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蜂二師兄
個人認為50萬對15萬這個答案更靠譜。為什麼這麼說?要從雙方的出發點來談起。
為什麼說曹軍沒有80萬。赤壁之戰之前曹軍不費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荊州,接受了劉琮的軍隊。
那麼發動赤壁之戰時魏國的總軍力就應該是北方軍隊和荊州水軍之和。
曹操很清楚自己不擅長水戰,他謊稱自己有80萬是希望孫權能夠不戰而降。他自己自身也是不願意打這場戰鬥的。
曹操的性格也是比較自負的,他並不願意以己之所短搏人之所長,儘管人數佔優。
事實證明他的“恐嚇”也起了作用,東吳大儒紛紛贊成投降,人數懸殊這麼大,怎麼打。
只怪當時內有魯肅,外有周瑜。要不是這樣,孫權沒準就被曹操忽悠了。
簡單說,就像兩個人打架一樣。如果有一方並不想動手,又需要對方服軟,那就只能以忽悠為主了。
比如“我曾經學過功夫或者有幾十個朋友都會來幫我揍你。”以恐嚇的方式讓對方服軟,既不費力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何樂而不為呢?
再是曹操當時的心理狀態,很明顯只要拿下孫權,霸業基本就成了,或者說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霸業可成了。
哪怕是急於求成這一點,他也會大大誇張自己的部隊數量。
孫權如果完蛋了,當時的劉備還真就不具備跟曹操叫板的實力。
所以曹操號稱的80萬大軍肯定是假的,為的是迷惑對手,不戰而勝,或者從心理上打垮對手。
而且曹操攻打劉琮只十萬人左右,加上荊州軍到哪湊出80萬人來。
再看東吳,當時孫劉聯盟號稱20萬人。心理上是要告訴對方和自己這邊的主降派,這仗是肯定要打的。
當時的劉備被折騰的夠嗆,能湊夠3萬人就阿彌陀佛了,孫權派給周瑜也就只幾萬人。
所以真實的赤壁之戰要遠遠少於80萬對20萬,也少於50萬對15萬的。
賽V半仙
後一種說法有六成靠譜,但是曹操家大業大,50個州的防守和治安,以及押運糧草最少耗去20萬人,估計能前來赤壁的也就30萬人。
曹操劇照
那麼曹操為什麼敢說擁有百萬之眾呢?這和曹操愛拿大話嚇人有關,還記得官渡之戰與許攸的對話嗎?曹操滿嘴跑火車,沒有一句實話,因此把曹操吹的百萬打三折,可能也就30萬吧!
曹操沒有實話
據有關專家推算赤壁之戰真正參與做戰的兵力對比是30對15萬,一部分做守備、後援和糧草押運,直接作戰的也就20對10萬。
蔡瑁劇照
依據1,官渡之戰,袁曹這個大戰在歷史上很有名,10萬對3萬,歷史記載應該不會錯,不過談到曹軍坑殺袁兵7萬人,曹操收降袁兵3萬是可能的,這樣算起來曹操加上後方三處防守的兵力共有10萬兵馬。
依據2,曹操滅掉袁紹、呂布、馬騰後,人口有八百萬,按20:1抽兵丁,能組織起四十萬的隊伍,除去各地防守能拿出來30萬是可能的。
孫權劇照
依據3,曹操收編荊州劉棕的水陸兵10萬加起來就是40萬,《三國志,周瑜傳》中說“曹公入荊州,劉棕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十萬”,劉棕都有10萬了還不敢與曹操打,說明曹操兵馬肯定優勢很大最少也有15到20萬。
依據4,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孫權身上,不是曹兵太多,孫權能怕的與劉備聯盟加聯姻嗎?《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孫權說:“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孫權有十萬兵馬,曹操參戰之兵最少20萬。
劉備有兵馬兩萬人這是比較可信的,兵力太少孫權也不會陪他玩了,曹操太多兵馬邏輯上也不可能,糧草、還有船隻肯定沒這個條件,後來曹操趕上水土不服和瘟疫自然減員最少5萬,加上連環船被燒死一半七八萬,自然兵敗如山倒了!
