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 REVIEWS

見證發現30年 | CAR REVIEWS

那一年,《虎膽龍威》上映了。

那一年,柏林牆倒下了。

那一年,第一輛發現,一款路虎並沒有真心希望有人買的車,出現在了英國西米德蘭茲郡的大地上。

時間對第一代路虎發現很不友好。有那麼幾年,英國人只要花幾百英鎊就能買到路虎其他車型最早期的產品,包括1系列和三門攬勝,可最近這些車成了受嬉皮人群中的車迷熱捧的對象。它們往往傷痕累累,有復古氣息,因此與嬉皮人群喜愛的絡腮鬍子和長筒靴成為了完美的搭配。它們的轉手價值不斷攀升,更何況前不久捷豹路虎成立了經典車部門,專門尋找購買車況尚可的老車然後進行原廠修復翻新,當然也對上門客戶提供這項服務,翻新後的攬勝要價超過了10萬英鎊。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對發現來說很幸運的是,

它沒有像圖中這樣一直走下坡路。

但是發現還處於尚待發現的狀態,這就顯得有些不公平了。從第一代發現在英國上市至今已有30年的時間,當年它很快就成為了英國中上層社會的家用車。同時代的其他路虎車型呢?衛士是個越野硬漢,普通消費者很少有人需要它;進入豪華車市場的攬勝有很多人喜歡,可很少有人買得起。發現或許缺少衛士的英雄之氣,在奢華魅力上又不及攬勝,但那時對大多數人來說卻是最有實際意義的路虎產品。它只用了23年就實現了第一個百萬銷量——比衛士之前還叫“X系列”的路虎少用了5年——而它的這種高人氣也讓它所屬的品牌在像一張舊鈔票一樣從羅孚到寶馬到福特再到塔塔不停轉手的過程中保持著工廠開工、為西米德蘭茲郡提供著若干就業崗位的狀態。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發現在路虎歷史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有著撒切爾夫人執政末期典型時代特徵的商品:感覺很新奇,寓意深遠,令人痴狂,駕駛感受無與倫比。這些特質綜合起來應該能讓發現成為一款值得收藏、轉手價格不菲的古董車。所以,在它迎來“而立之年”的日子裡,我想應該開上輛老款車去蘇格蘭走一趟,給各位講講它的故事,看看能否再次引發一股“發現發現”的狂潮。或許我本該先買一輛。

發現初生的日子體現了英國汽車工業最輝煌和最沉淪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攬勝出人意料地成為了豪華車中的熱門,同時通過四門車身、自動變速器、Vogue版配置和在美國上市幫助路虎進入高端市場並站穩腳跟。那時的英國有鈴木Trooper和三菱Shogun(帕傑羅)以較低的價格在大中型SUV市場中佔據了很大的份額。路虎需要有一款車型與它們展開競爭,同時填補衛士(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和攬勝之間越來越大的空白地帶。“Jay項目”始於1986年,1987年8月通過審批,1989年11月16日以“發現”為名在英國上市,起價15750英鎊。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對於一款有著與其他兄弟車型迥異的外觀的全新產品來說,這樣的開發速度著實不慢,但羅孚並沒有草草行事,不過在零部件使用上卻採取了在集團內“超市掃貨”般的方式:發現使用了攬勝的100英寸(2540毫米)軸距底盤、車門和車窗玻璃,前燈來自利蘭Sherpa,尾燈來自奧斯汀Maestro廂式車。為了讓這款新車與攬勝形成差異化,避免它蠶食價格更高的兄長的銷量,最初發布的發現是一款三門七座車——這種佈局夠怪吧?——還採用了壓制鋼輪轂。各位可以想象一下,現在如果有哪個廠家在設計一款新車時讓它儘量不討人喜歡會是什麼情況。消費者要想得到五門車身、合金輪轂和帶燃油噴射系統的V8發動機,必須要等上一年。關於它的側面視覺效果,有人說是廠家為了提供與攬勝全然不同的設計,也有人說是為了不讓消費者注意到糟糕的板材組裝工藝,就看你信誰的了。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方正的車身提供了寬敞的內部空間。

老車的氣味簡直妙不可言!

