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3月6日,新华网以

《武汉抗疫一线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

为题报道了陕西援武汉医疗队队员

白海生在武汉抗疫一线与死神

正面较量的故事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如果不是目睹了重症患者病情在瞬间急转直下,白海生都难以想象新冠病毒在人体内是怎样的肆无忌惮。

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由普通病房临时改造的9楼发热4病区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陕西医疗队队员、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医生白海生,几乎每天晚上都独立值守着8个病房。与白天三个医生搭班开展查房、下医嘱、开展治疗不同,夜班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突发状况。可即便是有着20多年临床经验、熟悉掌握氧疗技术并能独立应对突发状况的白海生,面对独自守夜的重任,偶尔也会心有余悸。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2月21日17时,按例20时才上班的白海生突然接到科室的急救电话:“4床、7床病情危急,请提前支援!”白海生火速联系后勤保障部门协调车辆,一路上司机驱车狂奔,从接电话到进医院用了不到10分钟。他以最快速度按规做好防护,19道程序仅用了15分钟便整装奔进病房。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7床是84岁的老年患者,血压已直逼底部。4床患者氧饱和度测不出,无自主呼吸,多脏器功能衰竭,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患者都遭受着最严峻的死亡威胁!”白海生明白,此时他必须冷静、果断。在全面、迅速了解状况后,医护协作展开了有序的抢救。20分钟后,4床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稳定,抢救成功!25分钟后,7床患者血压开始缓慢上升至105/48mmHg,其他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职业生涯中第一次同时抢救两位患者,庆幸自己能为他们扳回一局。”而令白海生最难忘的一次抢救经历,就发生在次日凌晨。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22日0点刚过,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急转直下,血氧饱和度仅有15%(动脉血正常值约95%),急需气管插管抢救。由于患者体型肥胖,插管难度大,白海生迅速判断找准最佳位置。检查喉镜、给予辅助药物、置入喉镜、暴露声门,插管一气呵成,整个过程用时约2分钟。在监测到患者氧饱和度回升、转危为安的那一刻,注意力极端集中的他,竟感觉脑袋“嗡”的一声,眼前一片漆黑。白海生闭着眼睛,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胸膛里急速搏动的心跳。有惊无险!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在新冠肺炎治疗中,气管插管被视为极高危的操作。医生需要近距离直接面对患者呼吸道和暴露的声门,感染风险非常高,白海生却丝毫没有恐惧与退缩。“对一个医生来说,救人是首要任务。”白海生说,“我相信医学、相信战友、相信三级防护,更相信全国援助湖北数万名医护人员的专业、决心,我们竭力挽救每一个生命,一定能逼退病毒!”


媒体聚焦丨重症病房里的“守夜人”,拼得患者重返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