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对此你怎么看?

不听我说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萧何,但他只有萧何实干之才,却没有萧何智德。

李善长祖籍徽州,是朱元璋的淮西老乡。《明史·李善长传》记载,其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透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李善长读书不多,算不上大儒高人,顶多是个善谋实事的聪明人。

至正十四年春夏间,朱元璋带兵攻打滁州,李善长穿上儒士的服装,在道旁进见。那时,朱元璋身边还没有多少高人辅佐,李善长将自己捯饬成大儒策士,足见此人很会钻空子,知道当时的朱元璋需要什么。

李善长在文韬武略方面没法跟刘伯温比,但在初见朱元璋那一回,却表现的极有远见,极有谋略。

他向朱元璋献计献策,欲图大业,应效法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完了狂拍朱元璋马屁,说朱元璋的祖籍离刘邦龙兴之地不远,朱元璋身上有龙气。

听到这一番话,加之又是淮西老乡,朱元璋觉得甚为难得,于是点头称”善“,命他为掌书记,从此,李善长成了为朱元璋操办后勤实事的大管家。

历朝历代,最终能爬上”居功至伟“高位的大管家,除了搞后勤保障的能耐要一流,还得有一项”优良品质“,跟老板打天下的时候要足够的忠心耿耿。

李善长亦是如此。在滁州,朱元璋刚起步的时候,郭子兴曾想将李善长调入元帅府做自己的助手,李善长向朱元璋哭诉,朱元璋无奈表示”主帅之命,弗可违也!“但李善长最终还是坚辞弗就,充分表现了对朱元璋的忠心。

又是老乡,又有实干,又忠心,加入的时机又早又好,李善长在朱元璋手底下”为参谋,预机画,主馈响“,职位是越升越高,到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他先被拜为右相国,后又升改为左相国。

朱元璋称帝前后,其朝中大管家的角色更是突出,各种律法、官制、礼仪都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颁布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授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赐铁券,他可以免死两次,他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拿下这一系列封赏后,李善长的权势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但与兢兢业业的真萧何不同,李善长并不是名副其实的贤臣,智臣,明代史学家朱国桢说他”有心计而无远识“,这一句评价可以说是点中了李善长的要害,其人实质上是典型的善耍心计、好搞权斗的官场老油条。

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因为乡土、宗族观念极重,李善长十分热衷于拉帮结派,打压排挤非淮西臣僚,可以说,淮西勋贵集团就是在他极力聚拢下形成的。

这期间的钻营和权斗,涉及两个人的很有名。

定远人胡惟庸在和州投奔朱元璋时,初为宁国知县,因为给李善长送了三百两黄金,后者便把他引入淮西势力圈子,先是尽力提拔,后又推荐当自己的接班人。

在打压排挤异己上,说李善长和胡惟庸狼狈为奸,那是一点不夸张,早期的御史台中丞,有望当丞相的杨宪是他两人联手陷害死的,中后期的刘伯温更是遭到了他两人的全力打击,以致于刘伯温最后硬是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胡惟庸的手里。

在个人操守,谋求私利上,李善长更是具有官场老油条的典型劣根性。

真萧何也曾干过一些欺行霸市,贪污受贿的事,但萧老前辈这么干是为了以自污的方式换取自保。

李善长不是,照《明史》的说法,他是”富贵极,意稍骄“,权势暴发户的气息挡都挡不住。

朱元璋对他其实还是很够意思的,对他心生不满后,朱元璋并没有立动杀心,只是想让他从高位上退下来,而且还给了很高的待遇。

洪武四年正月,李善长久病未愈,朱元璋抓住机会让他退休,赐了他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一百五十户,佃户一千五家,仪仗士二百家。

李善长要是有真萧何的境界,此时应该顺坡下驴,全身而退。但权势暴发户是舍不得官场权势的,所以他还是在不停地钻营,不停地谋私利。

洪武五年,一方面是念及李善长确有后勤实干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他尚未完全丧失信任,于是朱元璋又给李善长安排了一项远离权力中枢的差事,督建中都宫殿。

