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一、北京宣南會館,文化的盛景之地

1871年,一個叫周福清的浙江紹興人,一路輾轉,來到北京宣武門外的紹興會館;21年後的1892年,一個叫蔡元培的24歲的年輕人,也從浙江紹興來到北京紹興會館,住在周福清當年停駐的地方。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他們都是進京參加清朝科舉考試的人。周福清考取進士,蔡元培也考取進士。

這不是一種機緣巧合,也不能說這個會館是一個福地。能從千里之外的江南北上趕考,這個考取功名的人,是帶著幾分自信的。這個會館只是個見證者。

1912年5月5日,周福清的孫子周樹人來到北京,同樣住在北京宣武門外的紹興會館。他不是來考試的,是應蔡元培邀請,到北京做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僉事一職。

紹興會館,成了這些離家遠道而來的外鄉人安頓憩息的港灣。

和紹興會館距離不遠的宣南胡同,在北京做官13年的曾國藩,也曾居住那裡長達10年。

1881年,進京趕考的安徽人胡傳,住在宣武門外的績溪會館。接著,胡傳的兒子胡適也短暫居住此處,後來考取官費留學生赴美留學。

曾經,清朝編纂《四庫全書》的4200多個清朝學者,大多居住宣武門外的會館。

宣南700多個連片的會館成了讀書文化人聚集的地方。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文化溫柔力量的積累,讓宣南文脈經年湧動。文化的力量積蓄沉澱,城市的氣質也會慢慢改變。

二、文化的力量,讓魯迅兄弟倆選擇舉家搬遷居住北京

接著,清王朝隕落,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走向終結。

曾經進京趕考的異鄉人,不再湧入這塊地方。

夕陽殘照,頹壁斑駁,那些會館掩映在歷史的風塵之中,落寞悽然。

但多年積蓄的文化氣息已經包裹了這塊土地,只是需要一種助推的力量的打破沉默。

政治在時代力量的角逐博弈中,有主導作用。

隨著袁世凱定都北京,這個沉寂的城市又多了幾分熱鬧。1912年4月,到1919年,北京的人口從起初67萬增加到81萬人。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曾在南京臨時政府就職的魯迅,就是在1912年的春天來到北京。

這一時期,中國5000多海外留學的精英人士歸國,來到北京,他們大多數在北京政府和各個學校就職,5000精英齊聚北京,這是怎樣的盛景!

我們知道,後來的教育,中國成批的優秀人才實現了量產,和這些精英人才的介入不無關係。

北大校長蔡元培聘請陳獨秀主管北大文科,他帶著《新青年》從繁華的上海來到北京;陳獨秀興奮熱情地向蔡元培推薦胡適,這位在《新青年》上書寫激情與理想的優秀青年。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也來到北京。他的哥哥魯迅,向自己的上司蔡元培推薦,他的弟弟日本留學,有著很好的文學水平。後來,周作人就任北大文科教師和國史編纂員,一直留在北京,日本人佔領了北京,也沒有離開。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1919年,文學通俗大師張恨水來到北京,這位後來得到毛主席接見、聲名天下的文學家,以宣南的天橋為背景,寫出了著名的作品《啼笑因緣》。

時代風雲變化,魯迅,這個異鄉人,在北京的紹興會館獨居了4年多。

這4年,魯迅帶著孤寂落寞,卻被宣南濃郁的文化氣息包裹,因為這塊不大的土地,幾百年聚集了天下才人的文化氣脈,讓魯迅內心有了幾分慰藉。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魯迅白天在公務的繁忙中度過,業餘時間,他就觀閱各種古籍、資料,抄碑帖、校對古籍。

夜燈下孤坐的魯迅在四年半的時間裡,他深深地被這古都的文化浸染,成就了個人古文化研究的學術高度。

1917年,他的弟弟周作人到來,兄弟倆人同住一處,時常辯論談說。節假日,利用閒暇一起去古玩店,一起喝茶吃點心,過著一段愜意的生活。

他們兩人,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徹底愛上了北京。

1919年,他們賣掉了相當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的紹興老宅,然後花了3000多大洋,在北京西單那兒,買了有十幾間房子的大四合院,把老家的人全部接過來,包括周老太太非常喜歡的魯迅原配夫人朱安。

是文化的力量讓魯迅兄弟倆選擇舉家搬遷居住北京。

三、當政治抽離了城市的力量,文化會挺身而出

1928年6月20日,北京改名為北平,被劃為特別市。隨著政治中心南移,北京從喧囂變得沉靜起來。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政治因素讓城市的人口抽離,也讓經濟陷入困頓。

這時,文化這股溫和的力量成為延續北京魅力的主要因素,幾百年皇城積澱的文化氣息彰顯出一種力量。

北京這時候擁有28所高校,擁有最大的圖書館,文物、古建築、文獻資料排名都是全國第一。關鍵是,它擁有全國最多、最精英的知識分子。北京成了學術研究的聖地。

這裡儼然是知識分子的天堂,中國最頂級的精英分子基本都站在教室的講臺上,他們備受尊敬,工資收入豐厚。像魯迅這樣的知名人士,一人在8所高校任職,而且每個兼職拿的是全薪,加上寫作,魯迅的一個月的收入大概到2000多大洋,相當於人民幣20多萬元。

當時的1元大洋,購買力強大,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00多元。那時的教授多有專車,廚師和多名保姆。

北大校門口,胡適校長把自己500大洋買來的汽車停放門前,方便上下班使用;周作人叼著旱菸袋,十分神秘地從黃包車下來;西裝革履、風度帥氣、長得像德國人的李四光,精神抖擻。

時局紛亂的中國,北京成了知識分子匯聚的天堂。他們在這裡獲得一種自由和尊重,也成就了教育的一段輝煌。

厲害:竟有5000海歸精英齊聚北京,成就了那場歷史超級文化盛宴!

那時候的北京的氣質與魅力,得益於幾百年文化積聚的氣脈與力量。

一個城市真正的內涵與美麗,不只是靠時尚的包裝,不夜的燈火,賣力的宣傳,或者亮眼的GDP來衡量。這種似乎積極進取的方式,實際彰顯的是一種文化的不自信。

真正的文化城市,不需要刻意的迎合和取悅,它的氣質與魅力來自於長久溫和的積澱,人身居城市一處,感到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平和與溫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