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由於海上不安定,明太祖啟動了禁海令,而就在明朝的禁海過程中,卻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鄭和下西洋

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時有二十多個兒子,這個成就足以令其自豪。當年周文王之所以能夠奠定取代商朝的基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兒子多,不但有伯邑考這樣的孝子,更有姬發(周武王)、姬旦(周公)這樣能夠昌大家業的能幹的兒子。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朱棣畫像

所以,朱元璋也效法當年的周武王。創建明朝之後,在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的同時,把其他的兒子分封到西安、太原、北平、開封、武昌、長沙等地,希望在這些藩王的拱衛下,大明皇朝千秋萬代。但人算不如天算,太子英年早逝,太孫朱允炆繼位。四年之後,老四朱棣“靖難”成功,奪取了皇位。幸虧朱棣有本事,也幸虧其他兄弟本事不大,沒有弄成西晉那樣的“八王之亂”。

“靖難”成功的朱棣成了明朝的“太宗”,到嘉靖的時候,改廟號為“成祖”。明一代的基本制度,是“太祖”朱元璋一手製定的;但明一代的一切露臉的事情,都是“成祖”朱棣做的。而他做的最露臉的一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鄭和是雲南人,本姓馬,小名三保,回族。有記載說,鄭和的家族曾經十分顯赫,原住中亞,六世祖賽典赤·烏馬爾入元后,封為“咸陽王”。令人費解的是,這位“咸陽王”並沒有住在咸陽,而是放在了雲南,成了元朝鎮守雲南的梁王的屬下。

鄭和出生在明太祖洪武三、四年間,十歲左右,明朝將領傅友德、藍玉率大軍出征雲南,元朝在內地的最後一塊地盤為明軍佔領,末代梁王赴滇池而死,鄭和父親也戰死。鄭和被俘之後,被施以宮刑,入宮為小宦官,後歸屬於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改姓“鄭”。對被俘虜的少數民族少年施以宮刑,是明朝前期的通常做法,通過這種方式進宮為宦官的少數民族少年,不但有回族的,還有蒙古、女真、瑤族的,等等。成化時代著名的宦官、創建西廠的汪直,便是被施以宮刑的瑤族少年。

燕王朱棣起兵“靖難”時,有一批宦官在戰場立功,鄭和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稱為“馬兒”,身先士卒,最為勇猛。後來,鄭和奉命出使西洋、鎮守南京。傳說中的鄭和

“身長九尺,腰大十圍,洪音虎步。”據說明成祖準備派遣鄭和下西洋前,曾諮詢相師袁忠徹,袁忠徹連贊“得人也”,說論貌相才智,宦官中沒有可以比肩的(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捲上)。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永樂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的農曆六月,鄭和奉命和另外一位宦官王景弘一道,率部通使西洋,開始了他的第一次遠航。大軍的集結地點,就是曾經的

“六國碼頭”,蘇州太倉的瀏河黃港。

這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空前壯舉。據記載,這一次的遠航,有“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包括軍隊、翻譯及各類技師,以及文職隨行人員,分別乘坐著“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組成龐大的“聯合艦隊”,從蘇州太倉劉家河出長江,途徑福建海域,在五虎門(今福建福州閩江口一帶)進行休整,等候東北季風的到來。然後由福建海域南下,經南海抵達今天越南中部的占城。第二年六月,鄭和的船隊到達今印度尼西亞一帶,途徑爪哇及蘇門達臘的舊港,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達錫蘭、古裡。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錫蘭”即今印度半島東南、印度洋上的斯里蘭卡,在中國古籍中曾稱為“獅子國”。“古裡”則在今天印度西南部的科澤科德一帶,是古代印度洋上的交通要衝,也是阿拉伯商人和中國商人過往印度洋的中轉站。

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經過兩年多的航行,鄭和率船隊回到了南京。隨同鄭和一道來南京的,有沿途各國派來的使者,他們代表各自的君長,向大明皇帝表達崇高的敬意,並且帶來了各處的“貢品”,這就是所謂“朝貢”。可以說,這些“朝貢”使者,是被鄭和“招”來的。這也是中國曆代朝貢的通例,所以叫做“招徠遠人”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影視劇中的陳祖義

鄭和回京時,還給成祖朱棣帶來了一件禮品,佔據著“舊港”的“海盜”首領陳祖義。舊港位於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東南口,屬“三佛齊”國,今為印度尼西亞的“巨港”。“舊港”是從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從太平洋進入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的必經之地。

