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援武汉专家:信心越来越足,压力也越来越大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批援助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队长,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已在武汉工作10多天了。这位和传染病打交道近40年的医生,2003年曾全程参与SARS的救治工作,然而在他眼里,此次新冠肺炎比SARS更难对付,“新冠肺炎开始发病并不像流感和‘非典’那么高热,也不一定会出现呼吸困难、气短等症状,有些新冠肺炎患者就是低热,甚至还有一些不发热,这样就造成了它的防控工作比‘非典’更加困难”。

治疗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抗病毒治疗药物,李太生指出,找到一个新病毒的治疗药物所需时间比较长,根据以往惯例,需要5~10年。李太生介绍说,目前的治疗方法是加强营养治疗,同时还要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支持,然后根据情况再给患者进行氧疗,比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以及气管插管等。患者如果出现合并感染,还要进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这些都是综合治疗的方法。

李太生指出,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走在疾病前面,尽可能做到提前预知预判,然后主动出击,更加科学精准地治疗,减少重症患者转成危重症患者的发生率,最终达到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目标。“淋巴细胞计数下降,预示着患者可能要危重症化,这项检查是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医院都可以做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会出现高凝状况,应该检测出凝血指标,来做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此外,还要重视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包括肾功能、心肌损害以及其他脏器功能。对于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或白介素-6等也要进行检测。再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年龄、基础疾病等,可以更好地做出预警。”

据目前的病例分析,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病情加重一般是在发病一周左右,所以如果诊断比较晚的话就比较容易发展成重症。另外,60岁以上患者,尤其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肿瘤的人群出现重症的概率会比较高。

北京协和医院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接收的都是非常危重的患者,承担的是“重中之重”的救治任务。“我们的床位有32张,截至2月19日,协和先后派出了三批次医疗队共计184人到武汉支援。平时像这样的重症病房,30多张床是需要200多人的医护队伍的。在这里医护人员要穿防护服,常常是一身又一身的汗,鞋子里都能倒出水。”李太生说,“在最严重的时候,32张床位,28张床都上了呼吸机,其中包括人工肺、气管插管等,但是经过我们这段时间的努力,已经有13位患者转入普通病房,这其中有26岁的小伙子,也有72岁的老年人,他们都已经进行了气管插管,最后又成功拔管,所以说,我个人的信心越来越足,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

驰援武汉,是李太生主动提出的请求,“如果我不来,我会觉得心里不踏实。真诚地希望所有参与抗疫的一线医护人员都平安,在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多救患者,要做到科学有序地防护,既不要过度恐慌,也不要轻视这个传染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