这老家伙可好,利用督建中都宫殿的机会,竟把朱元璋的老家搞成了淮西勋贵集团猖獗谋求私利的大本营。

按说,有这事,朱元璋足可以动杀心了,但因为时机尚不成熟,淮西勋贵集团的势力太大,朱元璋没有草率行动,只是诏罢了中都的役作。

即便这样,朱元璋还是对李善长进行了酬谢和安抚,洪武九年,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之子李琪,拜其为驸马都尉,与其结成了亲家。

然而,公主下嫁仅过了一个月,便有人出来弹劾李善长狎宠自恣,其子李琪多有不敬之举。

但朱元璋依旧没有翻脸,只削减了李善长岁禄一千八百石。

即便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坐党死者甚众,李善长也没受到牵连。

从这些迹象看,朱元璋是有让李善长善终之心的。

怎奈,李善长忍不了老油条不下油锅的寂寞。

洪武十八年,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父子被人揭发是胡党,朱元璋念及旧情,没有处死,只给了安置崇明的处罚。但李善长对此却相当不满,皇上开恩,按理他应该上书致谢,但他没有,而是和朱元璋搞起了冷战。

朱元璋真正动怒,正是从此时开始的。

可悲的是,朱元璋在心中已经举起屠刀了,李善长不仅不知收敛,相反还有些变本加厉的意思。

洪武二十三年,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为营建私宅,竟然不顾朝廷严禁私调军队的禁令,向汤和硬借了三百卫卒。

结果遭到汤和告密。

到这程度,朱元璋终于动手了,先抓其私亲丁斌,再抓其弟李存义父子。

这时候,老糊涂的李善长还多次出面,企图钻营捞人。

朱元璋彻底愤怒了。

在严加审讯下,李存义父子最终供出,胡惟庸几次派人或亲自劝说李善长助其谋反,李善长虽”惊不许,然颇心动“,最后表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有了这条口供,朱元璋便以”知谋逆不举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李善长赐死抄家,其妻女弟侄七十余口全部杀掉,看在嫁到李家公主的面上,其子孙饶过一命。

可以说,李善长之死,既是惨死,也是作死。

他忘了“狡兔死,走狗烹”,忘了“不知进退,难得善终”。


黑句本


公元1390年的某一天,南京紫禁城中。

朱允炆:皇爷爷,您为什么要杀李善长大人呢?他可是为咱大明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您还赐给他了丹书铁券呢。我听好多师傅都说他有萧何之才,难道不应该留下他继续为您出谋划策、治理天下吗?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有些老态龙钟了,年轻时征战天下留下来的暗伤也不时发作。强打起精神对朱允炆说道:傻孩子,朕还不是为了你,你父亲身体不好,朕也老了,将来这个天下还不都是你的。你从小被那帮子读书人带偏了,心地仁厚。这本是好事儿,天下百姓有福了。可偏偏这些家伙一个个龙精虎猛,看样子都是比朕能活得比朕要久的人。现在有朕压着,他们翻不出什么浪来。一旦朕去了,你和你那同样心慈手软的父亲怎么能降得住他们。所以朕不但要杀他,连刘伯温、胡惟庸、蓝玉这些人也要杀,为的就是给你留下个太平的朝廷。

朱允炆吃惊的瞪大了双眼,不可置信的看着慈祥的皇爷爷竟然如此腹黑,这和平时老师交给他的完全不一样,简直颠覆了他的人生观。弱弱的说到:皇爷爷那为何不直接将他罢免就是,不如饶他一命,也显得皇爷爷宽厚仁慈,史书上也不会留下残忍好杀、苛带功臣的骂名?

朱元璋严肃的说道:自古以来,最残酷的就是权力的斗争了,斩草要除根。今天你不一棒子把他打死,说不定哪天他翻身了就把你反杀了。更何况朕要杀他并不只是单单为你扫除威胁,他自有取死之道!

朱允炆满脸问号的看着朱元璋,朱元璋叹口气接着说道:都知道朕起家于民间,是个草莽。所以朕深知民间疾苦,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结党营私和欺压百姓的官员了。李善长这厮,早在我刚起兵的时候就收敢受贿赂,还以为我不知道,只不过看他有些才能,装作不知罢了。

他确实有功,朕也给了他几次机会,可他偏偏贪心不足蛇吞象。给朕修宅子的钱他都敢中饱私囊,还利用职务之便,拉拢淮西出身的文官和将领,结党营私。家人也管教不好,欺行霸市、欺压良善百姓样样都来。他自己押妓就罢了,还带着你姑父一起,朕真是后悔把你姑姑嫁给他们家了。你说朕该不该杀他?

