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還有哪些帝王的墓葬沒有被發現?

yunzhao8


提到古代帝王們,除了會讓人想起他們曾經做過的功績還會讓人想起他們曾經留下的禍患:有明君有昏君。但不管是明君還是昏君,到他們死後,都會妥善安葬。

安葬他們的地方與普通百姓的墓穴就不一樣了,作為曾經的天子,他們秉承著“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一定不會委屈自己:他們生前壓榨百姓,做著人上人,死後還要勞民傷財,即使到達陰曹地府也要繼續做著從前的帝王生活,所以,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對於墓穴的建設都非常上心。

只不過這樣一來,無疑給盜墓賊制訂了一個極佳的目標群體,而這也為歷代統治者所忌憚。盜墓賊這種職業歷史悠久,往往是為了盜取帝王將相陵墓中的財物寶貨。

盜墓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盜墓行業始祖是三國時期的魏王曹操,然而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早在西漢初年武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盜墓賊。當時漢武帝駕崩,後來,負責漢武帝陪葬品清點工作的公卿與當年武帝身邊的宮人就在市面上(當然是黑市)看到了和漢武帝陪葬品一模一樣的寶貨,甚至還有武帝下葬時棺槨裡的隨身物品。這可把他們嚇壞了,連忙奏報朝廷,朝廷馬上派人調查,果然在茂陵發現盜洞。此時離武帝駕崩下葬方才四年,甚至可以說是真正的屍骨未寒。

其實有鑑於盜墓賊的猖狂,漢武帝已經做出了許多防範措施了,史書記載:“外方立,選閉劍戶,戶設診龍、莫邪劍、伏弩,設伏火。”又有劍陣,又有弩陣、還有烈火,這麼多的機關陷阱,只要盜墓賊一旦觸發,必將死無葬身之地。可就算這樣,茂陵還是在四年後就被盜掘了。

像茂陵的遭遇並不是偶然,儘管統治者嚴防死守,甚至制訂了極為嚴厲的法律規定來懲罰盜墓賊,動輒對盜墓賊斬首、扒皮、絞死、凌遲。可依舊抵擋不了盜墓賊對歷代陵墓的興趣,無他,財帛動人心。

只要歷代陵墓裡面珍寶無數,那就一定會有人“劫富濟貧”,冒著生命危險的盜墓賊在歷代朝廷的壓制下,依然頑強生存,甚至在某幾個特定時期會變成一場場公開的盜掘:在西漢末年赤眉軍起義攻克關中之後,赤眉軍對著西漢皇陵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動輒幾十萬人共同挖掘搶劫,就連一向在史書裡面標榜“薄葬節儉”的漢文帝、漢景帝的墓穴都搞出了數以萬計的珍寶金銀。

像上文這種大規模盜掘現象此後還多次重演過,幾乎歷代統治王朝的統治者都遇到過這種現象,對此後來一統華夏大地的元人,在目睹和親歷洗劫南宋六陵,把南宋皇帝的頭蓋骨當碗用之後開始擔心了:自己本來就是外來者,日後說不定很快就要被趕走了,按照漢地這些漢人的“傳統”,就連漢人自己創造的王朝統治者的墓穴,都會遭到洗劫盜挖,更何況他們這些人呢?

於是元人統治者繼續沿用他們蒙古的那種墓葬方式:大汗或者說皇帝一旦死後,不允許在漢地下葬,統一運回漠南或者漠北草原;一路上嚴格保密,凡是這條路上遇到的走路的人統統殺掉;之後到達目的地後不起墳壠、不做標誌,萬馬踏平之後一定要與周圍環境別無二致;在當地,當著一隻剛產子的老駱駝殺掉小駱駝,來年若想祭祀,就牽著那匹老駱駝來尋。

事實上,元人的這套手段的確非常高明,至今,也沒有發現任何一個元朝皇帝的墓葬。


無筆


沒有被發現的皇帝陵墓多了去了,發現了又無法確認的也不少(如楊廣墓)。

但是,要論最大者,莫過於周王陵——眾所周知,西、東周歷近800年,共39位天子(西周14位,東周25位),然而,讓人頗感不可思議的是,目前為止,竟然沒有確認哪怕1個周天子的墓地......

