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信的一生?

ZSI看庭前花开花落


从古至今,带兵打仗者不计其数,而其中佼佼者却是寥寥无几。真正可以称神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韩信绝对跻身其中。兵家四圣,韩信就占有一席之地,他破楚军、平魏国、攻代国,后又收服赵燕两国。

汉室江山得以建立,韩信绝对功不可没。那么,韩信一生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呢?

韩信少年时声名狼藉,他为官无门,经商无道,连养家糊口都极为艰难。当时韩信母亲去世,他身无长物,却为其母找寻宽敞的坟地。韩信如此行事,让南昌亭长见之惊奇,与韩信相交。但韩信接连数月前去蹭饭,毫无惭愧之意。亭长妻子极为不满,就不为韩信准备吃食,让他自行离开。韩信不得已只能钓鱼维持温饱,后来被漂洗衣服的大娘接济,才能有饭可吃。

韩信的生活窘迫不仅是缺衣少食,还有乡邻欺辱,有屠户为侮辱韩信,让他当众从胯下爬过,否则就拿剑刺他以示英勇。人们皆以为韩信胆小怕事,却不见韩信受此大辱仍泰然自若,实在不是寻常人物。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各地反秦队伍如雨后春笋。韩信在此时参军,开始其命运的重大转折。韩信确实有带兵打仗的天资,但是最初天资不显,不被重视。韩信最初投奔项羽,多次为他出谋划策,但是都不被采纳。韩信转而投奔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韩信被任命为大将。韩信为将荣耀至极,但是刘邦只是不愿抹杀萧何面子,怕失去萧何这个左膀右臂,对韩信却不看重。刘邦问韩信安邦之计,韩信就将楚汉之形势一一道来,并告诉刘邦项羽只有妇人之仁,不得民心。刘邦对韩信大为赞赏,就此奠定东征夺天下的方针策略。

韩信虽然擅长出谋划策,但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他带兵打仗也是极为出色。在楚汉战争爆发时,项羽作为大将与强楚对峙,他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大败楚军,经过后来几次作战,又将三秦之地平定下来。其后,刘邦和韩信合力围困楚军,将项羽逼得自刎,至此,天下大势已定。

灭楚过程中,韩信声名显赫,立下卓越功勋。但是自古鸟尽弓藏,韩信也不能免俗,他因为收留楚国将领钟离眛而被猜忌有谋逆之心。再加上当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以至于刘邦疑心重重。即使韩信献上钟离眛人头,也难以打消刘邦疑虑,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

猜忌一旦开始,就难以终止。韩信被贬只是悲剧的开端,之后汉室对韩信的猜疑更为变本加厉。他为表明清白,只能装病不去上朝,韩信被逼到这个地步,只能造反。却不想计划被家中仆人得知,并将他告发。吕后编造谎言,说韩信同谋陈豨已被抓,让群臣前来祝贺,借机将韩信斩杀,并且诛杀了他三族。

韩信一生,出身贫寒,却能凭借自身才能立下不世功勋,实在是值得称赞。最终却因为人心猜忌落得这个下场,又着实可悲!


邓海春


韩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他是汉初最耀眼的将军,在短短的只有四年的军事生涯中,他打败一个又一个诸侯,被封为齐王,之后徙为楚王。

汉高祖刘邦评价他为「汉初三杰」之一,同样被评为「汉初三杰」的萧何评价他时用了四个字,「国士无双」,另一个也被评为「汉初三杰」的张良,认为韩信是汉营中唯一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将军。

韩信的一生虽然辉煌,但却短暂。在他生命最辉煌的时刻,突然坠落,几年后又在长乐宫,被一妇人取走年轻的、旺盛的、智慧的、光芒的生命。

韩信用自己辉煌而短暂的一生,为世人总结了五大经验教训,你知道几个呢?

没有人愿意为你的梦想买单,没有人。

几年前,有个很火的音乐选秀类节目,节目里的嘉宾总是问选手,你有什么梦想。

然后选手就说,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做音乐。

如果两千年前的汉初,也有这样的一个选秀类节目,而韩信恰巧是其中一个选手,他一定会骄傲地告诉所有人,他的梦想与众不同,他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军事才华,让自己成为一方诸侯,眼下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吃饭。

是的,韩信虽然少有大志,且身负经天纬地之才,但无奈自己家境一般,没有可供自己吃饭的营生,只能从人寄食,保证自己不被饿死,如此而已。

那一些日子,韩信又找到一个能供自己吃白饭的人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是南昌亭长,家境颇殷实,然而好景不长,几个月后的某一天,韩信饭点到达亭长家时,发现亭长家已经吃过饭了,韩信明白,晨炊耨食的亭长,是嫌弃自己了。

那一刻,韩信终于明白,男子汉大丈夫,有梦想是好事,但这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为了你的梦想买单,没有人。

于是,韩信学着不再去麻烦别人,不再从人寄食,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为了让自己的梦想有能够实现的身体,他去了河边,靠钓鱼为生。

对你好的人可能只是习惯性地对人好罢了。

在河边钓鱼的韩信,遇到一个洗衣服的大娘,史书中以大娘的职业称呼大娘,称大娘为「漂母」。

漂母每天都来河边洗衣服,漂母见韩信饿得前胸贴后背,便把自己带来的饭食分一半给韩信,一连数十日,皆是如此。

韩信很开心,开心的原因并非又有了饭食,而是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这些年来,他跟在别人屁股后吃白饭,受尽了白眼,他从没想过,世界上竟然会有一个人,主动地分一份饭食给自己,这份来自漂母的温暖,让韩信觉得,世间还是有爱的。

他对漂母承诺,总有一天,自己会重重地报答漂母的恩情。

没想到,漂母怒了,漂母告诉韩信,自己见韩信饿着,感到可怜,才把饭食分给韩信,根本不是图什么报答。

那一刻,韩信终于明白,这世界上,有人对你好,未必是觉得你好,或许他只是习惯性地对人好。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有人对你不好,也未必是觉得你人不够好,或许他只是习惯性地冷淡罢了。

世间的人情冷暖啊,就是这样地难以琢磨。

伯乐并不想帮你实现人生价值,而是利用你的价值。

后来的韩信,投到了汉军中,经夏侯婴举荐,由连敖升为治粟都尉。

在治粟都尉任上,韩信结识了汉营中的二号人物,萧何。后经萧何的举荐,韩信由治粟都尉直升为大将,登台拜将那天,全军皆惊。

这时候,韩信时来运转,韩信的军事才华终于得到了认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五年的楚汉之争中,韩信先是献计出巴蜀汉中,定三秦,而后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接连征服魏、代、赵、燕、齐等地,之后与刘邦会师垓下,共同击败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

韩信的辉煌人生,达到顶点。

如果说韩信是一匹千里马,萧何绝对可以称上伯乐了,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没有萧何力保,则韩信根本就不能那么快地出人头地,说不定还会跟其他小兵小将一样,无声地死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名不显于世。

但也正是这个萧何,在十年后,诓骗了韩信,他把韩信骗进长乐宫,之后韩信被吕后杀掉了。

或许在生命最后的一刻,韩信终于想明白了,伯乐发现千里马,从来都不是想要帮助千里马实现人生价值,而是想要榨取千里马的价值,当千里马没了价值,千里马就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

那些很冒险的梦,还是应当一个人去疯。

在开辟第二战场时,韩信曾经提拔了一个叫陈豨的人。

韩信由楚王被贬为淮阴侯后不久,陈豨反而被重用,被外派,委以重任。

陈豨到淮阴侯韩信的家中辞行,韩信见到昔日的心腹,很是开心,二人在庭院中密谈很久,最后决定,陈豨在外领兵的时候,积极准备武装自己,找到时机后便揭竿而起,而韩信则在京城为内应,二人联手,实现早些年间未曾实现的梦。

几年后,陈豨果然按照当日的约定,反了。

韩信这边厢,也兑现了诺言,做好了袭击皇后和太子的部署,只待跟陈豨完成接洽,便行动起来。

然而,不等接洽完成,韩信便被萧何诓骗进长乐宫,被吕后当场诛杀,之后夷了三族。

韩信临死前,只留下一句话,「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韩信后悔的是,在自己还有机会时,没有为了梦想去冒险去疯,在自己机会渺茫时,反而把实现梦想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果你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着实回答不出来。

我之所以佩服韩信,并不是佩服他无双的军事才华,也不是羡慕他那传奇的人生,而是佩服他有梦想,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太史公司马迁到过韩信的家乡,他去给韩信的母亲上过坟,他看到,韩信母亲的坟,在一个宽敞的高地上,坟的周围,足可以安置一万户人家,这样的墓地,通常不是平民百姓会去选的,往往是富贵人家才会做出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呢?于穷人来说,吃饭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连吃饭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谁还会为一个死人大费周章?

