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地瓜水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我们首先就得从小日本的倭刀以及刀术谈起。 日本倭刀,源自中国唐刀,传入日本后,经改良形成狭长、刀身略带弧度的刀形。倭刀因刀身狭长,既适合砍劈(双手握刀可力劈),也适合刺(刀身细长可刺),刀法简单洗练,就是刀走直线,直入直出,刀势凶猛。 今天日本的剑道其实就是当年的倭刀术,看过日本剑道表现的读者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日本剑道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主要有击面、击手、击腹、刺喉、摆震、击面切返、碰体等,其中击面、击手、击腹、刺喉四个动作是用得最多的。注意那个“击”字,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日本剑道的精髓所在。即挥剑时只求刀尖部分快速劈中对手要害即可,不求大面积的创伤。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杀人技、决不拖泥带水!这也是很符合日本人的脾性的。如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战术就是如此,快速出击,一击即退。 由于明朝侵入我海疆的倭寇,多是日本一些没落武士与浪人,他们从小练习倭刀,刀法闲熟。与人对战,瞅准机会常突然纵身一跃,利用刀长的优势,一刺或一击(劈),就能取人性命。因此,常将养尊处优、缺少训练的明军打得一塌糊涂的。如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一股倭寇仅三百余人,侵犯嘉兴,打败守将卢镗,明军伤亡千余。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不满百人的倭寇更夸张,从浙江绍兴登陆,竟一路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五千官兵,明军追了八十余日才将其歼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正式开始了剿灭倭寇的辉煌生涯。剿倭伊始,戚继光就已经注意到了倭寇的刀法奇特了。在他的兵书《纪效新书》里就指出日本刀法是一种“以双手执一刀”的刀法,又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内光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进足则丈余,(加之)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正因为如此,戚继光全面改革了自己的军队。其中最见成效、战果最显的就是创造了“鸳鸯阵”,自始,横行一时的倭寇末日到了! “鸳鸯阵”就是专门针对倭寇的战法、刀法创造的,“鸳鸯阵”一般由十一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上阵时大家互相配合,互为羽翼,是一个战斗整体,就像一辆人肉坦克,威力无比。比如“鸳鸯阵”中专门设有士兵手握长长的狼筅,一种用长毛竹枝杈缀以金属尖物的武器,长达数丈。你倭寇不是“喜跃”、能进“丈五尺”余吗?我就用几丈长的狼筅扫你!不让你跃、不让你靠近。你单个倭寇的武艺不是很厉害吗?我就整阵人碾压你!直至将你“碾”成肉饼!这样,倭寇的长刀优势,以及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优势一下子就没有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摆出“鸳鸯阵”,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击倭寇2000多人,全歼倭寇,而戚家军几无伤亡!“鸳鸯阵”发挥出了无比的威力。可以说,“鸳鸯阵”是中国人根据实际情况、实战需要,勇于创新求变的精神与智慧的体现,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发扬!


玉米不甜只是香


先说结论:能和倭寇打出冷兵器时代的一系列零伤亡的全胜战绩,一是靠戚家军的正规化建设,二是采用了科学的战术体系和训练体系,并非全是鸳鸯阵的功劳。

鸳鸯阵战术详解

从鸳鸯阵本身来分析,这种队列编制对倭寇确实是科学有效的。鸳鸯阵基本单位是11人制的小队,设藤牌手一人,长牌手一人,狼筅手2人,长枪手4人,镗钯手2人,火兵1人。

这种阵法的核心逻辑是:兵种相互掩护,追求火力密度。

长牌手则是手持巨大的一面盾牌,为长枪手抵挡矢石,并掩护藤牌手;整队火力输出的核心是4名长枪手。但因为长枪回手较慢,一击不中,容易给对面暴露空挡,需要牌手掩护;而狼筅则可以凭借繁多的枝丫扰乱敌人,掩护藤牌手,给藤牌手创造击杀的机会。后面的2名镗钯手用于防卫侧翼,防止有漏网之鱼绕侧;这样2列纵队的鸳鸯阵作战小组在正面的火力密度达到了6长1短或6长2短——这个火力密度达到了靠单兵武艺来逞能的倭寇的7倍或者8倍。什么样的武士能战胜这样的作战小队?宫本武藏来了也够呛。

