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是啥意思?为何大米不能晒?

农夫也疯狂


俗语“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是啥意思?为何大米不能晒?

这是一条极具警示教育和科学道理的农村俗语,大米当然不能晒,晒大米就等于晒飞了你本可以进入腰包的钱财,你说这亏还是不亏啊?当然是要亏死了。



一、晒稻谷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水分,便于储藏和运输。

粮食作物刚收割回来时,其内含水分是非常高的,如果不把水分控制在恰当的数值,那作物保存的时间就不长,也不利于运输,时间稍长粮食就容易发生霉变。

所以农民朋友把粮食收回来以后,都会及时进行晾晒,去除稻谷里多余的水分,以期获得更长的储藏时间。同时稻谷经过晾晒处理后,在销售时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能卖一个更好的价钱。


二、晒大米会改变大米的成分结构,极大降低大米的价值。

稻谷应该要晾晒,可为何去了壳的大米却不能晾晒呢?这是因为:

一是大米一旦经过太阳的暴晒,其口感就将发生不好的改变,粮食的香味也会大大减弱;

二是经过晾晒过后的大米,其内部水分严重不足,大米里的淀粉成分就会转化成不溶于水的淀粉,使得蒸煮出来的米饭有一种泛泛散淡的感觉,食之无味;

三是大米经过晾晒后,其内部成分还会发生一些化学改变,本来是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却可能会变得对人体有害了。比如晾晒后的大米,有的会产生一种叫“黄曲霉素”的有害成分,导致大米不能再食用了。


三、真正的农民决不会晒大米,晒大米的人不会是农民。

农民朋友常年与庄稼打交道,虽然文化水平相对要低一些,但是因为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已经让农民朋友深深了解到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性。

所以只要是真正在农村手拿锄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就断然不会愚蠢到把大米拿去晾晒的。只有那些没有做过农活,不懂得庄稼耕种的人,才会想到把大米拿去晾晒。


四、多数农村俗语都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哲理性,不可完全不信。

农村俗语很多,内容包罗万象,都是祖祖辈辈在无数次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村俗语其实饱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有的更是蕴含着极高的人生哲理。

对于这些俗语,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不加甄别地全面吸收,也不能不顾一切的全盘否定,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


总之,农村俗语“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具有很强的科学道理,并不是农村人毫无根据的总结,我们应该按照这句俗语的要求,千万不能将大米拿去晾晒,否则将会吃亏不浅哟。


洒脱农人


我是北方人,地里常年种着小麦与玉米,因此对小麦是比较了解的,而且这些粮食作物是不怕暴晒的,反而因为暴晒而变得更容易储存,也避免了虫子的生长,尤其是那些收粮食的,他们希望农民把粮食晒得越干越好。


但是大米为什么不敢晒呢?我以前开过超市,进得大米里面时间长了有些虫子,以为会像小麦一样到外面拿去晒晒就好了,然后长辈告诉我大米是不敢晒的,只是让我放到阴凉处摊开一下,但即使是这样,这种晾晒过的大米,熬稀饭的时候也会很渣,而且大米也特别容易破碎,不完整,最后这些大米也只能是我自己吃,不能销售了。

说来也很奇怪,为什么同是粮食作物,小麦就可以暴晒?而大米却不能?这与它们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


北方的人喜欢吃一种美食,凉皮肉夹馍,美的很!在制作凉皮的过程中,要有一道工序,就是要洗面,最后把面筋洗出来为止。

这也应该是他们本质的区别,为什么小麦的面可以发起来?而大米却不可以,为什么小麦的面可以洗出面筋?同样大米却不可以?这也就是他们不怕暴晒的主要原因,因为小麦之间有面筋做恐固,晒开了他们内部的水份,他们还有联系,因此晒过的小麦会浓缩,尤其是那些刚收的小麦,多晒一天就多折好多斤。

而大米却不一样,它就像塑料一样,内部之间没有联系,经过阳光的曝晒与风化,很容易化为尘土一样的粉末,用这种米熬稀饭吃起来就有些渣,大米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那些内部的水,一旦水分消失,联系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大米千万不能暴晒,而且大米也不能见水,大米遇到水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霉,变质,也就是说大米对水分的要求很高,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在大家在买大米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买的太多了,不像我们的面粉容易储存!