黃蜂二師兄
我認為這兩個數字都不靠譜,在古代那個時期,生產能力那麼底下,如此多的兵力,後勤保障都要吃不消。
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不僅道路擁塞,後勤也無法保障。
據史書記載,孫權的總兵力約在7-8萬,但是部隊分散不利於調動,於是孫權派了3萬人給周瑜,用於和曹軍直接作戰。而劉備的軍隊以自己的一萬加上劉表長子劉琦的一萬,合計約為兩萬。所以,總的來說劉備與孫權的兵力總的為5萬左右。同時,根據史料上的記載,周瑜把曹操的兵力彙報給孫權時,稱兵力才有15~16萬人左右,而劉表的兒子劉琮帶著約7萬人投降了曹操,所以當時曹操的軍隊約為23萬人。當然也有人對周瑜彙報的數據有所懷疑,但作為一個軍隊裡的重要將領,對打探到的情報要有一定的把握,不可能為了為軍中戰士壯膽而虛報數字。
看易中天的分析曹操應該是有一二十萬人的,周瑜是三萬精兵,劉備兩萬(關於水軍一萬,劉琦一萬)。
所以,曹操的兵力20萬左右,劉備和孫權總共投入5萬左右兵力,是比較靠譜的。
一個男人不容易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赤壁之戰作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一直被後世所研究,關於戰爭中曹魏和孫劉聯軍的具體人數對比,一直是個謎團。有說80萬對20萬的、有說50萬對15萬的,這兩個說法都是錯的!
(赤壁之戰)
首先來分析下曹操方面的軍隊
在《資治通鑑》中記載,曹操給孫權寫信說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意思是我曹操帶了八十萬水軍,要與你孫權在東吳決戰。但這只是曹操在吹牛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號稱擁有八十萬大軍,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八十萬大軍,曹操打什麼水戰啊,直接強行平推,耗也把孫劉聯軍五萬軍隊給耗死了。曹操之所以這麼說主要還是想嚇一嚇孫權。
(曹操)
關於曹操軍隊具體數量,在歷史中是有記載的。在正史《三國志.周瑜傳》中記載“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但周瑜分析道“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意思就是曹操自己的軍隊十五萬人,在劉表那邊得到的水軍也就七八萬,加起來應該是二十三萬左右。這個數據是可信的。
在這二十三萬軍隊中,除去一些後勤部隊,最後投入前線的兵力並沒有多少。因為曹操還要分兵把守沿途幾個重要的城池,比如曹仁守江陵,樂進守襄陽等等,真正用來打仗的軍隊估計也就十萬左右。
孫劉的軍隊數量
根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遊說東吳時,曾經說過“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意思就是說,劉備這邊的軍隊由關羽水軍1萬人,劉琦江夏軍1萬人合計兩萬人組成。
但這個說話明顯水分太大,目的是為了提高劉備在聯盟中的地位。《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記載魯肅語: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 連“一校”就是600兵,可見當時劉備確實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折中下,劉備兵力頂多一萬人。
東吳軍隊人數則是三萬人,《三國志·周瑜傳》記載:“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也就是說孫劉聯軍總數是四萬人左右。
總結
所以,雙方的人數對比是,曹魏軍隊10萬人,孫劉聯軍4萬人。在赤壁進行決戰。
登哥讀歷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像,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赤壁之戰兵力有說80萬對20萬的、有說50萬對15萬的,這兩種說法都誇大了。赤壁之戰,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曹操自己說八十萬,那是虛數。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後代的文學家在以此次戰爭為題材而創作詩、文、小說時,又往往有意地滲入了誇張、附會的成分。對於曹操的兵力有八十萬、一百萬等誇大。據史料綜合統計:
實際曹操兵力260,000人(實際曹操主力中原軍190,000人(其中60,000人為精銳的青州兵團、劉表荊州降兵70,000人)800,000人(曹操宣稱)。
孫權、劉備聯軍50,000人(孫權30,000人、劉備20,000人或1000/2000人左右)
曹操畫像
赤壁之戰
時間:208年七月—208年十一月
地點:烏林(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
兵力:曹操兵力260,000人 孫權、劉備聯軍50,000人
結果:孫劉聯軍決定性勝利,曹軍潰敗北撤
