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第一次听说宜秋城很意外,是从一个听觉上的错误开始的,在采访李生云老人时,错将宜秋城听成“泥鳅”,所以一开始就闹了笑话。当见到王宏文老人时,才明确知道宜秋城位于泾阳王桥镇船头村,以前看到郑国渠考古方面的资料,是将宜秋城确定在桥底镇以东,云阳镇以西的塬上。经查资料,虽然说法与《水经注》记载有些出入,可也没有对于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当听到王宏文老人再次说出的时候,再翻阅“原文”,确实很有重新探讨的必要。首先在《水经注》宜秋城正对的山应该是北仲山,如果过了桥底官苗村(与王桥为界),则北部的山为嵯峨山。所以根据古人描述,宜秋城应该位于王桥,又因司马迁记载郑中在宜秋城之北,通过对于当地地形的考察,其位置当在王桥镇船头村无疑。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夏日的麦田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埋在土层下的遗址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古瓦残片

王宏文的儿子也是个热心人,当得知我要考察宜秋城时,领我去看宜秋城遗迹。那天我们二人从他家出发东拐西拐,来到了现在船头村四组、五组北面的田地之下,他说曾以在这里发现了汉代瓦片。我们穿过一片桃树林,树林是栽种在由村民盖房起水挖成的近达一米的深坑中,穿过这片果园,来到果园北端一处硷前。由于村民起土较深,在离地面约二十公分的位置出露有一片瓦,他抽出瓦片对我说,“你看这片瓦与一般的瓦片有何不同?”这片残瓦在我看来和今天的瓦只是在背面的纹路稍有区别,背面布满了绳纹,就这一点,其它倒是完全一样,如果放在路边,也不会多看一眼。他说道:“这就是汉代的瓦片,你再看这边”。说着在北硷的窟窿里他又抽出一片相同的瓦片来,我然后在这片土地里再仔细寻找,却再也没有什么发现。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古瓦残片

“以前在这片地里还比较多,由于种地影响作务,所以都捡起扔了”他说:“如果从发现的这个高度向内面挖,还是可以不断发现新的瓦片。这能说明什么,这就是当年陕西师大的老师发现的宜秋城。”离开的时候他扔给我说可以拿回去做个纪念,我没有要说“我对这个不太懂,你还是自己好好的保存,我只是拍张照片就行了,一个残瓦摆在家里,与家里的环境有些不搭调。”从这里出来,我们又骑车到下一个地点。离开的时候碰到村长,王国强说:“现在咱们都强调旅游,你应该对村民好好宣传一下,不要让在这里大规模的动土。”村长看着我,我说:“要搞旅游,就要尽量先保持原貌,动工程时最好让先问问相关部门,看是否适宜。如果是文物,那一旦破坏,是不可以恢复的。”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狄道渡北的土胡同

然后和王国强在郑因渠保护区内转了一圈,王国强又向我介绍了在哪块发现了什么文物,谁发现的又被谁处理掉了。经查这里曾经出土过汉代风格的殉葬物品有粮仓、陶罐等,还出土过镏金的具有唐代风格的物品。但可惜的是除过六七十年代的发现,其它多被文物贩子收走,基本上没有落到文物部门手中。

最后我们又考察了狄道渡口,到这个渡口的胡同从大的方面来看基本能保持原来的样子,只是被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填满了。前些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村里让人用推土机将这个胡同里的垃圾推走,下到渡口的这个胡同下端基本破坏。人们沿着泾河边修了一条路,切断了胡同向泾河的通道,王宏文老先生说的那个“石鳖”也没有了踪迹。

说到狄道渡口,这是泾阳通向西北诸县如礼泉、乾县、永寿等的主要通道,在明清历代志书都有明确的记载,至少有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泾阳经济发展到高潮时的一个重要的见证,当年西北的皮货、泾阳的茶、盐等重要物资都是通过这个渡口流通到整个西北地区。

泾阳王桥的姚、于、张等商业帝国也多是因这个渡口与甘、青、新、川、康等省市进行联系。只是到了民国时期,由于陇海线与西兰公路的修通,使得泾阳丧失了区位优势,从而狄道渡口也日趋衰落,失去了交通上的重要性。

从狄道渡口的胡同下来,就可以看到泾河,现在的河水并不多,如同小溪流一般,谁又能想到这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大河——泾河。泾河的对岸就是北屯镇,当年与王桥一块成为西北三大皮货中心之一。也正是由于渡口的原因,造就了船头的镇泾堡。紧临狄道渡口东侧的高地上,首先是民国时期较大的一座龙王庙,然后就是镇泾堡。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船头村龙王庙遗址


「发现泾阳」探访船头村古宜秋城遗迹

庙址下的砖石基础

这个龙王庙在安立森所著《dragon King’s river》(《老龙王庙旁的泾河》王晓斌译)有所记载,王宏文老人回忆说这个龙王庙原来很大,他小时候还可以看到龙王庙的旧址。由于修路的缘故,泾河边上被大量取土,现在可以看到大约在原地面以下约一米深度左右存在几层老砖,应该是原来的墙基或是地面,我两个在龙王庙这里看了看,估测一下它的大小。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大,最多几间屋子,面向泾河。看来泾河的龙王真地是香火旺盛,张家山上至少有三个座龙王庙,船头村也有规模不少的龙王庙,其他村一样,民间的祭祀少不了水神。由于龙王主要职能是司水,这足以反映出在我国古代水与农业、与民生的关系。

虽然今天修建了完备的水利工程,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龙神的重要性在民间生活已无足轻重,但对北方而言,水与人的关系依然十分紧张。尤其是现在由于泾河流域各个地方需用大量水源,建设各种水坝、水库,以前波澜壮阔的泾河已萎缩成为一条小溪流,只是在大雨和暴雨的情形下才偶露峥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