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他是“民国第一才子”,学贯中西,

被誉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堪称行走的百科全书!

他是民国“第一怼人大师”,

怼天怼地,怼人怼事,不留情面却又句句在理。

他是深情的情郎,一生只爱一个人。

他是一代文豪,创作了伟大著作《围城》。

他是钱锺书。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910年10月,在江苏无锡一个姓钱的书香世家里,迎来了他们家的大喜事,钱家添了一个新男丁,而男孩的父亲正是清华教授钱基博。

婴儿在抓周的时候,机缘巧合地抓住了一本书,于是家人给他取了名字——钱锺书。

钱锺书从小就聪明过人,年仅四岁就认识了上千个字,看完了《三国演义》《说唐》等等小说,看完以后他还会对小说作品发表自己的评价,不论对错,常常胡说八道,气得父亲一顿训责:“你这般乱说容易挨揍知道不?!”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中学的时候,父亲一直对他的作文不大满意,为了博得父亲开颜,他特别用功读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直到后来也能代父亲写信、写诗、写文。

有一次,钱锺书代父亲为乡下一大户人家写墓志铭。那一次,他偶然听见了父亲对母亲称赞自己的文章,那是他第一次听见父亲对他的赞许,他高兴得不知所措。在不懈的努力下,他的文采愈加稳练。

钱穆出版的《国学概论》原本请钱基博作序,钱锺书毛遂自荐,流利顺畅地很快便写完了,而且这篇序观点独到、笔法老练。

写好了以后,钱基博没有修改过一个字,直到后来《国学概论》出版,也没人看出这篇序是出自一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之手。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929年,19岁的钱锺书考进了清华,那时候他便立下了一大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而钱钟书也确实在此期间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文化,堪称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不仅如此,他的记忆力可谓是凤毛麟角,精通多国语言,能背诵海量的诗词文献,经史子集随手拈来。也因此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有一次,画家黄永玉要找“凤凰涅槃”的根据,可是当他翻遍资料,咨询了许多人后仍然得不到可信的解释,这时黄永玉想到了钱锺书。

钱锺书听了之后直接指出了一条明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三教九流之外的发明,你哪里找去?凤凰跳进火里再生的故事那是有的,古罗马钱币上有过浮雕纹样,也不是罗马的发明,可能是从希腊传过去的故事,说不定和埃及、中国都有点关系……”

“你去翻一翻大英百科……啊!不!你去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本里可以找得到。”

果不其然,黄永玉一翻就找到了。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清华读书时,每次到了哲学系高年级开讨论会的时候,冯友兰都会请钱锺书过来一起参加,而且每次钱钟书都能“舌战九儒”,逢战必胜。

除了毒舌以外,钱锺书也是出了名的“狂”。

1933年,他从清华毕业,校长和多位教授极力想挽留他,希望他能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可是钱锺书拒绝了,他的理由很是“狂”:“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的导师。”

钱锺书从小狂到大,我们不清楚他是为了“狂”而饱读诗书,还是因为饱读诗书才开始变得“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肚中海量的笔墨足够让他“掀风起浪”!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因为从小爱“吐槽”的缘故,后来也就慢慢练成了一张“怼天怼地”的“民国金嘴”,而且加上自身渊博的知识,他便更加“肆无忌惮,恃才傲物”。

无奈下,父亲帮他改了字,叫“默存”,希望他能沉默乖巧,可是效果并不怎么好,他吐槽的功力反倒是越来越精妙。多少文豪大师都被他“吐槽”过,林徽因、沈从文、林语堂、鲁迅都没能逃过他的魔爪。

林徽因喜爱在家举办文化聚会,而且每次聚会都能吸引无数人前来参加,后来也成了那个年代最有名的文化沙龙之地。林徽因一时也成为了多少人眼里的“风华绝代”。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就此吐槽道: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碎。但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讲话,很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像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


就连鲁迅也未能幸免:

“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他适宜写短的,《阿Q正传》显得太长,应该加以修改才好。”


钱锺书如此“口不择言”,看谁不爽就怼谁的性格无意间得罪了不少学者,在他小说《猫》中,他几乎把同辈甚至前辈都吐槽了个遍。

但如果仔细琢磨他评论的点,又觉不无道理,虽然尖锐,却句句属实。并非是那种出于嫉妒的无中生有,无事生非,而是经过自己的学识分析从而产生的观点态度,尽管如此也很少有人认同。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的“狂”不止是表现在对他人的“出言不逊”而已,他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益”的人依旧“毫无情面”可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友人希望他能参加宴席,这样也能得到好的关照。若是别人,这样的邀请早就求之不得。

可是到钱锺书这,他却说:“我不去,哈!我很忙!”

结果又有人来邀请:“这可是人家点名要你去!”

钱锺书依旧说:“我不去!不去!我很忙!”