劉備畫像(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荊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三大戰役”另外兩場是官渡之戰和夷陵之戰),也是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之戰役,並且是第一次發生於長江流域的大規模水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佔據荊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擊劉備,孫權派遣魯肅探聽落難的劉備會否聯盟抗曹,劉備於是派遣諸葛亮出使江東協議結盟,孫權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軍與劉備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迴。
此戰後,曹軍退守襄陽,曹孫劉三分荊州,奠定三國鼎立之勢。(孫權攻破黃祖得江夏,在借南郡後,劉備佔一半荊州,劉備勢力迅速崛起,在之後10年全佔了益州。215年湘水之盟至219年關羽敗亡期間,孫權取得荊南兩郡,荊州近乎三分。)
孫權畫像(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史料記載赤壁之戰經過
《三國志•武帝紀》要保存曹操顏面,並沒有記錄自己被火燒大敗一事,只記載與劉備交戰不利而撤退。《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孫權派周瑜大敗曹操舟師於赤壁、烏林。而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傳記並沒有參與赤壁及烏林之役的舉動記載,關羽、張飛只在南郡之戰尾聲的時候有記述;相反吳將黃蓋、程普、魯肅、呂範、韓當、呂蒙、甘寧、淩統、周泰等人的傳記均記載跟從周瑜破曹操於赤壁及烏林,決定戰在烏林。《三國志•先主傳》及《三國志•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周瑜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而《吳錄》、《江表傳》、《後漢書》、《資治通鑑》、《英雄記》、《建康實錄》則是周瑜為赤壁大戰及烏林追擊戰的總指揮官。陳壽《先主傳》及劉協《山陽公記》則歸功火燒赤壁於劉備。而曹魏建安七子的王粲《英雄記》記載是周瑜用輕船走舸火燒曹操,而導致曹操軍大敗而退。《江表傳》則記載周瑜率軍在前,而劉備不信任兵少的周瑜會贏,與關張在後觀成敗再決定進還是退,後來火燒赤壁,曹操送信說是瘟疫導致自己燒船撤退,只是周瑜虛獲此名。但《郭嘉傳》記載是曹操大敗撤退到荊州的時候才遇上瘟疫,所以才下令燒船。
結語
赤壁戰前曹操極具優勢: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統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之優勢都會失敗,所以令孫劉聯軍之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成功以寡擊眾之著名戰例。
歷史的影像
我們暫時把“赤壁之戰”放到一邊去,最後在說。先看看曹操能拿出多少兵力?
《三國志•武帝紀》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諸將以為敵騎多,不如還保營。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丑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諸將復白:“可上馬。”公曰:“未也。”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
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紹軍大震。又,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
好了!問題出現了,袁紹的部隊數量多少是說有十萬人馬,時曹操兵不滿萬?怎麼去分營與相當呢!就這不滿萬的兵裡,還傷者二三?等於七、八千人與十萬人馬分營相當?這可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決一死戰、生死攸關的大決戰!曹操就用七、八千人馬?(官渡之戰)
裴松之給他算了一筆賬:臣松之以為魏武初起兵,已有觽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
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夫結營相守,異於摧鋒決戰。本紀雲:“紹觽十餘萬,屯營東西數十里。”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竊謂不然。紹為屯數十里,公能分營與相當,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紹若有十倍之觽,理應當悉力圍守,使出入斷絕,而公使徐晃等擊其運車,公又自出擊淳于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明紹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
諸書皆雲公坑紹觽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觽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
按鍾繇傳雲:“公與紹相持,繇為司隸,送馬二千餘匹以給軍。”本紀及世語並雲公時有騎六百餘匹,繇馬為安在哉?