我們這輛白色的三門版發現(車漆還是原廠的)屬於比較稀有的品種,它一方面很好地詮釋了上面所說的相互矛盾的起源說,同時也解釋了發現為何還沒入嬉皮車迷的法眼。被譽為“攬勝之父”的Spen King說他在那款車上花的時間還“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小部分”,但真正的心血都用在了第一代發現身上——他們在設計期間做了很多個全尺寸模型。最終的結果應該被視作很成功的作品,因為它的“阿爾卑斯山陽光”側頂窗、階梯式車頂和非對稱式尾門都延續到了——或者以另一種形式體現在了——第五代發現上。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不過,在“Blair Atholl莊園”路虎體驗中心裡,這輛車看著還是有點兒彆扭。來自廂式車的尾燈、鋼製輪轂、偏短的車門和夠長夠粗壯的後半部分讓它有了商用車的外觀。在越野路段跟在它的後面,雄壯的車身配上內徑16英寸、寬205毫米的輪胎你會感覺它頭重腳輕,害怕它隨時會來個倒栽蔥。看車尾你真的會誤以為它是Maestro廂式車,這可不僅是因為尾燈。(神行者早期的工程樣車都偽裝成了Maestro廂式車,可看上去就像微縮版的發現。)或許和攬勝一樣,發現只是需要更長久的一點時間才會變得更“酷”。或許有些網紅達人已經在四處蒐羅、購買它們了。但在我看來,儘管在它那個年代可能很養眼,可現在真的說不上有多好看。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再有,車身製造的工程技術還屬於30年前的水平。伸手探到輪艙內,就能摸到金屬板材銳利的邊緣——它們只是簡單地向內摺疊了進去。側窗上沿的雨擋高傲地凸出在車身之外,就像你家房簷下的排水槽。車門上的窗框可能是我在汽車上見過的最簡單的金屬加工工藝了,就是幾根筆直的鋼條焊在了一起,成年人用一隻手就能完全攥住。

30年過去,我們對一輛高價SUV在視覺上的精細程度的期待也不可同日而語。將前排座椅向前摺疊的機械機構就像西米德蘭茲郡農用五金店裡的商品,功能性很強,但感覺髒兮兮的,也不夠美觀。羅孚也沒設計遮擋它的東西。纖小的外後視鏡上模壓了兩個字體醜陋的零件編碼,恰好處在駕駛者的視野之中。車內各種開關按鍵在不列顛利蘭(BL,羅孚集團的前身)同時代以及後續車型的車主看來應該都很熟悉。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車門上的內藏式菸灰缸幾乎能講述出這款車的全部故事。將它們向外旋轉,停止時剛好處在右手伸向兩點(左側車門就是左手10點)方向時菸頭所在的位置。它們有著鮮明的80年代特色:那時候菸灰缸是車上必備的便利性裝備。它們也是從其他車型上移植來的:攝影師Sam Chick記得他母親80年代購買的幾款奧斯汀車型之一上——具體是哪款他不記得了——就有這東西,它們的內側都模壓了很粗糙的BL和羅孚兩個徽標。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纖細的A柱提供了幾乎沒有遮擋、