朱允炆想不到李善长居然是这样的人,当下也不再为他求情,只得点点头:该杀!


历史小跟班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曾任左丞相,封韩国公,朱元璋亲口评价“功比萧何”,还被赏赐“免死铁券”,免其二死,免其子一死。但是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仍被朱元璋将其全家七十余口一并处死(仅有娶了朱元璋女儿的李祺一家幸免)。为什么对大明皇朝有功的李善长即使有免死铁券仍被朱元璋处死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影视剧中的李善长)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李善长之死的根本原因

历代开国君主统一天下之后,几乎都会对跟随打天下的功臣进行一番诛戮,既是为了自己本身统治的稳固,同时也为了子孙能顺利接班。而在这方面尤其突出的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经历及其相似的帝王,在登上帝位后,为巩固统治和让子孙顺利接班均大肆诛戮功臣,清洗开国功臣集团的势力。

而李善长的地位、功劳和作用都和刘邦手下的功臣萧何一模一样,连朱元璋都评价李善长功比萧何。作为开国文臣之首,也是朱元璋手下淮西功臣集团的头号人物,李善长当然难以避免被清洗。因此朱元璋杀李善长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清除开国功臣,巩固统治。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居功自傲,屡犯逆鳞的李善长也有自己作死的一面

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关系可以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划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李善长是朱元璋倚重的文臣之首,在朱元璋忙于争霸天下的时候,李善长既是为朱元璋筹谋定计的左膀右臂,又是为朱元璋守备后方,保障后勤的坚强后盾。因此在战时状态下,李善长的一些缺点或者擅权朱元璋是允许或者是默认的。但是平定天下后,战事平息,朱元璋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国政治理上时,李善长长期以来养成的交结淮西勋贵,党同伐异以及擅权等等问题就越来越刺激到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但是刚刚建国登基不久朱元璋还没有开始大肆诛戮功臣,对李善长的问题朱元璋也并没有立即发难,甚至后来朱元璋已经开始清洗功臣时,朱元璋也顾念了李善长的功劳,使其躲过了前期的一些政治清洗。

1、洪武四年,刚刚在前一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中受封首功的李善长因为党同伐异,擅权的行为使朱元璋深感不满,或许是察觉到了什么的李善长借口有病,向朱元璋辞官,满以为皇帝会挽留自己的李善长没想到朱元璋顺势就批准了他辞官的请求。同时朱元璋还赏赐了大量的良田和奴仆,做足了让这位丞相退休的面子工作。

2、如果李善长也借此机会顺势回家归隐的话,或许朱元璋能放过这个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部下。可惜李善长似乎没有从这次“辞官事件”中反思自己,一年后李善长病愈,急不可耐的他立即给皇帝写信报告,暗示皇帝希望能重新出山。无奈的朱元璋还是满足了李善长的要求,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但是让一位丞相,远离京师数年去负责修建宫殿,这显然也是明显的政治暗示。

3、没有回到政治中枢的李善长或许心怀不满,也或许还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因此在对皇帝的关系上显得随意了许多。洪武七年,李善长被人弹劾恃宠自纵,皇帝生病十几日也不问候,召他问话也不认罪等大不敬罪名。朱元璋终于惩戒了一次李善长,但也只是削减了李善长的俸禄,也就是扣了他的工资。

4、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与胡惟庸关系密切且是胡惟庸的推荐人的李善长也受到牵连,但是在这个牵连上万人的案件中,李善长依然没有被朱元璋惩处。甚至在五年后,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明证和胡惟庸有牵连时,朱元璋仍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诏免死,只是流放崇明,但是李善长却对此没有任何表示感谢的举动。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容忍已接近底线。

5、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又因为李存义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件,同时汤和告发李善长私自借兵去修缮自己的府邸,再加上多次公然向朱元璋请求赦免其外甥丁斌的流放之罪。这些事情终于让朱元璋爆发了,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夷灭三族。