但韩信会。

这说明韩信是与众不同的,他愿意为自己认定的事情付出极大的代价,韩信身上有那么一股子劲,他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一直执拗下去。

后来,韩信终于求到机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很棒了。

参考资料:《史记·留侯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遥望燕园


犹豫不决的韩信

韩信是古代有名的大将,被后人称之为“战神”。他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让后人叹息不已。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可以发现,韩信通兵法,有谋略,智慧过人,心性坚韧,能忍别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但他的性格却也有极大的缺陷,就是拿不起,放不下,犹豫不决。

在战场上,韩信很有决断力,但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他往往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所以总是优柔寡断。韩信一生,在关键时候,该拿起的没有拿起,该放下的没有放下。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先后平定赵、齐两地,打败并杀死项羽的大将龙且,威震天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就连一向气吞山河的楚霸王项羽也感到了害怕,他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劝说韩信,想让他脱离刘邦独立,和楚汉三分天下。韩信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说辞,并且说:“你告诉项王,没有汉王,我就没有今天,所以我到死也不会背叛他的。”

看这番言辞,韩信对刘邦是绝对忠诚的,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慢慢分析。

武涉来劝说韩信,是为了项羽。而另一个一心为韩信考虑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蒯通(本来叫蒯彻,后人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为蒯通)。蒯通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就掌握在韩信手中,就想劝韩信建立不世的功业。他先给韩信相了一面,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这个蒯通会不会相术,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句话却很明显是在暗示韩信,“背”就是背叛,意思是说韩信只有背叛刘邦才会“贵不可言”。以韩信的聪明,话里的意思他是很明白的,如果他是绝对忠于刘邦的,此时就该制止蒯通,别让他再说下去。可是,韩信明显有点心动了,他希望蒯通把话说明白。

蒯通接着说:“秦灭以后,楚汉纷争,双方都已经很疲惫了。此刻您拥有天下最强的军队,汉王和项王的性命其实是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帮汉则汉胜,您帮楚则楚胜。其实,对于您来说,最好是谁也不帮,这样就会三分天下。然后凭借您的才能,等待有利的机会,不难统一天下。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韩信说:“汉王对我很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蒯通说:“您自以为和汉王关系好,功劳大。可是,这些都是不足凭借的,张耳、陈余当年关系多好,后来还不是反目成仇;伍子胥、文种功劳多大,还不是功成身死。功盖天下者不赏,以您现在的情况,联合楚国,项王不敢相信您;回归汉王,汉王也会怀疑。您如果不早作决断的话,就很危险了。”

韩信下不了决心,说:“让我好好想一想。”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他最终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刘邦不会对不起自己的。蒯通见韩信不听自己的,就逃走了。

这是韩信一生最重要的关口,他需要作出选择。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的忠于刘邦,像张良、萧何一样;要么狠下心来背叛刘邦,加入天下的争夺。除此之外,是没有第三条路好走的。

可是韩信却偏偏想走第三条路,他一直在左右摇摆,既不能放弃一切个人私利为刘邦尽心竭力,又不能下定决心独立山头。他又想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又想刘邦能够对他始终如一,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说的那样:“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韩)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载!”

韩信平定齐地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盼望韩信来帮助他。韩信却派了一个使者说,齐地刚刚平定,形势不稳,希望能封自己为假(代理)齐王来镇抚齐地。刘邦非常生气,但形势所迫,还是封韩信为齐王。

后来刘邦带兵追赶项羽到固陵,约定韩信出兵共同攻打项羽,但韩信按兵不动。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把陈地以东的土地封给韩信,韩信这才出兵一同在垓下包围项羽。

这些时候,刘邦早已有心要除掉韩信了,只是害怕韩信的兵力,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杀掉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其不意地进入韩信的军营,夺下他的兵符。然后,把韩信调离齐地,改封为楚王。

项羽已死,兵权被夺,做了楚王的韩信,已经失去了依仗。此时他若能韬光养晦,放下身段,低调做人,或许还能保全身家性命。

但韩信还是看不清形势。钟离眜是项羽手下大将,过去和韩信是好朋友,项羽死后,刘邦派人捉拿钟离眜,钟离眜就投奔了韩信,韩信收留了他。再加上韩信在楚国,出入都带了很多的卫兵,于是就有人告发他谋反。

刘邦听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到南方的云梦泽游玩,要求诸侯都来相会,其实是要借机捉拿韩信。

韩信得知刘邦来到了楚地,又一次陷入了犹豫之中。他想起兵造反,但觉得自己没犯什么罪;想去见刘邦,又怕被刘邦捉拿。翻来覆去也拿不定主意。这时有人劝他:“你杀了钟离眜,皇上高兴了,就不会为难你。”其实这是一个馊主意,如果忠于刘邦,当初就不该收留钟离眜,甚至钟离眜一到就该把他抓了献给刘邦,这个时候再杀了钟离眜,既对不起朋友,也不能取信于刘邦。

韩信却听从了这个计策,他带上钟离眜的人头去拜见刘邦。刘邦当即把他抓了起来,韩信大呼冤枉,说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话。刘邦拿不到韩信谋反的证据,就赦免了他,降他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失去了所有资本,就更应该夹起尾巴作人,放下对于权势地位的想法。但韩信却不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他羞于和周勃、樊哙等人同列,整天怨气不断,怏怏不平。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守时,来向韩信告别,韩信就悄悄和他说:“你所去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所在之处,你从外边起兵,我在里面响应,天下就可以谋求了。”

后来,陈豨果然举兵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只有吕后和太子留守京城。韩信召集家臣想要袭击吕后和太子,但有人告密,吕后知道了他谋划。吕后和丞相萧何商量,萧何就骗韩信说:“皇上那里已经传来消息,陈豨已经被杀死了,大臣们都应该进宫向吕后道贺。”韩信称病不愿意去,萧何就说:“即使有病,也应该强打精神进宫道贺。”

韩信相信萧何,就进了宫。吕后让武士抓住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他,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一代名将就落得个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可以说,在战场上,他是时代的最强者,但在政治权谋上,在人生的抉择上,他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他的失败,主要就是性格原因:在该作出决断的时候,他总是犹豫不决;在该低调的时候,他却放不下对权势地位的欲望。所以司马迁说韩信如果能学会谦让,不夸耀功劳,不自恃才能,他在汉朝的地位就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太公相比了。


万卷纵横眼欲枯


韩信(公元前231~196年),江苏淮阴人。西汉历史上的国士、三杰、名将,中国古代的兵圣,集无数光环于一身风云人物。韩信一生跌宕起伏,始终没逃出一个鸟尽弓藏,功败垂成的宿命。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韩信的一生呢?