乡村小二哥


“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这个俗语是对生活现象的一种总结;没有经历过的人,觉得难以理解,但有过经历的人,会很佩服老农们的智慧,这个俗语非常形象的告诉人们,大米是不能晒的。

在农村,自己家吃的大米,都是自己种出的稻谷自己到村子里的粮食加工厂加工出的大米;在加工稻谷之前,都会把储存的稻谷搬出一袋,摊在太阳底下,暴晒一天。咬在嘴里嘎嘣脆的时候,才会去加工;这样加工出的大米,晶莹饱满,碎米少,做出的米饭清香宜人。

春季,或者夏季的时候,加工好的大米,没能及时吃完,会生出小虫子,有些农民会把这样的大米,放在阳光下暴晒;在阳光的照射下,小虫子会从大米中爬出来,但是,大米也会出现变化;晶莹剔透的大米,会变得灰白发暗,饱满整齐的米粒会碎裂,煮出的米饭,也失去了浓郁的清香,口感也失去了黏度筋劲。有的农民会把这样的大米扔掉,更不要说拿到市场销售了。

有了这样的观察,所以总结出“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这条俗语。这个俗语其实告诉人们,加工好的大米,要及时吃掉,一旦变质,或者生虫子拿到太阳低下暴晒,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

同意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对您有所帮助,请多关注,谢谢!


老农说乡村


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我是南方两广人,自小插禾吃米长大,确是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的。谷不晒干不成米,谷不晒干就碾也是亏不起的。从田里把稻谷收回来,必须要晒干,不晒干就易霉坏不要得,也储藏不了,要储藏就必要晒干去掉水份。谷不晒干就碾成米,一是成米率低,一是米不成条粒,一是多水气快霉坏收不得,所以收割回来的稻谷必须晒干风净。

米是经不起烈日曝晒的,晒米会影响米的质量,曝晒过米,曝晒愈烈,质量越差,无论煮饭煮粥做什么都不好了,甚至完全作废用不了,不说人吃不好,有害,就是喂畜物,也不好,所以米是不可晒的,特别不宜高温曝晒,曝晒了就会严重退质浪费了,真的是亏不起的,有水潮,只风干凉晒一下即可,千万不可烈日曝晒。


树德汉硕


首先说说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俗语的意思非常简单:稻谷可以晒,但大米不能晒。倘若晒了大米可就要吃大亏了。


接下来说说大米为何不能晒。

大米与其它粮食作物的成分结构不同。其它大部分粮食作物的成分结构非常细腻,成分结构与成分结构之间一般都由淀粉紧密地粘结在一起,不容易松散。但大米的成分结构却是由一个个“颗粒物”组成的,虽然“颗粒物”之间也由淀粉粘结,但粘结度不高。这就使得大米很容易受潮吸水。而大米容易受潮吸水的特性也恰恰帮助了大米,使得大米中的淀粉在“微潮”的状态下更容易地将大米成分结构中的“颗粒物”紧致地粘结在一起。倘若将大米放在阳光下暴晒,就会导致大米淀粉的“微潮”状态遭到破坏,从而使淀粉失去粘性,最后导致大米成分结构中的颗粒物“崩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碎掉”。另外,由于暴晒所导致的水分蒸发也会带走一部分淀粉,从而使大米的口感严重下降。因此,大米是不能暴晒的。


虽然说脱粒后的大米不能暴晒,但带谷壳的大米是可以暴晒的。这主要是因为谷壳在暴晒的过程中只会蒸发掉谷壳表层的水分,而谷壳内部的水分在谷壳严密的包裹下很难彻底地蒸发出来,从而给大米创造了一个“微潮”的环境,从而保护了大米的成分结构。因此,暴晒带谷壳的大米对大米的成分结构没有影响。

那么,大米一旦生了虫子又该如何办呢?

