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乡绅”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却也特殊的社会阶层,不仅和魏晋时期的门阀望族不同而且和近代我们提及的地主和土豪亦是不一样的。其的出现是我国特定历史情况和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产物,促成其出现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以及儒文化的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些文学创作中,对于乡绅这一群体的说法褒贬不一,那么其到底在古代中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代表了那个阶级的利益,其的兴衰又是怎样的情况?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一.“乡绅”的历史渊源

1. “士”阶层的出现

“士”在刚刚出现时候指的是“武士”,而时间推移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那个时间段的社会的激烈变动其慢慢由“武士”转变成“文士”。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士”往往被指称卿大夫的家臣,专门为卿大夫处事来献策略。

而到了战国之后,“士”才慢慢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也变成了统治社会中对于知识分子的统称,而知识分子在古代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脱离了劳动生产的读书人。而这个过程中,儒家文化可谓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儒家文化的观念中认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可以被称之为“士”,而各个大儒都以教育出“士”为自己的职责所在,并且鼓励“士”可以出仕。认为“士”学成之后,把自己的学识回馈社会,为国家社会服务就是他们的职业。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儒学文化的内容都是对于“士”该怎样修身,该怎样投入国家政事以及该怎么样实现对于国家政治有利的推动作用的讲解,这都使得儒家文化创造了一批又一批可以对国家起积极作用的“士”。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大重要社会性质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而在这个时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士”阶层横空出世,其作为封建王朝最低等的贵族,最高等的百姓,对当时国家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绅”的含义

“绅”在最早就是指“绅带”。其就是古代的时候士大夫用来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伴随着“士”阶层的不断发展,原本仅仅是指束带的“绅”也变成了士大夫的代名词。而历史推移到秦朝,伴随着国家统一的实现,社会的局面慢慢实现了统一,士阶级的情况也有了新的局面。

而在这个时候,“绅”的含义也有所改变。选择入仕为官的被称为“士”,而选择不入仕的那一部分被称为“绅”。在秦汉有一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明朝,这个制度就是“乡亭制”,其是以官府派遣为主,民间的推举为辅参考意见的选派方式,

这使得“士”和“绅”慢慢成为政府和民间的一个重要纽带,这也为之后“乡绅”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3. 乡绅出现在宋,被接受在明清

我们都普遍认为,“乡绅”这一观点第一次出现在宋朝,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但是在秦时期到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过很多有着相似概念的名词,

比如说权绅、绅士等等

但是“乡绅”的确是到了宋朝才正式出现,而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到了明代的中后期的时候其才正式被人们接受。在这个时候的“乡绅”的概念是对之前“士”以及“绅”意义的延续,其特别是指民间有着学问的“绅”和“士”,也就是说这其中特指一些在科举考试中落榜无奈回到原地的“士子”以及各地有着一定文化的中小地主阶级。

在隋朝时期科举制度横空出世,伴随着历朝历代对于其的不断完善,学习规模慢慢也实现了制度化,这一制度从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绅”和“士”这一阶层的不断壮大。

而我们也知道,到了明朝时期从明太祖起就对于科举制度十分重视,科举制度帮助明朝选拔了很多有利国家发展的人才。

同时,明太祖也重视人才的培养,这也使得到了明代中期的时候,“士”和“绅”数量增加使得很多考取了一定的功名但是并没有得到官位的士子们大量地留在了乡村

,也就是说一些曾经努力想要踏上朝堂却失败的“士”也就慢慢留在了自己的原籍成为了“乡绅”的最主要构成部分,据后世人们的统计,在太平天国前的时候,生员占了乡绅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三左右,而其中甚至也包括了举人和进士等等。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而一些退居乡野也是当时乡绅构成的主要部分,在封建社会即使是失去官职的官员也必须保持着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凭借这样的地位其慢慢成为了各个当地的乡绅团体的“管理”力量。这也就导致“乡绅”这一阶层慢慢在明朝中叶形成,而到了清朝末年的时候其的大体含义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明清时期基层统治的“稳定器”

1. 乡绅在社会统治中的作用

乡绅这一阶层在明清甚至近代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于规范知识的掌握让他们脱离了普通百姓这一身份,成为了有着一定地位的“知识阶级”;但是他们又在朝堂并没有官位,仍还是普通百姓。他们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又不是普通的百姓,他们始终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以及统治阶级的在乡野派的地位。

他们所得到的的各种社会地位都是封建统治结构在乡野社会组织运作中的一大典型的体现。这都主要体现在两个部分。

第一是其充当着朝廷以及官府在百姓之间的“一座桥梁”,并且会带头执行一些朝廷的政策。

第二部分则是充当着社会的政治带头人。其就是平民百姓和官府之间对话的一座桥梁,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旦这座桥梁坍塌那么当时的社会也会出现一定的混乱局面。