《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按照這個記載,專家推測,周王朝的天子們的葬喪是不封不樹的。但是,隨著春秋戰國的諸侯墓葬與平民墓葬的發現,專家們又得出結論,認為自春秋起,“不封不樹”的習俗便逐漸被淘汰,而是變成了“又封又樹”,如“秦公一號大墓”:

墓主主人為春秋秦國國君秦景公,面積達5334平方米,採用天子喪制——這表明了:喪葬制度的改變是“王道衰微”、“群雄四起”的天下大勢所帶來的改變。

另外一個顯著的變化是,在春秋以前,墓地稱“墳”,意為土丘:

《孔子家語·相魯》:“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

而進入春秋後,開始慢慢改為“陵”——意為“高大如山林”,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

因此,雖然西周王陵找到的希望非常之渺茫,但是東周王陵,看起來似乎是有機會的。

目前最有名的,莫過於位於洛陽的8座周王陵:

在今日洛陽的金村周山上,據傳發現有8位東周天子的墓地,至於是哪8位,目前尚無定論,據說周靈王、周悼王等幾個已經確認......但無論如何,從其出土陪葬禮器來看,有一定的可能性:

東周王陵出土王壁

東周王陵出土玉鱒

1928年到1932年之間,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和美國人華爾納兩人帶著武裝護衛在金村工作了五年,一共盜掘了8座東周天子陵墓,獲得的國寶文物數以千計。也就是在這兩個人的作用下,大部分文物流失,目前遍佈世界十幾個國家、幾十個城市。僅日本人梅原末治編成的《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一書,就收入文物238件。而留給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僅剩3件。

除了這8位東周天子外,還有東周最後一任君主周赧王(姬延)的墓地,據說也找到了:

位於甘肅慶陽市慶城縣東楓香崗鄉丁家溶村的一個叫“周祖陵森林公園”,此地也是傳統文獻中疑為周人祖先之一“不窋”的葬地,故得此名。

但總而言之,這些墓地其實都並未得到完全的確認,我們還需要繼續等待。


無風即風


哪些帝王陵沒被盜過:

1,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

2,橋陵-唐睿宗李旦之墓。

3,秦始皇陵墓不敢挖,經考古專家多次勘探,加之衛星遙感得知,始皇帝陵中確實有大量的汞,這與史籍中傳言秦始皇在自已陵寢中以水銀造江河,以金銀造日月說法似近。眾所周知,水銀為劇毒物液體,可導致人死亡,使盜墓賊望而止步。

4,清朝的:孝陵(順治)、清福陵(努爾哈赤)、清昭陵(皇太極)、清泰陵(雍正)、清昌陵(嘉慶)、清慕陵(道光)。

5,明朝的:皇陵在北京和南京,這兩個地方是被清朝打下來的,清朝對文物保護得很好,現在基本保護完好。

6,明朝朱元璋陵墓沒有被盜過。歷史學家用高科技手段,也沒探察到什麼,只能證明孝陵墓沒有被盜過。讓考古學家興奮的是在陵的西南角發現了一些人骨,但因數量少,不像陪葬坑。

7,夏朝的皇陵因年代久遠,又缺少文字記載,而沒有被發現。

8,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共有十九王(除湯以外),這些帝王陵墓沒有歷史記載,至今未被發現。

9,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的一個亂世,由於國家統治時期短暫,所以至今都未發現。

10,曹操的墓歷來以七十二疑冢而著稱,並建立了很多假墓來掩蓋他的陵墓所在,所以至今還沒找到。

11,元朝一代帝-成吉思汗陵不知去向,成吉思汗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而死後他的去向也成了千古之謎。

12,遼-金代帝陵記載的不多,大都數可能在東北地區,至今都沒有發現。

13,劉備的陵墓在成都武侯祠內,可能是假的。

已被盜的陵墓 :

1,我國曆史上記載被盜時代最早的陵墓是距今約3600年的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家,它約在2770的西周晚期被第一次盜掘。

2,1956年,明-朱翊鈞神宗、顯皇帝萬曆的定陵被國家挖掘,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的一次對皇帝陵的發掘。