早年落魄,食不果腹

史书记载,韩信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刚成年,母亲又去世,韩信变卖家资为母亲选了一宽敞墓地,周围可纳万余墓。韩信这样做很有深意,因为古人笃信风水玄学,给母亲的墓地讲排场,说明底气足,大有日后高高在上,统领千军、睥睨天下之势。至于未来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但韩信有一种执著的精神。而为理想投资的代价就是生活更加困顿,每天如影随形的除了孤独,还有饥饿。

幸好韩信有一个当亭长的朋友,每天到人家蹭上一顿饭,半饿半饱也能将就。此亭长应该比泗水亭长(刘邦)富裕,当年泗水亭长四处混饭,而南昌亭长一口气让一个大小伙子吃喝了好几个月。后来,亭长夫人撑不住了,因为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干脆在半睡半醒中就把饭吃了。韩信遭到嫌弃,于是跑到河边混起了漂母的干粮。漂母虽心善,但完活后就不来了,因此韩信又被饿的两眼发黑。


虎落平阳被犬欺,何况现在的韩信还没发达,于是连恶霸也来欺辱他。恶霸挡在韩信面前说:给你两条路选择,一用剑刺我,二钻胯而过。推测韩信祖上曾阔过,因为他有一把证明过去的剑,但是剑不能就这么糟践了,于是韩信很从容的爬在地上,围观群众开怀大笑。

丈剑从军,怀才不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苦秦久已”的农民把锄头、树枝、木棒当做了武器,六国贵族闻风骚动,纷纷立起了山头。兵书战策滚瓜烂熟的韩信,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于是直接奔向了项梁的队伍。项梁活着的时候,韩信是一名普通的士卒,项梁战死后,韩信升为项羽的门卫。韩信很想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每次跃跃欲试的时候,都被项羽轰出帐外。几次三番遭受主帅的蔑视,韩信认为自己来错地方了,于是对跑到了刘邦阵营。


起初刘邦也不重用韩信,原因很简单,没有工作经验。后来韩信犯罪要被砍头,临刑前喊了一嗓子,因祸得福结识了刘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经一番交谈,夏侯婴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向刘邦递了话,因此韩信去了仓库里数麻袋,撵耗子。韩信的志向是统领千军万马,结果却成了一个做算数的小学生,看来刘邦这里还是没有出头之日。尽管二当家的萧何很赏识自己,韩信还是决定再次良禽择木而栖,于是趁着夜黑风高,一溜烟跑了。

韩信一路走,一路感慨万千,天下之大、群雄并起,却没有一位让我辈有用武之地的明主!正当韩信漫无目的逛荡的时候,气喘吁吁的萧何追了上来。萧何说,我给你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保证让你当上大将军。韩信将信将疑,可还是愿意再赌上一把,于是跟着萧何回去。萧何对刘邦说:如果你想老死汉中,我无话可说,如果你想得天下,只有重用韩信才能做到。随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纵横捭阖,威名海内

韩信给刘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中对策”,刘邦犹如醍醐灌顶而茅塞顿开,于是听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平三秦,收复关中,创立成就帝业的基石。随后刘邦率军开赴项羽国都彭城,韩信继续扫荡三秦之地的残余。刘邦彭城兵败,修整数月卷土重来,韩信率军与刘邦会师于荥阳。随后刘邦在荥阳一带与项羽拉据,派韩信北上开疆拓土。

韩信一路高歌猛进,先用木板渡河灭魏豹,然后背水一战歼赵国,杀赵相国陈馀,俘虏赵王歇。经几个月修整,韩信听从名将李左车的建议,摆开一场视死如归的阵势,然后给燕王臧荼送去一封和风细雨的书信,燕国不战而胜。之后韩信灭代攻齐,邀封“假齐王”,刘邦封其为“真齐王”。


没过多久,项羽派人来劝说韩信叛汉自立,或是保持中立三分天下,韩信不为所动。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征讨韩信。谈笑间,韩信用澭水全淹二十万楚军,龙且折戟沉沙,马革裹尸。最终,韩信坐镇,指挥彭越、刘邦、英布等天下兵马将项羽合围垓下,一代名将项羽走投无路,自刎乌江,楚汉之争结束,韩信助刘邦成就千秋大业。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垓下之战结束,刘邦风尘仆仆赶到定陶,将韩信的帅印揣入怀中,之后在当地风风火火的称帝。随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让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前坐拥七十三坐城池的齐国交给了长子刘肥打理。回到家乡,韩信重赏了漂母,重用了戏弄自己的恶霸,赏给亭长一百钱,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是个小人,没有将好事做到底。


一年后,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听取陈平之计,假游云梦泽将韩信逮捕,装入囚车,带往洛阳。一路上刘邦坐在龙辇里吃香的喝辣的,而对待韩信喜却像是马戏团的猴子,韩信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好在到了洛阳,刘邦因证据不足赦免了韩信,但是刘邦又说了:楚王你别当了,给你一个淮阴侯吧!

韩信觉得刘邦很不够意思,脸变如此之快,难道这就是卸磨杀驴的节奏!从此韩信耍起了小脾气,一肚子怨气,整天闷闷不乐,借酒消愁。后来干脆朝也不上了,刘邦外出平叛一概不从,推脱的理由就是身体有病。公元前96年,趁刘邦去代国平陈豨叛乱,吕后派萧何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斩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名将,草草谢幕,英年三十五岁。


总结:韩信的一生很立志,从默默无闻到叱咤风云,从遭人嫌弃到万人膜拜,韩信的人生既充满落没,也迎来过无限的辉煌,只不过一切都很短暂。韩信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刘邦,只有智商,没有情商,只懂军事,不懂政治。韩信完全可以像萧何那样的贪而污,也可以如张良那样退而保全身,但是韩信既放不下名利,又不舍弃荣华富贵,而且一直以一种市井的眼光看待他与刘邦的关系。其实,韩信还有许多路可以选择,但是他不懂的变通,所以最终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古往今来,功高震主、功高不封,韩信一样都没有看透,这就是韩信的失败之处。一代名将没有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死于女人之手,而且还被扣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谋反帽子。可悲!可叹!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性格决定命运,这真是万事皆准的一句话。

韩信自幼父亡,母亲也相继去世,家贫,又受了很多周围人的凌辱。这样的人一般会发展成内向,敏感,自卑又孤傲,但又坚韧,果断,能化繁为简看透本质的性格。很难与人正常相处,不喜欢绕弯,受到一点恩惠或侮辱都会铭记一辈子。

另外,由于长时间被迫或主动独处,可以培养出惊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这为他将来成为兵仙打下了基础,就像下棋,正常人只能看到眼前,他却可以看到三五步后的情形。这种洞察,想象,执行力都是对于事物或战场的把控,对他来说是拿捏自如的事情。但由于不和人打交道,千变万化的人心是他无法洞察到的。他其实根本不是犹豫的性格,而是无法像战场一样洞察收集到人物心理的信息,没法进行合理分析,致使他无从下手。

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因此关键时刻还是选择跟着刘邦,这是他性格特点决定的,没法改变。虽然很多人觉得他可以选择自立,形成三足鼎立是最好的结果。但其实他的性格是无法维持这种格局的。因为管理军队得心应手,但一旦建立政权,涉及到复杂的人事,对他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对他来讲,要么一股气灭了项羽刘邦,要么纵涌他俩相杀后,收拾残局。最后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手握绝对权利来进行人事管理。


思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败亡之谜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为刘邦最后能够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实,韩信原来是项羽的手下。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前208年,韩信投奔了项羽的叔叔项梁,参加了反秦义军,项梁战死以后,韩信归为项羽手下,他曾经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但是,都没有被项羽所采纳,感觉自己不被重用的韩信,于是投奔了刘邦。不过,刚投到刘邦手下时,韩信也没有受到什么重用,只是被任命为管理粮饷的小官,他经常和萧何接触,萧何可是刘邦的一位重要谋士,萧何发现韩信这个人特别有才干,让他当小官真是屈才了。

