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再派鄭和下西洋,歸途時鄭和卻病逝

從《大明風華》中的劇情來看,鄭和是個以劇情主線沒有任何關係的人物。然而鄭和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航海學家,他曾七次下西洋,為促進我國與西洋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功績為後人所景仰。《大明風華》作為以明朝永樂到天順年間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也不忘宣揚一下鄭和七下西洋的功績。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再派鄭和下西洋,歸途時鄭和卻病逝

鄭和

  雖然一些正史史料也在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尋找可能遠走海外的建文帝,不過我相信,尋找建文帝不可能是主要目的。因為朱棣不可能為了找一個建文帝而花費這麼多的人力和財力。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歸來時,朱棣發現鄭和下西洋使明朝和西洋各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交流不斷加強,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利益都非常大,尤其是給朱棣個人帶來非常大的功績和榮耀。朱棣覺得鄭和下西洋值了,於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第七次。與朱棣的好大喜功相比,明仁宗朱高熾卻希望減輕朝廷壓力,於是在洪熙年間停了鄭和下西洋之舉。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再派鄭和下西洋,歸途時鄭和卻病逝

鄭和

  《大明風華》中,在朱瞻基的支持之下,鄭和將第七次下西洋,那年是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從歷史來看,這將是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曾在福建長樂港停留約半年,並重修湄州天妃宮,樹立《天妃靈應之記》碑,碑文中刻有鄭和歷次下西洋的壯舉。

  第七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從五虎門出海,先後到達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山、忽魯謨斯等17國,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鄭和在歸途中病逝。副使王景弘率船隊返航,當時隨船返航的還有西洋十餘國的使臣。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再派鄭和下西洋,歸途時鄭和卻病逝

鄭和

  鄭和去世之後,明朝下西洋之舉並未結束。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明宣宗朱瞻再次受命王景弘為正使,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這是明朝第八次下西洋。王景弘此前曾5次跟隨鄭和下西洋,與鄭和一樣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第八次下西洋歸來之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才真正停止了明朝下西洋之舉。

  明朝八次下西洋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1.加強了明朝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將我國曆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引進了各國的文化,實現了文化的融合; 2.加強了明朝與世界各國的科技交流,雖然古人不注重科技,但下西洋仍然為大明引進了很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國內生產;3.開拓了海外貿易,使明朝和世界各國的貿易日益頻繁;4.在世界各國中宣揚了明朝的國威,在西洋一帶建立了一套獨立的華人政治體系。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再派鄭和下西洋,歸途時鄭和卻病逝

鄭和下西洋

  雖然明朝八次下西洋之舉耗費了無數人力物力,甚至給當時明朝的財政帶來壓力,以至於朝廷不得不最終停止下西洋之舉。但從長遠的角度上看,明朝八次下西洋之舉使明朝改變了整個世界,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經濟、文化、政治財富,影響極為深遠。

  所以,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景仰鄭和,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可惜的是說起下西洋,大多數後人只會想到鄭和,實際上,除了鄭和之外,還有很多人都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副使王景弘、翻譯官馬歡、翻譯官費信、千戶楊信、總制鞏珍、太監尹慶,以及西洋當地的一些華人梁道明、施進卿等,但歷史卻不會忘記他們。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再派鄭和下西洋,歸途時鄭和卻病逝

永樂群島和宣德群島

  1947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為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活動,將南海諸島以鄭和及其隨行官員的名字進行命名。西沙群島西面的島群命名為“永樂群島”,東側的島群命名為“宣德群島”,還有將島群中一些島和礁以人名來命名,來紀念這些在明朝下西洋的過程中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包括鄭和群礁、尹慶群礁、費信島、馬歡島、景宏島、晉卿島、道明群礁、楊信沙洲等。1983年4月,我國公佈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這些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名字得到保留,他們的名字將永遠留在南海之上……後人也永遠記得他們的功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