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一、北京宣南会馆,文化的盛景之地

1871年,一个叫周福清的浙江绍兴人,一路辗转,来到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21年后的1892年,一个叫蔡元培的24岁的年轻人,也从浙江绍兴来到北京绍兴会馆,住在周福清当年停驻的地方。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他们都是进京参加清朝科举考试的人。周福清考取进士,蔡元培也考取进士。

这不是一种机缘巧合,也不能说这个会馆是一个福地。能从千里之外的江南北上赶考,这个考取功名的人,是带着几分自信的。这个会馆只是个见证者。

1912年5月5日,周福清的孙子周树人来到北京,同样住在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他不是来考试的,是应蔡元培邀请,到北京做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佥事一职。

绍兴会馆,成了这些离家远道而来的外乡人安顿憩息的港湾。

和绍兴会馆距离不远的宣南胡同,在北京做官13年的曾国藩,也曾居住那里长达10年。

1881年,进京赶考的安徽人胡传,住在宣武门外的绩溪会馆。接着,胡传的儿子胡适也短暂居住此处,后来考取官费留学生赴美留学。

曾经,清朝编纂《四库全书》的4200多个清朝学者,大多居住宣武门外的会馆。

宣南700多个连片的会馆成了读书文化人聚集的地方。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文化温柔力量的积累,让宣南文脉经年涌动。文化的力量积蓄沉淀,城市的气质也会慢慢改变。

二、文化的力量,让鲁迅兄弟俩选择举家搬迁居住北京

接着,清王朝陨落,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走向终结。

曾经进京赶考的异乡人,不再涌入这块地方。

夕阳残照,颓壁斑驳,那些会馆掩映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落寞凄然。

但多年积蓄的文化气息已经包裹了这块土地,只是需要一种助推的力量的打破沉默。

政治在时代力量的角逐博弈中,有主导作用。

随着袁世凯定都北京,这个沉寂的城市又多了几分热闹。1912年4月,到1919年,北京的人口从起初67万增加到81万人。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就职的鲁迅,就是在1912年的春天来到北京。

这一时期,中国5000多海外留学的精英人士归国,来到北京,他们大多数在北京政府和各个学校就职,5000精英齐聚北京,这是怎样的盛景!

我们知道,后来的教育,中国成批的优秀人才实现了量产,和这些精英人才的介入不无关系。

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主管北大文科,他带着《新青年》从繁华的上海来到北京;陈独秀兴奋热情地向蔡元培推荐胡适,这位在《新青年》上书写激情与理想的优秀青年。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来到北京。他的哥哥鲁迅,向自己的上司蔡元培推荐,他的弟弟日本留学,有着很好的文学水平。后来,周作人就任北大文科教师和国史编纂员,一直留在北京,日本人占领了北京,也没有离开。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1919年,文学通俗大师张恨水来到北京,这位后来得到毛主席接见、声名天下的文学家,以宣南的天桥为背景,写出了著名的作品《啼笑因缘》。

时代风云变化,鲁迅,这个异乡人,在北京的绍兴会馆独居了4年多。

这4年,鲁迅带着孤寂落寞,却被宣南浓郁的文化气息包裹,因为这块不大的土地,几百年聚集了天下才人的文化气脉,让鲁迅内心有了几分慰藉。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鲁迅白天在公务的繁忙中度过,业余时间,他就观阅各种古籍、资料,抄碑帖、校对古籍。

夜灯下孤坐的鲁迅在四年半的时间里,他深深地被这古都的文化浸染,成就了个人古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度。

1917年,他的弟弟周作人到来,兄弟俩人同住一处,时常辩论谈说。节假日,利用闲暇一起去古玩店,一起喝茶吃点心,过着一段惬意的生活。

他们两人,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彻底爱上了北京。

1919年,他们卖掉了相当一个半足球场大小的绍兴老宅,然后花了3000多大洋,在北京西单那儿,买了有十几间房子的大四合院,把老家的人全部接过来,包括周老太太非常喜欢的鲁迅原配夫人朱安。

是文化的力量让鲁迅兄弟俩选择举家搬迁居住北京。

三、当政治抽离了城市的力量,文化会挺身而出

1928年6月20日,北京改名为北平,被划为特别市。随着政治中心南移,北京从喧嚣变得沉静起来。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政治因素让城市的人口抽离,也让经济陷入困顿。

这时,文化这股温和的力量成为延续北京魅力的主要因素,几百年皇城积淀的文化气息彰显出一种力量。

北京这时候拥有28所高校,拥有最大的图书馆,文物、古建筑、文献资料排名都是全国第一。关键是,它拥有全国最多、最精英的知识分子。北京成了学术研究的圣地。

这里俨然是知识分子的天堂,中国最顶级的精英分子基本都站在教室的讲台上,他们备受尊敬,工资收入丰厚。像鲁迅这样的知名人士,一人在8所高校任职,而且每个兼职拿的是全薪,加上写作,鲁迅的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到2000多大洋,相当于人民币20多万元。

当时的1元大洋,购买力强大,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100多元。那时的教授多有专车,厨师和多名保姆。

北大校门口,胡适校长把自己500大洋买来的汽车停放门前,方便上下班使用;周作人叼着旱烟袋,十分神秘地从黄包车下来;西装革履、风度帅气、长得像德国人的李四光,精神抖擞。

时局纷乱的中国,北京成了知识分子汇聚的天堂。他们在这里获得一种自由和尊重,也成就了教育的一段辉煌。

厉害:竟有5000海归精英齐聚北京,成就了那场历史超级文化盛宴!

那时候的北京的气质与魅力,得益于几百年文化积聚的气脉与力量。

一个城市真正的内涵与美丽,不只是靠时尚的包装,不夜的灯火,卖力的宣传,或者亮眼的GDP来衡量。这种似乎积极进取的方式,实际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真正的文化城市,不需要刻意的迎合和取悦,它的气质与魅力来自于长久温和的积淀,人身居城市一处,感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平和与温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