刘邦被项羽排挤,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也在其中。

萧何知道这件事以后,亲自连夜去追韩信,终于将他追了回来。这段故事被后世演绎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来,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刘邦于是拜韩信为将,统领大军。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项羽虽然实力最大,但是老百姓都不拥护他;而刘邦虽然军事实力上不如项羽,但是刘邦入关以后秋毫无犯,和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因此,如果利用兵卒们都想东归的想法,发兵向东,三秦之地就可以拿下了。刘邦同意了韩信的看法,很快就夺取了关中。先后灭掉了代、赵、燕、齐等割据势力,最后又击败了项羽率领的楚军,垓下之战消灭了楚军主力,突围而出的项羽不得不自刎乌江。关于韩信留下了很多的典故,和他用兵有关的就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拔帜易帜”、“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可以说,韩信运用他超凡的军事才能,打下了汉室的半壁江山,这一切是要以萧何对他的赏识为前提的,因此才说“成也萧何”。

楚汉战争结束以后,刘邦大封功臣,却要收归韩信的兵权,韩信原来被封为齐王,这时改封楚王,定都下邳。

项羽的老部下钟离味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这时便投奔了韩信。刘邦记恨钟离昧,一直想杀他泄恨。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其实,刘邦是想袭击韩信。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刘邦可能不是冲着自己来的;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正在左右为难之间,有人建议说:“杀了钟离昧去谒见,刘邦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韩信也认为对,就将此事告诉了钟离味,请他成全,于是钟离味自杀了。韩信钟离昧的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马上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韩信大悔。
回到洛阳后,刘邦还是念着韩信的功劳,又没有查到切实的谋反证据,就免了韩信的罪,改封他为淮阴侯。一日刘邦与群臣闲聊,问诸将能带多少兵,诸将便各自表白自己能够统率兵力的数量。刘邦问:“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能带十万。”刘邦于是反向韩信:“那么你能带多少?”韩信的回答令刘邦颇为不快:“臣多多而益善。刘邦心中虽然不快,但表面上还带着笑容,问:“多多益善,你为什么被我所?”韩信也发觉自己失言,忙说:“陛下不会带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所以我才会被陛下所擒。”刘邦感觉这几句话还算比较受用。但韩信自称带兵“多多益善”,更令刘邦对韩信不放心了。

公元前197年,陈豨谋反。

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暗地里派人到陈稀处联络,要陈豨只管起兵,自己定从京城策应,打算率领士兵袭击刘邦的皇后吕后和孩子。不料消息泄露,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还得说是萧何老谋深算,他想出了一个计策,派人给韩信传旨:“陈豨已经被斩首了,群臣、列侯都要进宫朝贺,尽管你有病在身,也得强撑着进宫来朝贺,要不然皇上恐怕会产生怀疑。”可怜韩信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刚一踏进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斩首了,这一年韩信才33岁。当初赏识韩信之才的萧何,最后却也参与到了杀死韩信的谋划当中,因此,“败也萧何”,连起来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为何对立下大功的韩信下毒手,历来就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观点认为韩信就是功劳太大了,刘邦害怕他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就将他杀害,也正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其他的几位功臣,比如英布、彭越,都没有得到好下场。还有人说,刘邦确实是想杀掉韩信,但是就是因为他功劳太大而不忍心下手。但是他的皇后吕后却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在刘邦剪除异性王的过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后来,吕后又在很多要害部门安插了吕姓的亲信,这些人合称“诸吕”,在吕后死后,他们就发动叛乱,不过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诛杀功臣,以韩信开刀,也许就是吕后攫取政治权力的一个步骤。


天天开心历史


秦本西戎,数百年的拼搏奋进才有了一扫华夏的资本。按照历史的年岁来排行,大秦帝国仅仅算得上孩童时期。太多的未知与挑战在等待着秦人,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乱世出英雄,秦的四分五裂给了山东列国复出天下的机会,乱套了,刚刚安定了没有多久的华夏大地有一次沸腾了。



丰沛集团的领袖刘邦在偶然和必然的双重作用下让他走在了风口浪尖上,这个亭长在田间奔走的时候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能够登临九五之尊的皇位。要说刘邦也有这个资本,自己没能耐了吧,手下能人辈出。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啊!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始皇帝做梦也想不到三个楚第之人还真的把他的帝国颠覆了,一个陈胜,一个刘邦,一个项羽。秦末最出色的三个人。如果在那个时候有谁是楚地之人,如果他没有名气的话,那就真的窝囊废了。有这三个楚人,就是碰到哪个哪个任用了,那就是光耀门楣的事。历史毫不吝啬的把该有的气运撒在了楚地。

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纪信,周苛,就连雍齿都最后封侯拜相了。【注:数次反叛刘邦,封侯拜相是为稳定军心。】

龙且,季布,钟离昧,蒲将军,英布,张良,陈平,郦食其,【音:li yi ji 】 也都成就了自己的名气。



韩信呢?

那个在哪里都不受待见,或者是把他看成一条狗一般,又或者是像防狼一样防着他。没有舞台,有了舞台,都是特立独行,让人侧目相看!

韩信有恩人,又仇人,独独就是没有朋友。一个纵横天下驰骋疆场的人,出陈仓、定三秦、擒魏豹、破代地、灭赵国、降燕国、伐齐国、杀龙且,最后在垓下十面埋伏包围项羽,一举全歼楚军!飒爽英姿五尺枪,弹指挥斥七国亡!

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是啊,无敌是多么的寂寞?



征战一生,终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韩信背手傲居群山之巅,瑟瑟冷风下,一缕发丝平静的飘着~没有任何的声音,韩信古井无波的脸上没有一点点的波澜。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一般。剑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独孤求败最渴望的就是遇到一个能够让他手中的剑发出共鸣颤动的人!韩信又何尝不是,他毕其一生都没有遇到一个能够让他推心置腹的朋友!

谋圣张良?道不同谋不于。

其主刘邦?十万之兵矣!

战神项羽?呜呼哀哉。

可以说,韩信在刘邦与项羽对峙直到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身亡的所有大战中,几乎无一败绩,而且刘邦第一次收掉他的兵权命他北伐之后,他也几乎是白手起家,而北伐收复了齐地,这样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先秦之际少有,秦末汉初除他外绝无第二人,“国士无双”他受得起!


在项梁征战时,韩信就加入了抗秦队伍,也就是一个大头兵。打了几场胜仗以后,心高气傲的项梁面对大秦名将章邯,直接战死沙场。而后韩信就跟随项羽,升级成为项羽的持戢郎中。在军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但都没有采纳,郁郁寡欢,颇不得志,从此有了离开项羽的想法。

被猜忌,被防范,被对手仇恨,被自己人孤立,没有一个朋友能够述说一下心中的痛!或许韩信并不需要,在军事领域有着兵仙神帅美名的韩信却是一个政治低能儿。


史册中,都是会记载长辈的。韩信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的父亲并没有给韩信留下什么惦念,有的或许就是早熟和异于常人的韧性吧。过早的经历人生的苦难,韩信懂得保护自己。能屈能伸也罢,窝囊废也罢,胯下之辱或许就是对韩信最好的磨炼。

坏蛋是怎么练成的?打架!

英雄是怎么练成的?屈辱!



胯下之辱可以看得出韩信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一个【忍】字!仿佛叙述着韩信那一刻的内心,几千年后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男主角李云龙说过一句名言,逢敌必亮剑!韩信手中握着一把刀,这把刀并没有亮出来,而是放在了自己的胸膛。他在忍!忍者无敌,是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屈指可数。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韩信听到“胯夫”这个名称会作何感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韩信一定在憋着一股劲。

“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周树人的这句话就是对韩信的真实写照!韩信选择了后者,曾经受到的所有磨难都是走向辉煌殿堂的一个个垫脚石,都会让韩信走的更加稳健。



秦朝末年,各国都是一副窝囊废的模样。韩信早早听说了项梁项羽的名字,他迫不及待的奔向了这里,希望可以成就自己的胸中理想!

