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媽,鍋還沒洗!”大兒子挽著袖子,抬著溼漉漉的雙手,輕聲地提醒我。

“哦,謝謝你提醒我,我馬上去。”聽到兒子的提醒,我的思路瞬間從電腦前面一個空空的文檔前收回來,起身要隨兒子去洗鍋。
“不會耽誤你思考問題吧?”大兒子貼心像春日的暖陽,浸潤心底。
“不會,我打算寫篇文章,正好也沒什麼思路。多虧你提醒我洗鍋,不然我都忘了。”我的內心被兒子的細膩和體貼感動著。

今年寒假開始,大兒子責任心比之前進步了不少,我便安排他作為全家的“御廚統領”,負責安排全家人的一日三餐,誰買菜,誰做飯,誰燒鍋,誰洗碗,都由大兒子一手安排。

按照大兒子的安排,午飯由我來做,二兒子主動承擔燒火的責任,碗由大兒子來洗,但是刷鍋的工作是我的。所以才有了前面兒子讓我洗鍋這件事。兒子一邊洗碗,一邊把今天中午炒的花菜夾了一筷子,放到我嘴裡:“媽你嚐嚐,中午你做完了都沒吃。”我忙張開嘴巴接住:“好甜啊,好甜!”兒子驚愕不已:“不是沒放糖嗎?怎麼是甜的?”我一臉壞笑:“味道是鹹的,但兒子的心是甜的啊!”



大兒子是我的繼子。能和兒子之間有這樣的溫暖互動,彼此關心,彼此為對方考慮,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在幾年前,卻是想都不敢想的。


我清楚的記得,去年寒假的時候,大兒子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裡,不是去找同學玩,就是騎著摩托車跑的不見蹤影,連吃飯都是要打電話才能回來。在家裡的時候,想讓孩子做點家務,即使不說難比登天,至少也是要費一番口舌,最後還可能心不甘情不願。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那麼,為什麼我特別要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呢?其實這個道理,老祖宗在《弟子規》裡,早就寫得明明白白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行有餘力,才可以學習文化知識。家務勞動,可不是幹活那麼簡單,它體現著孩子一種擔當精神,彰顯孩子樂於付出的品質。
從關係的角度來說,孩子之所以做家務,是因為他心裡裝著家人,從更遠的角度來說,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孩子,必然也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種責任心繼續發展,將來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對社會的使命感,發展成為胸懷家國天下的偉大抱負!
現在很多父母沒有這個意識,覺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做家務是父母的事,父母只想讓孩子聽話,好好學習,好好做作業。即使父母意識到了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如果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不到位,簡單的要求,責備孩子,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聽父母的話呢?其實,要實現這個結果並不難,下面和大家分享四個錦囊妙計: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1.想讓孩子聽話,先聽孩子的話

幾天前的一個晚上,忙完家務,聽到大兒子在樓上喊我:“媽,你上來。”

我仰著腦袋想要好奇地問:“啥事兒?”

“沒事兒,就想跟你聊會兒。” 兒子簡單幹脆。

“哦,我上來了。”我一邊回應,一邊上了樓。

老二也準備就寢了,我站在門口問大兒子:“兒子,想和媽媽聊點兒啥?”

兒子邀我入房間:“沒啥,你進來。”

我聽話的進了房間,這時候老二說:“媽,陪我去洗腳,我怕黑。”

我朝向大兒子:“弟弟讓我跟他去洗腳。”


老大自然的說:“你去吧。”
陪老二洗好了腳,我又回到大兒子身邊:“兒子,我回來了,你想和媽媽說點啥?”