综上,李善长因为功高权重,又是淮西勋贵的首脑,本来就深受朱元璋的忌惮,但是又不懂谦退自保,视朱元璋的政治暗示为无物,不甘心退隐,老是要在皇帝面前刷刷存在感。再加上在胡惟庸的案件中有牵连、包庇亲属、交结党羽等行为,最终引来了灭门之祸。

反观与李善长经历相似的萧何,在刘邦开始诛戮功臣时,果断采取受贿自污等等方式来摆脱困境,但仍被刘邦弄的下了大狱,幸运的是刘邦在被人劝谏之后放过了萧何,但是从此萧何也老实且低调的做人,终于得了善终。

耐人寻味的死后余波

李善长死后一年,有一个叫王国用的官员公开上书为李善长辩护。他认为李善长与胡惟庸案勾结牵连的动机不足,因为李善长和胡惟庸虽然关系密切,但和皇帝则更是儿女亲家。再加上即使参与胡惟庸谋反夺得天下,李善长能得到也只是臣子之首的位置,但是他本来就已经是了,为什么还要在已经七十七岁的时候参与这样的事情呢?这个明确记录在《明史李善长列传》中的事件,非常耐人寻味。为什么是一年之后才有人为李善长辩护?同时为什么一向严厉暴躁甚至嗜杀的朱元璋面对这样一份奏章却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为李善长平反,也没有治王国用的罪。

也正因此李善长的死成为一个明初疑案,也产生了多种解读和质疑。但我个人认为朱元璋为巩固统治诛戮清洗功臣集团的势力才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是否用灭门的方式对待李善长,则在某种程度上有李善长个人的因素,他的不知谦退,擅权跋扈,交结党羽,党同伐异、包庇亲属等等最终促使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已过去十年后还是动了杀心。


围炉品茗人


李善长之死是明朝最大的政治冤案,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是他的病态心理,嗜杀、残忍、多疑的个性导致。

李善长曾位极人臣。

李善长在朱元璋打江山时立下过汗马功劳,从1354年就跟着朱元璋起义,虽是个文臣,但他留守后方,调度兵粮,功劳很大。

洪武三年,朱元璋的封功臣,李善长进封韩国公。洪武九年,朱元璋还把自己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长子。

即便如此,李善长同志还是被诛杀了,连同他的妻女弟侄共有七十余口人惨遭诛戮。李善长的死绝对是明朝第一大冤案,《明实录》里面所谓国史罗列的李善长得祸的原因,都是欲加之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洪武十三年,发生了左丞相胡惟庸案,到洪武二十三年这个案子已经蔓延开来,株连三万余人,李善长被看作“逆首”,是肃清的第一对象。

《明实录》里提到李善长的一些罪行:善长家奴卢仲谦等亦发善长素与惟庸往来状。

其实这些都是子虚乌有,著名史学家吴晗就极力为他辩解:

不但《明史》诸书所记封绩事最荒谬不可信,而且,《实录》纪李善长狱事,又暧昧支离,使人一见即知其捏造。

其实,李善长被杀后的第二年就有一个进士叫解缙的给他翻案,从各方面论证李善长不会背叛朝廷,不会对朱元璋又贰心等等。

朱元璋的变态心理。

那么朱元璋明知他是忠臣,为何还要杀何善长呢?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的注意力也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转移到如何巩固统治上。

和赵匡胤此人一样,一旦黄袍加身,朱元璋就开始睡卧不安, 如何长久地保住朱家的天下,是朱元璋的一块心病。

朱元璋开始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要害部分大动手术,甚至不惜杀害功臣,都和他的不安心理有关。其实朱元璋欲杀功臣的念头早都出现了,洪武三年的时候就想对右丞相薛显施以极刑。

这是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基本态度,是他的病态心理导致的,特别是朱元璋五十岁以后喜怒无常,又患有心率过速的病症,暴怒到难以自持。

就算没有任何证据,只要杀杀杀就能缓解他的心病。特别是朱元璋到了老年期后,事态更是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猜忌好杀的性格完全暴露。

