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大家好,我是六軒島的戰人。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 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中型坦克(德語全稱為:Panzerkampfwagen IV),為納粹德國二戰中生產的一種中型坦克,中國常稱為四號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坦克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能滿足二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中型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並且有較大的改良空間,而被改造成主力突擊坦克供給裝甲師使用。因其可靠的性能和多樣的用途,被德軍士兵暱稱為“軍馬”。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坦克娘(來自萌娘百科)


發展沿革

1934年1月11日,古德里安對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一項坦克規格需求方案,主要戰鬥由兩種坦克搭配:主戰坦克配備高初速炮,而支援型坦克則搭配大口徑炮,四號中型坦克即屬於後者。計劃中希望德國廠商開發一款重24噸、最高時速35千米/小時、安裝一門可發射高爆彈的短管大口徑炮,目標為掩護步兵攻擊之坦克。

1935年,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生產的三款試驗型坦克開始進行測試,結果克虜伯公司的產品受到採用,並以I四號中型坦克A型的名稱進行量產,並和III號坦克一樣與許多廠商簽下製造合約。第一輛四號中型坦克A型於1937年10月製造出來,緊接而來的六個月則繼續生產另外35輛同型車,並繼續進行改良工作。但由於為了簡化結構花了不少時間,直到1939年時四號中型坦克才能進行量產,此時已經發展到D型了。

直至1940年,德國為克虜伯公司的四號中型坦克及戴姆勒-奔馳公司的III號坦克提出一個標準化的方案。德國政府原本計劃把大部份四號中型坦克分配給步兵及防禦工事,但由於III號坦克的不足,才令四號中型坦克得以代替III號坦克的戰鬥任務。四號中型坦克陸陸續續參與了波蘭戰役以及法國戰役,最後在1941年進入蘇聯戰場。雖然本車設計良好,但薄弱的裝甲使其難以勝任III號坦克的支援任務,故在大戰期間本車仍持續不斷的進行修改。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坦克側視圖


最初僅預計有限度使用四號中型坦克,因此克虜伯是其唯一製造商。波蘭戰事爆發之前,四號中型坦克生產了262臺,35臺A型,42臺B型,140臺C型及45臺D型。入侵波蘭後,坦克作為裝甲部隊中流砥柱被確定下來,在奧地利聖淮倫天市增加了尼柏龍根工廠(由戴姆勒-奔馳管理)。作為擴大生產型號,223臺E型交到德軍手中。到1941年,產出了462臺F型,增強主炮型號F2也開始生產。戰爭開始後每年產量已超過原來4倍。

第三家工廠,在普勞恩的沃瑪格在新型四號中型坦克出現後參與了生產。在1941年平均每月產出39臺坦克,1942年提升到83臺,1943年252臺及1944年300臺。然而,在1943年12月,克虜伯工廠開始轉產四號中型突擊炮,1944年春天,沃瑪格工廠開始生產四號中型自行反坦克炮,僅剩下尼柏龍根工廠在持續生產四號中型坦克。鑑於盟軍空中及地面的持續打擊,屢遭挫折的德國工業遭受強大壓力——1944年10月尼柏龍根廠在空襲中遭到數次嚴重損失,進而導致1945年4月產量下跌到1942年之前水平,大概僅有55輛坦克走出生產線。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田宮四號坦克繪封(早期D型)


主要性能

戰鬥全重 26000kg

車長 7.02m

車寬 2.88/3.33m

車高 2.68m

引擎 Maybach HL120TRM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8/n.a.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210/130 km

乘員 5人

火力裝備 75mm KwK 40 L/48 ; 2x7.92mm MG34

彈藥 75mm:87發 ; 7.92mm MG34:3150發

裝甲 10-80mm

爬坡度 30度

通過垂直牆高 0.6m

越壕寬 2.2m

涉水深 1.2m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坦克模型


參戰經歷

二戰前德軍生產的211輛IV號坦克,其中參與波蘭戰役的有198輛,其餘則留在裝甲兵學校或預備隊等。當時德軍坦克共有1445輛I號坦克、1223輛II號坦克、98輛III號坦克及211輛IV號坦克,III、IV號坦克佔總數不足百分之10。整場戰役中只有19輛IV號坦克被擊毀。波軍具有擊毀德軍裝甲部隊能力的坦克不足200輛,反倒是其反坦克炮對後者造成的威脅較大。此亦使德軍官兵對步兵支援坦克IV號坦克的期望更大。