3,明朝的祖陵被起義軍盜過。

4,清朝帝陵被盜過,是最有名的孫殿英大盜所為,慈禧陵墓洗劫一空。還有康熙景陵、光緒的崇陵都被盜過。


周明建16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隋朝之後,形成了唐宋元明清五個統一的王朝,而這五個王朝中,元朝統治時間最短,但是建立的疆域卻是最大,而更為稱奇的是在歷代帝王的陵墓中,元朝帝王的陵墓到現在還沒有一個被發現。

蒙古帝國著名的開創者成吉思汗,他南征北戰一生,網羅天下工匠為自己建造陵墓,但是他的墓地卻不為人知,坐落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實際上是他的衣冠冢。

曾經外蒙古國為了找尋成吉思汗的陵墓,還與日本建立合作對,但是除了自己過年的地質資料被日本竊取一番之外,一無所獲。元朝不僅僅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沒有被發現,他所有的帝王墓都沒有被發現。這於蒙古的傳統有關。

根據明代《草木子》一書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後有著專門的下葬儀式,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並加髹漆,完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成吉思汗去世的時候也是採用這樣的方式。據說成吉思汗死後,兒子拖雷按照他的遺囑和生前的願望,用牛車馱著他的屍身,遴選2000多人的護葬隊伍,向著他生前選定的秘密地點出發。這一隊護送靈車的人馬,一路上只要見著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通通殺死。

成吉思汗的遺體到達目的地後,眾人將其葬入墓穴中,把墓坑填平,然後驅趕數百匹戰馬,在墓地上面反覆踩踏,直到墓坑的表面沒有任何異樣才作罷。最後種上草種子,然後命令人在此處駐守,等到草長起來。

期間拖雷又叫人找來一頭母駱駝,在它的面前宰殺了小駱駝,將小駱駝的羔血浸入地下。需要祭祀的時候,他們就牽上母駱駝,而母駱駝自己會找到墓地之處,併發出哀鳴聲。

等到駱駝老去,在茫茫大草原中,墓地就沒有人能發現了。這也是元朝帝王的墓穴到現在都麼有人能發現的原因。


帝國烽火


未被發現的帝王墓。


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皇帝的墓葬都是一個王朝的天大秘密,大多數逐漸墓葬的人基本上在墓葬修好後就不知所蹤,所以,時至今日,還有很多的帝王墓沒有被發現。下面我們來捋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王朝。


1、夏商周王朝。

在歷史上,夏朝到底有沒有還存在著爭議,但是因為沒有翔實的文字記錄,所以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當然,夏朝的皇陵也沒有發現。商朝從湯立國到盤庚,前後共有十九王,同樣因為歷史久遠,這些帝王陵墓至今也沒有發現。到了周朝,自商開始的文字記載使得周朝的皇陵的尋找成為可能,但由於年代的久遠,除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外,其他的大部分陵墓沒有找到。

2、始皇以後。


當年橫掃天下的秦朝,可惜僅僅存活了兩代就灰飛煙滅了,陵墓也已找到,並且成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漢朝分為西東兩漢,重要的王陵也已找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亂世,由於國家統治時間短暫,或許很多當時的國家還沒來得及逐漸陵墓就滅亡了,所以這個時期的皇帝陵墓都沒有發現。當然,前幾年考古說發現了曹操的大墓,甚至有一些物證,但是爭議很大,並且物證也不是非常充分,按照曹操生前的奸詐,估計他的陵墓不會隨便就被人發現。隋唐時期的二帝陵墓也已發現。唐朝主要的帝王陵墓大部分已找到,從歷史來看,基本上國力強盛的王朝,因為有比較翔實的文字記錄,所以對皇室的記錄比較詳細,雖然很多資料都不是對外公開的,因為有的朝代統治時間比較長,所以他們的皇帝陵墓相對來說比較集中,也就容易被集中發現。五代十國又是中國一個亂世,大部分的皇帝陵墓沒有蹤跡。遼國時代,皇陵也是比較集中,一是遼祖州城西的遼祖陵,一是遼慶州城北的遼慶陵。金朝在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南北宋兩朝,大部分還是遺留了下來,主要有北宋鞏縣八陵,南宋紹興六陵。


