提出:高潔之人不願意權貴合作,依然可以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嵇康歸隱山林後,以打鐵為業,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關於嵇康的畫作中,一個人在打鐵,另一個人在搖著鼓風機打下手。打鐵的那個人是嵇康,而他的助手、那位要鼓風機的人,正是當時聞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向秀。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有一回,兩人正在打鐵,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鍾會。當時鍾會深得司馬昭賞識,十分崇拜嵇康,一直想與之結交;而嵇康看不慣鍾會這種攀炎附勢的小人,自然是對他愛理不理。這讓鍾會十分惱怒,也因此埋下了殘害嵇康的種子。

二、獨攬大權的司馬昭為何要殺與世無爭的嵇康?

前面我們說到嵇康無意於政治,一心只想歸隱山林,縱情山水。按說這樣一個遠離朝堂與世無爭的人應該與權貴井水不犯河水才是,可偏偏有人容不下嵇康。

公元262年秋,司馬昭以及他的心腹鍾會處死嵇康。整個事件的起因是嵇康有個好友呂安,他的妻子徐氏十分漂亮,呂安的兄長呂巽趁呂安不在迷姦了弟媳。呂安得知後十分憤怒,想要狀告兄長。而嵇康恰好認識二位,所以就勸他們私下和解,保全門第清譽。本來這件事情就算過去了,可是呂巽怕被報復,於是先發制人,反而誣告呂安不孝。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在司馬昭號稱“以孝治天下”的時代,不孝可是大罪,呂家嫡長子狀告其弟不孝,如若證據確鑿,必然是要被定罪的。此時的嵇康十分憤怒,他寫下了與呂巽的絕交書,並且出面為呂安作證。這件事激怒了司馬昭,他認為有人敢為不孝之人作證,實在罪無可恕。恰巧此時司馬昭的心腹鍾會,對,就是那個曾經因為嵇康不待見他而懷恨在心的人,趁機向司馬昭進言陷害嵇康,於是嵇康和呂安被下令處死。

嵇康被捕入獄以後,京師的三千太學生聯名上書為其請願,甚至爭相入獄陪伴嵇康,說只要嵇康不出去他們就不出去。事情越鬧越大,其實這樣非但救不了嵇康,反而讓司馬昭更加忌憚嵇康的影響力,對他殺之而後快。

嵇康行刑的那天,刑場上站滿了人。他面對屠刀,神色自若,撫琴彈奏了一曲《廣陵散》後,從容赴死,年僅40歲。

司馬昭和鍾會為什麼一定要殺嵇康呢?從表面上看,其一,司馬家與曹家水火不容,而嵇康又是曹家的女婿,而偏偏嵇康又如此有才能,既然不能為司馬家所用,除掉理所當然。其二,嵇康早年得罪過鍾會,而鍾會又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剛好藉此機會陷害嵇康。在嵇康和呂安事件中,鍾會當時任司隸校尉,本應在外帶兵,這種刑事案件不該歸他管。而因為他深得司馬昭器重,朝廷內外事無大小都取決於他,可謂權傾一時。當他聽說呂安的糾紛案後,特意跑來主持庭審,目的就是要致嵇康於死地。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當然,僅僅是這兩個表象原因還不足以讓司馬昭下令殺嵇康。嵇康真正的死因,正是由於他對政治不感興趣。你想想看,嵇康遊離於朝政之外,不受朝廷約束,不與權貴合作,卻仍然有大批文人爭相追隨,社會影響力頗大,這是當朝者認為他的權威受到了挑釁,如果每個人都效仿嵇康這樣做,對於統治者來說這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

在中國,歷來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多少人才都是奔著入朝為官來的,這是不變的定律。然而嵇康卻提出了一種知識分子不與權貴合作的另類生活方式,而且在當時的條件限制之下,自己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樣就不難理解,他明明已經與世無爭了,為何還要被皇權專制社會獨裁所殺掉。