聪明反被聪明误,等于朱元璋亲手把朱允炆送进了坟墓,给朱棣起兵和篡位铺平了道路。

不过朱元璋也得到了报应,把功臣杀光后,虽然拔掉了自己的“心头刺”,却也把接班人朱允炆安身立命的社会基础给铲除了,失去了托孤的对象。



1.《明实录》

2.《明史》

3.谈迁:《国榷》

4.吴晗:《胡惟庸党案考》


莫山主说青史


李善长是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的五大开国功臣之一,其功劳可以比肩汉之萧何。1368年,明朝建立后,李善长进韩国公,封左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很是器重。那朱元璋为什么要在李善长退休年老之后杀他,并灭他三族呢?



明朝官方的说法是伙同胡惟庸谋反。推敲之后便知道这条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李善长在朱元璋手下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即使他帮助胡惟庸造反成功,也最多只能混个丞相,况且造反是要承受掉脑袋的风险的。只要是个正常人,在李善长的位置上,就绝不会选择造反这条路。也有人说,朱元璋杀李善长是因为太子朱标之死。老朱担心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无法控制李善长及其家族这样的大功臣集团。其实这是谬误,李善长是1390年被杀,而朱标是是1392年暴毙的。很显然,李善长是死在朱标的前面。所以说,李善长的死跟朱标是没有关系的。




韩国公李善长

真正的原因是,朱元璋担心李善长势力过大,威胁朱明江山的安全。这得从李善长和朱元璋两方面来说。从李善长方面看,他虽然早在洪武四年就急流勇退了,但他是淮西勋贵集团的领头羊,虽然离开官场却仍然贪恋权力,与朝中大臣也偶有往来。朱元璋认为,李善长虽然表面退休,但实际仍紧盯朝廷,野心不可测,对他也没有放松防范之心。

胡惟庸

从朱元璋方面说,他跟一般的帝王不同,打小穷苦,父母兄弟都是饿死的,自己做过乞丐。好不容易打下这份家业,所以对于手下大臣特别敏感,敏感到了近乎神经质的地步。对于任何有可能威胁老朱家万世基业的人,他都绝不手软。很不幸,李善长是功臣集团中势力最大的文官,在洪武年间的官场具有崇高的威望。这样一个人,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也许不敢怎么样。但是老朱死后,难保李善长不做出什么夺权篡位的事。就算李善长本人不会干,那万一他的儿子孙子仗着家族势力会不会打起皇位的主意呢?正好蓝玉案牵扯到李善长,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掉李善长,并灭其三族,永除后患,将卸磨杀驴做到极致。


李善长如果提前知道自己有这个结局,当初还会不会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呢?


哈达博士


历史上有很多有功之臣,在开国之始风光无限,奈何往往最后不得善终,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天我们聊聊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长的故事。

李善长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在朱元璋建国后被称为是大明第一功臣,被封为韩国公,官居宰相,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并被赐免死金牌。后因胡惟庸谋反案被牵扯,全家70余口都被处死。

李善长自有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但是他本身却偏向于法家的思想,他对财富和仕途非常的热衷,常常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朱元璋的另一位谋士刘伯温。

在朱元璋打天下之处,李善长便为他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斗争策略,后被朱元璋果断采纳。对于那些各路将领,李善长也能很好的处理好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战事不顺利的时候,也能协调好幕僚与将领之间的关系,使得每位将领各得其所。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认为,李善长虽然在战场上没有功劳,但是在后勤补给,协调人际关系上处理的非常好,说他“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之后李善长便官居左丞相,掌控着中书省,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时间朝堂上人人尊称“李相国”。

但李善长本人乡土观念较重,常常提拔重用自己的老乡,对淮西将领也是百般笼络,渐渐的在朝堂有了结党的迹象,被人称为“淮系集团”。告老还乡后推荐自己的学生胡惟庸为丞相,而就是这个昔日的得意门生给自己创下了弥天大祸,身负免死金牌也救不了自己。

胡惟庸成为宰相后,嚣张跋扈,经常曲解朱元璋的旨意来对付跟他作对的人,刘伯温就是在打压下郁郁而终,对大学时宋濂等人也是百般刁难。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他处死。