3、元明清。

元朝,成吉思汗的大帝國,歷來,蒙古族貴族有秘密下葬的習俗。根據史書記載,蒙古族貴族死後,埋到地下後,陵墓上方沒有封土,沒有墳頭,填平墓葬後,用千軍萬馬來回踏平,然後在這片墓地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把小駱駝殺死,淋血在地上,然後派千騎士兵守護,直到來年的春天,草生長茂盛之後,士兵遷帳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皇室要祭祀時,就牽著那隻喪子的母駱駝引路,母駱駝停下後悲嗚之處,就是墓地了。由於墓地上無任何標誌,也就從此無法辨認靈柩真正所在地點了。所以現在元朝一代的帝陵仍無法找到。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後,歷代帝王都埋葬在今北京郊區的"明十三陵",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其父母的陵墓不在"十三陵"內。清朝皇陵,我們就更熟悉了,東陵大盜孫殿英盜挖的就是清朝的皇陵。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順康雍乾嘉、道鹹通光宣,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這就是著名的"清東陵"和"清西陵"。由此可見,有文字記錄以來,大部分王朝的皇陵都已經被發現。



智者說歷史



至今,我國挖掘出最大的一個帝王墓,是秦宮1號墓地。

據考證屬於秦景公(由挖出來復原的石磬文字證明),人殉186具,旁邊的秦公6號墓曾經被肯鑽研的小賊,根據模型比例復原找出了黃腸題湊的主墓室位置,如果不是小賊們資金和經驗不足,大概已經撬開主墓室直取陪葬品了。

元代所有帝王的墓葬,從來沒被發現過,包括成吉思汗。因為蒙古族至始至終都認為自己的根基在遼闊的大草原,而不會歸葬到被征服的漢族人土地上。

在明朝葉子奇著作的中國文言筆記小說《草木子》裡,是這樣記載的:

“用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又說“用萬馬蹴平”。

這一點,和漢族的又堆土來又植樹,恨不得大家夥兒都知道咱家的墓葬在這裡,截然不同。

另有民間記載,就算地面齊平也擔心洩密,怎麼辦呢?秘不發喪,送葬途中遇到的所有行人全部殺掉,最後在埋葬地當著老駱駝的面殺死一匹小駱駝,每年祭祀的時候牽著老駱駝來。到老駱駝老死的時候,真正的墓地就無人可知了。

歷代帝王陵墓,只有沒發現的,就沒有不被盜的。包括我們認為很完整的秦始皇陵,看到的是封土堆,至於具體怎麼個完整法,沒打開,沒法保存,也不抱多少完整的希望。

盜墓有多少是求財,又有多少是針對性地報復,這個歷史有記載。但是,只要被漢族人的文化同化,不管是挖山為墓還是堆土為陵,都已經十室九空。


講故事的貓小姐


其實在國內考古界最被寄予厚望,有跡可循,又沒有被發現帝王墓葬。非世界上最長壽,一代傳奇帝王南越武帝趙佗莫屬。


秦漢兩代講究厚葬,其隨葬品之豐富其他朝代所能比擬。

趙佗至少活了103歲,執掌南越國長達71年,是他把嶺南併入中國的版圖,所以他被後世認為是第一個開發這裡的人,毛澤東更是評價他為“南下幹部第一人”。

南越國統治面積達到110多萬平方公里,其疆域包括廣東、廣西、以及海南、福建、雲南和越南北部等地區,是當時不折不扣的大國。


歷史上一直對趙佗墓是否存在存有質疑。

直到1983年,南越文帝趙昧墓是被發現,出土了包括玉角杯等珍貴文物一萬餘件,,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璽”金印等最為珍貴。

尤其是後者,以龍為鈕,黃金鑄成,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它是今日唯一得見的漢代“帝璽”,用價值連城來形容毫不為過。


南越文帝趙昧是趙佗的孫子,由於身體孱弱在位15年,政治上沒什麼建樹,但其墓葬的隨葬品已經豐厚至斯,人們對趙佗墓寄予厚望就可想而知了。

據說趙佗墓葬,最珍貴的一件文物叫做陽燧珠,高透明的水晶珠迎著太陽一照,陽光經過寶珠形成焦點,繼而將易燃之物引燃,類似於現代凸透鏡的原理。在秦朝時期,這絕對是一件了不起的發明。