彷彿iPhone上的全景照片般的寬闊視野。

但是如果你能忽略這些細節,總覽全局,就會發現駕駛室是一件天才之作。羅孚將發現的內室設計外包給了設計師TerenceConran爵士的Conran公司。在當時的某些人看來,這一決定就和取代了中央儲物箱的拉鍊旅行包一樣精妙(可惜我們這輛車的旅行包不見了)。車內的視覺感受、向外望去的視野和使用感受都無與倫比。儀表臺和車門鑲板上的線面形狀充分體現了一位家居用品設計師的智慧。像意大利麵一樣纖細的A柱提供了幾乎沒有遮擋、彷彿iPhone上的全景照片般的寬闊視野。Terence爵士好像預見到了手機時代的來臨,他在車內設計了無數個平坦的、帶有高摩擦力斑點橡膠墊的儲物格。車頂上的地圖袋和儲物網在建立起現代化發現引以為傲的實用性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後備廂裡的可摺疊側向座椅也是天才之作:收納起來時它們平整地嵌在側板中,需要使用時只需一個完全符合人機工學的簡單動作就能伸展開。單是內室就足以讓發現成為經典。如果我要買一輛老款發現,內室配色會選當時原廠標配的“聲吶藍”,那個旅行包也必不可少。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儘管有些缺陷,第一代發現在市場上卻取得了巨大成功。1993年,索利赫爾工廠的生產不得不從雙班增加到三班,1998年第一次換代時已經生產了超過33萬輛。與第一代有著密切關係的發現2在2004年換代時感覺很是老邁,但它的忠實擁躉拒絕相信它還有進步的空間,於是路虎不得不在由Geoff Upex(2000至2006年任路虎設計總監)設計、造型驚豔、極具現代感的發現3投產之前額外生產了7000輛。憑藉單體底盤、捷豹首席測試車手Mike Cross(後任捷豹路虎車輛完整性總工程師)影響下的操控表現和沒有因空氣動力學需求而妥協的方正又巨大的行李廂,發現3和發現4或許是這條血脈30年曆史中最亮眼的時刻。如今這兩代發現車況較好的車型轉手價格非常高。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這次我特意開著編輯部的那輛發現5長期試駕車來和第一代做比較。憑藉因為更講究空氣動力學而變得流暢的側面輪廓、圓潤的邊角以及22英寸輪轂,和那位近30歲高齡的先祖停靠在一起,它感覺就像剛從外太空而來。但無需多久你就能發現二者的相似之處。它依然擁有階梯式車頂、偏置的車尾號牌和類似“阿爾卑斯山陽光”的設計。車身的工程設計在某些位置還是很糟糕:尾門的拐角尖得嚇人;C柱頂端的覆蓋件與周圍的板材不夠和諧,彷彿事後的補救之作;打開車門,坐在駕駛席上可以看到翼子板內側沒有上漆、邊角尖利、積滿了枯葉。你會奇怪一家車廠如何能在30年的時間裡讓某些缺陷自始至終保持了下來。不過同樣保持下來的也有好的地方,例如收納方式極為巧妙的第三排座椅,再如格外寬敞、實用性極高的內部空間。你可能不喜歡SUV,但這種車型如今成大熱自有道理,而發現從誕生之日起就鎖定了“運動型多功能車”中“多功能”這個部分。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駕駛感受也體現了發現進化過程中的一致性。老款車的200Tdi柴油機啟動時帶著商用車才有的震顫,不過很快就穩定在不致讓人厭煩的怠速;手動變速器換擋行程很短,入位相對它的年歲而言也很精準。113馬力的最大功率肯定無法讓它在公路上產生衝刺感: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她曾經駕駛一輛200Tdi從英國前往阿爾卑斯山,一路上讓她感覺“很肉”。但越野時264牛•米的最大扭矩就遠不止是夠用了:1989年第一代車型的媒體發佈會上,一輛200Tdi(奇怪的是它採用了警車塗裝)拖動了一列178噸的火車。路虎的體驗中心自然設置了各種高難度科目,例如很深的水塘、岩石攀爬和大角度上下坡,但新舊兩款車都帶著山林居民般的倔強一一克服。我經常會以為自己不得不有所幹預,但駕駛任何一款路虎車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它自行其是。它比人類更善於應對這種環境。老款車靠的是各種齒輪,新款車靠的是各種電子裝置,但二者帶來的感受是相同的。

见证发现30年 | CAR REVIEWS

老款車能去到的任何地方,

新款車都能緊隨而至,還提供了Wi-Fi功能。

我上一次在這個體驗中心駕駛的路虎車型是一輛產於1949年的1系列,它搭載是一臺1.6升汽油機,如果不算前風擋,鋁製車身剛及我的腰高。40年之後,一個車頂讓它與第一代發現有了區別,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似乎比相隔30年的兩代發現之間的聯繫還要密切。第一輛路虎和第一代發現都是很簡單、靠齒輪前行的機械裝置,會讓人感覺自己是這種非凡場景中的一部分,不會有隔絕感和疏離感。但這不是批評發現5,這只是我們為什麼喜愛老車但絕大多數時候駕駛新車的原因。1系列和發現1都感覺很重要,它們都憑藉意義重大、順應功能需求的設計影響了汽車工業的進程。發現有資格得到再次發現,或者至少該得到更端正的承認。趕快去買一輛三門版吧,趁著車況尚佳的車還只要5000英鎊。

文 / Ben Oliver

圖 / Sam Chic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