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戴衢亨:一代状元名相

◆ ◆ ◆

文 |石禄生

1


在古代科举制下,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科举成就。历史上的状元人物,并不见得都能在官场上功成名就;但他们凭借状元的名头,就能享誉好几代人。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状元难考,难于上青天。历史上大部分状元考取这一功名时,通常年纪都已到了三四十岁,智力和学识正处于人生巅峰状态。但也有不少很年轻就考取了状元的,这种人的IQ值往往接近140,殊为罕见。

历史上的年轻状元,取得功名时一般在什么岁数呢?我们按朝代来扒拉扒拉:

唐代最年轻的状元叫莫宣卿,广东人,17岁时考取了头名,他也是整个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莫宣卿


宋代最年轻的状元叫程宿,浙江人,他考取头名时18岁。

元代科举制度不具有代表性,在此忽略。直接跳至明代:最年轻的状元叫费宏,江西人,取得殿试第一名时20岁。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那么清代最年轻的状元又是谁呢?并列最年轻的有两位:于敏中和戴衢亨,分别是江苏人和江西人,同为23岁时考取状元。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于敏中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最年轻的两位状元,于敏中和戴衢亨,他们竟然还是“师徒”关系。这里的“师徒”关系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因为他们不是正宗的师生,而是考官和考生的关系,出于这种关系,一般世人也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门生。古代由考而仕的官场裙带关系,很多就是这样形成的。

有关于敏中,暂时按下不表。本文的主人公是戴衢亨。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戴衢亨


福建品藏天下牌匾馆,藏有一块戴衢亨的题词匾额,上书:“金萱世茂”。萱是一种宿根草本植物,古代通常用来比喻母亲;“椿”则指父。显而易见,此匾是用来夸赞受匾人的母亲的,大概是祝寿匾吧。这点不赘述。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清·嘉庆九年(1804)【金萱世茂】匾戴衢亨题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关键是,戴衢亨书写这块匾额,是送给他的一位老乡的。当时(题匾时间嘉庆九年)戴衢亨在皇帝身边大红大紫、如日中天,却能为一名籍籍无名的老乡题匾,可见其对家乡情深。

既然这是老乡之情催生出来的牌匾,那么一并也谈谈戴衢亨的家乡和身世:

戴衢亨祖上的籍贯在安徽休宁县,但到了他的祖父辈,举家迁至今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生活。

也就是说,戴衢亨一家子是名副其实的客家人。今赣州市,95%以上的人口,他们的祖上都是像戴家那样由别处迁徙而来的客家人。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说到戴家,不得不说,从科举角度看,在清代中期,戴衢亨的家庭,放眼整个中国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科举望族:

戴衢亨本人是清代最年轻的状元,而他的父亲戴第元、叔叔戴均元、哥哥戴心亨,也都是进士出身。所谓“西江四戴”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2


既然戴衢亨的父亲、叔叔、哥哥都是进士,他们自然是学霸了。在三个学霸的熏陶和辅导下,可想而知,戴衢亨当然更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了。

戴衢亨早年跟随在各地做官的父亲生活,读书的本领自然得到了真传。但到了考科举的时候,他不得不回到家乡。原因很简单: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清代可不允许“高考”移民,你籍贯在哪里,就得回到哪里去参加(县级)县试、(市级)府试、(省级)乡试, 分别考取童生、秀才、举人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全国会试。

于是从十五岁起,戴衢亨回到家乡赣州大余县,接连三年参加了县试、院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呢?难道他的水平不行吗?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当然不是戴衢亨的水平问题。真正的原因是县里的主要官员,不知道是因为水平太差读不出戴衢亨文章里的玄机,还是因为这官员跟戴家不对付,反正这位主官每次都把戴衢亨剔出录取名单。

后来跟戴衢亨一起考试的一众考生看不过去了:这个人明明是骚年天才,怎么就连个童生名额都不给他呢?于是大家捐资为戴衢亨买了个秀才身份。这下戴衢亨就有了资格参加全省乡试了。