只可惜,他错了!

不知道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诸葛亮是否研究过韩信的一生才做出了选择刘备做主人的决定。官渡之战后的曹操兵强马壮,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 依据长江天险的孙权有了父兄三世的积累,张昭,张弘,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诸葛亮最好的选择就是刘备,刘备带着他的兄弟们,缺一个谋者,诸葛亮去了那直接就是上岗就业,没有任何的考核期。倘若去了曹操孙权那里,已经有了那么多经天纬地之才,多一个诸葛亮也显不出他的存在。

反观韩信,拥有中国历史上战场冲击力第一人的项羽和谋略不低的“亚父”范增。韩信去了这里,第一,项羽不需要了,有了亚父,其他人靠边站吧!第二,和项羽不对脾气,这为君为臣之道,也就是一个王八对绿豆的过程!显然,“胯夫”韩信去不了韩信的法眼。


晓木可以这样说,韩信和项羽就是普天之下最心高气傲俩个人。项羽面对始皇帝车队都能说出“取而代之”的大逆不道之言,韩信评论白起“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称不上名将。看看吧,如此心高气傲的俩个人碰撞在一块,那肯定是顶牛了。果不其然,韩信觉得自己没走发挥得空间,和钟离昧道别之后,迅速离开了这个伤心的地方。

1.兵权谋派

“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可谓是对这一派最好的概括,即我们平常熟知的战略战术,其含义最广,从多方面阐述战胜之法。

2.兵形势派

“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是对其简要的概述,该派主要侧重战术方面的运用。

3.兵阴阳派

“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是对其简要的概括。

这一派侧重研究左右战场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环境因素,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时”、"地利"。

4.兵技巧派

“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利攻守之胜者也。”是对其简要的概述。

兵技巧派是兵家军事学说中最具体的部分,可谓习之就可马上用之.



兵权谋派的杰出代表就是韩信,兵形式派的杰出代表就是项羽。如此心高气傲的俩个人,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俩大军事派别。让他们俩个合作着实有点困难,晓木时常在想如果兵权谋派和兵形式派的俩大代表可以合作,那纵横天下会有怎样的一番事业。

项羽穷五千年之战场冲击力,感染力,号召力,战斗力于一身的人形修罗,无须也是看不上韩信的算无遗策。



而庙算先胜的韩信自然也看不上项羽的“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的政权是用不着韩信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韩信走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韩信这个古今罕有的高纯度金子!世道太乱,人心不古,巴蜀之地找汉军看看吧!

汉军中勇将军多而智帅者少,谋圣张良虽然谋冠天下,当时他也是谋划政治走向的,他可以敏锐的察觉到社会形式的走向,可以出很多的高层的好主意,但是面对战争的时候无法决定一个最好的主意。【张良曾经一度为帅之后,汉军大多数战役也是失败的。】

刘邦有一份雄心,有一股壮志,缺少一个战胜攻取的大将军。

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拜将台上,韩信接过了将军印绶。



史册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韩信师从何人,较韩信年代早的名将也颇多,孙武,先轸,伍子胥,吴起,白起,李牧,廉颇,乐毅,蒙恬,…… 他们也都是自己有绝对的优势力量,或者国力军力强横,或者政务清明,而韩信在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时候,于弱汉为将军,东征西战,开大汉四百年基业。其功至伟远超列数之将,其兵变之诡,军争之异,军事谋略,百变迭出,军事指挥艺术出神入化,具体战术战役如羚羊挂角一般行云流水!

当其时,处其势,攻城则如探囊取物,打敌则如撒网捕鱼。韩信能够当机立断放弃对预期“最优值”的追书,转而寻求比较现实的“满意值”这是极其重要的!和杀神人屠相比,韩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统帅特点,灵活用兵,以少胜多。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统帅非韩信莫属,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古代战争史的杰作。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灵活,懂得变通之理!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白起之后,岳飞之前,中国最卓越的将军。

作为【战略家】——韩信在巴蜀之地拜将台上的长篇大论就是楚汉争霸中汉军胜利的根本方略。

作为【大将军】——韩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全歼楚军,天下莫敢与之争锋!

作为【军事理论家】——同谋圣张良一起整理兵书典籍,著有兵书三篇。(未传世)



韩信一个人贡献了34个成语!

[注:(胯下之辱)(一饭千金)(解衣推食)(战无不胜)(国士无双)(十面埋伏)(背水一战)(拔旗易帜)(置之死地而后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兵仙神帅)(略不世出)(独当一面)(金石之交)(居常鞅鞅)(功高震主)(不赏之功)(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勋冠三杰)(推陈出新)(伐功矜能)(伪游云梦)(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肝胆照人)(钟室之祸)(问路斩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檄而定)(多多益善)(鸟尽弓藏)(乡利倍义)(气吞山河)(一竿之微)]

看看吧,中国历史上也就还有苏轼贡献可32个成语能望其项背!



韩信一个人把【王】【侯】【将】【相】做了个遍!

[注:【王】:先封其为齐王,后来迁地封为楚王。【侯】:淮阴侯。【将】:被萧何举荐成为了汉国的上将军(全国军事总指挥。【相】:攻魏国之前,被封为左丞相。)



不做无法实现的梦

因为因为必将百倍奉还

到达胜利之前,无法回头

你的脑袋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人总得有个活着的理由

各取所需而已

正义,不过是胜利的又一个别称

垫背的,怎么都不嫌多

数年前,晓木在一个平凡而普通的黑夜里,捧着司马公的史册,品着淡淡发苦的劣茶,盯着飘忽摇曳的青灯~

俩千年前,兵仙韩信,为了心中的执念,如同飞蛾扑火一般,携带者人类有史以来最强悍 軍神 之名,大无畏的选择了死亡。如此英雄,霎那间落幕了。



千年前的灵魂穿梭到了我识海一般,挥洒间 重拾旧稿,付之以铮铮铁骨,以慰

【韩信】

秦末楚汉混沌世,江东淮阴一士子。

穷厄孤苦他人鄙,佩剑高歌侯可觅。

能忍胯下非常辱,一饭千金心谨记。

从军执戟为郎中,常在王侧出奇计。

无奈不用轻出身,弃楚再图奔汉地。

怎料豪情又难伸,月下独骑往别寄。

萧何识人策马追,终遇伯乐且知己。

拜将台上对如流,汉家基业由此启。

兵出陇西初试手,疾风扼定关中里。

鬼谋神策破骁魏,北举扩土扫残敌。

鹰击灭代吞强赵,背水换旗真玄机。

虏燕夷齐东北张,水摧西楚借天力。

据北拥锐足称孤,解衣推食终不弃。

南略垓下亡楚后,凌云志遂归故邸。

游山饮酒闲乐少,见欺高祖困于栎。

清冷叶落王侯府,怅寂瘦影更将衣。

问策深宫壮犹在,将兵多善身如一。

倘借武卒三十万,荡寇匈奴俯首揖。

良将难用廉颇老,与哙为伍便是讥!

朝衙内外无人亲,惟有论兵寻梦昔。

吕妇阴狠诈入内,冤殒长乐魂不移。

千年已过犹思君,每读史传心嘘唏。

向使霸北南不朝,岂有刘家世为帝?

只因为报知遇恩,宁涉险笼忠良意。

大风常啸唤人杰,国士无双韩信兮!

