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新生兒的誕生會讓媽媽們感覺到非常開心和滿足,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哭鬧,很多媽媽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頭疼,而缺乏經驗的新手媽媽在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只能採用抱孩子的方式讓他們安靜下來,可就是針對孩子哭的時候要不要抱,不同的家長都有不同的看法。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嚴厲的媽媽認為:孩子一哭就抱那會慣壞孩子的,現在孩子小小的你還抱得動,要是以後孩子長大了天天要你抱,你還受得了不?

慈愛的媽媽認為:孩子哭了就是要哄啊,要不然孩子一個人在那哭著沒人理他多可憐啊,要是一直不抱孩子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啊。

兩方的說法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是這各說各話,到底該聽誰的比較好呢?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啊,彆著急,先看兩組實驗。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第一組實驗來源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他在1920年的時候做過一個著名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這個被實施實驗的孩子只有9個月大,名字就叫小阿爾伯特,華生將他和小白鼠還有一些毛茸茸的玩具放在一起,讓他和這些東西玩耍,但是在之後,只要小阿爾伯特開始觸摸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馬上用準備好的錘子擊打鐵棒,使其發出巨大的噪音,這樣重複下來,只要小阿爾伯特觸碰小白鼠,華生刺耳的敲擊聲就會馬上響起,久而久之,小阿爾伯特就變成不需要周圍的人敲擊鐵棒,或是用其他方式威懾他,他也不會再去觸碰小白鼠了。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小白鼠、毛絨玩具等原本讓孩子感覺到好奇,這些會讓孩子得到快樂的玩具最後都變成了小阿爾伯特最害怕的物品,在實驗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小阿爾伯特都沒有從這種恐懼中恢復正常。

由此,華生也得出結論,孩子是可以被訓練的,孩子哭了家長不去抱他,孩子以後就不會再哭了。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但是孩子真的會被寵壞嗎?其實並不是,華生的實驗結果並不能說服眾人,於是在40多年之後,恆河猴實驗推翻了華生的結論。

哈利·哈洛將剛出生的恆河猴放在籠子裡,在籠子中有兩個假設的母親,一個裸露著身體上的金屬絲,但是會為小猴子提供食物,另一個是絨布包著的猴子媽媽,但是並沒有食物。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這個實驗持續了165天,哈洛發現小猴子們雖然從鐵絲"猴子"那裡獲取了食物,但是並不願意和它待在一起,她們更願意和絨布"猴子"待在一起,當他們受到驚嚇的時候,也會馬上到絨布"猴子"的身邊尋求安慰

在這個試驗中,我們能夠很輕鬆地看到對於寶寶來說,媽媽的懷抱比食物更加重要,哈洛也因此得出結論,媽媽之所以是媽媽,就是因為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其實一哭就抱根本不會慣壞孩子,還能給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多促進作用。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媽媽的懷抱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熟悉的氣味,這是孩子剛出生之後,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如果媽媽們沒有做到這一點的話,孩子會對周遭的空間產生恐懼和不安,會導致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

從小“一哭就抱”的孩子,會被家長寵壞?兩組科學數據告訴你真相

從小在媽媽的懷抱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會更加健全一些。

時常被媽媽抱著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會感覺自己是被愛著的,被家庭和父母接納的,當他們長大以後,性格會更加獨立自信,也會更加開朗一些,並且也更擁有面對未知的勇氣。

孩子在一歲以前正是最需要父母懷抱的時候,如果這時候父母因為慣壞孩子而不去抱孩子,孩子幼小的心靈就會受到極大的傷害,抱孩子並不是害孩子,而是讓孩子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