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建議入選語文課本,教材增加傳統文化篇章

京韻大鼓,十九世紀中葉由河北東南傳入北京、天津等地的一個曲種,其前身是滄州木板大鼓,經晚清藝人胡十、宋五等人改革,後又經劉寶全,白雲鵬等人的進一步革新,並吸收了京劇的發音吐字與部分唱腔,最終成熟。當代鼓詞藝術大師駱玉笙的“駱派京韻”獨樹一幟,代表曲目有《醜末寅初》。《醜末寅初》描寫的是這個時間的自然景色和人們起床陸續出門,開始各自工作勞作的場景。

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建議入選語文課本,教材增加傳統文化篇章

“醜末寅初”是幾點?

中國一天以十二時辰計算為計算方式,從子時23點開始,丑時是凌晨1點到 3點,寅時是凌晨3點到5點,那麼醜末寅初時辰就是凌晨三點,黎明前天將亮未亮的那個時間。臺灣有曆書這樣記述這兩個時辰,“丑時,雄雞不啼不起床,天地寂靜,牛還在咀嚼白天沒有消化的草料”,“寅時,萬物甦醒平旦出,奉行單身的老虎,來到入睡前最焦躁的時刻”。

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唱的就是這“後半夜”。醜之末,寅之初,大約是夜裡三點到三點半。過於早了,就正是人們好睡的時候。大鼓書的詞文裡說,那時已經有不少的人早起了,那時已經是“明月朝西墜”了、“金雞不住地連聲唱”了。詞中寫了不少早起的人,各自忙活著,卻不雜不亂。

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建議入選語文課本,教材增加傳統文化篇章

《醜末寅初》描述了什麼?

《醜末寅初》是京韻大鼓傳統唱段中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自劉寶全至駱玉笙及傳人,數代傳唱不輟。作品以四百六十餘字的精短篇幅和簡練生動的蒙太奇筆法,勾勒出寅時日出前後,我國古代人民生機勃勃的晨作畫卷。在結構上作品獨具特色,計有①日轉扶桑、②明月西墜、③金雞唱曉(舉子趕路)、④漁翁出航、⑤樵夫上山、⑥農夫下地、⑦學生上學、⑧佳人梳妝、⑨牧童短笛,共九折,九組長句,宛如九幅水墨丹青,活潑靈動,意趣盎然。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人對世界的形成,有一個認識,就是“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這是一個順序,最初,是天開始形成;然後,大地開闢;在天地形成之後,人才開始出現。對於人來說,這個時候才是一切的開始。所以,在干支歷中,雖然“子”是第一位的,但每年的立春卻是在第三位的“寅”月。而對於每一天來講,古人起床開始工作的時間是寅時,也就是現在的凌晨三點。

現代人不用那麼早起了,大多數人“朝九晚六”的工作時間被生物鐘鎖定成為習慣,也就難得看到月落雞鳴時間段的自然景色。在酣然入睡的時間裡已經有人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比如貴州茅臺鎮的釀醬香酒的師傅、早餐店的老闆、城市的清潔工、地鐵和公交頭班車上的工作人員,還有給城市菜市場送菜的人。這些人也許起得更早,早到了人們還在熟睡的“後半夜”。

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建議入選語文課本,教材增加傳統文化篇章

《醜末寅初》歌詞:

醜末寅初日轉扶桑,我猛抬頭,見天上星,星共鬥、鬥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衝霄漢減去了輝煌。一輪明月朝西墜,我聽也聽不見,在那花鼓譙樓上,梆兒聽不見敲,鍾兒聽不見撞,鑼兒聽不見篩呀,這個鈴兒聽不見晃,那些值更的人兒他沉睡如雷,夢入了黃粱。架上的金雞不住地連聲唱,千門開、萬戶放,這才驚動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點著行囊,出離了店房,遘奔了前邊那一座村莊。漁翁出艙解開纜,拿起了篙,駕起了小航,飄飄搖搖晃裡晃當,驚動了那水中的那些鷺鷥、對對的鴛鴦,它是撲撲楞楞兩翅兒忙啊,這不飛過了那揚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把這個高山上,遙望見,雲淡淡、霧茫茫,

山長著青雲、雲罩著青松,松藏著古寺、寺裡隱著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魚兒敲得響乒乓啊,他是念佛燒香。農夫清晨早下地,拉過了牛套上了犁,一到南窪去耕地,耕的是春種秋收、收倉閉戶,奉上那一份錢糧。唸書的學生走出了大門外,我只見他,頭戴著方巾,身穿著藍衫,腰繫絲絛,足下登著雲履,懷裡抱著書包,一步三搖,腳步兒倉皇,他是走進了書房。繡房的佳人兒要早起,我只見他,面對著菱花,雲分兩鬢、鬢上戴著鮮花,花枝招展哪,是俏梳妝。牧牛童兒不住地高聲唱,我只見他,頭戴著斗笠,身披著蓑衣,下穿水褲,足下登著草鞋,腕挎藤鞭倒騎牛背、口橫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遙,吹出來的那個山歌兒是野調無腔,這不越過了小溪旁。

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建議入選語文課本,教材增加傳統文化篇章

醜末寅初是國粹級別的文化,當如醜末寅初時辰師傅們在車間裡釀造的茅臺酒那樣得到更多人的認識,不論南北都能喜歡這樣的詞曲與韻味。

如此優美的詞句,如此生動的場景,《醜末寅初》可與朱自清《荷塘月色》等入選課本的文章媲美,如今僅僅只是入選音樂課本不足以得到傳承與重視。建議京韻大鼓《醜末寅初》入選語文課本,也能增加語文教材裡傳統文化的篇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