—— 【晓木曰兮历史系】


晓木曰兮历史系


有的人,生来就是传奇,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就像撕裂夜空的流星,虽然光芒只有刹那,但是这一瞬间的光华已足以光照千古,比如韩信。

在秦未汉初的历史舞台上,韩信以卑微者的姿态出现,受尽命运捉弄,一旦时来运转,他立刻成为那个时代的神,20多岁的时候就出任国家军委主席,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终击败那个时代的另外一个神——项羽。

为汉帝国打下了半壁江山。然而,汉帝国草创初期,35岁出头的他却被斩杀于深宫大内,在生命的结尾画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清代史学家姚祖恩在《史记菁华录》当中说,创汉功臣,韩信推功当轴,位居第一,然而,若论早年间的辛酸,韩信也是第一,令人哭笑不得。

韩信早年很落魄,被流氓逼着当街钻裤裆,总是不停地蹭饭,蹭得街坊领居很烦。蹭饭蹭不下去了,他就做了个钓鱼竿钓鱼,鱼也不待见他,就是不上钩,可怜一个被后世称为“无双国士”的军事天才,差点儿被活活饿死,幸好一个依靠给别人漂洗衣服的老大妈搭救,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了韩信一份,他才不至于横尸河岸。

上天给了韩信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却没有给他填饱肚子的能力,现实就是这么恶搞。

马荣成在《风云》当中有一首诗:

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这首诗用来形容韩信,再也恰当不过。秦末,天下大乱,龙蛇并起,大怪小怪无数,都忙着攻城略地,九州震荡。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韩信一辈子将永远是个没有出头之日的普通人。但此时天下乱了,到处都是军阀、流寇、义军,韩信的机会来了。

在各路反政府武装势力当中,韩信先选择了项梁,但是项梁无视之,韩信只是一个全靠两条腿拼命的小兵,直到项梁被秦国的猛将章邯干掉,韩信才迎来了一次转机——被项羽任命为执载邮中。

这是一个很值得推敲的细节,项梁很高傲,他的侄子项羽也很高傲,而且项羽比项梁更高傲。为什么项梁不用韩信,比项梁更骄傲的项羽反而提拔了韩信呢?

韩信有一个很牛的能力,就是临危不乱,善于收集游兵剩勇,点石成金,使残兵剩勇迅速成为虎狼之师。

比如说,彭城大战之后,刘邦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狼狈逃窜。在大后方坐冷板凳的韩信被仓促调到前线救火,赶往前线的路上,韩信聚合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居然依靠这些残兵剩勇在京索一带发动反击,遏制住了项羽的猛烈攻势。

人在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很容易变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面临性命之危时尤其如此。

项梁突然败亡,是因为遭到了章邯的突袭,在敌军的重重包围和打击之下,在这非生即死的紧要关头,能不能在乱军之中活下去,不是看你官职有多大,也不是看你是不是喊救命喊得响,而是看你是不是足够镇定,是不是能在危局当中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场。如果你有作战能力,足够镇定,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别人产生信赖感,觉得跟着你就能活下去,那么此时你只需登高一呼,就有人团结在你周围,听凭你调动使唤。

而韩信,恰恰是这样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人。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见—那些平时蔫不拉几,一遇上事就表现得光芒万丈的人。

项梁败亡之后,韩信归项羽管辖,被提拔为执载邮中,可能就是因为在遭到突袭的那一天,韩信第一次表现出了天才的光华,在乱军当中收集残部,为项羽保存了一部分兵力。

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因为实在找不到高傲的项羽提拔韩信的理由,而且早不提拔晚不提拔,偏偏在项梁被干掉之后提拔。

执戟郎中是个什么官职呢?就是项羽的护卫,和现在的领导的司机差不多。这其实不算什么官职,但是好处是离领导很近,能说上话。

韩信确实跟项羽说上话了,说了好多次,献计献策。然而并没有什么作用,项羽根本不理韩信。


司马迁没有说韩信给项羽说过什么,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韩信的计策一定与军事有关。项羽多么自信的一个人,尤其是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他简直自信心爆棚,他能把韩信的话当一回事吗?

碰了几次壁之后,韩信失望了。

不久,神勇无敌的项羽在巨鹿以5万人击败秦军40万,将秦帝国的主力剿灭殆尽,秦帝国灭亡。

之后,项羽进入关中,差点儿与刘邦打起来,双方在鸿门吃了一顿饭,才把事摆平。这顿饭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鸿门宴。

吃了鸿门宴,项羽进入秦帝国的国都,以天下武力最强者的身份分割天下,重新划分诸侯的势力范围。

就在此时,韩信悄悄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一开始,刘邦也没有把韩信当回事,只是让他当了个管粮仓的小官。

有一次,韩信犯法,按律当斩,就在被绑上刑场,即将行刑的时候,刘邦的私人司机夏侯婴觉得韩信气度不凡,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了,并把他推荐给了丞相萧何。经过交谈,萧何感觉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此时的刘邦还是没有把韩信当回事,萧何口口声声说很快就会有转机,但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刘邦那头迟迟没有动静,韩信没耐心了,一生气就跑了,打算另找出路。

如果韩信另投他人,那么历史就会在这里打个拐点,但是萧何及时出手,让历史按照我们所知的轨道走下去了。

听说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来不及跟刘邦打招呼,骑了一匹马,赶快追赶,好说歹说才把韩信劝回来。萧何是刘邦最为倚重的心腹,萧何仓促离开,刘邦正在火头上。一见消失的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又气又喜。等刘邦撒完火,撒完娇,萧何旧事重提,依然是推荐韩信。

这一次刘邦上心了,觉得能让萧何心急火燎地追回来的人肯定不是凡物,于是他答应接见韩信,并且在萧何的敦促下,封韩信为大将军一—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主席。

韩信走上历史舞台,得益于萧何的推荐,然而,最后把韩信送上断头台的也是萧何。这不由让人感慨命运无常。

据历史学家推测,韩信约生于公元前231年,被封为国家军委主席的时间是公元前206年,这一年韩信虚岁25,周岁24。

中国历史上,履历如此牛的人寥寥无几。

韩信能担负得起这样的重责大任吗?能!

鸿门饭局之后,项羽表面上答应既往不咎,但实际上对刘邦还是很不放心。分封诸侯的时候,他把关中一分为四,把刘邦放到了一个角落里,然后在刘邦领地的周边安插了三个心腹——司马欣、董翳、章邯(秦亡之后,章邯投靠项羽)。

刘邦要想争夺天下,就必须干倒这三个人,也就是说,他问鼎天下的第一步,就是一统关中。

韩信出任国家军委主席之后,走的第一步棋就是一统关中。他的战略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他统一关中用了多长时间呢?一个多月。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就消灭了司马欣、董翳,把章邯围困到了一个名为废丘的孤城。

这是韩信第一次正式带兵作战,一出手就调动各路大军分进合击,充分发挥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绝佳战斗力。


这时候,张良也来投靠刘邦了,因为项羽干掉了韩王,粉碎了张良复兴韩国的梦想。

为了报仇,张良投靠刘邦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忽悠刘邦出兵关中,尽快与项羽争夺天下。

争夺天下的第一步,是韩信的功劳。这让刘邦很不爽,很没面子。经过张良的煽乎,刘邦脑门一热,率领主力杀出关中,把韩信留在了关中大本营,命令他率领留下的兵力继续围攻章邯。

韩信年纪轻轻就出任国家军委主席,那些跟随刘邦的元老自然不服,刘邦在的时候,碍于刘邦的面子,他们不敢说啥,刘邦一走,他们就开始摆挑子、使绊子。所以看史书的时候,我们能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韩信平定三秦只用了一个多月,围攻章邯却用了大半年。为什么呢?大家不听他的,那些元老都不在乎他。

刘邦杀出关中之初,势如破竹,沿途纠集了60万人,杀到了项羽的国都彭城。正在齐国作战的项羽闻讯,急怒攻心,立刻率领3万骑兵星夜兼程杀回来,用半天时间就把刘邦打得天旋地转,60万人死伤大半。

狼狈逃窜的路上,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建议刘邦重新召唤大杀器韩信出场,尽快把韩信调到前线。

