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為什麼會升值,分清主動性升值和被動性升值的區別


2015年下半年,投資者老師根據種種判斷依據,果斷提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第三輪黃金時期即將來到。就在大多數人半信半疑猶豫不絕的時候,一場席捲一二線城市的搶房潮撲面而來。

很多人看準了節奏站對了風口,更多的人扼腕痛心埋怨老師為什麼不敲他的腦袋拉他去買房。

還有一部分人非常納悶,為什麼別人的房都在漲價,而自己的房就是不漲。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投資者老師研究的成果,那就是如何判斷房產的成長性,也就是房產的投資價值。

房產為什麼會升值,分清主動性升值和被動性升值的區別


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有一股非理性的民粹情緒伴隨著前屆政府和部分媒體,認為“堅決抑制!住房的投資屬性”“讓住房迴歸居住本質”“限制住房投資,打擊住房投機”,甚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悍然寫道“堅決抑制投資投機性住房需求”這樣的千古奇談,彷彿讓政府看得見的手摸過一道,房子就神奇的失去了投資屬性。市面上一種“自住型商品房”,彷彿加上“自住”,房子就沒有投資屬性了。於是,善良的人們聽信了這種觀點失去了最好的投資機會,這些看不到房產投資機會的人當看到房價越來越高的時候,不是去反思自己的失誤,而是期望政府一次次用有形之手去打壓房價,最終失去了和國家快速發展帶來的同步財富性收入的機會。

終於在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為房產的投資屬性徹底平反昭雪,鼓勵自然人多買房用於出租房源,在2016年3月5日的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就叫做“租售並舉”。

其實,不管買房是用來自住,還是用來投資投機,都不能改變買的房子具有投資品的屬性。你在一個城市買房,買的就是這個城市提供給你的良好的就業機會與商業機會,便利的獲得這個城市及房子周邊教育、醫療、生活、娛樂與交通等等公共服務的機會,這才是真正買房的目的,而這些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務的不斷增加就是房子的投資價值。如果房子只是用來居住的話,你會說“租房也能做到”,因為租房只是消費了房子的居住屬性,而買房就是為了收穫房子的投資屬性。你買了房子其實就是投資了這個城市及房子周邊的看漲期權,表明你看好這個城市與房子周邊的未來發展,房價中高於未來房租流折現值的部分就是這個期權的價格。

我們知道,決定房子價值的因素就是房子周邊的公共配套資源,主要包括地鐵,公交,幼兒園,學校,醫院,公園,超市,飯店,商場等等公共資源,房子的價值就是這些公共配套資源的價值總和,當房子周邊的公共配套資源越多,房子的價值就越高,反之正好相反。就北京市來說,由於優質的公共配套資源過分的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域,所以中心城區的房價要遠遠高於郊區,但是隨著一些局部熱點區域的崛起,比如中關村的教育和IT優勢就讓中關村的房價完全和市區接近甚至開始超越了市中心。但是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不斷深入,這種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顯然,房價就包含了兩種收益屬性:一種是房子周邊已經擁有的配套資源(存量配套),我們通常叫做居住屬性;另一種是房子周邊未來會擁有的配套資源(增量配套),我們通常叫做投資屬性。我們常說的買房子看的是未來其實就是說的房子的投資屬性。也就是說,房子的周邊未來會有配套設施的增加,那麼這樣的房子就有升值空間,而升值的原因就是未來的配套設施一旦兌現,那麼就是在給配套設施周邊的房子送金送銀。我們看到,燕郊香河房價從2015年北京市政府東遷通州的消息落地以後開始暴漲,內在的原因就是北京市政府東遷以後必然會帶動一大批城市配套設施遷到這些區域,尤其是教育醫療資源的大量遷入,就會帶動附近的房價開始上漲。

而房價上漲的動力通常有兩種:一種叫做主動性升值,就是指的房子周邊的公共配套設施的增加帶來的房價的上漲(這才是真正的升值);另一種叫做被動性升值,就是指由於貨幣超發引起通貨膨脹帶來的房價上漲(通常又叫做保值)。

就本輪北京房價上漲的漲幅看,城裡的房價平均漲幅為15%,由於城裡的房子周邊配套設施已經成熟,不可能還有增加配套設施的機會帶來的漲價可能,而剛剛公佈的二月份全國廣義貨幣發行量M2的增速為14%,幾乎等於北京城區房價的漲幅。而環北京周邊房價的漲幅平均是50%,遠遠高於北京城區的15%,而多出來的35%的漲幅就是環北京區域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帶動下大量配套設施遷往這些區域帶來的房價漲幅,這35%的漲幅就是主動性升值,而城裡房價的15%的漲幅就叫做被動性升值(保值)。

房產投資的本質就是捕捉房產的未來價值和當前價值的最大化差異。投資者老師從事的房產投資其實就是抓住房產的主動性升值帶來的超額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