1940年5月10日,法國戰役開始。雖然此前中型坦克產量開始增加,但該戰役的主力仍是輕型坦克。德軍僅投入523輛I號坦克、955輛II號坦克、349輛III號坦克、278輛IV號坦克、106輛LT-35坦克及228輛LT-38坦克。戰爭期間,官兵發覺單憑IV號坦克的短炮管很難打穿S-35坦克和B1重型坦克的裝甲。S-35坦克的裝甲厚56毫米,而IV號坦克炮彈於700米外發射時只能穿透約43毫米的裝甲。相同的尷尬情況亦發生在對上英軍瑪蒂爾達步兵坦克的時候,該坦克的裝甲厚達78毫米,最薄也到65毫米。參與法國戰役中的德國坦克的性能明顯不及英國及法國,德軍能勝出主要依靠良好的通訊系統及新發明的戰術-閃擊戰。法國戰役期間,IV號坦克損失達97輛,佔總數近35%,戰損率為德軍各類型坦克中最高。之後有人以上述原因建議加厚裝甲並加強武器穿透力,但因為德軍在法國戰役的成果太輝煌,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IV號坦克隨後和德意志非洲軍到達北非。此時的坦克團只有在第3及第6連配有IV號坦克,合共22輛。沙漠中坦克炮的裝甲穿透性方面,III號坦克在IV號坦克換裝長炮管前一直領先。儘管IV號坦克相較英軍坦克性能差距不大,甚至在部份領域上有些優勢,但憑其短炮管無法擊穿瑪蒂爾達型步兵坦克厚達80毫米的裝甲,甚至連穿透力較高的III號坦克也不能,瑪蒂爾達步兵坦克的惟一缺點就是其速度過慢。由於非洲的運輪與補給作業之困難,德軍指揮官隆美爾將軍直到1942年才獲得27輛裝備L/43長炮管的IV號坦克F2型。他隨即將那些坦克作為攻擊的矛頭。新式坦克能在1500米外擊穿當時任何英軍坦克,如此的射程在以沙漠為主要地形的北非戰場中具有相當的優勢。儘管德軍獲得新型坦克,然而美國大量提供M3格蘭特和QF 6磅炮,使德軍仍居劣勢,最終落敗。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蘇德戰場上的四號坦克


IV號坦克於1941年早期還參與了入侵南斯拉夫之戰和希臘戰役。但受於地形影響並沒有太出彩的戰績。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德軍擁有572輛IV號坦克,其中41輛正在維修,因此6月22日時只有439輛IV號坦克參與巴巴羅薩行動。戰爭初期,儘管IV號坦克的質素比大部分坦克還要好,但對抗T-34、KV時仍有不足。IV號坦克在0距離下亦不能擊穿T-34坦克的裝甲,後者卻能在1千米外就擊穿IV號坦克最厚實的正面裝甲。德軍其後開始研發錐形裝藥,最初只能擊穿40毫米,然後到70毫米,最後達100毫米。錐形裝藥使只能發射低初速的短炮管IV號坦克亦能擊毀其它坦克。激烈的戰鬥使IV號坦克很容易故障,7月中時已有近50%發生故障或不能作戰,雖然最後大部分都能修好。1941年未,IV號坦克總損失數達到378輛,達同年6月時德軍四號坦克的66%。

1942年裝上長炮管的IV號坦克F2型開始分發到前線。現時,四號坦克終於能在1200米外在任何角度擊毀T-34。直至藍色行動開始之前,已經有約135輛IV號坦克裝上長炮管。此時其為惟一一種能擊毀T-34及KV-1的坦克,然而相對於蘇聯紅軍裝甲部隊的數量來說還是太少。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期間,IV號坦克成為德軍最重要的坦克,裝甲師中大部分亦是IV號坦克。儘管虎式坦克在1942年開始服役,其極少的數量對戰役影響不大,而且虎式在初期經常故障。而黑豹中型坦克至1943年5月才送到東線戰場的官兵手上。IV號坦克的重要性亦可在其損失數中看出,1942年有502輛IV號坦克在東線損失。

至1943年,包括庫斯克之役在內,IV號坦克繼續維持其重要角色。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新型黑豹坦克的可靠性仍然不足,作戰效率低下。因此,就庫斯克之役德軍已投入841輛IV號坦克。至1943年,德軍已在東線損失共2352輛IV號坦克,某些裝甲師甚至只剩下12-18輛坦克可用。