赶赴前线途中,韩信一路收集从前线溃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到达前线之后,发动京索之战,居然遏制住了项羽的攻势,一举扭转战局。

从此,楚汉之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局势改变之后,刘邦抽空回了一次关中,在废丘之战当中干掉了负隅顽抗的章邯。用的是什么办法呢?水攻。

诸位,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对,韩信就是个喜欢用水的人,破魏之战用水,破赵之战用水,破齐之战还是用水。

说到政治,刘邦是个强人;说到打仗,刘邦就得靠边站。没有韩信之前,刘邦也打仗,但是他用的都是常规的拼人战术,而在废丘之战当中,他居然利用地利条件发动了水攻。在刘邦的军事生涯当中,这实在过于突兀,以至于令人怀疑这其实是韩信的手笔。

韩信抵达前线之后,一边抱怨留守后方的诸将不配合(以韩信的嘴炮性格,这种事他能做出来),一边献计献策,建议水攻废丘。于是,刘邦返回关中之后,依言而行。

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彭城战败之后,原先依附刘邦的诸侯一哄而散,其中就包括魏王豹。

魏王豹的领地,在关中和汉军前线之间。虽然魏王豹目前只是闭关锁国,无意争夺天下,但是以后的事谁能说得准?如果他与项羽联手,或者逐鹿天下,切断关中与汉军前线之间的联系,刘邦就危险了。

击败章邯之后,刘邦回到前线,命令韩信掉头杀回去,拿下魏王豹。魏王豹的军事能力和韩信根本不是一个水平,三下五除二就被韩信收拾了,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破魏之后,韩信提出了一个天才的战略:开辟北方第二战场,建立一个军事包围圈,从战略空间上挤压项羽的楚国。

刘邦同意了,但是他不放心韩信,觉得韩信的政治立场有问题。他给韩信派遣了3万精兵,并派遣老朋友张耳赶往魏国,与韩信一同监军,顺带监视韩信。破魏之后,韩信干脆利落地击破了代国。代国是个小国,对于韩信这样的人,解决代国不在话下。

破代之后,刘邦害怕了,害怕韩信的势力壮大,趁机自立,于是他抽掉韩信军中精锐,命令韩信向赵国进军。此时,韩信的军队有2万人,精锐只有一半,另外一半不是老弱,就是刚征调的新兵蛋子。而赵国的兵力有多少呢?20万。

2万人打20万人,比率1:10,是开玩笑吗?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全军的士气,韩信走了一步险棋,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击溃了赵国的20万兵力。

这一战留下了一个成语——背水一战。

赵国被攻破之后,燕国望风而降。

破燕之后,韩信发动攻齐之战(攻齐之前,韩信军中精锐又被抽调了一次),齐国可危,项羽先派遣策士蒯通劝韩信自立,背弃刘邦,韩信不听。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项羽派遣猛将龙且率军20万北上援齐。楚国与齐国原本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存亡之际,两国决定暂时搁置争议,戮力同心,共同抗击韩信。

韩信与龙且的战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潍水之战。龙且和韩信原来是同事,他觉得韩信是个懦夫,之所以成名,不过是世无英雄,所以骄傲轻敌。韩信利用这一点,对战初期,佯装败退,引诱龙且全军出动。

当龙且的军队倾巢而出,跨过潍水的时候,韩信命令上游放水,把龙且的军队割裂成了两部分,然后一个一个包饺子。

这一战过后,齐国被攻破,北方第二战场成功开辟,挤压项羽的军事包围圈竣工,刘邦对项羽形成泰山压顶之势。

从提出建立第二战场的构想,到第二战场确立,用了多长时间呢?两年多,这时候韩信才28。28岁就为汉帝国打下了半壁江山,韩信有多猛,可以想象。

然后是垓下之战,身经百战、从无一败的项羽终于败了一次,打败他的就是他曾经的员工韩信。

之后,项羽突围到乌江,自尽。

2000多年后,蒋介石退守台湾,台湾小学生的教科书上多了一首诗,项羽的《该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

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至此,传奇结束,接下来的就是扫尾的悲剧,或者说,传奇本身就是悲剧的前奏。

刘邦称帝之后,伪游云梦,以谋反罪为由给予韩信削地降职的处分,并把他押到长安严密监视——在长安,韩信是自由的,想去那里就去哪里,但是不能出长安。

不能打仗了,那就搞兵书吧。韩信和张良成立了一个兵书编辑部,编辑兵书。虽然张良本人宣称曾经学习过兵法,但是从实际战况来看,张良本人更长于政治谋略,而不是军事谋略。他与韩信的区别,就像高参与司令官的区别。所以,我们在这里倾向于认为,在编辑兵书的过程中,韩信居于主导地位。

兵书编成之后(如今早已失传),韩信就再也没有什么事了,只能苦闷度日。韩信曾经对刘邦无比信任,然而经过一系列政治打压之后,他与刘邦产生了罅隙,被押解到长安之后,他几乎不上朝,不到深宫大内。

公元前196年,陈邻叛乱,刘邦御驾亲征。不久,前线捷报传回,皇后吕雉举办盛宴,请大家进宫吃饭。接到了请束的韩信起初不愿意去,然而萧何亲自登门邀请,毕竟萧何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架不住萧何的邀请,韩信就答应了。

进宫之后,吕雉宣称韩信通敌叛国,意图勾结陈都发动叛乱,然后将韩信斩杀于深宫大内。

这一年,韩信35岁。

一个百战百胜的战神就此在阴暗的皇宫里陨落,陨落时的颜色是血红的。韩信有没有勾结陈都谋反呢?无稽之谈,这只是个吕雉对外糊弄老百姓的借口。

韩信为什么会以悲剧收场?

很多人说是功高盖主。韩信的功劳确实很大,有功高盖主之嫌,但是很难。

刘邦从前线归来之后,听说韩信被杀,“既喜且怜”———方面,折磨他的心理阴影终于被抹掉了,所以他喜;一方面也很悲哀、内疚,毕竟韩信为汉帝国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而且从来没有对不起他。

他问吕:“韩信临死前说什么了?”

吕说:“他说,‘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

吕其实只说了一半,韩信临死时说的是:“后悔当初不听蒯通之言,以至于惨死于妇人小儿之手。”妇人,指的是吕,小儿,指的是还是一个少年的太子刘盈。

吕雉只说了前半句,意思无非是告诉刘邦:让你心神不宁的那个人死了,虽然他没有造反行动,但是有造反的念头,所以死的不冤。吕没有说后半句,其实也不用说,刘邦心里明白。

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剃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高祖已从稀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日:“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关于这半句话,司马迁写得明明白白。刘邦和吕雉,这两口子谈论韩信之死,就像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没有多余招式,彼此心知肚明。

韩信说前半句,其实只是临死时的悲愤之言;他说后半句,说明他临死的时候也很明白,想要他命的并不是刘邦,而是吕雉,刘邦或许能让他活下去,但是吕维不能。

其实刘邦早就在韩信脖子上架起了屠刀,杀或不杀只在于他的一念间,而吕雉只是趁刘邦不在的时候,顺手拿起了这把屠刀,用力一挥.……

如果韩信不死,他会不会造反呢?

我认为不会。

(汉高祖六年)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

一个“争”字,已足以说明嘴炮韩信树敌之多、之烈。从客观条件来说,被押送到长安之后,韩信没权没兵没有支持者,而且受到严密监视,他怎么反?