到朱元璋晚年的时候,太子朱标的逝世给了朱元璋沉重的打击,孙子朱允炆却性格懦弱。为防止开工功臣对后继之君的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开始用“胡惟庸谋反案”来对付昔日的功臣武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对李善长门下刑讯逼供,得到口供“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凭借这个将李善长一家70余口尽数诛灭。

朱元璋一生刚愎多疑,除汤和外开国功臣无一幸免,有些开国功臣是目无王法,将自己作死了,而李善长则是不知进退,将自己作死了。


贰马叁石説历史


李善长的死一半怪自己,一半怪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大明王朝的创立者,也是一个刘邦式的皇帝,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起点,从一个行僧开始慢慢建立政权扩大实力,终于在鄱阳湖一战后全歼了汉帝陈友谅的军队,而后东灭张士诚,北灭元朝江山,建立大明天下。据说朱元璋特别推崇刘邦,既然有刘邦,就有他的张良萧何,而朱元璋的萧何就是那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最大的贡献是为朱元璋立下了“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是明朝的开国六公,文臣之首

权力大了,老朱就忌惮了。而且李善长作为淮西政治集团的首脑,拥有着广泛的权力和极高的地位,然而其在掌管中书省期间,结党营私,骄横擅权。在退隐后,无视朝廷章法,干预司法、军务,为朱元璋所不容,于是最后就找了个理由干掉了他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1368年朱元璋称帝,而天下也已经平定,于是就需要开始封赏跟他一路征战下来的臣子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功劳是最大的,所以让李善长做了丞相,而且还给了李善长免死铁券,这个可是一个好东西,犯了罪可以免去一死的,可是这个东西真的能免死吗?并不能的!

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李善长也慢慢的自傲了起来,慢慢的让朱元璋对他不满。早期朱标没有去世的时候,那个时候朱元璋对那些功臣并没有多忌惮,毕竟他已经让朱标历练了很长时间了,那些功臣都很服朱标。可是朱标不幸去世了,朱元璋只好让朱允炆继承他的位置。由于朱允炆的年龄很小,政治经验非常少,所以朱元璋对于朱允炆是不放心的。

于是朱元璋就开始了“大开杀戒”将很多功臣都杀了,比如说蓝玉。而李善长家族的权力在当时是很大的,所以也为朱元璋所忌惮。所以朱元璋清洗了李善长家族,李善长一家子都被杀害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狠心!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要对李善长下死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要废除宰相制度,从而将权力更加高度集权到他手上。

从前朱元璋征战天下的时候,他和李善长有着一样的目标,但是等到成功了之后,两个人的目标就不一样了,开始慢慢疏远了。朱元璋杀功臣确实是一个黑点,不过我觉得也不能全怪他,毕竟那个时代是封建时代,还是皇权至上的时代,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太苛责他们。朱元璋对老百姓还是很好的,他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滋生,使得老百姓可以生活得安定,这已经是十分的了不起的了!


百年老歌


众所周知,乞丐出生的朱元璋是个不折不扣的草根皇帝,他凭借自身能力组建淮西集团,并成功开创了大明王朝。

称帝之后的朱元璋,分封天下。

有明朝萧何美誉的文官李善长也在加封之列,成为晋丰列表中唯一一个文臣。由此可见,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建国之路立下汗马功劳。

李善长洪武三年退休,可在洪武二十三年,已是垂暮之年的他却被朱元璋杀掉了!为何朱元璋不念旧情,杀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长呢?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朱元璋诛杀李善长为皇位继承人扫清路障。

诚然,李善长为朱元璋的创业之路添砖加瓦,是有功之臣。

但是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功高盖主者大抵都逃不过被杀的命运!

李善长能够在一众战功赫赫的武将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淮西集团的核心人物,足见此人足智多谋,能力超群。其党羽自然也是盘根错节,遍布天下。

这样的人劳苦功高,久而久之,倚老卖老便成常态,难免会有不听话的时候。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李善长一旦忤逆皇帝,那就不是闹着玩的了。他的门生必定也会对皇帝群起而攻之,届时便是天下大乱。

所以这样的人对于多疑的朱元璋来说,就是个定时炸弹,一旦朱元璋没有对他的路子,李善长分分钟引爆,将朱元璋辛苦建立的基业炸得粉身碎骨。

朱元璋可不想自己卖命换来的江山毁于一旦,自己的子孙后代还要坐稳这把龙椅的呢!