花近高樓1


元朝皇帝的墓葬,基本都找不到。沒辦法搞的是秘葬,再精明的摸金校尉也沒得法子啊。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時逝于軍中。《元史》記載:

太祖22年圍西夏,閏五避暑於六盤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於薩里川哈剌圖行宮,葬於起輦谷。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族,雖然武力被極度發展,但在信仰上卻依舊處於原始的薩滿教時期,信仰的所謂的長生天。相信人來自於自然,最終也要回歸於自然,所以對肉身並沒有強烈的推崇,更不信古代埃死後復活那一套,那時候的蒙古人相信安葬後靈魂就昇天了。

對於遺體的安葬,成吉思汗以後的元朝帝王都施行密葬。根據元末明初的學者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記載,為了保證成吉思的墓葬不被別有用心的人發現,下葬後會讓馬群踏平墓地以及周圍的土地。然後當著母駱駝的面在成吉思汗的墓地上宰殺一頭小駝羔,並將血液撒於其上,並派士兵駐守。

等到第二年春天青草長出以後,便很難找出當初下葬的地方,守墓的士兵才會撤走。當後人祭祀成吉思汗時,就會讓當時的那頭母駝作為嚮導,帶著隊伍在草原上行走,如果在一個地方久久徘徊,哀鳴不已,那麼這個地方就是陵墓所在地。這種“密葬”方式便成為元朝所有君主的墓葬方式,所以到現在元朝皇帝的墓葬一個也沒有被發現。 

在下葬前,會用白色駝毛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而後會將這團駱駝毛供奉在衣冠冢的銀棺靈樞。上世紀抗日戰爭時期,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為了躲避戰火,曾經西遷。建國後又再次回遷重建,據說在重建時,曾經打開過成吉思汗的銀棺,並發現了這團駝毛。可惜的是,後來“文化大革命”,衣冠冢裡的馬鞍、弓箭,全部被譭棄掉,現在真正屬於成吉思汗的貼身物品一個都沒有了。


船伕聊名著


中國歷史被發現的皇帝陵墓很多了,被盜過墓的也不少,而沒被找到的皇帝陵墓也不少,下面就來介紹一下。

1、炎帝和黃帝的陵墓

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就是因為炎帝和黃帝,炎帝和黃帝生活在公元前2600多年,距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炎帝和黃帝都是古代華夏部落的首領,他們的子孫後代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統一了整個華夏部落,征服了東夷、九黎族,建立了統一的部落聯盟,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但是關於黃帝、炎帝的陵墓,由於年代久遠,既沒有記載,歷經四千多年,也沒有發現炎帝與黃帝的陵墓,一直是一個謎。

2、夏朝歷代王的陵墓

整個夏朝有470年的歷史,關於夏朝的記載多見於商朝出土的甲骨文,夏朝由大禹的兒子子啟建立,共歷經14代,傳至夏桀時被商所滅亡,我們自稱為華夏,其中的“夏”就來自夏朝的“夏”,由於年代久遠,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夏朝歷代王的陵墓也沒有被發現。



3、商朝商湯到盤庚時期的商王陵墓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商朝建國後直到商王盤庚時期,這中間有281年時間,歷經十世十九王,盤庚是商朝的第19位君王,這19位君王的陵墓一直沒有被發現,而自盤庚之後的商王陵墓,大多都埋葬在河南省安陽洹水以北,武官村與侯家莊一帶,這裡是商朝的王陵區。



4、周文王與周武王陵墓

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人和開創者,正是由於周文王的不懈努力,他的兒子周武王才能滅亡商朝,周文王與周武王是周朝的開國之君,但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真正陵墓一直沒有找到,有傳說是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陝西省咸陽市北5公里的周陵鄉崔家村南,但據專家考證,這裡並不是周文王與周武王的陵墓。



5、南越王趙佗陵墓

南越王趙佗是割據嶺南地區,也就是今天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區,而建立的一個王國,趙佗本是秦人,是秦始皇派到南越地區征服當地人的秦軍將領,在征服百越地區後,中原由於天下大亂,趙佗便割據百越地區稱王,當時的中原地區政權是西漢。