兒子一臉睏意,打著哈欠說:“沒啥,你去睡覺吧。”
我像個聽話的乖孩子:“好的,那,兒子晚安。”
和兩個兒子分別擁抱後,我回房間睡覺去了。
看似一場毫無目標的互動,但我心裡卻留下了溫暖和滿足,聽孩子的話,就成了這次互動的目標。
聽孩子的話,是給孩子一個說了算的機會,讓孩子體會自己的發言權,同時也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展示支持與配合。
愛中管教理論體系認為,關係是解決問題的基石,要想讓孩子在大方向上聽父母的,父母首先要懂得在小事上聽孩子的。父母願意聽孩子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當父母給孩子提建議時,孩子才會願意接受。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2.賦予責任,鼓勵擔當
大兒子經歷了幾個月一個人獨立生活的階段,學會了做各種菜餚,寒假回老家前夕,兒子特意告訴我:“媽媽,我學會了做很多菜,等你們回來,我做給你們吃。”
我當然很欣喜。於是,在回到老家的第一天,我提議請大兒子擔任家庭御廚統領一職,安排中餐和晚餐的規劃,我和弟弟們作為支持者和配合者,隨時接受領導調遣。
兒子很開心,每次到了做飯時間,就會提醒大家:“媽,做飯了,你炒菜,我燒鍋。”或者“今天中午你來洗鍋可以嗎?我洗碗。”
兒子這個領導這麼有擔當,我看在眼裡,喜在心上,當然積極配合。有時候愛人還會像過去那樣,問我今天吃什麼,我也會自然的推給負責人:“咱老大現在是御廚統領,吃什麼你得問他了。”
在老大的帶動下,老二老三也是積極配合家務勞動,爭著燒火,收拾碗筷。
昨天的家庭會議上,老大這樣總結自己的收穫:“以前我覺得別人應該做飯給我吃,現在我覺得我應該做給別人吃。”


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的價值,給予他發揮的空間,他才有發揮的機會。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3.若要取之,必先予之
一個茶杯,要想從茶壺裡得到水,杯子的位置就一定要比茶壺低。即使是七寶夜光杯,要想從破瓦壺裡得到水,杯子的位置也要比茶壺低。


讓孩子聽父母的,意味著父母需要從孩子那裡得到結果。很多時候我們父母都覺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站位就比孩子高一頭:“我是不是跟你說過了不能這麼做?”“你不聽我的聽誰的?”孩子感受到的是排斥和反感,自然更不可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張松獻圖》,戲劇化的說明了這一點。
劉備在打算佔領西川的時候,西川益州牧劉樟遭到了張魯的進攻,劉樟性格闇弱,知道自己不是張魯的對手,於是就派他的謀士張松給曹操進獻厚禮,希望曹操來幫自己打退張魯。
張松是個很有才的人,在劉樟手下,他覺得自己大材小用,所以他去見曹操,除了奉主公之命行事以外,還有一個自己的目的,他希望把自己親手繪製的西川地圖送給曹操,以此得到曹操的賞識,也給自己加官進爵的機會。
當時西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很多地方別說打仗,連進攻的路都找不到。有了這張地形圖,就可以減少許多周折,保證在最短的時間內佔領西川。
張松滿以為曹操會熱情接待自己,沒想到竟然受到了空前的冷遇。為什麼呢?因為張松覺得自己滿腹才華,對曹操不但沒有恭敬之心,反而把曹操幾次敗仗的經歷全說了出來。