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其觽十餘萬降,封為列侯。
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觽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觽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如果按照裴松之的說法,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就應該比袁紹的兵力多!袁紹有十萬人馬,曹操就能有12、3萬人馬,之後又”悉擒”文丑和劉備的人馬,再加上張郃、高覽、馬延、張凱的降卒,至官渡之戰結束時,曹操在官渡地區的總兵力不下20萬。
而且這些就是曹操原班人馬和張繡的人馬,不含30萬青州兵!被曹操編成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青州兵”則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作後方補給。被編後的青州兵在曹操的管理下已與以前的流民武裝再不相同。
張燕的投降人馬有十幾萬、蹋頓的胡漢降者二十餘萬。
我以上所舉的都是有據可查的記載而且數字詳實。算到這兒,曹操的人馬已經有80萬之多了!劉表的人馬沒有具體數字,周瑜(就按周瑜說得算)說也應該有7、8萬人!沒完,還有一支人馬沒算,劉璋!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曹操加封劉璋為振威將軍,封其兄劉瑁為平寇將軍。劉璋給了多少人馬沒有具體數字,至少能有3萬人馬吧(完全是猜測)!(赤壁之戰)
😄😄😄!有據可查的數字已經接近100萬人馬了。他們未必都去了赤壁!但是,曹操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並非空穴來風,這些人都集中到赤壁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兒。
倘若是真的都到了赤壁,什麼樣的長江天塹能夠阻擋的了呢?就憑劉備的兩萬人!還是憑趙雲一個人!當然不行。就沒有能阻擋曹操進軍的步伐了嗎?有。
既不是劉備,更不是孫權、周瑜,而是疫情!!!《三國志•先主傳》”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三國志•周瑜傳》“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趙雲)
公明淏
應該兩個說法都不靠譜。與當時的兵力實際數字懸殊,只不過後一種說法曹操50萬對劉備的15萬比較接近一些而己。
赤備之戰是208年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奪取荊州後號稱八十萬軍隊準備攻打劉備。結果孫權派魯肅探聽落敗的劉備是否聯合抗曹。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孫權派都督周瑜、程普率軍與劉備結成聯軍在長江以南的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營連環船,曹操大敗北迴的一個戰例。
實際上雙方兵力都沒有那麼多。曹操號稱八十萬,最多也不過三四十萬,最後軍中發生瘟疫死傷一部分,可能也只剩下三十萬左右。他就是想虛張聲勢給劉備孫權一個壓力,好讓他們不戰而降,乘勢而來收復他們。而劉備當時也只有兩、三萬人,孫權二萬人左右。劉備孫權看到聲勢浩大的曹操隔江而對,肯定也要將自已的兵力虛張一些,號稱十五萬也說得過去,不然怎能和曹操的八十大軍抗衡。
按說曹操三十萬大軍,攻打孫劉的五萬大兵應該也是可以勝利的。但結果卻大敗。據很多史書記載是有諸多原因的。最主要有以下四條:1.曹操驕傲自大輕敵。(因為剛打了勝仗兵多將廣)2.曹操軍中瘟疫流行,死傷了一些兵力,戰鬥力消弱。3.周瑜孔明精心策劃準備。
4.天時地利。當時天氣刮北風造成了火燒曹船這一有力時機。是以上四個條件成就一個在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有名典範戰例。
青秀河山
都不靠譜。曹操南征荊州時動用一萬騎兵,八萬步兵。官渡之戰袁紹實際兵力也不到十萬人。調集南征的軍隊並未全部來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兵力。也許能參與戰鬥也只有五六萬,而荊州軍大約有六,七萬。但荊州還有一半的地方,沒有被曹操控制,實際控制力來說連一半都不能動用,實際上僅僅調用了襄陽一帶的2萬人左右。所以曹操所有兵力也就7到8萬左右。
對於孫權和劉備的兵力,在《三國志》中是有明確記載的。孫權給了周瑜3萬人,劉備自己有一萬人,而劉琦有一萬人,所以劉備和孫權兵力總計大約5萬人
神都醉仙美
按照實際情況,曹操最多也就會出動十幾萬,當時中國面積並不大,漢真正控制的地方不足五個省。曹操遠道而來。糧草供給困難。交通工具靠馬、車船。進攻江南的東吳,以水軍為主,曹操在北方,水軍不足。孫權、劉備當時兵力也不多,合起來參加戰鬥的到不了五萬。不需要30萬大軍,從三國志中看的出:三大戰役定格局的。一般只是小股幾百上千人戰鬥。老百姓一般是不願參軍的。冷兵器血腥的砍殺,大多數人不情願。兵源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