我們常常看到朝廷政敵之間的猜忌和斡旋,但這樣的你爭我鬥好歹還在皇權的眼皮底下。而對統治者來說,那些對政治完全不感興趣而又有世俗影響力的文人才是最可怕的。“匹夫無罪,懷璧有罪”,嵇康這種政治上的不合作與遊離於政治之外,實際上才是抗衡與瓦解專制主義的有力方式。

一個與世無爭的世外之人,一個人間龍鳳,一個飄逸不俗的天才。如果只是嵇康一個人這樣也就罷了,可偏偏他還有無數追求者,成為人們在當時渾渾噩噩的世俗生活中的精神目標。鍾會陷害嵇康,司馬昭必然是明白的,對他這樣的統治者來說,嵇康這個人實在留不得。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的確,司馬昭的目的達到了。“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嵇康被殺死之後,那些曾經崇尚嵇康的人突然就沒有了目標,其中受打擊最大的人是嵇康的好友向秀。他曾幫助嵇康打鐵,親眼目睹了嵇康對鍾會的無視,以及嵇康是如何被殺的,這件事情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道路。

他本和嵇康約好一起縱情山水,可現在那個人卻被殺了。經歷了大悲大痛之後,向秀稜角逐漸被磨平,受到司馬昭的接見,入朝為官。向秀的最終命運,也只是嵇康無數追求者中的其中一個。司馬昭控制知識分子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以至於在此後的幾百年間,文人不敢公開談論嵇康

三、“竹林七賢”的神話是如何被編造出來的?

我想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聽過“竹林七賢”,它指的是曹魏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這七個名士常常一起在竹林下飲酒縱歌,被人稱為“竹林七賢”。而今天我們要講的“竹林七賢”可能跟你以往的認知有所不同。“竹林七賢”很可能是世人編造的一個神話,傳著傳著就成了真。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當一個人的肉身不存在後,他卻比他在世時更為真實地值得關注。司馬昭和鍾會企圖以消滅肉身的方式來消滅嵇康的精神和思想,雖然這在短時間起到警惕文人的作用。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嵇康被殺以後的幾百年間,嵇康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他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層面上的影響力更甚從前,人們對他的關注也遠遠超過他在世的時候。

東晉名士王導、謝安、李充都十分崇尚嵇康的思想,以此為精神標杆。謝安的弟弟謝萬著有《八賢論》,將嵇康與屈原、賈誼等八人列為八賢。袁宏在他所著的《名人傳》中,仿造“建安七子”的思路,將曹魏西晉時代的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等七人稱為“竹林名士”。袁宏將他的《名人傳》文稿拿給謝安看時,謝安提出來“竹林七賢”的說法。就這樣,魏晉時期的“第一男團”在他們都相繼去世後橫空出世。

如果我們細看這七個人,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很有爭議。嵇康、阮籍、向秀這三個人在學術上各有建樹,性格也突出,沒什麼太大的問題。而將阮咸、劉伶列入實在有點勉強,首先是二人在學術上並沒有多大的成就。袁宏可能因為阮咸的叔父阮籍名聲太大,順勢把阮咸寫上去,而劉伶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酒徒。袁弘要把這七個毫不相干的文人合成一個團體,那總得有一個共同點將他們聚集,而袁宏找到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喜歡喝酒。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前面說的這幾個人還好,“竹林七賢”中最受到爭議的恐怕是山濤與王戎了。山濤比嵇康大17歲,去世時78歲,歷任西晉前期諸朝,每每當官都是當大官。他是個熱衷於權勢、周旋於名利場的人,這在當時和後世都被人鄙視。後人考證,山濤和嵇康的來往好像並不太多。

還有王戎,他比嵇康小12歲。而對王戎,人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他說的那句話:“與嵇康居二十年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這句話表面上是在表揚嵇康,實際上是在暗搓搓地抬高自己,說的是自己和嵇康相處了20年。試想一下,嵇康死的時候40歲,當時的王戎28歲,再往前推20年,難道只有8歲的時候就跑到山陰縣和嵇康來往了?說他附庸風雅,可以說一點兒都不過分。

