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前几天送小叶子去兴趣班,她提出要带零食。

这我怎么能随便同意呢,本能地就会去想啊:又想吃零食了……影响上课,还耽误回家吃正餐,不能养成这个不好的习惯啊!

孩子自然是很不爽,瞬间掉了眼泪,正好还有时间,我允许她把情绪发泄出来,却没想,在她劈里啪啦、断断续续的“控诉”中,我听到了这么一句话:

“我没有吃的,就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了!他们都有,就我没有!”

我问她,“是有其他小朋友带吃的,会分享给你吗?”

“是!我没有东西可以给,他们就不会给我了,55555555……”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原来,这并不是饿不饿、馋不馋嘴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孩子想要更好地融入小朋友,而零食,就是她的“社交货币”啊。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带着类似的先入为主的预设,去看待一些事情、和想当然的去回应孩子的。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有个妈妈拿了两个苹果回家,和儿子说,今天咱们的钱只够买两个苹果了。

儿子一听,抓起一只苹果,迅速地咬了一大口。

你会和这个妈妈有一样的想法吗:孩子——是饿了吧?

可儿子才咬了一口,看着妈妈又迅速拿起另一个,又咬了一口!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你是妈妈,你会怎么想呢?

“天哪,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都说了一共才两个!竟然不知道给妈妈留一个!”——是这样吗?


而其实,故事并没有结束:那个把一个苹果各咬了一口的孩子,忽然把右手的苹果举到妈妈嘴边:“妈妈,给你吃这个,这个更甜!!”

啊,我想,此刻我们或许又都会觉得,这个孩子,真的挺暖的啊……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预设是每个人的本能,是我们基于以往自己所经历的、或者社会、家庭的一些法则,而形成的一套反应模式。

它的好处是,简单、直接、快速,但坏处是,我们容易不假思索的,为一件事情,下一个评判性的结论,不分青红皂白。

当孩子放学一身泥、脏兮兮地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想呢?

“啊,怎么搞的?!肯定是跑哪野去了!说不定还和同学打架了!”

“放学就应该干干净净准备回家的啊,你在做什么?”

“他就是这样不听我的话,唉,我太失败了……”

这些反应都很真实,但

和真相却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泰国就曾经拍摄了一个实验短片,几位妈妈看到放学后满身泥泞的孩子,都忍不住批评教训了一番。


直到学校告诉他们,这是一场实验,安排了一个在泥坑里推翻车的老人,想看看孩子什么反应,“现在你们看见的脏兮兮,是孩子没有犹豫、不怕脏乱、依然伸出援手的结果……”


妈妈们都羞愧的低下了头:这样的行为,当然不该被批评,而是被鼓励啊……


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洞中”看世界,不带预设其实挺难的,没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中正、客观。

但我能想到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保持一份好奇,稍微等一等、去听一听,可能还有什么样的版本,也许,真的和我们想得很不同。

几天前,我接小叶子从兴趣班回家的路上,碰上了她的同班同学,两人嘀嘀咕咕了几句,很快,小叶子就拉着我,往旁边的一个文具店走。

我不大想进,又被她拉着,只好三令五申:我们今天没有计划买哦,进去看看就出来。

但小叶子这一天显得特别的急迫,到点不走、不买不罢休,一路哼哼唧唧。爷爷奶奶无论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她“不是所有喜欢的都要买”,都没法让孩子平静下来。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真是奇怪了!

就在这时,我忽然想起了“保持好奇”这几个字,联想到小叶子是见到同学之后才有了拉我去买买买的反应,就从这个线索去追问。

这一问,孩子的真实情绪终于表达出来了。

原来,这个同学那天穿了条很漂亮的公主裙,还和小叶子说,“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


小叶子听了之后,也想在同学面前“展现”一次“我妈妈也给我买了我想要的好东西”、“我妈妈也很爱我、很听我的话”的画面。


不过,她同学看到的,却是小叶子被我拒绝的画面……

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她那么“不讲理”,其实她没有表达出来的,除了生气,还有伤心。

而如果我粗暴的给孩子贴了个“不买买买就胡搅蛮缠”的标签,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并没有真正的在提供帮助、从根儿上解决问题。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所以最后,我是抱着她,顺了一遍整个事儿的来龙去脉、她在那样一个场景下的感受和想法,让她看见:



不管妈妈当下有没有同意买,其实我都是很爱她、日常会送她很多很多礼物的,她不需要通过这件事去证明给同学看,这个结,也终于打开了。

前面吃零食的事情也是一样,确实课间有小朋友分享食物这回事,小叶子吃别人的自己两手空空也的确尴尬,于是我的解决方案是:

偶尔可以带坚果这样的健康零食,也可以带点能和孩子们一起玩的贴纸、玩具,就这样,类似的争执,也没有了。


做一个保持好奇心的父母,是我们能够给孩子的一个简单、却弥足珍贵的礼物

它不需要多高深的育儿技巧,只要我们相信,孩子有善良的本能;只要我们肯在哪怕焦头烂额时,用好奇替代指责,真诚地问一问:

“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呢?”

一切,都可能不同。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它不仅仅是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看见“真相”的一把钥匙,还代表着一份深深的信任

我一直记得,有一个朋友在成年后,向我们诉说她小时候一时犯糊涂、去偷家里钱的故事。

这其实是个不小的错误,但她很庆幸,当她被爸爸发现的时候,她的爸爸没有指责,而是带着一份好奇,平和地问了孩子一句,“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当听到她颤颤巍巍地说,好想去买套心仪的文具时,爸爸说,“你记住,无论你想要什么,都可以和我讲,想要什么都没有错,不管买不买,我都不会批评你,会努力帮助你,你不需要偷偷地拿,知道吗?”

……

这个朋友再也没偷过钱,但爸爸的这份突破预设的“好奇”,和相应的宽容,给了她前行一生的力量。

是的,

“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我很好奇你是怎么想的呢?”

就从今天开始吧:)


孩子捣蛋,我们从发火到解决问题,关键的一点原来在这……

作者:吉吉。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