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當奧迪、大眾、寶馬等進口車國產化後,簡配和使用便宜的材料就成了行業內透明的“秘密”。Model 3 100%國產化後,也會重蹈覆轍麼?


據《金融時報》和路透社報道,特斯拉同寧德時代達成協議,購買不含鈷的磷酸鐵鋰(LFP)電池,預用在中國生產的Model 3上。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在電動汽車上,電池是電動車中最昂貴的部件之一,可以佔到整車成本的40%,鈷則是電池中成本佔比最高的金屬。


鈷電池的單位成本大約為1-1.2元/Wh,磷酸鐵鋰電池約為0.8元/Wh。如果特斯拉棄用鈷電池轉而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就可以大幅降低整車的製造成本,騰出更多的利潤空間。


雖然馬斯克在2018年就提出了無鈷電池的設想,但始終沒有在特斯拉任何一款車中實現,這次似乎在國產的Model 3上找到了機會。


磷酸鐵電池之罪


磷酸鐵鋰電池通常價格便宜,安全性高,使用壽命長(循環次數高),因此被廣泛使用在對空間要求不高的公共電動車上。


但它有兩個致命缺點:能量密度低,低溫表現差。


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做到120Wh/kg,隨著刀片電池和CTP技術的出現,它的能量密度已有所提高,寧德時代方形鐵鋰能量密度167wh/kg,比亞迪約157wh/kg,國軒高科約170wh/kg。


然而,特斯拉一直以來採用的都是松下的圓柱三元鋰電池(鎳鈷錳),單體能量密度已經達到340Wh/kg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也就意味著,在同樣的電池體積下,同樣充30分鐘電,採用鈷電池車輛的續航里程,要遠遠高於磷酸鐵鋰電池。

另外,磷酸鐵鋰電池在低溫環境的表現更差,續航和充電速度都和三元鋰電池有差距。


2019年2月,美國汽車協會(AAA)第一次在標準、可重複的寒冷環境下對電動車進行了續航測試,研究顯示測試車輛平均續航減少 41%。即使不開空調,低溫也會降低續航12%左右。磷酸鐵鋰電池的掉電會更為嚴重。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充電速度對於一輛電動車的意義絲毫不亞於它的續航能力,特別在跑長途時,純電動車動輒一個小時的充電速度,以及可能存在的排隊等待時間,一直是影響電動車體驗的最大缺憾。


特斯拉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充電樁的佈局和功率,目前v3超級充電樁的功率已高達240-250kW,採用磷酸鐵鋰電池很可能是一次退步。


轉戰國內供應商,是多方利益的定局


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工,在短短的35天內就開始交付,這種神奇的速度讓馬斯克激動不已:“我十分感謝上海政府,2019年,我們與上海政府一同創造了奇蹟”。


上海工廠的落成將Model 3的價格直降做到了30萬以內,而規劃的產能為

15萬輛/年。要知道,從2014年到2019年底,特斯拉總共在中國交付了不過8.5萬輛車。這直接幫助特斯拉撕開了全球電動車增長最快的市場。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為了報答,馬斯克承諾將Model 3的零件,在2020年底實現100%的國產化

。消息宣佈後,多個特斯拉概念股引爆了A股市場,多隻相關個股漲停。


目前國產Model 3零部件國產化率僅為30%,特斯拉已經開始和電池、底盤、內飾等多個環節的中國汽車供應商對接。國產化最顯著的優勢,就是可以進一步降低特斯拉電動車的價格,去吸引更多的消費人群,對於供應商來說則會迎來巨大的紅利期。


同時,特斯拉Model Y將於今年中開始交付。根據官方消息,Model Y與Model 3共享平臺,75%的零件可以通用,這讓特斯拉成為了供應商和政府的搖錢樹。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偷工減料”,能否帶動產業升級


其實從政策上來說,政府更希望特斯拉起到“鯰魚效應”,因為在過去50年的中資合作來看,最後換來了更多的是錢,而非技術


中國要求所有外來車企的中國分公司,必須和中國企業平分股權,比如和寶馬平分股權的華晨,在16年內就“躺掙”了寶馬貢獻的300億元淨利潤。


這50%的規則,原本是想讓中外合作,讓中方學到西方百年的汽車技術,然而,合資企業的重要部門,如工程、技術、研發,均由外方掌控,財務、市場和行政才是中方為主。中方大多沉溺於營收,在研發的上的投入寥寥,反而是吉利這種私企形成了突破。


所以這50多年來,中方通過讓出市場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技術和產品依然沒什麼起色。技術導致的產品力低弱直接反應在銷量上:2017年,一汽豐田和一汽大眾買了265萬輛車,而一汽的自主品牌銷量只有22萬。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電動車由於沒有變速箱和發動機,直接繞過了技術門檻,也讓中國汽車行業看到了新的機遇。雖然政府在過去10年內瘋狂補貼電動車,但最後有很多廠家出來騙補,生產了很多續航里程極低,沒有核心技術的產品。


此次給特斯拉一路路燈,就是希望它能像當年引入iPhone一樣,拉動供應鏈的集體升級。比如富士康通過為iPhone代工,打磨了工廠的產品力和研發能力,成為頂級代工廠。


最後,iPhone的強勢進入,打通了市場和供應鏈,培養了人才,也帶動了小米、華為等自主品牌的崛起。


國產Model 3“偷工減料”的背後


國產Model 3也是一樣,通過高標杆去倒逼國產電動車升級,並讓整個供應鏈和國際接軌。這種“引狼入室”的做法,或許最終能推動整個中國電動車市場繁榮。


不過這種做法也帶來了很大壓力,在關鍵零部件上,中國供應商也沒有達到國際的領先水平,比如寧德時代目前可以把鈷的比例降到10%,硬上無鈷電池,最後可能會侵害消費者的利益。


2019年初,特斯拉2.2億美元收購電池製造商Maxwell, Maxwell的乾電極和超級電容,將會是特斯拉自建電池技術方向。馬斯克預計,新電池能將能量密度從300Wh/kg提升至500Wh/kg,並能將電池壽命延長到2倍,更能在更寬廣的溫度範圍內運作。這種可預見的技術,國產電池商該如何追趕?


到最後,100%國產化的特斯拉電動車,或許會催生出一個新的“富士康”,又或許變成政策下的另一個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