不僅如此,王戎當時的風評也不是很好,他生性貪財,為人卑鄙,最大的樂趣是聚斂財富。有一個著名的王戎賣李子的故事,說的是王戎家有一顆李子樹,結了果子以後,王戎既沒有自己吃也不分給親戚朋友吃,而是拿出去賣。賣也就賣了,他怕別人賣了去,把吃剩下的桃核拿來種樹,複製了他家的好樹,於是“鑽其核而後出售”。要知道他本人位列公卿、家底殷實,根本不差這幾個錢,這麼摳門,難怪被傳為笑柄。

“竹林七賢”這一說法,人們認不認可是一回事,但對於嵇康而言,後世人把他和另外六個人放在一起,說他們整日一塊在竹林喝酒,未免有些荒誕吧。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既然如此,袁宏和謝安為什麼要把嵇康和另外六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竹林七賢”呢?其實對於謝安來說,還是有私心的。在當時,談論嵇康並不被認可,而作為嵇康的超級迷弟,他希望世人談論嵇康的政治性得到保證,所以就編造了這樣一個文人天團。

你看啊,竹林七賢的故事中包含了詩歌、飲酒、音樂、文人、悠遊、竹林的意象,這與人們當時所處的殘酷戰亂的時代有著極大的反差,這種意象滿足了普通人內心深藏的某種文化期待。所以“竹林七賢”這一說法一經推出便得到社會的廣泛傳播。

再者,把魏晉晚期喜歡攀附嵇康、阮籍的高官山濤、王戎拿來做陪襯,這兩個人剛好代表了當時政治的正確性,再帶上本來就與嵇康要好的向秀以及阮咸、劉伶這兩個酒徒,便足以混淆視聽。

毫無疑問,竹林七賢的神話是極其成功的,一直到今天他們依然是很多文人心中的精神追求。竹林七賢神話中的嵇康,已經變成了不問世事,整天在竹林裡喝酒作樂、悠然自得、與山濤、王戎、劉伶等酒鬼推杯換盞的人,與當時統治者希望的 “名士形象”十分接近了。

只要竹林七賢的說法得到認可,那人們便可以光明正大地談論嵇康了。對於謝安來說,只要偶像可以被光明正大的談論,其他的他可以不在乎。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竹林七賢這個神話在中國社會流傳了千年,差點被當成了事實。也許,歷史本來就是毫無真相的,我們看到的事實也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的真相。也恰恰是因為竹林七賢的神話,讓嵇康的精神得以在中國社會中長久留傳。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到了名士嵇康何以成為國民男神?作為魏晉明流,無數名人的精神領袖。嵇康有顏值,有才華,生性瀟灑,在文學、養生、書法、繪畫等方面造詣頗深。此外他有獨立的人格,不與權貴合作,不與世俗同流合汙。這樣一個才華橫溢,放蕩不羈,與世無爭的翩翩公子,是為當之無愧的國民男神。

看名士嵇康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追憶魏晉時代文人的恣意與無奈

其次,我們說了獨攬大權的司馬昭為何要殺害與世無爭的嵇康?嵇康被害表面上是因為他曹家女婿的身份以及捲入呂安兄弟的糾紛案,被鍾會陷害所致。但其實最主根本的原因,是他脫離朝廷的管束,提出了知識分子由於離於朝堂之外的另外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切切實實地做到了。這樣頗具世俗影響力而又不為朝堂所用的文人,難免會被當朝統治者忌憚,也成為他被處死的真正原因。

最後,我們說了竹林七賢的神話是如何被編造出來的?竹林七賢的說法在嵇康時代並不存在,謝安為了讓談論嵇康的政治性得到保證,和袁宏一起創造了“竹林七賢”這個魏晉第一男團。關於這七個人歷史上向來也是爭議不斷。但不得不說這個神話故事的編造是極其成功的,哪怕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竹林七賢滿足了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以至於流傳到今天人們已分不清幻想與真相了。不過真相已經不重要了,嵇康風骨成為了中國文人的一個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