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病毒肆虐,人类该反思什么?

作 者:潘磊


2020年才过去两个月,但已有太多事情需要反思。


新冠病毒,澳大利亚山火,非洲埃博拉病毒,埃塞俄比亚霍乱,南极20度高温,东非到南亚的蝗灾。


而这些都是跨国灾难。


人们需要反思的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医疗水平在提高,但为什么隔几年总有一轮大型公共卫生危机?


更可悲的是,有些导致很多人失去生命的病毒,似乎还是人类自找的。


有识之士感叹:“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和贪婪才是。”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很脆弱很渺小,人类需要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


所幸的是,反思已经开始。


3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开始前的黄金时段,播放了一则由百度发起倡议的“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


这则公益广告告诉人们:拒绝野味既是在保护动物,也是在保护自己。


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在历史上,因为对如何与动物相处缺乏认知,人类曾付出惨重代价。


“瘟疫”幽灵


在人和动物的关系中,“瘟疫”就像无处不在的幽灵,最典型的比如鼠疫。


鼠疫就是“黑死病”,其可怖之处在于几乎吞噬了整个欧洲,象征着绝望和死亡。


这是一种由跳蚤作为中间宿主、最早在老鼠之间传播,但最后通过跳蚤叮咬把病菌传染给人类的致命疾病。


最常见的是腺鼠疫,致死率在30%—60%之间,另一种是败血性鼠疫,导致患者皮肤发黑,“黑死病”由此得名。


意大利知名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刚好生活在黑死病流行的年代,而他的名著《十日谈》说的就是10个年轻人为躲避鼠疫,而每人每天讲述一个故事的合集,其中描绘了当时鼠疫横行的惨景:


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


对于黑死病来说,跳蚤扮演了传染源的角色,但与携带超过100种病毒的蝙蝠比起来,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全球病毒肆虐,人类该反思什么?

比如被称为“人类橡皮擦”的埃博拉病毒,就是通过蝙蝠传染到人类的。


但这不是蝙蝠唯一一次扮演“病毒传播者”的角色。


2003年爆发的“非典”(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全球病毒肆虐,人类该反思什么?

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也是一种冠状病毒,天然宿主同样是蝙蝠。


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最初的携带者同样被认为是蝙蝠。


但是作为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8800万年,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蝙蝠自己却没有灭绝,说明蝙蝠也是自然进化的选择,它并没有错,错的是人类对于“野味”的认知。


比如,不但果子狸这样的野生动物成为部分人口中的“野味”,甚至还有人直接把蝙蝠做成了“蝙蝠汤”。


因为无知,所以在刀尖上跳舞。


“肉食”历史


人类进化史就是一部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的历史。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尽管人类不断遭遇瘟疫的威胁,但对于肉食的来源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限——即能够吃到安全肉食的部落,得以存活,而那些没有从生活方式层面改变不安全的肉食习惯的部落,被淘汰了。


鉴于古代知识传播层面的难度,这是一条相对“隐形”的界限——并不会所有人都知道所谓的“野味”并不安全。


尽管400年前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讲过,“诸鸟有毒”。


但在物资短缺的时代,《本草纲目》的警告被忽略了。

全球病毒肆虐,人类该反思什么?

比如忽必烈的蒙古铁骑,远征动辄跨越几乎整个大洲,军粮来源之一就是打猎。


而现在吃喝不愁的人们对于“野味”的追求,更多来自于陋习。


比如2003年在伊拉克,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了改善生活,用手枪去猎杀瞪羚,以避免吃军队配发的难吃的速食食品。


但烈性传染病的一再爆发告诉人类:是时候该停止了。


而停止的前提,是人们在 “拒绝野味”问题上达成共识。


从史前时代一直到现在,尽管病毒曾经通过“野味”的形式无情地收割人类,但是人类却从未建立真正的认知——包括区分何为“野味”,以及如何去拒绝“野味”。


尽管现在已经是物资极大丰富的时代,也能够通过强大的医疗技术水平研发疫苗和药物等抑制和对抗病毒,但病毒肆虐带来的代价已经发生,所以从根本上,这还是一个有关对“野味”认知层面的问题。


极端一点的说,只有人类把“野味”的知识上升到类似于“洪水猛兽”的高度,才能从源头堵住病毒的传染。


这很难。


尤其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的知识传播速度过慢。


比如李时珍的警告,也许只有那些真正的医生才能知晓,但这些医生寥寥无几。


但现在不同了。


人类文明有了新武器,比如互联网,知识的传播已经不是问题,但需要有人开始真正去做,引导全社会努力达成共识。这次,百度率先出手了


平衡才是永恒

在肆虐的病毒面前,人类几无退路。


倡导“拒绝野味”的行动,是人类付出巨大代价后的自我反思,而从发展和进化的角度看,也是唯一的选择,而人类文明就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


不久前,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法规“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下发文件要求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


国家从制度层面着手非常必要,但全社会在“拒绝野味”上达成共识并成为常识,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在“拒绝野味”问题上,是最需要所有人都做的,因为哪怕是99.99%的人注意,也会因剩下的0.01%而功亏一篑。


正像青霉素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能力一样,现在人类也需要通过对“野味”重新认识的方式,建立正确的肉食观念,甚至重新认识自然。


因为并不只有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数百万年以来,人类和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各有各的生存空间,这是一种平衡。


只有维持这个平衡,才有和平相处。


“非典”其实给人类最大的一个启示便是,当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发现果子狸是“元凶”时,才发现是蝙蝠把病毒传染给了果子狸,但是果子狸却因被作为“野味”而成为传染源,所以真正打破平衡的是人类——因为正是人类抓了那些果子狸,或者将其食用,或者将其贩卖。


新冠肺炎几乎是复制了这个过程。


疾病生态学家、生态健康联盟主席达萨克博士说,人类现在对地球做的一切事情都会在将来引发一场场事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