最後曹操大怒,本來張松長相就樣貌醜陋,說話還這麼傲慢,曹操一氣之下將張松亂棍打出!
諸葛亮得知了張松獻圖給曹操的消息,早早命趙雲在張松回程路上守候,交代他說這是西川來的一位貴客,一定要熱情接待。
趙雲等了好幾天,終於等到了張松,看到張松這個人長得五短身材,鼻子外翻,牙齒外露,趙雲並沒有怠慢,而是恭恭敬敬地下馬行拱手禮:“我奉主公劉備之命,在此恭候先生多時了,想必先生您一路鞍馬勞頓,一定餓了,在下略備酒菜,請先生吃完再走吧。”
說罷,有軍士跪奉酒菜,趙雲雙手敬上美酒。張松呢,剛在曹操那裡受了一頓冷遇,沒想到來了這麼一頓野餐,心裡那叫一個舒服啊!
吃好後,趙雲陪著張松繼續趕路,到了荊州驛館門外時,只見對面閃出一員大將,見了張松,下馬施禮:“關雲長奉大哥劉備之命,在此恭候先生大駕,請您下榻安歇。”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張松抬眼一看,只見館內外張燈結綵,大紅燈籠高掛,見張松下馬,對面立刻鼓樂齊鳴,百十號人夾道站立,齊聲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這是國賓級待遇啊!在眾人的簇擁下,張松踩著鼓樂駕雲一般走進了驛館,夢裡樂醒了好幾次。
第二天吃過早飯,劉備帶著諸葛亮、龐統親自來接張松,一直到了帥府,又是大擺宴席,隻字不提西川之事。


張松有點忍不住了,經過趙雲,關羽的熱情款待,他早就有了想把地圖獻給劉備的想法,可是自己幾次有意引導劉備說起西川之事,都被劉備支吾過去了。張松心裡那叫一個急啊,自己辛辛苦苦跑這麼遠,就希望通過地形圖給自己一個翻身的機會,可以平步青雲,想獻給曹操,被曹操亂棍打出,想獻給劉備,可人家絕口不提,這可怎麼辦啊?
很快,三天過去了,這三天時間裡,劉備每天都是熱情款待,臨別時,劉備到十里長亭為張松送行,依依不捨之情溢於言表:“三天時光飛逝,今日相別,不知何時再得相見!”說著,不禁潸然淚下。
張松就像一個足月份的孕婦一樣,懷裡的地圖必須要有人接生才行啊,此刻的他,被劉備的真情徹底感動了,一咬牙一跺腳,主動獻上了四川地圖。


劉備展開地圖一看,上面地理行程、道路遠近、山川地勢、府庫錢糧,寫的是清清楚楚。劉備拱手說:“先生啊,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作別後,孔明命關雲長等護送數十里方回。
一場張松獻圖的大戲,就此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真為劉備捏了一把汗,劉備也太能沉住氣了,萬一張松酒足飯飽,帶著地圖回西川了,劉備白忙一場,可怎麼辦呢?
但劉備要的是從張松那裡得到地圖,而且是讓張松主動獻出來,這就需要首先滿足張松的內在需求——尊嚴。
當一個人受到了他人的恩惠,被尊重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他必然會為你做一些什麼,只有這樣,他的內心才能得到平衡。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孩子自然願意與父母交流互動。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4.及時反饋,塑造未來
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玩遊戲,玩手機,卻沒有想過,手機和遊戲吸引孩子的是什麼?父母如何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
每個遊戲之所以吸引孩子,在於它及時給了孩子正面的反饋:“恭喜你,你又晉級了”“獎勵新皮膚一個”!
而我們父母呢?孩子做的好,父母覺得是應該的,孩子做錯了,父母批評,訓斥。孩子在父母這裡感受到的是被排斥,自然要通過遊戲的途徑去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
每天寫日誌幾乎成了我的習慣,記錄孩子們做的好的事情,然後發到家庭群,比如請老二帶領大家閱讀,老二做到了,我會在日誌裡這樣寫:“老二以身作則,承擔起了閱讀先鋒的責任,帶領大家一起閱讀,今天帶領一個小家,明天帶領一個平臺,後天帶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比如老大為全家人做晚飯,我會在日誌裡這樣寫:“兒子在晚飯時施展了自己的好手藝,為全家人做美食,你一個人的付出,滿足了全家人的飲食需要,一個優秀的領導者,首先是願意為他人付出的人,你做到了!”