趙佗一生活了103歲,死後安葬在何處,一直沒有找到。



6、蜀漢昭烈皇帝劉備陵墓

劉備陵墓雖然在史書上記載為成都市南郊武候祠正殿西側,但是這裡是否是劉備的陵墓有很大的疑問,因為劉備是在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去世,到成都還有600多公里,當時劉備又是在夏天去世,運這麼遠屍體怎麼處理,因此關於劉備的陵墓有三種說法:一是說就安葬在白帝城,二是說安葬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三是說安葬在成都的惠陵,到底哪裡才是真的,搞不清楚,相當於沒有發現一樣。



7、元朝歷代皇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由於蒙古族是遊牧民族,崇尚“密葬”,所謂密葬就是秘密安葬,就連蒙古人自已也不知道安葬在哪裡,正因為這一習俗,從成吉思汗開始,直到元朝建立之後,元朝的歷代皇帝陵墓都沒有被發現,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安葬在哪裡。



歷史上沒有被發現的皇帝陵墓主要是這些,當然還有一些皇帝陵墓是在戰亂中被毀壞了,如南北朝、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時期,這些大亂世中,皇帝的陵墓很多都被盜被毀壞,消滅於歷史的痕跡中,並不是沒有找到。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中國歷史上三百多位皇帝,皇帝駕崩入葬於皇帝陵,規模盛大、隨葬物品豐厚,眾人皆知。從古至今,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盜墓賊,他們記掛著這些財物,不少皇帝陵都曾遭遇過盜竊,目前被發現的就有規模最大的秦始皇陵、漢武帝茂陵、朱元璋的明孝陵、雍正泰陵、明十三陵黃帝陵等,也都遭過盜墓,也多虧盜墓人,讓更多的皇陵現世。今天來看一下這幾位沒有發現的墓。


秦始皇陵墓,被稱為不敢挖的陵墓

也許你會奇怪秦始皇陵是眾人皆知的,為何還算沒有被發現的墓?那是因為始皇陵的地宮仍舊是謎,國家也規定了這秦始皇陵不自主發掘,以免壞了文物古蹟。

要說秦始皇的陵墓,從秦始皇13歲時開始修建,修了39年才修繕完成,秦始皇陵修建的前26年,只修出了輪廓,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徵用了72萬人來修建皇陵,據說最多人數超過80萬人,可以想象一下秦始皇陵有多宏偉壯觀。



根據史料《漢舊儀》中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秦始皇陵地宮的位置撲朔迷離。民間流傳著秦始皇陵地宮是在驪山裡面,驪山與始皇陵中間有地下通道,逢陰雨天,地下通道里就有“陰兵”過路,人歡馬叫。為此考古學家對傳說做過研究考證,並未發現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在《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的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而經過現代技術勘探,地宮中確實存在明顯的汞異常反應,而且汞的範圍呈現有規律的幾何形,證實了史書記載的水銀製造的江河湖海。《史記》中還記載了秦始皇陵中佈置了暗弩、陷阱、流沙、亂石陣等防盜措施,歷史上項羽、石虎、樊崇等人就曾試圖打開始皇陵,不過均未能如願以償。

綜上為不敢挖的陵墓。


武則天陵墓,被稱為挖不動的陵墓

武則天的乾陵,合葬著唐高宗李治,經考古人員勘察,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為什麼稱為挖不動的陵墓?那是因為從古至今無人挖走乾陵的分毫。據推算乾陵內文物至少有五百噸。相傳民國孫連仲將軍曾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陵墓的樣子,試圖挖開乾陵,後來被當時天降異象嚇跑,從此無人敢盜。


成吉思汗陵墓,被稱為找不到的陵墓

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8月病逝,享年66歲,成吉思汗的手下沒有直接發喪,而是偷偷派親信部隊將遺體運回故鄉安葬,下葬之後還出動了千萬駿馬來回奔跑,把墓地踏平,現在茫茫戈壁,廣袤無際的草原,成吉思汗的陵墓至今杳無蹤跡,被稱為是找不到的陵墓。之所以連墓碑都沒有,是因為元朝實行的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誌、不公佈、也不進行記錄,因此,雖然流傳有各種關於成吉思汗陵墓的傳說,但一直未曾真正找到,現有內蒙的成吉思汗墓都是些衣冠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