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穩股市美聯儲“大幅降息”,中國央行“降準”可能性增大

3月3日,美聯儲忽然出手,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同時把超額準備金也下調了50個基點,創造了美聯儲近年來最大“

降息幅度”。

按理來說,美聯儲應該在3月18日召開的常規會議之後,再宣佈是否需要降息,這次顯然面臨的形勢非常緊急。

這樣的非常規降息,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2001年9月,911事件爆發之後,美聯儲緊急降息50個基點。另外一次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降息了75個基點。

這次的降息,顯然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推動了市場恐慌情緒的迅速蔓延,導致金融市場遭遇重挫。

在剛剛過去的一週,美國股市就已經下跌了10%,給美國經濟蒙上了“巨大的陰影”,美國經濟有可能會掉頭向下。

背後的邏輯比較簡單:美國經濟主要依靠居民消費來支撐,美國居民只所以能夠保持強勁的消費勢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以股市為代表的資產價格保持在高位,隨之產生的財富效應使得居民敢於消費,也有能力和條件去消費。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股市支撐了美國的消費,從而支撐了美國的經濟,甚至是全球的經濟。

美國經濟在2008年之前,居民消費主要依靠“金融杆槓”,借債消費,所以最後爆發了“次貸危機”;而在2008年以後,美國居民消費主要依靠股市輸血,金融資產價格連續上漲帶來了財富效應,支撐了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

經濟增長驅動力的轉換,讓美國股市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的核心支柱。

但是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放大和蔓延,短時間內對美國金融資產價格造成了大幅衝擊,這就已經影響到了美國經濟的“實質”。

美聯儲這次迫不及待的“大幅降息”,原因也是如此:穩不住股市,美國消費將會一敗塗地,影響力不亞於“次貸危機”

而美聯儲“大幅降息”的主要有三大目的:

第一,是可以穩住金融市場,防止股市出現大幅下跌,從而可以穩住國內消費需求出現大幅下滑,這是最核心的目的。

第二,是可以降低投資的成本,尤其是穩住美國的私人投資,降低美國企業的融資成本。

第三,可以推動美元貶值,增加出口競爭力。

這樣一來,美國的消費、投資和出口都可以因為大幅降息而受益,從而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獲得持續性的支撐。

那麼美聯儲在本次降息之後,還會不會出現“連續性降息”的可能呢?我們的判斷是美聯儲後面還會持續降息,並將進入更加明顯的“降息通道”,推動全球進入“大寬鬆”時代。

原因非常簡單:美股在3月1日就已經出現了暴漲,將3月3日的“50個基點降息”利好透支完畢,從而導致降息出來之後美股接著暴跌,這屬於典型的“

利好出盡是利空”的情況。

因此美聯儲後面肯定還會出現“再次大幅降息”的可能性。

比如2001年9月17日911事件之後,美聯儲宣佈降息50個基點,並隨後在10月2號的一些會議上再度降息50個基點。

2007年8月17日,就在次貸危機即將來襲的時候,美聯儲直接下調50個基點,到了2008年1月22日,次貸危機全面大爆發的前夜,美股暴跌,美聯儲又直接下調75個基點,到了2008年10月8日雷曼兄弟倒閉,美聯儲為了避免危機進一步擴大,又下調了50個基點

因此本次降息之後,大家的關注點應該在美聯儲後續的動作,特別是在18號議息會議之後發佈會的表態,極有可能還會再次降息。

很明顯,美國降息後,全球主要國家肯定會跟進降息,形成“全球大寬鬆”。

那麼,中國央行會跟隨降息嗎?我們認為近期之內,中國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降準的可能性非常高。

第一,雖然國內經濟的大幅走弱,給央行帶來了降息壓力,同時外部寬鬆的確也給了央行更大的降息空間,同時中美利差變大了,國內降息帶來的資本外流壓力也在變小,因此央行確實有連續降息的可能性

但是,在美聯儲降息之前,央行已經提前進行了“降息”政策來對沖,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再次降息,而是要觀察降息的效果,再次降息的可能性只有等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出來才能實施

第二,目前國內的物價水平明顯在高點,1月份的CPI已經在5.4%的高點,2月份可能還會在5%以上,高物價限制了央行的連續降息衝動

為穩股市美聯儲“大幅降息”,中國央行“降準”可能性增大

第三,中美貿易協議的執行,對於中國匯率有“升值”的壓力,降息可能會對人民幣匯率造成相反的“貶值壓力”,不利於中美貿易協議的執行。

因此綜合判斷,就算美聯儲大幅降息,中國央行再次降息的可能性短期內不會出現,但是降準的可能性確實比較高

原因在於中國目前確實需要更多的“貨幣流動性”來支撐經濟的增長,尤其是需要發行大量的“專項債”來支撐中國25萬億的“大基建計劃”的實施

根據央廣網報道,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經濟下行壓力下,近期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龐大投資計劃,總投資接近25萬億元,號稱“25萬億新基建計劃”。

2019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大概在55萬億,如果各省區公佈的這些投資計劃完全是2020年準備投下去的彈藥量,說是“基建潮”或者“投資井噴”

絕不為過。

那麼錢從哪裡來?

毫無疑問,專項債擴容是主要資金來源:財政部3月3日發佈數據顯示,2020年前兩個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達12230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專項債券9498億元,接近1萬億的規模。

根據2019年中辦國辦的文件規定,專項債是可以作為重大項目的基本金的,最低可以做到20%,這意味著專項債可以撬動4倍的銀行信貸資金。

比如1-2月份新增專項債規模9498億,理論上可以撬動銀行信貸資金超過3萬億規模,從而形成接近4萬億的“基建總投資規模”。

所以要形成“25萬億”基建浪潮,就必須要搭配大量的銀行信貸資金進入,這可能會推動央行短期內實施“降準”計劃,來充足市場需要的流動性。

而美聯儲的大幅降息,給了這個“降準”的空間。

而對於中國樓市來說,外部“寬鬆”條件已經逐漸形成

,關鍵看各地的“因城施策”,究竟會給予限購、限貸、限價及限售多大的“寬鬆”空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