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早期,約公元1405至1433年間,以鄭和為領袖,明朝的船隊連續七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遠洋航海,跨越東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各地,是當時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航海探險,後世稱為“鄭和下西洋”。不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歷來就是眾說風雲,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鄭和。
鄭和其人
鄭和,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原名馬三保,雲南人,自小聰明好學。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他也是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因為信仰伊斯蘭教,他的心中,始終有著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風破浪,朝聖麥加。當年,雲南被朝廷平定,馬三寶同學被俘虜,淨身之後被分到朱棣身邊,後隨著朱棣造反,南征北戰,在“鄭村壩”戰役中有奇功,故被賜姓“鄭”,改名鄭和,世稱“三保太監”。
鄭和“七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被朱棣任命為使者,出使西洋,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出航,後來在永樂五年九月(1407),永樂七年九月(1409),永樂十一年冬,永樂十五年東和永樂十九年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1424年,朱棣病逝,明仁宗朱高熾登皇位,下旨暫停外交。1425年,鄭和被受命鎮守南京,同年,明宗仁去世,明宣宗即位,1430年,鄭和被受命第七次下西洋,結果長期的航海生活燃盡了鄭和所有的精力,最後在歸途中一病不起,最後葬在了他第一次航海的終點古裡。
鄭和“七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先後訪問了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和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港),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加強了中國同這些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鄭和是打開從中國到東非航道的第一人,他的航行比哥倫布首航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他在世界航海史上立下了一座豐碑,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偉大先導者。
西方對千年以來影響世界的百名偉人排名中,中國共有6人上榜,其中鄭和名列第一。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為此評論:當年中國統治者沒有根據鄭和海洋思想和實踐繼續推進中國的海洋事業,沒有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轉變為商業化、外交化的貿易和知識國家,留下了蝸居、孤立狀態的歷史遺憾,然而現在中國的發展完全有可能彌補這個缺陷。
閱讀更多 釋心001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