优秀的老司机,都是在赛车道上才见水平的。戴衢亨参加乡试后,一发不可收拾:先是乡试拿了个第一;接着第二年在乾隆皇帝巡幸天津的时候,奉召参加会试,又得了个第一名。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会试过后,乾隆皇帝很赏识戴衢亨,直接授予他内阁中书的职位,从此戴衢亨步入仕途。又过了一年,戴衢亨就职军机处,任军机章京,也就是军机大臣的属官。这一年戴衢亨才21岁。

才区区二十一岁,戴衢亨就成了军机大臣的助手,这是什么概念?几乎所有的朝廷重大决策,都在他的视线里了。

但戴衢亨更厉害的还在后头。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带职参加了殿试。这一次考试,主副考官加在内一共7名考官,全都是清朝状元,包括于敏中、王杰等,堪称最顶级的考试。如果能取得功名,其中的象征意义,不同凡响。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偏偏戴衢亨就中了状元。在七名前状元的眼皮底下,考得了状元,科举之路上,还有比这个更大的荣誉了吗?没有了。而且经此一考,戴衢亨自然而然成为了主考官于敏中的门生。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当然了,据说戴衢亨得了状元,是运气给他的:他本来是名列第二名的,但由于名列第一的考生,其密封卷封得太严实,考官在拆卷的时候半天拆不开,乾隆皇帝等不及了,就指令第二份卷宗的考生为第一,这就是戴衢亨。这不是狗屎运是什么?

“据说”者,野史也,戴衢亨靠运气得状元的传闻,当不得真。再说即便是真的,历史也只记得结果:戴衢亨的状元身份,就此盖章定论了。

状元回乡,自然扬眉吐气。江西省的主政官员有感于戴衢亨为本省带来的巨大荣誉,特地将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命名为“状元桥”。此桥至今为南昌市的一处著名地名。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而戴衢亨气不过当年大余县的主考官“有眼不识泰山”,屡屡不让他县试过关,因此在多年以后,他在一次回乡时写了一首打油诗:“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再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3


前文说过,历史上的科举状元,不见得都能成为政坛大佬,后来在政坛籍籍无名者有的是。就拿戴衢亨来说,他得了状元后,乾隆皇帝并没有因此更重用他。

乾隆本来就极赏识戴衢亨,而戴的主考官于敏中又是乾隆极为倚重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爱屋及乌之下,戴衢亨更受乾隆宠爱才对啊。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起初确是如此:乾隆还专门写过诗,赞誉戴衢亨和于敏中这对“师徒”,是百年一遇的人才,将两者相提并论。

但在戴衢亨考取状元的第二年,于敏中死了,戴衢亨刚攀上不久的裙带关系就断了。这事肯定有影响,毕竟戴衢亨还年轻,失去“靠山”会差很多。此其一。

其二,于敏中生前跟军机大臣同僚和绅不对付,前者一死 ,本来就大权独揽的和绅自然不会对于敏中的“门生”戴衢亨好脸色看。地球人都知道的,和绅不点头,几乎没有谁能在乾隆朝中获得提拔。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其三,又过了几年,坊间陆续有于敏中生前贪腐的传闻,乾隆将信将疑,对于敏中的好感度就下降了,连带对戴衢亨也好感不多了。直到乾隆五十一年,甘肃监粮冒赈大案爆发,牵连到了生前主政的于敏中,导致乾隆帝大怒,将于敏中撤出了贤良祠。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以上种种,导致了戴衢亨在乾隆帝眼皮底下,再没有获得像样的提拔机会,军机章京这种无权无势的属官职位,一做就是很多年。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退居太上皇之位,嘉庆作为皇帝登上了历史舞台。戴衢亨从此迎来了政治鸿运期。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嘉庆


初登皇位的嘉庆当然没什么实权,大权还是牢牢把握在和绅手里,搞定太上皇乾隆,和绅照样当他的“二皇帝”。但和绅倒也不至于阻止戴衢亨按照嘉庆皇帝的旨意,参与一些重大朝廷庆典活动的筹办工作,譬如大典文书的起草等。