如果朱元璋不为子孙早做打算,拔掉这颗毒瘤,只怕大明江山迟早断送在李善长的手里。

由此分析,李善长最终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不然,继任皇帝的江山恐怕岌岌可危。

李善长是开国功臣,因功高盖主,遭到朱元璋的诛杀。

二、李善长妄自尊大,为朱元璋不满,所以杀之而后快。

李善长作为开国功臣,却是自己活该作死,经常情商掉线。

他仗着自己是朱氏江山的功臣,真把自己当棵葱了。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颜色就开染房,还一心以为,朱元璋对自己这个“红人”必定是有求必应。

殊不知,正是他胡作非为,才提前断送了卿卿性命。

李善长闲赋在家时,七十七岁的他不想着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却还想着与朝廷官员礼尚往来,企图荣华富贵。

他对自己的府邸不满,决定重度修葺,限于自家人手有限,于是打起了曾是同僚,现也退休的汤和的主意,想向他借兵帮忙修缮房屋。

人家汤和可不像李善长那样功成身退了还跟朝廷纠缠不清。尽管如今的他带有兵马,但这兵马是朱元璋备他不时之需所赏赐的,而不是拿来给他投机取巧所用的。

所以明哲保身的汤和向朱元璋告发了李善长。

想从朱元璋嘴里抢肉吃的李善长当然为朱元璋所不满。

自己明明隐退,却还想占朱元璋便宜,这样的臣子不是老糊涂了就是另有阴谋。

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自然是容不下这个目中无人的臣子了,所以诛杀他也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李善长的情商实在低得可以了。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活该作死。

李善长目中无人,情商太低,所以被朱元璋诛杀。

三、李善长卷入“胡惟庸案”,罪无可恕,难逃一死。

如果李善长功劳高,情商低都是朱元璋对他下狠手的铺路石,那么“胡惟庸案”便是李善长生命的终结者。

洪武二十三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胡惟庸案”。而此案的罪魁祸首当然是胡惟庸-李善长的得意门生。

胡惟庸愈起兵造反,于是询问恩师李善长的意见,李善长没有苦口婆心规劝胡惟庸悬崖勒马,已算辜负朱元璋的一番栽培。

后来胡惟庸又三番四次询问李善长此事的意见时,李善长竟还说出“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样表面想事不关己,实则想坐收渔利的话来。

因为一旦胡惟庸造反失败,李善长便能以并未参与此案为由,撇清关系;造反成功,他便立马以恩师身份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和地位。

可惜李善长的算盘打得再精,也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朱元璋又怎么会没有识破他的伎俩呢!

李善长虽然处于退休状态,仍然恋战官场。李善长将手伸得这么长,如果朱元璋再视若无睹,恐怕就要威胁自己及子孙的皇位了,所以这样的人断断不能再留了。

“胡惟庸案”是妥妥的忤逆之罪,罪行坐实的李善长除了乖乖就范,也别无他法了。想算计朱元璋,他还是嫩了点。

李善长牵涉到“胡惟庸案”,是忤逆的大罪,因此朱元璋下令诛杀了他。(加粗)

李善长被诛杀时已经年过古稀,其实也算活够本了。只是一个半只脚踏进坟墓的人还这样瞎折腾,结果连性命也折腾没了,这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呢,有书君认为,真的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李善长好好在家安享天年,八成会和汤和那般得以善终,又哪来这么多破事儿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朱元璋杀掉手中握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是因为李善长参与到了胡惟庸案当中。

朱元璋何等聪明的人,对权利极度的欲望,绝不允许他人分权,一直觉得丞相这个职位太碍眼。之所以提拔胡惟庸为丞相,是因为朱元璋要彻底废掉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官职。胡惟庸在丞相位上结党营私,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这一切朱元璋都在暗中注视着。直到事情大到一定地步,才动手除掉胡惟庸,顺便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在这当中,李善长也间接参与其中,朱元璋自然不会容忍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