後來隨鄭和“下西洋”的翻譯官費信在自己的《星槎勝覽》中說到這個“三佛齊”不但土地肥沃,盛產稻穀及各種香料,而且有自己的手工業,特別是地處南洋與西洋的通道馬六甲海峽的東南側,是謀生髮財的好地方。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星槎勝覽》

宋元以來,已經有無數的漢人漂洋過海來到這一帶,陳祖義也是隨著這股持續幾百年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明朝建立以後來到三佛齊的。可以斷定的是,陳祖義一定是個人物、是位英雄,所以才拉起了一支隊伍,幹起了亦商亦盜的營生,成了遠近聞名的海盜領袖甚至成了舊港的港主。

史料記載,鄭和的船隊來到後,陳祖義假裝投降,卻暗中圖謀偷襲,由於圖謀被洩露,反被鄭和所俘。向鄭和告密的,是當地的另一位華商領袖。所以,不排除陳祖義是華人移民內部矛盾和鬥爭的犧牲品,後來,這位告密者成了明朝在當地的代理人。

明成祖褒獎了進貢使者,對於抗拒天朝的陳祖義,下令斬首示眾。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在此後的二十年裡,鄭和船隊又出動了六次,所以有“七下西洋”之說。《明史·鄭和傳》開列了鄭和所到達的三十餘國,最遠的航行,直抵今非洲東海岸的索馬里和紅海沿岸的蘇丹、沙特阿拉伯及阿曼、也門一帶

鄭和的七次下南洋、下西洋,處處“宣天子詔”,態度好的當地首腦,賜其君長,有不服者,用武力威懾,有圖謀妄動者,以兵除之。這個時候的明朝兵力強盛,而沿途並沒有大國、強國,所以,鄭和的船隊耀武南洋、西洋,頗有當年西漢陳湯的氣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被鄭和所“除”、所“誅”的,不但有“海盜”首領、漢人陳祖義,還有一些地方酋長和君主。

第二次“下西洋”來到錫蘭,錫蘭國王覬覦鄭和攜帶的財物,一面將鄭和請入其國,一面派兵劫掠鄭和的船隊。如此雕蟲小技,自然被身經百戰的鄭和識破。鄭和乘虛攻破其城,俘虜了國王及其妻子、官屬。第三次“下西洋”時,蘇門答剌“偽王”的一個弟弟,由於沒有得到明朝的官方認可,未在封賞之列,惱怒之餘,率兵邀擊鄭和官兵,結果連同妻子在內,反被鄭和俘虜。被俘的“錫蘭王”、“蘇門答剌”偽王弟,均被鄭和帶回南京獻俘。當然,和對陳祖義不一樣,對於這些“外國人”,成祖朱棣顯示了“大度”,批評教育之後,禮送回國。這也是中國曆代皇帝的通常做法。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事情在當時是何等的風光,它們大大彰顯了明朝的“國威”,給皇帝朱棣帶來了極大的面子。朱棣也給鄭和及其一行,還有“朝貢”使者們極大的面子,“爵賞有加”,既加官晉爵,也厚給賞賜。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鄭和寶船想象圖

宣德八年(1433)四月,鄭和在最後一次遠航中,病逝於古裡,享年63歲。但是,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說:各個文獻(包括《明史》在內)記載中的鄭和下西洋“寶船”,是無法複製的。因為按那個尺寸複製的船隻,只能在太湖中行駛,卻無法下海、更無法進入大洋。但是為何有這樣的記載?

這是因為鄭和船隻的尺寸,後人沒有發現原始的記錄,而《明史》中的記載,卻是從小說中抄來的,而小說家當然沒有航海的經驗,所以以訛傳訛。

鄭和走了,“鄭和下西洋”從此成為一種記憶,但由其開創的南洋、西洋貿易網絡,卻直接影響著這一地區與中國的貿易,也成為此後葡萄牙人由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的動力。

鄭和:神一般的“三保太監”

達·伽馬第一次航海路線

六十多年後,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非洲西海岸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抵達古裡。如果鄭和下西洋推遲六十多年,或者達·伽馬提前六十多年,鄭和的近三萬人龐大船隊,或許和達·伽馬的四艘船、170名船員遭遇,不知會發生什麼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