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812个姓氏里或许有你的祖先

我们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812个姓氏里或许有你的祖先

现代人身上总有其祖先的种种烙印——勒南

有许多人年幼的时候在爷爷奶奶身边玩耍之时,都会有这样的一段记忆,在一个星光璀璨微风拂面的晚上,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坐在自家的院子中,抬头仰望满天繁星,耳边微风细语,老人们的思绪也开始随着微风与星辰慢慢变得悠远静谧,他们总喜欢牵着我们的小手诉说从前的日子。

也正是这样的夜晚,老人们总会说起我们的祖先,“从前,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在这个村子生活的,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不远千里的来到这里,虽说在这里开枝散叶生息繁衍,可是这里虽好但却也不是我们的根啊,我们的根应该在那颗远在他乡的大槐树下,那里有我们的祖先,那里才是我们的根”。

我们的祖先究竟在哪里?听过老人讲的故事后,我们不仅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甚至是大半个中国,都流传着一首儿歌:“问我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儿歌不知道何人所作也不知道从何处传下,但是它却被老人们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教导自己的子孙后代,无论走多远,无论身在何处都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自己的根。

我们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812个姓氏里或许有你的祖先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祖先一直是贯穿整个文化脉络的最基础的根部,并流传至今,在中国人身体里流淌的血脉中对于祖先依旧保留这敬畏,落叶归根、问祖寻根这也是身为华夏儿女最基础的期盼,就如同儒家圣人孔子,他就自称是黄帝的后人。

又如李唐皇室为了能更好的统治人民,也把自己包装成了老子的后人,只是因为老子姓李。现在更多的企业家、社会名流、乃至外国华侨都纷纷来到中国进行所谓的寻根问祖的行列中来。

那么,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这也成为了茶余饭后的经典传统话题。我们那些祖先身上隐藏怎样的的神秘故事,最容易被人们所想起的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谈起的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的人口大迁徙了。

要说这个大迁徙算的上是华夏最重大的人口迁徙之一了,在明朝洪武六年的时候一直到永乐十五年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从大槐树一共向全国进行了十多次的大规模迁徙

,成为了当时迁徙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共迁徙了有812个姓氏人口,现如今分布在包括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十八个省市五百多个县市当中。

我们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812个姓氏里或许有你的祖先

他们颠沛流离从洪洞县迁出,走遍大半个中国,前往心中的安身立命的场所,由于当时的交通及其不便,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双脚走出来一条路,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在当时的条件那么困难,我们的祖先又为什么放弃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前往一个前途渺茫又陌生的环境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战乱,元末明初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那时的蒙古骑兵打败宋军在中原建立了元朝,这个时候这片土地也就彻底被控制住了,可是他们的文化对于骑马打仗是比较在行的,可是对于治理国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一直到了元朝末年,被压迫的人民开始起义,中原大地战火不绝,无法遏制,也就是这时朱元璋出现了,他平定叛乱建立明朝。可是这时的中原大地早已经因为连年的战火变得残破不堪了。

在这残破不堪的大地上,笼罩着无法用语言所描绘的黑暗,因为战乱天灾,原本灿烂的世界被摧残的荒无人烟,真可称得上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许多的地方都出现了易子相食的惨烈景象。百姓不堪忍受只能逃荒,一些逃不了的也只得在原地等死了,昔日繁华的中原大地,如今的了无人烟,就这样的惨烈凄绝的场景,一直延续了很多很多年

我们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812个姓氏里或许有你的祖先

但是唯有一处例外那就是山西,山西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几乎没有收到战火的波及,这也被那些难民视为“世外桃源”。就这样山西成为了人口的稠密地带,明朝为了发展经济理所当然的就把目光放在了山西,于是从洪武到永乐的八次人口大迁徙就这样展开了。

当时的山西早已经成为了当时最富饶的地方,晋南地区又是山西人口最最多的地方,在晋南人口最多的又是洪洞县,所以当时的皇室理所当然的决定迁徙就从洪洞县开始,而这也开启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迁徙活动。

而当时的办公地点就设立在了洪洞县广济寺旁边的那颗大槐树那里,大槐树也成为了那些迁徙人民的聚集地,从不远处看,河滩上飞来的鹳鸟在大槐树上建筑巢穴,这也成为了那些迁徙人民回首不忘的场景。所以大槐树、老鹳窝成为了人们回忆故乡的重要情景。

我们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812个姓氏里或许有你的祖先

沿着先祖们走过的路一路追寻,再一次去认识那个记忆深处的起点,去认识我们祖辈的根基,多少人走上了寻根之旅。人们总会相聚在那颗槐树下,一边亲手抚摸,一边热泪盈眶,嘴里还念叨着“我回来了”,依稀之间他们仿佛与祖先交错,替祖先诉说着对于家乡的思念,再回到这个祖先的家园来回忆当年。

现在,大槐树的后辈子孙遍布整个世界,他们就像是一只只离散的风筝,但是不管他们飞了有多远,有多高,那颗大槐树就像是风筝的线一般,只要是这根线没有断,那么他们一定会听从这片土地的呼唤,哪怕是不远千里也要来追寻家的方向,因为他们生于古槐,根在这,情也在这。

至今那颗大槐树下依旧有这样的一副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荫清古道倚斜阳。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