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不是職務、並非職稱,只是榮譽稱號

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歲月更替,時序推移。歷史長河滔滔不絕,洗去了鉛華,留下了珍貴的韶光。有些人值得被記憶,人已去,精神猶在。

朱光亞和錢學森、鄧稼先一樣,也是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留學生涯的優越條件並沒有使他忘記祖國的召喚,當祖國需要他時,他拒絕了留居美國,帶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和豐富的科學知識,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國家。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不是職務、並非職稱,只是榮譽稱號

在回去的途中,他還與多位留美同學聯名發出公開信:“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著我們!”他希望有智慧有擔當的同胞們,能夠一同報效國家。

60年代,為了維護我國國家安全,中國開始進行核彈試驗。地址選在了新疆,主要考慮到新疆人少,對環境危害小,保密性也強。西北的烈烈寒風,吃住條件的惡劣,數年和家人聯繫中斷,沒有一個科學家選擇退縮。朱光亞說,這輩子主要就一件事——搞中國核彈。

當時從蘇聯學成回國的杜祥琬巧遇朱光亞,兩人去的都是試驗現場,兩人一路交談,後來他回憶起朱光亞時說:“朱光亞院士不善言辭,話也不多,一旦說話就很有分量。”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不是職務、並非職稱,只是榮譽稱號

新疆的冬天天氣陰沉,雲層厚重混濁,風嗚嗚地吼叫,像不知疲倦的豹子,肆虐地在空曠的地面奔跑,又像一把鋒利的刀劍,在人暴露在外的皮膚上削了一刀又一刀,疼痛得難以忍受。當時的條件哪裡允許他們能像現在一樣呢?當時都是在帳篷裡用一個煤爐取一點點暖意,後半夜還常常因為過於寒冷火星熄滅,而當時的室外溫度達到了零下20多度。

誰能想到,就是這麼困難的條件,包括朱光亞院士在內的一群人,他們取得了核試驗的成功,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了世界上繼美國、蘇聯以後第三個擁有核彈的國家,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實力,讓世界不敢小覷。

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眾多青年科學家從事“軍備控制物理學”研究,並製造機會讓他們能接觸到國外的先進技術。而就他自己而言,自1950年4月回到祖國以後,再也沒有出過國,直到1991年才率團去美國交流核軍備控制的最新進展。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不是職務、並非職稱,只是榮譽稱號

雖然朱光亞是“軍備控制物理學”重大策劃的領頭羊與組織者,他卻很少說話,常常站在會議的邊緣,把發言的機會交給我國的中青年科學家,讓他們去發揮,他只是在關鍵的時刻才會出來。

在提交試驗報告時,他總是特意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後,強調是大家共同的勞動成果,從不居功自傲。甚至曾在“某院士”的“院士”兩個字上畫了一個圈,並在旁邊的空白處標註:“‘院士’不是職務,也不是職稱,只是一種榮譽稱號,不能作為一種稱謂使用。”

朱光亞是核物理學家,也是戰略科學家,他為了我國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了我國國際安全建設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但是在2011年2月26日,這個平常的又不平常的日子,朱光亞院士,離開了我們。朱光亞院士像是一個時代的標誌性人物,他的離去是一個巨大損失。

我們深刻緬懷兩院資深院士朱光亞,願“朱光亞星”永不熄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