在皇帝身边,有些事做起来,看着没有实权,但影响力很大,而且极富象征意义或政治走势寓意。在嘉庆看来,戴衢亨很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戴衢亨是乾隆可以倚重,将来协助对付和绅之人。


4


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驾崩了,和绅失去了保护伞。众所周知,在处理完乾隆的丧事后,嘉庆皇帝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了打击和绅的工作。而在处理和绅的过程中,戴衢亨自始至终都是嘉庆的得力助手。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从此,戴衢亨正式成为嘉庆皇帝眼中的重臣,予求予取,如日中天。可以说,当初乾隆有多么恩宠和绅,嘉庆就有多么倚重戴衢亨。世人甚至心有疑问:“戴衢亨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和绅?”

但世人的疑虑是多余的。戴衢亨跟和绅有本质的不同:

和绅是靠说好话、做贴心事儿,千方百计哄乾隆皇帝开心,而得到恩宠的;而戴衢亨在嘉庆跟前完全是个“直人”,专拣有益于嘉庆治理天下的事说,这些话大部分都忠言逆耳,根本没什么悦耳的“好话”。

戴衢亨对嘉庆的出发点是这样的:“臣不是为了哄你开心,说好话让你心花怒放,才为您效命的;臣是为助您治理天下而来。”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戴衢亨书写的对联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实事求是,戴衢亨这种书生气思维,假如在历代皇帝面前,可能十之八九会惹祸上身,高层前途更是不要想。但他生来运气好,继众考生自发为他捐钱买秀才身份、撞大运“由名列第二顺位至第一”取得状元之后,他又有幸遇到了嘉庆皇帝:

嘉庆帝十分听得进戴衢亨的话,后者说得对的,他大部分都能够听取;后者说得不对的,他一笑了之,也不怪罪戴衢亨。嘉庆皇帝是这么评价戴衢亨的:“克尽忠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以上所述就是戴衢亨为人之“直”的一面。为人之直,其实不难,戴衢亨在嘉庆皇帝面前,只要确保没有杀头之忧,守得住心理底线:“大不了辞官不做。”如此,便就能做到“言无不尽”了。当然前提是嘉庆皇帝听得进去,如他听不进去,戴衢亨也就不说了。

难的是戴衢亨还知道为人之“曲”。在朝廷同僚中,戴衢亨以“曲”为纲,几乎不谈论他人是非。这一点想来容易,真正做到则需要极大的隐忍之心。唯此一点,才是处世高人的典范,值得我们今人学习之。

亦因如此,戴衢亨内外兼修,得以在嘉庆时期的政坛中长久屹立不倒。从嘉庆二年至死,戴衢亨都身兼军机大臣之高位。从内阁学士到体仁阁大学士,从太子少保到太子少师再到太子太师,戴衢亨几乎享受到了嘉庆皇帝所能给予的所有政治荣耀或待遇。

当然了,戴衢亨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政治风险。嘉庆十四年,戴衢亨受到了谏官花杰的强力弹劾,起因有两件事: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一是戴衢亨在主考会试时,择优推荐了其祖籍“老乡”考生洪莹为状元,花杰诬其营私舞弊;二是大盐商查有圻有违法乱纪,哄抬价格之严重行为,而他的身份是戴衢亨的亲家。花杰认为戴衢亨包庇查有圻。

这两件事,任何一件,都让人百口难辩,戴衢亨很有可能就此倒台。但后来呢,根据案情,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戴衢亨的清白;更重要的是,嘉庆皇帝一如既往地相信戴衢亨,并全力保护他,使之免于身败名裂。

嘉庆十六年,嘉庆皇帝指令戴衢亨陪同他巡幸五台山,证明戴衢亨仍然是嘉庆帝眼中的“自己人”。但在游历途中,戴衢亨得了急病,先行回京。戴衢亨最终不治而亡,享年五十七。

这个客家人了不得!“状元桥”因他而命名

在戴衢亨的葬礼上,嘉庆皇帝亲临现场祭奠他。此足见嘉庆对戴衢亨确抱有真情。死后的戴衢亨,得到了死人才有的最高的政治待遇:入祀贤良祠。戴衢亨的状元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