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2019年終盤點:得到向左 喜馬拉雅向右

發跡於2016年的知識付費,兩極化趨勢已越來越明顯。

以業內頭部平臺得到為例,其羅振宇早在2017年就明確表態過:“得到做的不是知識付費”。從少年得到到得到大學,從知識跨年到知識春晚,羅振宇的戰略意圖愈發明顯,得到轉型在線教育的步伐正日益加快。

知識付費2019年終盤點:得到向左 喜馬拉雅向右

而另一頭部平臺喜馬拉雅,則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

從123狂歡節撕掉“知識”標籤開始,喜馬拉雅構建全內容生態的步子越來越快,尤其是2019年頻頻聯手一線明星、《三體》廣播劇上線……一切都在說明喜馬拉雅的野心在於佈局一個更完善的內容生態。

得到向左,喜馬拉雅向右。當知識付費進入第4個年頭,梳理兩者的差異化佈局,或許能為更多的內容創業者,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

得到劍指在線教育

作為最早實行知識變現的平臺之一,得到對於開啟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可謂功不可沒。其實早在得到之前,羅振宇就為整個行業上演了一出“前戲”。

2013年,《羅輯思維》付費會員制度橫空出世,兩天內5000個普通會員和500個鐵桿會員全部賣完,收入達到160萬元。付費會員制讓羅振宇名利雙收,更重要的是,給其知識付費的故事起了一個好的開頭。

很大程度上而言,後來的得到也得益於這種“敢為天下先”。《李翔商業內參》上線僅3個月,便有7萬用戶訂閱,營收高達1400萬元……而從總體來看,上線1年後,得到註冊用戶超300萬,營收過億。

漸漸地,得到的戰略重心開始轉向更系統更具深度的在線教育。

2018年 4 月,為了完善課程體系,得到推出“少年得到”,主要針對 K12 人群開展技能課和名師領讀課學習。5個月後,得到又推出得到大學,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方式,旨在建設一所服務終身學習者的通識型學校。

“得到最核心之處在於通過產品和服務,來提高人類知識交付的效率,降低知識交付的成本。”羅振宇曾表示,不管是少年得到、還是得到大學,都是在踐行以在線教育為切口、實現知識服務的戰略。

“得到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希望能夠針對終身學習的教育和培訓市場。得到大學不是顛覆教育教育,是對原有教育體系的一個補充。原有教育體系更多地是滿足大家在學校期間提供非常好的教育,畢業之後呢?得到就是用互聯網的效率給大家提供畢業之後你這一輩子怎麼辦、怎麼學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得到APP CEO脫不花對得到大學的願景有了更清晰的介紹。

這樣的探索一直在持續,而最近的一次動作在兩個多月前,得到和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進行在線教育科研合作,以線上音視頻的形式推出金融課程,首個課程《公司金融》上線三天,便超過3萬人參與學習。

知識付費2019年終盤點:得到向左 喜馬拉雅向右

除了軟件方面的發力,近年來得到還頻頻推出硬件產品,先與小米AI音箱合作推出聽書音箱,2019年11月又推出一款對標kindle的硬件設備——得到閱讀器。

且不論聽書音箱、得到閱讀器賣得如何,得到補齊硬件方面的短板,不僅可以照顧到用戶的潛在需求、給在線教育賦能,或許還有助於未來上市等商業化運作。

其實,有關得到在線教育的佈局,還不得不提羅振宇每年的一項規定動作,即知識跨年。

2019年12月31日晚,羅振宇跨年演講拉開帷幕,這是羅振宇的第5場跨年演講。最後,他還宣佈將在大年三十辦一場向全國直播的“知識春晚”,屆時50多位知識分享者將以演講形式分享解決問題的方法。

光憑“知識春晚”這四個字,或許就已搏得眾人眼球,只是不知它能像知識跨年一樣火爆嗎?

喜馬拉雅意在構建全內容生態

對於開啟知識付費元年的另一位功臣喜馬拉雅來說,開篇同樣驚豔。

2016年,喜馬拉雅找來當時最火爆的《奇葩說》主持人馬東,打造了首個付費音頻節目《好好說話》,當天銷售額就突破了500萬元。同年,喜馬拉雅開創“123知識狂歡節”,交易額達到5088萬元。

其不俗的戰績,帶動越來越多的玩家入場。當知識付費賽道越來越擁擠,擺脫困境的唯一辦法只有超車,很快喜馬拉雅開始加速了。

2018年,喜馬拉雅去掉了123知識狂歡節的“知識”二字,變成了123狂歡節,看似只是簡單的兩個字改動,實則透露出喜馬拉雅不止於知識的野心。

喜馬拉雅CEO餘建軍曾說:“知識付費已經很難概括喜馬拉雅上的付費內容,更加準確的表示應該是內容付費。”確如餘建軍所言,在喜馬拉雅平臺上,不僅僅只有知識,還有有聲書、廣播劇、新聞、音樂、段子、相聲等多元化的內容。

從近兩年的動作來看,其構建全內容生態的藍圖已經越來越清晰。

2018年開始,喜馬拉雅開始嘗試與明星合作,至今已有張國立、陳坤、易烊千璽等超過200位明星進駐喜馬拉雅開設音頻節目。

對於這種知識加娛樂的雙軌運作,其實不難理解,娛樂內容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拓寬音頻使用人群。而且,這種運作方式是雙贏的,明星也能借力挖掘自己的知識面和文化面。

