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虽有短暂的辉煌,但其结局却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毛遂,春秋战国时期平原君门下的食客,就是混饭吃的客人,如果才华被主人所赏识,那就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否则也就混个有饭吃的地儿。

毛遂在平原君这里混饭吃,一混就是三年,在这期间,平原君连正眼都没瞧过他一眼。

“毛遂自荐”虽有短暂的辉煌,但其结局却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后来秦国开始围攻赵国的都城,平原居想从这些食客中挑选出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主,带到楚国去游说求助,可挑来挑去最终都只挑出了十九个人,还差一个。毛遂就是在这个时候自告奋勇地站出来的,说自己绝对能够胜任这最后一个人选。

平原君一开始是不相信的,后来估计是强迫症犯了,心想就凑个整数得了,于是就带上了毛遂。

可不曾想人家还真的是不辱使命,就在平原君磕磕巴巴,不得要领地向楚王陈述形势时,毛遂实在看不想去了,按剑上前,嘚吧嘚吧一阵说,让楚王的脑洞瞬间大开,佩服得那叫一个五体投地,于是就诚心跟赵国结盟了,共同抵抗秦国。

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了,很是辉煌,不过这辉煌的时间并不长。

因为他自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死了,而且还死得还非常冤。

咋回事儿呢?跟燕国又扯上了关系。

“毛遂自荐”虽有短暂的辉煌,但其结局却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当时燕国趁着赵国刚大战停歇,还不等其有喘息之机就攻打了过来。在这紧急关头,派谁挂帅出征抵御强敌呢?思前想后一番,赵王想到了敢于自荐的毛遂。

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赶忙跑到赵王面前推辞,说:我不怕死,只是我确实没有能力挂帅,深怕误国,让我当个马前卒都可以。

赵王心想,这家伙咋了这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毛遂去哪里了?于是就问毛遂:“当年你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同是一人,为何转眼就判若两人呢?当年自荐,才情高迈,真伟丈夫;如今已脱颖而出,正逢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为何又如小女子一般忸怩呢?”

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说三寸不烂之舌,我当仁不让,可让我执三尺长剑,却并非我所长。岂敢以国家的安危来试我的短处,以我不才置国,置民于水火!”

按理说,毛遂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可赵王为了显示自己求才若渴,而且也想着,但凡是人才,那肯定都是万能的,所以根本就不听毛遂的辩解,最后还是赶鸭子上架,强派其挂帅出征了。

“毛遂自荐”虽有短暂的辉煌,但其结局却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一个耍嘴皮子的,怎可能是人家动刀动枪的对手呢?虽说毛遂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终究还是落了个一败涂地的结果。曾被赵国树立起来的“人才典范”的光辉形象,瞬间就崩塌了。

此时的毛遂心想,除了以死谢罪,怕是再也没有其他方式来面对江东父老了,于是避开众人,跑到一片小树林里,拔剑自刎,悲剧且无奈地倒在了“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死,谁的责任?赵王吗?说是也不是,他其实是死在了世人的误解中。

“毛遂自荐”虽有短暂的辉煌,但其结局却是悲哀的,死得很冤

世人多认为,但凡是能人,定是全能的,岂不知,所谓的人才,其实只是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里驰骋而已,并非是所有的领域都能够任意恣肆。

在考试成绩占了绝对比重的这个年代,我不曾想到毛遂最终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正如韩寒在《零下一度》中写道: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