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到底该怎么去学习,先读书还是写字,功夫到底下在何处?

绿叶衣行


这个问题很常见,但也很重要。抱庸个见:入门之前,主要靠临帖练字,把书写的技能基础,先写出手感,尔后再求质感。初学者没必要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读帖或理论研究上,没有深刻的实践体悟,即便读了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际上领悟不准或领悟不了。



书法先有技才有艺,笔法字法这些基础的技能功夫是实锤。没有扎实的书写技能,是不可能写出什么名堂来的。对于99%的书学者而言,学书法就是要先临帖写字,书法由感性到理性,主要靠的是在书写实践中受启发,从而梳理总结经验。



帖读百家至少是系统临摩至少一家法学帖的基础之上,而且必须临摩得已经比较精熟颇有心得,这样才能读之有物。在书写技能的基础比较扎实之后,书法逐渐入了门,读帖则成为了一种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当然帖子还是要临的,以读帖为主。

书法有书,也有规律性。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就是最重要的方法论,而要干到什么程度能干到什么水准,则要靠韧性与悟性。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抱庸詩書


书法到底怎么去学习,是先看书还是先写字,到底路在何方?我说一下我的经验吧。

我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是上初一,初一暑假的时候,老师让练毛笔字,而我之前写字一直都很差的,也想练字,于是我的书法学习之路就开始了。

但是,毛笔、墨水买回来之后,拿着一本书法大字的帖子,在报纸上练的时候,差点练不下去了。因为,一开始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下笔,临帖说着简单,对于一个一切都是小白的我来说,根本不知道怎么下笔,怎么写出那一横一竖。

那个时候也没有老师指导,一切都是自己瞎练,怎么办呢?只能向书里面求教,哪像现在啊,有很多的书法教学视频,老师教的也很详细,那个时候电视都是稀罕物,就记得电视里放过庞中华的硬笔书法教学,还有一个什么《等慈寺碑》的书法教学,但是也没有讲如何下笔啊一类的。

于是买书来看,知道了下笔要逆锋、藏锋,收笔要回锋等等,虽然到现在明白了这些写法都是有问题的,那时学的东西都是这样—画字的。但不管怎么样,通过看书好歹是入门了,于是后面主要就是临帖了。

进入到临帖阶段的时候,这个时候主要练的是基本功,学习古人的书写技法,这个主要是手的功夫和眼的功夫,这个时候看太多书法专业方面的书并不是很好。因为,很多东西你还是没有鉴别力的,书上的东西也有很多都是值得探讨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这个阶段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很容易对你正在学的东西产生动摇。

等有了一定基础之后,需要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自己也有一定的认知力,辨别力了,这个时候需要加深我们的书法素养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多读一些书了。因此,先从读书法史开始,七本一套的《中国书法史》可以让你对整个中国书法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未来的书法发展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这七本书我认为学书法的是一定需要读的。

那么再往后发展,除了需要书法专业方面的书之外,还建议读一些书法之外的书,例如古代的诗词歌赋,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等等,用来提高自己的字外功夫,提升自己的学养,这是未来书法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是非常羡慕现代学书法的人的,条件太好了,各种字帖,各种书籍,最主要的是各种书法教学视频的出现,为初学书法者和自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翰墨今香的《嘉禾书社-书法交流圈》就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海量的书法教学资源,各种碑帖的书法视频讲座,从入门的到高级的都有,欢迎各位书法爱好者的加入。

我是翰墨今香,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作为成年人来说,读书写字应结合,对理论技法比较了解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用在临帖方面。

没有理论作支撑,临帖容易不得其法而影响效果。

例如我们学米芾《苕溪诗帖》,通过读理论书籍可以了解到他学过褚遂良,"二王″。明白了他丰富的笔法变化来历,"二王″精神格调对米芾书法精神内涵的影响,明白了他丰富笔法变化的特征,结构造险的方法,先作理论的了解,容易抓住大感觉,比一上手就生临,自己去摸索,要容易得多。不感到茫然。

米芾的章法处理有独特之处,就是平行贯气法。

如果不事先了解,会误认为是曲线贯气法。

在行书作品中,多数作品是用的曲线贯气法,比如王羲之《兰亭序》,从单个字的中轴线的连线成一条自然摆动的曲线。

而米芾却不同,他用的是平行贯气法,平行贯气指纵向字与字的中轴线不呈曲线,也不呈一条直线,而是一组平行线,轴中线感觉是中断了,没啥联系,但运动的趋势给人的感觉又有联系,从而使行气贯通,这种效果既沉着又飞动。