當然,在喜馬拉雅的內容生態棋盤上,光有明星還不夠。

就在一個多月前的第四屆123狂歡節上,喜馬拉雅重磅推出了《三體》廣播劇。該廣播劇改編自科幻小說《三體》,由作者劉慈欣指導和頭部配音團隊“729聲工場”演播錄製,總投入達千萬,是喜馬拉雅有史以來投入最高的產品。

說到底,廣播劇跟明星入場的邏輯相似,同樣屬於泛娛樂內容。事實證明,喜馬拉雅這步棋又下對了。截止目前,《三體》廣播劇已超651萬人收聽,27萬人訂閱。

而在硬件產品打造方面,喜馬拉雅比得到的步子更快。2017年6月,喜馬拉雅推出人工智能音箱小雅。與此同時,喜馬拉雅還與阿里、華為、小米等300多家硬件廠商達成合作,並推出了隨車聽、聽書寶、故事機、3D降噪耳機等一系列產品。

可以確定的是,隨著5G時代到來,聲音在智能硬件和消費場景上的介入將越來越普遍。不管是意在構建全內容生態的喜馬拉雅,還是聚焦於在線教育的得到,都是一個不能錯過的機會。

向左是教育,向右是娛樂

說起得到的頭部大V,絕對是一把“大殺器”,但又像一把雙刃劍,其成為貢獻營收主力的同時,又限制了得到的發展。

在發展早期,得到正是憑藉頭部大V的影響力,吸引了一大批粉絲,而且這些大V也成為得到貢獻營收的主力軍。據此前媒體報道,在得到超過10萬訂閱數的33個課程專欄中,頭部大V專欄有22個,佔比66.6%。但漸漸地,頭部大V的影響力不如從前了。

2019年,得到連續更新三年的《李翔知識內參》宣佈停更;劉潤的《5分鐘商學院》基礎和實戰兩個專欄的訂閱人數由21萬下降到13萬;吳軍的《硅谷來信》到《科技史綱60講》訂閱人數也從12萬下滑到6萬……

一方面,頭部大V輸出的內容,多是通過長時間研究形成的知識體系,這樣的內容更新迭代的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內容專業性強、目標用戶為行業精英人群的特點,導致課程內容和用戶群體都比較單一。

知乎CEO周源曾說:“往左是教育,往右是娛樂,這是知識付費行業最典型的轉變模式。”而得到選擇了往左,通過得到大學、少年得到、知識跨年等一系列佈局在線教育的動作,持續增加多元化內容、拓展用戶群體,從而改變以往頭部大V一家獨大導致的“蝴蝶效應”。

然而,從其佈局在線教育的幾個大動作來看,其效果並不盡如人意。

就拿得到閱讀器來說,其1998元的價格,已經“勸退”很多人,畢竟市場上功能相似、同類型產品的價格僅為500元上下。加上微信讀書等平臺計劃推出電紙書閱讀器,得到的壓力將越來越大。

此外,2019年,在線教育行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不少知名在線教育品牌或裁員、或倒閉、或虧損。先有在線英語學習平臺“朗播網”陷入欠薪風波,後有“英語培訓四巨頭”之一的韋博英語宣佈破產、作業盒子編程部全部解散……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其實業界並不看好得到押寶在線教育。是否押對了寶,這並不好說,但可以確定的是,行業遇冷不會是常態,在回暖之前,得到的當務之急還是要講好自己的故事。

如果說得到的轉型多少有些被動,那麼喜馬拉雅更多的是順勢而為。

單從用戶群體來看,喜馬拉雅的用戶年輕化勢態明顯。目前喜馬拉雅用戶數突破6億,其中90後用戶在半年內增加了36%,且95後和00後用戶增幅明顯。如此,喜馬拉雅通過明星、廣播劇等泛娛樂內容,來吸引年輕群體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過,具體化的戰略實施時,喜馬拉雅同樣有自己的擔憂。

知識付費2019年終盤點:得到向左 喜馬拉雅向右

從重磅業務廣播劇來看,雖然擁有開門紅《三體》,但是未來走向尚不明朗。連餘建軍也說過:“廣播劇目前只是小眾品類,而且製作成本較高,能否如願從小眾變成影視劇一樣的大眾品類還很難作出判斷。”

的確,當下廣播劇處於起步階段,與大IP合作是觸達更多人群的重要方式,然而這種方式勢必拉高內容投入成本。《三體》廣播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投入達到千萬級別,放眼整個行業,幾乎無人能及。

此外,不同於得到更專業、更深度的內容,喜馬拉雅泛娛樂化的內容繁多,這本是一手拓展用戶邊界、增加變現渠道的好牌,但暗含不穩定因素,其中涉及最大的問題就是版權糾紛。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僅2019年以來,喜馬拉雅FM就有26條開庭信息,包括15條案由為“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的開庭公告。

其實,拿版權就像是輸血,永遠在等著別人暗含風險的補給,喜馬拉雅要想徹底避免版權糾紛,關鍵還是自己要有造血能力,方能為自己的內容生態持續供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