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古玩行业最初起源于明代,到了清朝开始出现专门的古玩铺,古玩铺遍布东西琉璃厂。著名的东有宝古斋、通古斋、翰文斋,西有韵古斋、铭珍斋、翠珍斋、伦池斋。


虽然统称古玩铺,实际经营项目各有侧重:金石文玩,以上三代的青铜器石刻为主;古瓷,主为明清瓷器,宋元精品较稀少;书画碑帖,除古画古书法外,也有当代书画家借地挂笔单、寄卖。


古玩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自己特殊的规矩。而且古玩业圈内人在谈及业务时,为了不让外人听懂,常使用“隐语”也就是“行话”。


袖内拉手,秘密成交


我国古玩行内交易集中在同业公众会所设的“窜货场”。同行人议价,习惯用“袖内拉手”方式,成交价钱都是在袖筒里来去,双方秘密地议妥成交价格,旁人很难知道一个真实的价钱,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色彩,最终以报价高的胜出。


在这里现场交易,绝非一般人都可以进行的。因为这里是当场看货,马上鉴别其真伪,当即拍板,丝毫不容考虑拖延。这就是古玩行重要的一个规矩。


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封货与拍卖


如果一件古玩大家都抢的话,显然袖筒成交法就行不通了,这样就得“封货”。


“封货”也是行话,封货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暂时封存,另一种实际是拍卖。如果买家看好了一件东西,一时讲不妥价钱,卖方常常会主动提出“把货封存起来,不给别人看了”,表达出想卖给对方的诚意。于是,卖方将货包好,买主则写张封条贴上,等下次来时由买主亲自启封。


拍卖“封货”的方式是,卖货人写出底封,即写上要求出售的价格,然后买方各自填写密封签,标明价格,进行投标,最后拆封唱价,价高者得,遇有标价相同时,就用抽签方法决定属于谁。同业公会则按成交额收取一定的费用。


公平的窜货场


窜货场不准未经当众将货摆出、议价,便私自背后“掏货”,还不准欺行霸市、打架骂人,违者轻则罚款,重则不准许再进入“窜货场”买货。


行会规定“买卖公平,双方有利”,但买货人必须识货有眼力,否则买来“打眼货”,非但经济损失,还会被同行作为笑料传播。古董商一旦打眼受骗,便会将所买的赝品收藏起来,不给人看,也不向外说。


如果是徒弟、伙计买了“打眼货”或价钱过高,掌柜的可请行会出面调解,要求对方让价或退货,行话称之为“砸浆”。


老古玩行的窜货市场同时也是一个考场,一个学徒要想出师独立必须得上窜货场,在这里同行们要考验你的能耐,就是通过你当场买卖一件古玩,看你是否能验出真假,开出的价格是否合适。


要想拿回去研究研究再给个说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当场看准了,开出的价钱也公道,就可得到同行们的认可了,表示你可以出师独立了。

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钱少可以合伙买一个东西


有某件古玩,甲方要卖,乙方想买,由于旧时消息不灵通,买卖双方想直接见面商谈并不容易。于是产生了一个叫中间人的角色给联络、说合。


中间人当时称之为“拉纤的”,赚取佣钱的规矩是“成三破二”,也就是买卖谈成之后买方出3%的佣钱,卖方出2%的佣钱。不过交往几次以后就很少会这样收佣金了,因为熟客都明白行情,也不好意思另收钱。


但是在商言商,利益为重,谁也不能白忙一场,于是“伙货”的情况出现了。


“伙货”,即合伙买卖古董。一般是某件古玩价格较高,大家合伙买卖,买时大家都过目,也有不看货只是声明一下“我入伙了”也行。卖时可由一人或大家一齐售出,售价是早已商定好了,售后平均分配赢利。


包袱斋是代理商的移动小店


古玩行人可以相互“搂货”,就是将对方的货拿来代为销售。不论这件古玩值多少钱,也不论谁来搂货,凡是同行的认识人拿走东西,不用写收条立字据,只管拿走,用行话叫“拿活口”。


双方都恪守信用,形成一种行业的传统规矩,很少有搂货不认账的事,因而,才出现了“包袱斋”。


古董商中有资金和藏品者就自立门户当掌柜,开家古玩铺,但有的人眼力好,会做生意,可惜没有钱,便开个“包袱斋”,可分文不用,拿块蓝色包袱皮布,到各家古玩铺搂货,搂来的货可以卖给买主,也可卖给同行,靠此发财。当时北京最大的古董商岳彬,就是从“包袱斋”起家的。

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有彩蛋:

洵美且异-中国当代玉雕名家作品和田玉专场(十七)

正在进行中......

等你来!

近期热文链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袖子里拉手成交,是怎么做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