当初手握重兵的时候不反,为什么当了光杆司令之后反而要造反呢?单枪匹马造反,那是求速死的节奏。

从主观条件来说,我以为韩信没有造反的意愿,从来都没有。

有的人当一把手,看起来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是离开他就是不行,这说的是刘邦;有的人给人打工的时候,干得热火朝天,大有进击一把手的架势,但是离一把手的位置总是差了一点儿什么。差了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而差的这点儿东西,恰恰是韩信缺少的。

最后,引用一首诗为韩信的一生做个总结:

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 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 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 只叹江湖几人回。


严笑云飞


在秦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暴政,其中能人异士层出不穷。而在这乱世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将领就是韩信,韩信作为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韩信作为一个军事天才,统领上万军队,即使立下赫赫战功,还是得不到刘邦的信任,最终惨死,死前无一人愿意做他亲信。

韩信从小父亲就死了,一直被母亲抚养长大,母亲也是属于性格十分强势的类型,因此从这个环境长大的韩信性格一直都比较沉默内敛,但是韩信却确切的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哪怕有一些乡痞无赖要他从胯下爬过去,他也会忍住脾气去做,可见这个人不是傻,而是对于自己的目标十分清晰。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韩信在战争中对于自己每一步的作战目的十分清楚,去哪里的路线就有很多种选择了。而韩信正是通过这个特点,使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战术。

在攻打章邯军队时,韩信让士兵修一条旧路,在敌军准备抵抗大军的时候,韩信带领大量军队从另一条小路出发,最终偷袭了敌军的腹部,大获全胜,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可见韩信的军事素养,他是一个军事天才。

在韩信还没有投奔刘邦的时候,他就已经在项羽那里当官,然而韩信的军事素养在那里却发挥不出来,因为当时项羽军队中有很多军师帮忙出谋划策,而项羽最缺的其实是帮助管理军队的政治人才,韩信自知担任不了,通过萧何的引荐,谁知道韩信在刘邦阵营一飞冲天。

经过了“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刚当上了统帅,就用一场大胜来证明他的实力。在接下来的战争中韩信是所向披靡,相继灭掉了四国,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功成名就了,可以说刘邦没有韩信的军事才能就不会走到这一步,韩信手下的军队人数达到上万人,然而却无一人愿意做他亲信。

结果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时候,韩信不懂得圆滑就显现出来了,项羽将刘邦围困在城里,刘邦让韩信带兵来救他,结果韩信却说齐国作为最大的诸侯国,如果没有一个齐王是没办法稳定住的,韩信就想当这个齐王。刘邦看了之后大怒,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吗,虽然没能表达出来,但是这道隔阂的裂缝已经出现了。

而项羽的手下谋士也看出来,刘邦最大的依仗就是韩信,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但是韩信却说满足于现状,可见韩信的天真,当时的韩信已经功高盖主了,并且两人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矛盾,虽然韩信跟随刘邦多年,但是在权利面前,刘邦不可能给韩信一丝的反叛机会,所以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吕后趁机杀害了韩信,因为平时结交甚少,到死也没有一个亲信,韩信悲哀的一生,真是让人唏嘘。


历史云顶


历史上,在军事方面,韩信绝对可以位居奇才之列,带兵打仗,也是多多益善之辈。可惜,功高震主,未能有效的调和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加之平时的所作所为过于张扬,说话无遮无拦,最后落得不得善终,被夷灭宗族,可怜、可惜、可叹。

古时候,对淮阴侯韩信有两句总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扩充起来,很有启迪意义的小故事。

假设将“男人不止一面”的广告词来概括韩信将军,殊为准确。 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很多都是少有大志者,韩将军亦然。

只不过在《史记》一书中,在最初的讲述过程中,更多的是描绘其干啥啥不行的状况,这一点,对于今天平凡的你我来说,心理上,是一个很好的安慰。

小时候的韩将军,可以说,家里没钱,在操守方面,也没有办法被推荐为官吏,也不能做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只能厚着脸皮混吃混喝的。

时间长了,大家都嫌弃他,而不自知,有一次到了饭点去混饭的时候,发现人家提前用过饭了,别说正式的饭菜,估计连点残羹冷炙都没有了,脾气不小,大怒,撇下一句话:“老子,再也不来了”(在心理上,还是缺少一些疏导,或者说其老师对他的教育过于偏重军事方面,在为人处事方面,有点欠缺了。联想一下,孔圣人为什么被尊为至圣先师,光一句有教无类就牛气冲天了)。

气鼓鼓的跑出去,饿着肚子,跑到了河边,想着钓上两条鱼来充饥,也是可怜呀。

有一位善良的老妈妈,正在河边浆洗衣服(当时的生态真好,村镇旁边的小河,竟然也没有太大的污染),这位老妈妈识人相面,看到其样子就知道还没有吃饭。

一连数日的支援给他点吃的,算起来,在秦朝苛捐杂税的“照顾”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位普通的老妈妈,家里又有多少余粮呢?估计,也就是饿不死,撑不住,这小子真行,就这样凑合着、瞎混着,在等待什么吗?

有一天,可能是老妈妈送的饭菜很合胃口,吃的很开心,发自内心的说出几句大话:“我说老妈妈呀,改天发达了,一定会好好的报答你,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我坚信,确信无疑。”

老妈妈笑了笑:“哎,看你小子,长的是人高马大的,腰间还挂着一个铁片片,不去建功立业,天天在河边,看着我们漂洗衣服,我是可怜你,才施舍给你点吃的,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回报,再者说,改天究竟是那天呢?”

一句敲醒浪荡子。韩信如当头棒喝,眼前直冒金星,心里想着:对呀,对呀,天天这么混,等啥子呢?

难道天上会掉馅饼吗?估计难。

大丈夫何以立身天地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此别过。

后来,应征到项羽军中,基本不受重视,很多建议和计策都不被采纳,失望的很,再者说,项羽在性格上的直来直去,每一位和他接触的人,都能够轻而易举的看透。韩将军发现了这一点,经过斟酌,感觉在这里存在的意义不大。

良禽择木而栖,跑到了刘邦处。谁承想,在这里也不太受重视,只给了一个看管粮草的小官职(初上天庭的孙悟空何其相似?),估计在当时的刘邦眼中,给这么一个官职,也是不小了。 不过,在此期间,韩将军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喝酒聊天,迅速的将自己胸中的才华进行了卖弄(卖弄一词,此处毫无贬义,毕竟在古时候,毛遂自荐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晋升的途径),特别是引起了刘邦的发小之一——萧何的赏识,在汉王面前,多次推荐。

回馈的有点慢,让韩将军内心迟迟看不到升迁的希望,加之思乡心切,再一次的有了退意。 据说还是在一个月光照耀下的晚上,拎起之前收拾好的包袱,招呼都不打一声,突然就跑了。

猜想,萧何安排属下去邀请其喝酒聊天,才发现人已经不见了。萧何,何等了得,知道韩信是何等人才,跑了,被他人启用的话,威胁就太大了,顾不上给汉王打招呼,骑着马就开始了追逐。

虽说跑的是人困马乏的,结果还不错。 追上之后,好好的进行了封官许愿,这一次可是画了一个天大的饼子(看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好说歹说,连拉带拽的把韩信“哄骗”回去,接着又去好好的做了一通汉王的工作,刘邦在情商方面,确实属于段位等级最高一阶,心悦诚服的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拜将仪式,也为后续的楚汉相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战争中,韩信多次被游说、策反,不成功的理由基本都有汉王对其不薄这一条)。

具体的战争细节,就不详述了,反正是大展拳脚,尽情的放飞了自我。

当然,在项羽被收拾掉之后,齐王韩信很快就被用计变成了楚王,随后更是被刘邦所说的巡游云梦泽,一下子从王变成了侯,可以说软禁在了天子眼皮底下。

因为说话的不谨慎,惹祸上身,最终竟然被汉初最阴鸷的一位妇人——吕后所杀,正所谓:当断不断,必为其乱。(功高震主时,翩然抽身去,多少人可以做得到呢?)

必须借用《史记》上的言语,言简意赅:“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在军事多么果敢、有谋略的一位,在人际的争斗上,竟然如此之犹豫。

读史总是会假想诸多,正反双面,差异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