倘若大米生了虫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利用生姜驱虫

大米中的虫子不喜欢生姜的味道。如果在大米中混放几片生姜,就会将大米中的虫子赶跑,从而起到驱虫的作用。

2.利用花椒驱虫

花椒的味道也很特别,是大米中的虫子不愿意闻到的。如果大米生了虫,可以用布包一些花椒的籽粒,放在大米中间。当虫子闻到花椒的味道后,就会跑掉。

3.冷冻杀虫

如果少量的大米生了虫,可以将大米装在袋子里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中,待48小时后取出袋子,大米中的虫子就会死掉。用水淘净虫子,即可食用。


好啦!就此打住吧!总而言之,因大米的成分结构比较特殊,所以导致大米不能暴晒。倘若大米生了虫子,就按以上介绍的方法进行处理就行。


老胡说三农


大米不能晒,是老农的经验总结,晒米亏大了。这道题,应该由粮食专家回答,

稻,有壳,保存三年不变质,有壳保护,米是种子的活性部分,有壳保护,自身也能调整水份。

去壳成米,没有保护,易霉变,陈化,米糠油挥发,原透明状,变成白色,太阳紫外线加速米陈化,米糠油挥发,脱水,低于正常含水量,会造成米的结构崩裂,易碎,煮饭松散,口感差,外观差,。

米,最多保质半年,包装上的保质期,各有不同,低温,避光,还有真空包装,保质期可延长,能受潮,通风,干燥是基本保存条件。

超过保质期,质量肯定下降,外观沒有卖相,黑心商贩,喷油抛光,陈米会恢复透亮,闻闻沒有米香,饭煮熟才知道上当。

还有违法加黑心的商贩,用矿物油抛光,煮饭了,我再给你加几滴机油,你还不拼命?你不知道,沒有商品知识,找谁拼命?国家有监管,品牌也有一定保障。

打折的米要小心,以免上当。



你好,我很高兴回答你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我将表层次回答俗语“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是怎么个意思。

讲到晒谷,这是在农村经常看到的场景,只是过去与现在大不相同,以前全部靠人工,现在用的是机械。简单地说,就是在农村,农民通过半年多辛勤劳作,把收获好的谷子,均匀铺在打谷场上,利用太阳光晒干,然后运回家中。把谷子装进粮仓和家中储粮的大缸,封存起来。当要吃米时,就从粮仓或大缸里弄出来,加工成米,要是谷封存久了,怕谷子受潮发霉。

有经验的农民,就抓一点谷子,放在手心,用长满老茧的双手,使劲搓揉,搓掉谷壳,搓出米粒,判断初谷子地干湿度,如若米粒齐整,说明谷子干湿度可以,如若米粒细碎,说明谷子湿度有点大,将谷弄出来再次晒一下。然后重新装仓装缸封存。这样对加工出来地米质不会有什么损害。

晒米亏不起,米本身就会含有一定水分。米只有保存适当的水份,才有利于保鲜,如果把米放在阳光下晒,特别是暴晒,那么米就失去它的自己应有所含水份,当它失去应有的水份,米就变得干裂细碎。同时也失去了应有的养分,给人一种烟熏味道,也大大失去了原有味道。

当它再吸收外界水份,米就会发霉变质,人都不能吃了,因为这样的米就报废了,所以米时万万不能晒的,它是农民在生活积累经验的流传。

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告诉我们,谷是可以晒的,米是万万不可晒的道理。它还与“积谷放饥,年年防荒(年年要防备灾荒),家有余粮,遇事不慌”及“好(hào)吃苗子(人)不留种”(无论是东西好吃还是你好吃,你得留有来年的种子)紧密相连,给人以清晰严谨的思想意识,诠释了米在粮食系列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农村俗语是一代一代农民,在他们曾经的岁月里,辛勤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生活是我们现在无法体会的。

:


布衣新征


谢谢回答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的生活中,总结了经验。创造了很多的民间俗语。对农业的生产和日常的生活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为什么说嗮谷不嗮米嗮米输不起?大家知道太阳光含有一种极强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细菌。同样对营养物质有所伤害。而各种作物种子的皮对种子有坚强的保护作用。而要是嗮米的话,能减少大米的各种营养物质。破坏了大米的组织结构,使人食之既没有营养。又食之无味。减少了大米的芳香。所以民间就有了这样的俗语。