乡绅这一在当时社会特殊的阶层,虽然官府并没有发布明文规定来承认其的存在,但是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统治中,其的存在已经被各个势力所默认的存在以及肯定了其的地位。

其是中国广大乡村的“实力派”,在乡里有“四民之首”的美誉。古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巨大帝国,又因着在古代时期并没有发达的交通,信息的传递也并不发达,这就导致着封建统治者并没有能力完全实现对于下属小地方的统治。

古代的政区的设置其实只设置到县一级,至于县以下的地方并没有专门设置地方官来对其进行治理,这些地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属于自治的情况,

老百姓们都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而这时候这些“自治”就也要通过“乡绅”来进行实现。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乡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本地,中国人骨血中对于“血缘”和“地缘”的重视程度使得其是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最重要的一个处事原则。在那时候的中国,有着一个和本地的宗族留着相同的血脉的人才会得到当地人们真正的信任,其的所作所为才会被认为其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本土的百姓。

所以,乡绅们因为有着先天的优势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拥有当地百姓的支持。

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处理百姓和官府之间的关系。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华北泥井镇的屠户拒绝向政府交纳税收,并且各个屠户都一起组织联合起来通过罢市的举动来表达对此的抗议,这就导致在集市上百姓就买不到肉可以食用了。

而最终解决这件事情的一大重要环节就是当地的乡绅出面和政府及屠户两方进行沟通和调节,使得官府和屠户达成了相关协议才使得市场上又有了固定的肉类流通。

而其也作为特别的百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代表着当地百姓的利益,所以其也是当地百姓的一大“保护伞”。比如他们会参与抵御官府随意对百姓征收赋税以及对地方官的恶行的弹劾等等。

2. 乡绅的各种影响

在这同时,由于修路等提供公共设施的政府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很多地方官必须要得到乡绅的支持,而那个时候的大多数乡绅地主都热心于地方的公共事业,经常愿意出资支持自己所在地的

水利修建、桥梁修建、道路铺设等等,以此来为当地的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而每每遇上天灾人祸,这些乡绅也会从事救灾赈济的工作,他们会出资支持灾后重建;捐赠物力、财力以此来帮扶受灾的人们。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而乡绅也在各地的文化教育建设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为了支持本地的文化教育传承工作,有的乡绅直接到了私塾做了讲师;而有的乡绅则创办了很多有名的私塾,为当地培养教育了很多的人才。

比如在一大乡绅家族——辛氏宗族就在当地创建了绿筠书屋和南坡义塾,教育了很多于社会有益的人才。

同时,其作为饱学儒家文化的曾经的士阶级,其也依据儒家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来帮助人们排解一些民事纠纷,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作用。部分乡绅甚至会负责一些日常的当地宗族事务,比如说制定一些族规以及组织宗族祭祀等。

三.“乡绅”的衰落

“乡绅”的没落是在中国近代,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作为旧的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的统治慢慢被摧毁,传统的儒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对于乡绅造成最大威胁和伤害的就是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他们不仅在中国兴办新式学校等参与中国当时的公共基础建设,甚至因为自己外国人的身份有着更加广泛的特权。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随着晚晴政府在1905年宣布对于该制度的废除之后与其一起走向衰亡的就是乡绅这一阶级也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时候废除科举和兴起新学的打算就使得乡绅在最广大的百姓心中失去了其的知识权威作用,并且不再认为其的观点是正确的。

当时的选拔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导致乡绅们开始走了学习新知识的道路,可是对于最普通的百姓来说这样的变化却并不是他们乐于看见的,其安于现状,并不是很愿意接受对于自己来说几乎是全陌生的新兴事物,特别是在很多知识在其日常生活并没有用处的情况下,其并不愿意接受。这也使得乡绅和普通百姓的沟壑越来越深。

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后的一系列的“商业战争”面前几乎是步步后退。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很多爱国的乡绅从洋务运动的中期开始就自觉担当起民族责任,由“乡绅”变成了商人,在这同时当时社会的日渐世俗化、功利化都使得乡绅渐渐失去地位。

四.小结

乡绅作为古代中国的一大特殊阶级,是当时儒家文化和小农经济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大特有阶级。从宋朝时期其第一次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明清时期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而渐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作为政府机构和普通百姓沟通连接的桥梁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连官府,接百姓,基层统治的稳定器:聊聊“乡绅”的兴衰荣辱

由于皇帝没有办法直接实现对于很多小地方的统治,使得他们需要借助乡绅来完成对于国家的治理。而其也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用来制约皇权的一股力量,其归根还是代表着百姓的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乡绅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这也使得其最后很遗憾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