终上所述,读透理论书和写字都重要,方法不正确,会影响临帖效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非常冒昧的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答案存在个人的一些偏见,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对于每个人也许都是不一样的答案,根据个人的看法,浅谈如下:

总体而言,我赞同同步进行,理论要高于实际。原因如下:

如果你只认识笔墨纸砚,也不分笔之笔,纸之纸,帖子贴,更不知书之道,没有老师辅导,首先入门绝对有好多障碍,并且,更容易误入歧途,因为一切全靠自己感觉行事,说白了,就是照猫画虎的过程,可能这个过程会让自己有些收获,比如发现入笔的变化,结字的变化等,但是,可能负面的东西都大于正面的东西,比如,中锋用笔,圆转方切,咋一看自己临摹挺像那么会事,实质却是东拼西凑,更别说其他的东西了,自己不可能意识到,更不可能做好。

如果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有肤浅的认识了,则可以强化手头表现的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直到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当然,随着深入,肯定会遇到瓶颈,也可以不断拓宽一下自己的知识面,让理论作为突破瓶颈的后盾,这样循序渐进,方可取得明显效果。

到底先干嘛后干嘛没有特别的要求,总之应当相互制约,相互支撑,才能走远。





壹庸诗书文


先读本书法指南或教程,再动手写。

学习书法有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要学书法的三要素:笔法、字法、章法。

字外功夫有好长要走的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好为主。

自学书法入门较慢,最好有个老师带入门。

工作与学习为先,书法学习业余之事。

书法学习是工作之外的余事,防沉迷。工作生活的境界决定书法的境界。

参考书:

1《书法指南》

2《中国书法的167个练习》《书法:一份关于书法的知识,观念和深入途径的备忘录》邱振中著

3.选择自己喜欢的法帖和关于它的学习教程。

4.中国书法史

5.历代书论


清扬有仪


要学习书法,首先选一副自已喜欢的碑帖,然后先读碑帖,所谓读就是看,就是记。体悟碑帖点画之起笔,行笔,落笔,和提按使转,轻重缓急,形态架构,以及章法,墨法,气势,神韵。当然这不是一次性就能读完的。接着一笔一划的临。不着急,慢慢临。读中临,临中读,两者相互结合,会使书者有大的收效。








一叶小舟82704


书法学习不管是先读书还是先写字都过于极端,理论和实践都应该是贯穿在整个书法学习中互相促进的,而不是一味纠结于谁先谁后。

至于应该在哪个地方下重功夫,一个是看个人喜好,有的人就是喜欢书法理论,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理论上,有的人就是喜欢写字,就把功夫花在实践上。但是这不代表只要学一种,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关于理论与实践,不同的年龄有不一样的接受能力,下面我分少儿和成人简单谈一谈。


少儿

现在,绝大多数的书法培训班都是直接从技法开始,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对,因为这种方式已经是很长时间流传下来的。

因为大人们都以为和孩子讲书法理论,比对牛弹琴还难。

现在孩子执笔的年龄越来越低,有的家庭甚至于在孩子手刚有力拿笔的时候就恨不得让他会写自己的名字,对于这样的孩子灌输用笔、五体等概念是不可能的。

所以家长首先要尽量避免揠苗助长,如果是写毛笔一年级可以尝试,但是如果需要理解能力也跟上可能要到三年级以后,或者更晚,因为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所以无法一概而论。

理解能力不够不代表着就可以直接跳过书法理论,直接实践。

也许他开始学习的时候是直接写字,但是理论也可以慢慢灌输。

理论不代表着枯燥,书法家的故事,浅显的书法发展历程,文字演变是可以讲一讲的,而不至于孩子学完一年《颜勤礼碑》还不知道颜真卿是什么人。

学习的书法范本有难易之分,书法理论也有深浅之分,少儿可以先选简单的学。

可以从有趣的故事引入技法,也可以有趣的毛笔写写画画进入理论,从孩子感兴趣的点入手。

成人

成人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技法学习能力都到了一定的水平,即使有的人觉得自己有欠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都能提高到普遍水平。