农业百晓生


村民最为爱惜的莫过于是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要好好的珍稀,像北方地区,粮食收获之后,要经过几次的晾晒,才会把粮食归仓,有的还爱在春天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把粮仓里面的小麦进行晾晒,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小麦里面的很爱生有米象,这种小虫子被晾晒之后,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虫子都会往北方爬,决计不会跑错方向,将粮食进行暴晒,是村民保护粮食的一种操作,但小米、玉米、小麦都可以进行暴晒,大米却不能,这是为啥呢?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晒谷不晒米,晒米亏不起,这里指的就是大米,大米经过脱粒之后,是不能够进行暴晒的。大米的晾晒,是要带壳进行的,带壳晾晒不会对于里面的米粒造成影响,只挥发了稻壳的水分,让其变得干燥,从而便于贮存,等吃的时候在进行脱壳。大米是不能够直接进行晾晒、暴晒的,这跟大米的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大米的结构跟小麦、小米等其他粮食不同,大米的结构更像是胶装物质,经过太阳高温暴晒之后,会将大米的结构直接破坏,吃起来已经没有了那种口感和营养。

带壳的稻谷,有外壳的保护,才能长时间的存放,脱壳之后的大米,储存的时间是很短的,这也是大米跟其他粮食的区别所在,大米要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因为潮湿滋生米象,村东的二狗有一次买了一大袋的大米,后来全家去城里住了一段时间,等回来之后,发现那一大袋大米里面,长了很多的虫子,二狗变将大米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拿到院子里面暴晒,希望能够把这些烦人的虫子赶跑,殊不料虫子确实跑了不少,但这些大米在煮成饭后,大家都没人吃,大米已经没有了原有的筋骨,后来又熬粥,依然是不能吃,最后的结局是把这些大米拿去给邻居喂鸡。

这句老话也是一种生活常识,也是经过多年之后的经验累积,掌握粮食的贮存习性,才能将粮食很好的保存,让粮食拥有原本该有的口感和营养,大米不能进行暴晒的常识,也成为大家所熟知的生活小技巧,大米暴晒过后的口感、味道全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晾晒之后会吃亏也是必然的现象。

家庭购买大米,尽量不要多买,购买的数量不宜过多,能够吃十天半月就行,可以将大米放在冰箱里,能够起到很好的贮存作用,不会生虫,也可以在里面放入纱布包好的花椒粒,也能够起到驱虫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放置在凉爽、干燥的环境,大米是不易生虫的,但存放时间久的打米,口感也会有一些下降,适量购买才是正确选择,对于这句老话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晒谷不晒米,这是基本的生活常识。这里的谷,一般是指稻谷,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谷子。当然,对于谷子来说,道理基本上和稻谷相同。我们在农村呆过的人都有这些生活常识,一般小麦是脱粒后晒干储存,玉米是带穗晒干储存,而大米和小米这样的谷类,是带壳晒干后储存,脱料后很少见到晒米的。

对于稻谷来说,不仅仅是晒谷不晒米,就是保存过程,也都是带壳储存,这是因为带壳的稻谷比脱粒后的大米容易保管。一般来说,稻谷加工成大米后,就要抓紧销售,大米的保存期不能超过一年,超过一年就成了陈大米了,陈大米没有新大米的光泽和香味,粘性也会降低,并且要尽量保持低温保存。而带壳的稻谷完全可以储存3年左右,脱粒后照样可以保证原来的香味和粘性。

脱粒后的大米储存,要防止受潮和高温,因为高湿度和高温度最容易使大米发生霉变。有些人发现大米受潮或生虫子,会根据一般的生活经验将大米在阳光下晒一上,但这是不恰当的,玉米和麦子都可以在阳光下暴晒,但米类不可以。大米如果放在太阳下暴晒,全史大米中的水分突然减少,米粒就会裂纹折碎,糊化率降低,膨胀性增大,粘性减少,做熟后没有油性,也没有原来的香味儿和粘性。大米本身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储藏过程中所含水分较高,借此保持大米储藏过程的稳定性,如果放在阳光下暴晒,米内水分迅速失去平衡,多数米粒上会出现一道道裂纹,颗粒完整的大米变成碎米,由于失去了水分和表面的油性,暴晒过的大米更容易受潮霉变保管难度加大。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大米受潮或生虫,一般是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开,让其自然风干,潮湿状态下生的虫子自然爬出。平日家中储存大米,最后是密闭保存,这相可以防止受潮霉变,另外大米的储存湿度不要过高, 最好在8~15℃之间。

总之,“晒米亏不起”,就是说明大米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因为这样会严重降低大米的品质和口感,也使大米继续保存的难度加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