老大在老二的帶領下開始閱讀,我會這樣寫:“兒子開始了閱讀分享,而且故事講的繪聲繪色,很有表現力,媽媽發現你的表達能力提高了不少,將來可以考慮作為演講家,站在臺上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成長。”
除了簡單的記錄以外,我還會以信件的方式,把他們當下的好行為引向未來,下面是我給孩子們寫的信:

給大兒子的信: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鵬啊,我親愛的兒子:

昨天你重新拿起書本,開始和媽媽,弟弟,一起閱讀。媽媽問你有沒有困難,你說,有一點點,那就是開始一個新挑戰的困難。

雖然有困難,但是媽媽看到你不僅閱讀時很認真,而且分享的內容和狀態也讓我眼前一亮。

你分享的內容對我的歷史知識是很好的補充,而且你的表達能力也提升了不少,我彷彿看到了將來的你,成為了優秀的演講家,在舞臺上自然,流暢的分享自己的經歷,而在場的人,無不被你觸動,為你震撼!

還有,你並沒有因為弟弟玩手機,自己就不讀書了,而是做好了自己,不受弟弟影響。

當你不被別人影響時,你就開始影響別人了,這是領導者又一個優秀品質:用行動影響他人,而不是被別人影響。

昨晚這個場合,帶領者並不是你,而是弟弟,但是你並不是單純的為了配合弟弟,而是內心有你自己的目標,這太難能可貴了,孩子!

為全家人做飯也好,堅持閱讀也罷,還有通過手機視頻學習歷史知識,你現在做的這些事,都是在為你將來成為企業家的夢想鋪路,為你的夢想大廈添磚加瓦!

孩子,一顆石子雖小,但無數顆石子積累起來,卻能鋪成火車軌道;一塊磚頭雖少,但無數塊磚頭堆疊起來,卻能築成雄偉的建築!

你的未來,就在你今天閱讀的這一頁書籍裡,在你昨晚做的這一餐晚飯裡,在你近期觀看的這一則歷史視頻裡!

你的未來,清晰可見。不管你信不信,媽媽反正是信了!

愛你的媽媽

2020.1.14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給二兒子的信:


親愛的博:

昨天你一個人主動拿起畫筆,畫了素描輪廓。晚上洗腳的時候,你跟媽媽說“覺得自己沒有畫完,對自己不滿意。”媽媽聽了這句話,其實心裡特別心疼,也有些自責。



一座高樓大廈再雄偉,也需要從一磚一瓦開始,你今天畫的這一個輪廓,正是你未來人生大廈的一塊重要的基石。

過去那麼多天你都沒有拿起畫筆了,而今天你卻一下子畫了一個輪廓,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在你心裡,始終裝著自己的方向,而且很明確,並沒有因為時間推遲,消磨你的理想和成長的意願。

況且,你的行動,也在點燃媽媽內心的火把,我覺得我的兒子都開始行動了,而我卻幾天沒有作品出爐了。

之所以你會對自己有不滿,孩子,這是媽媽過去對待你的方式造成的。媽媽不懂得肯定和鼓勵自己一點點小小的進步,所以也很難看到你的進步,對你要求太高,自然你也會對自己有這種認識。

孩子,當我們學會肯定自己和他人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與自己相處,與他人相處的幸福感,因為給予他人精神力量,意味著我們是有力量的。

而貶損別人,否定別人,恰恰體現了我們自己缺乏力量。

這是媽媽要努力的方向,你已經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期待看到你的完整畫作,媽媽也會跟上你的腳步,堅持學畫!


謝謝你的帶領,愛你的媽媽

2020.1.11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做到這四點就夠了,尤其是第三點


所以,想讓孩子聽父母的話不難,難的是我們父母是否清楚,如何讓孩子聽話,以及聽父母的話,對孩子的意義和價值。
綜上所述,如果父母懂得在小事上聽孩子的話,給孩子體現價值的機會,與孩子平等相處,並且當孩子表現出好行為時,及時給予正面的反饋,做到這些,就符合了人性發展的需要,孩子不僅會願意聽父母的話,而且還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正向的價值觀,人生觀。


這,不正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期待的結果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