而学书法理论与技法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而且“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真的想要在书法上小有成就,基本的书法理论都已经不够用了,对一个人的“学养”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可能会涉及到中国的文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在读书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这也不代表对技法就能降低要求,少儿阶段的技法学习可以完全依靠老师,老师教什么字帖就学什么,一个字帖学一年还是时间短的,有的要两三年。

但是成人不一样,有了一定的自我审美意识,同时也有很强的好奇心,会出现很多字帖都喜欢都想学一学的情况,而不一样的字帖技法会有一点出入,风格也不同,所以对技法的要求也变相提高了。

成人学书法也很容易陷入理论不明技法不清的焦虑中,发现学得越多,不知道的东西也越多。

所以很容易产生先读书还是先写字的焦虑。

有的时候这种心态是急于求成造成的,有的时候是因为想要更好的发展。

但是,扎实的学习向来是急不来的,加上,大多数成人学书法都是兴趣使然,本身还有工作,如果强求在短时间内达到大师级水平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学习什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

总结:

书法学习中,读书与写字没有先后之分,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侧重,不必强求一致。

但是不能把读书和写字完全割裂开来看学习,二者需要互相促进,互相成长。


这是我在悟空问答回答的第72个书法问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点击关注头条号“明了了”,翻看更多书法问答,另外,我的专栏《成人零基础规范字自学指南》已完结,欢迎围观,看没文化的文化人,侃侃文化那些事儿。

明了了


先简单回答你的问题:

书法先写字,辅助读书;

功夫在字外,扩展性读书;


书法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所以要先写。写多了,水平才能提高,眼界才能提高。

从书法角度看,最早的书法作品可以算甲骨文了,金文,陶文这些也算,古人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可没有什么专业性书法书籍让人参考。而我们后人看这些东西,依然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源自实践,而这种实践合乎的不是书法理论,而是天道自然。后人通过总结才有了书法理论,才形成了便于后人学习的书籍。


读书是必要的,书籍是前人经验总结,不读不行。例如《中国书法史》 《书法十讲》、《云间言艺录》、《兰题杂存》《书法雅言》《书法约言》《书学》《临池关键》《临池心解》《书法秘诀》等等。


功夫,是时间积累的结果,所以没有时间的积累谈不上功夫。

这些功夫不光在练字,读帖,学习理论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其他生活的阅历积累与思考。

古人讲,功夫在诗外,同样功夫在字外。

典型的如美术(书画同源),体育(公孙大娘舞剑),音乐(节奏旋律美),生产生活(张旭观蛇战)等。

还如,哲学,人文,工程等。大道相通,领悟了一点,就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


无名观


应该读书与练书法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只写不读,字匠。

只读不写,呆子。

书法服务于文,文衬托书法之美,相辅相成。

读书多写的字才有神采,才会蕴含自己本身的气质。

古人的书法,流露出来的都是自己本身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气质。

今人的书法,流露出来的都是临摹和模仿的气习,字里行间毫无文采感可言。

我不是临摹不对,书法当然要临摹,还要加以理论。

但在临摹之余,也要把自己临摹到的东西用上,要用以致学,而不是学以致用。

等你学好,黄花菜都凉了。

在临摹的同时也要自己写点别的,比如自己想一段文章或者词句什么的来写。

一是可以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二则可以总结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学到了多少知识。

古人寒窗苦读,你认为人家会一天到晚临摹字帖?显然不可能的。等你临摹好了,状元你也别考了,回老家去吧。

你说是不是?



三车一揽


首先,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要以生活,学习,工作为主,书法的学习,练习只是我们的兴趣爱好所在,不能因此而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重点,应该明白主次关系,即使不会写好字,我们可以生活的很好,我们一样可以在其他领域做的优秀。

其次,你如果真的喜欢书法,真的想走书法艺术的道路,那就要把实践练习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开始阶段,我觉得可以先以练笔为主,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否定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量变引起质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纠正错误,尽量避免少走弯路。



第三,书法练习和理论学习达到一定阶段,应该交替进行,在某个时候可以有所侧重,但是都应该一起进行,不要偏颇,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第四,书法艺术毕竟是意识形态的再现,而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个人写的字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在书写时都是在表现自己,在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认识,美学观点,价值意义。人俗字就俗,所以,实践练习,理论学习,都要和思想修养的提高息息相关,所以,诗歌文学,音乐舞蹈,哲学国学等都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要兼容并蓄,要转益多师,最后才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有自己特点的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