那时的钱锺书家境算不上优渥,甚至有点拮据,可是他却丝毫没有领人情面,相反的把自己推向更为窘迫的处境。

岳南评价他说:“钱年轻又冲,才华横溢,难免伤人。”

甚至有传闻说,就是因为钱锺书的盛气凌人才导致他在西南联大早早失去教书的工作。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的“狂妄”让他吃了不少亏,许多人都不理解他甚至挖苦他,但这些对他来说却似乎没那么重要。

他的“不留情面”既不关乎名誉,也不为了金钱,如果非得找个理由,那只能从他的性情和品格入手。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那满身带刺的盔甲后面藏的到底是怎样一个灵魂?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余英时评:

“钱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里面最后一个风雅之士。他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不但半点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而且避之唯恐不及。钱先生自负有之,但很有分寸。”

有一位外国女学者看了他的文章后执意要上门拜访他,他委婉幽默地拒绝道:

“假如你吃了一枚鸡蛋,觉得好吃,又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

钱锺书的“纯净”在于他的“不计较”、“不在乎”,他不在乎名声、不在乎金钱,他的一生只求做学问,不希望被外界所打扰。因为他这样的性格所以让世人看见了一个“不留情面”的钱锺书。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但钱锺书这种“满不在乎”的性情并没有让他变成一个“冷淡、跋扈”的人,他既知道一生追求的事业是什么,也明白需要用心经营和付出的情义是什么,更加清楚心中该坚持怎样的道义。

战争年代,上海沦陷,钱锺书蛰居在内,生活困苦,而他的那些虚伪的朋友想去更糟糕的地方发展,面对此境,钱锺书没有坐视不管,他写信委婉讽刺地劝阻,不愿朋友落难。

1941年,钱锺书受邀去西南联大任教,可是聘书却一直没到,他的好友陈麟瑞说:“系里对孙大雨有意见,你顶替他吧。”

他拒绝了:“不行不行,我不能夺了别人饭碗。”

事后,孙大雨对此十分感激。可是钱锺书却因此没有了工作,一家人也都跟着挨饿。

夏志清教授评价他:

“书著里的钱锺书睥睨傲世,飞扬跋扈,逢人使棒;书信里的钱钟书,客气得一塌糊涂。”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外冷内热的钱锺书往往给人一种高傲自大,恃才傲物的感觉。却也是这样一位“自大”的人活得比谁都真实,无论是对待生活,婚姻,或是工作,他都是最自在,最真实,最无畏的自我。

也许你会替他这样的性格打抱不平,明明内心温和却表现得不近人情,如果他能稍稍收起自己的锋芒,变得更加谦恭和蔼,那么他的生活会不会就会变得有点不一样?

可他没有这样做。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像钱锺书先生这样“无情”而又真实的人已经少之又少,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人言可畏,墙倒众人翻,可能只是无意间的一句言语便能被众人的唾沫给淹死。

社会上“假”的东西渐渐多了起来,人们也就变得“不由自主”。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而去“造假”,明明是错误的,厌恶的,甚至是鄙弃的,却能因为“名”和“利”违背自己心中的意愿,到最后把自己也给弄丢了。

有时候生活就是这般无奈,似乎总得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好像注定了我们终究会长成自己当初讨厌的那种人,丢掉了初心,丢掉了执着、勇气,然后抱着自以为完好的人生继续小心翼翼地生活。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钱锺书先生没有因为别人的看法而动摇过自己,尽管好友、媒体记者有心把他捧红,他始终把这些世俗拒之门外。因为他明白一旦把“名利”穿在身上,生活会变得不自在,那时候,就得需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而然,也变得不快乐了。

在《奇葩说》里,罗振宇曾表露过自己的一些内心感受:

他曾因为别人激励、劝告、提醒而尝试改变自己。身边的朋友跟他说,你表现特别差,他就思考为什么呢?他想明白了,因为他心里有太多的“不”,他们希望他能够从奇葩说里得到一定的导流,于是他逼迫自己去改变:他不能没有得到“导流”、不能不像一个知识分子,不能表现得不精彩,不能显得没教养。

这和他当初来到这里的初衷都被阻止了,也不敢跟别人开玩笑,所有的表现都不正常了,开始越活越不自在。

他在节目中呼吁道:“你真的要按自己想的方式去活,否则你迟早按你活的方式去想。”心理有那么多的“不”,你越想只会越抽抽,越狭窄。

钱锺书 |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有的人会因此苦恼,他们害怕当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暴露在这个世界,就不再有人喜欢自己了。

其实,爱你的人永远不会因为这些性格的缺陷或是缺点而离开你或是不再爱你。

爱你的人,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钱锺书那般“目中无人”、“恃才傲物”,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历经穷苦潦倒、饭碗不保,可也就是这样一个旁人看似满身缺点的人,杨绛爱了他一辈子。

爱你的人自然会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纵使全世界都否定和质疑,他们仍然毫无条件地信任和支持;就算满身缺陷,也有足够的爱去包容你,帮助你。

至于那些只会用嘴巴和键盘品头论足的人,他们懂与不懂,又有何干呢?

“人最大的成功,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你不必为了别人活着,不必为了别人的期待活着,你应该只为你自己,你必须在乎自己快不快乐,过得幸不幸福。

也只有这样,才是对那些质疑我们的人最好的报复;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那些爱我们的人。

但愿有一天,我们都能卸掉身上所有的伪装,坦坦荡荡,毫无畏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