從北非戰場之後,德軍的新型IV號坦克終於在諾曼底登陸第一次見到M4謝爾曼中型坦克。此時,IV號坦克佔德軍坦克約一半。11個在諾曼底地區活動的裝甲師中,大部分皆是由一個IV號坦克團及一個黑豹坦克團組成,共約160輛坦克,而同時武裝親衛隊轄下的裝甲師通常裝備精良。戰役之初,由於IV號坦克在諾曼底的森林中隱藏得很好,而且其主炮口徑達75毫米,對盟軍的坦克極有優勢。但IV號坦克在發動德軍的西線反攻行動時仍顯得十分脆弱,由於盟軍掌握制空權,又有良好的補充,IV號坦克極易受到盟軍戰鬥機、反坦克炮、反坦克殲擊車攻擊而毀損。諾曼底戰役卡昂地區,有一些晚期IV號坦克被埋在地下僅露出炮塔作為固定火力點,這種火力點極難被察覺及摧毀,作戰中試圖接近的盟軍坦克部隊遭到了慘重的損失。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一輛謝爾曼坦克駛過一輛四號坦克廢墟(右)


1944年,有2643輛IV號坦克被擊毀,而這些損失卻越來越難以補充。IV號坦克此時已難以對抗蘇軍擁有的T-34-85、SU-100以及擁有122毫米炮的IS-2。美軍也裝備了M10、M18、M36反坦克殲擊車,英軍也改裝了謝爾曼,加裝了QF17磅反坦克炮,稱為謝爾曼”螢火蟲“。雖然IV號坦克的劣勢開始明顯,但由於黑豹坦克的補充開始變慢,大部分裝甲師,甚至連屬於精銳單位的武裝黨衛隊“帝國”裝甲師的坦克也都以IV號坦克作為主力。1945年1月,德軍又於東線損失了287輛IV號坦克。總計下來,德軍共於東線損失了6153輛IV號坦克,佔其損失總數近75%。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後,一些IV號坦克被敘利亞等國家購買,參加了早期的中東戰爭,到1967年仍可在戈蘭高地戰場看到敘利亞軍隊中的IV號坦克身影。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遊戲《英雄連2》中的四號坦克


綜合評價

客觀來說,四號坦克作為一款優秀的戰車,憑藉著突出的性能和速度向各國證明著它的實力,特別是改良後的四號坦克,火力、速度、防護等方面的性能均不錯。其作為德國戰前開發的最後一款坦克,也是後期德國最重要的坦克。它的設計之初為組裝方便,將車體劃分為四個部分製造。隨著加厚裝甲和更換炮管,四號坦克也逐步由步兵支援坦克演化為了主力坦克。在二戰期間以及後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體現了德軍坦克思路的變遷和方向。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前期4號坦克做坦克穿甲能力不足,遇到法國可以看看,姑且被閃擊戰的優勢說明掩蓋,但在蘇聯的T34陰影下就十分明顯,而做支援不如3突,步兵支援程度略遜。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坦克


二後期4號長身管版本雖然成功,但德國中意的未來裝甲力量主力仍然是虎、豹。留給4號的時間看起來是不多了。而且其就算想轉型做個弟弟,也是無路可走的,3號坦克幸與不幸的,戰前就有突擊炮這個版本,不光在步兵支援上證明自己很行,在裝備長身管75炮後也證明了自己做坦克殲擊車很行!更別說後期德國又搞出了一個性價比更高的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所以4號坦克底盤除了在3號坦克工廠被炸爛期間客串了一下突擊炮底盤外,德國就沒打算好好開發出基於四號底盤的突擊炮或坦克殲擊車。同時,隨著戰爭發展德國裝甲研製上已經開始強調底盤通用化和車族化,以節省工時提高產量,這種思維下別說尷尬而不成功的4號,就算成功的3號也只是在靜靜等待被淘汰的命運。

  最終隨著國會大廈的紅旗升起,日落黃昏,凜冬將至,四號坦克被淘汰的命運大概已定。

但四號坦克作為德國幾乎唯一打滿全場的中型坦克,其外形和戰績以及代表的某種坦克發展思路,終將是廣大軍迷和模型愛好者聊不完的話題。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四號坦克


文化作品中的四號坦克

四號坦克作為德國裝甲兵團中僅次於虎豹的坦克,其關注度可謂絕對爆棚,下面僅列一些,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

遊戲:英雄連(包括1代,2代,勇氣傳說)、戰爭之人、突襲、盟軍敢死隊、北非1943、使命召喚(1、2、5)、坦克世界、同盟國與軸心國、戰爭雷霆、榮譽勳章、戰地。

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解放、攻克柏林、圍困、星星突擊隊、佈列斯特要塞、兵臨城下

動漫:少女與戰車(主角西住軍神座車。。。。。。)

名揚天下的普魯士軍馬——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動漫《少女與戰車》主角車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