鸳鸯阵的变阵同样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不同场景变阵成“左右二伍”(两个小纵队),“小三才”和“三才”(纵队变横队)。这种变阵方法和近代西方非常类似,可以很好的满足战场需要,完成行军队列到作战队列的转变。

左右二伍(二列纵队)

小三才(二横队)

三才阵(纵队变大横队)

当然了,鸳鸯阵不是单独存在的,戚家军是按照4队一哨,4哨一官,4官一总;每个总设置信号旗和鼓手号手,完成队列行走、变阵和作战指挥。

戚家军的正规化建设

鸳鸯阵的使用要归功于戚继光将军的创造——一位具备科学思维的军事家。戚继光不迷信古代兵书成法,又敢于“崇洋媚外”(认为鸟铳远胜于土造火铳),都是他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不仅能否发现正确的军事建设方向,还能制定各种各样的战术细节,纵观才整个大明王朝,能达到这个层次的军事家是罕见的。他很早就知道军事正规化是提升战斗力的根本:“兵制完备,令行禁止,定标准,重四艺,严军纪,重赏罚,可长保虎狼之师也”——《备俺答策》。

而之所以说戚家军是正规化建设的军队,是因为它满足了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戚家军征兵的兵源做到了去身份化。兵员不再依赖军事贵族或军户,而是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主要还是平民阶层),士兵的出身只要满足一定门槛即可(避免鸡鸣狗盗之徒入伍),士兵服役领工资。戚继光建设戚家军时,果断排除了卫所兵和军户,而是从民风彪悍的义乌平民阶层中招收兵员,是典型的志愿兵。而对这些大头兵的军饷,能做到从来不拖欠,不吃空额。这个是北方连装备精良的九镇边军都做不到的。

二是对记军功进行了改革。明代是以敌军首级计算军功,但是戚继光严禁战场上割首代功:“长兵之数决不许带解首刀,只管当先杀去,不许立定顾恋首级”。因为战场上一旦队形崩溃,就会带来毁灭性的结局。因此采用集体记功法:“每颗首级以三十两论之,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当先牌枪筅分二十两,砍首兵二两,余兵无分者分一两,火兵虽不上阵,本队有功,亦分五钱;每颗本队鸟铳手亦分二两。”这样就极大激发了集体的能动性和凝聚力,并且避免了因为战场上挣功而导致的混乱。

三是很强的纪律性。《纪效新书》一共18卷,前9卷都是各种军法、条款、禁令、规范,戚继光事无巨细的全部记录,对触犯每一项的处罚都做了很详细的规定,如果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对违反军纪的惩罚是动不动就斩;能把处罚定的这么狠,说明戚家军的军纪已经相当严明,很少有违纪行为。

四是科学的战术体系和严格的训练。面对个人武艺高强的倭寇,戚继光详细的分析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长处当然是单兵作战能力强悍,短处则是战场上每2个倭寇之间必须有足够的距离,这些倭寇的武艺才能发挥出来。针对这样的特点戚家军选择了密集混合编队的作战小组——鸳鸯阵。这种阵型非常灵活,在作战时可以结成密集阵,在索敌、侦查的时候,又可以以哨为单位进行拉网排查,非常好用;而在接敌时可以按照不同情况变阵为二伍、小三才,三才,这需要严格和频繁的进行队列行走和队列变换训练。能做到这一点的古典军队确实是非常不易的。

此外戚继光重视远程投射火力,弓、弩、鸟铳、弗朗机混用,满足不同射程上的打击,及时淘汰了不实用的各种火门枪和火箭。在训练上只要求士兵精确射击90步以内的目标,甚至要求士兵“长兵短用”:”至若弓箭火器,皆长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后发;力可至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后发,此亦长兵短用之法也。”在近距离发射,既保证了精确性又保证了威力,但对士兵的心里素质要求非常高;英国人曾经在加拿大创造了30米距离上以3轮射击击溃法军的记录,但之前就是像一根树桩一样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承受着巨大伤亡,这对士兵的纪律性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可想而知。戚家军敢这么做,也是因为纪律强作为前提。


纸上的宣仔


戚家军的鸳鸯阵之所以能够无伤击败武艺高强,单兵格斗技术极高的倭寇,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针对倭寇的特点,开发了狼筅这种武器-倭刀虽快,也拿它没办法

倭寇的特点是武器厉害,单兵格斗技术优于明军士兵。

倭刀采用特殊工艺打制,极为锋利,可以轻易斩断明军的长枪、腰刀等武器。加上倭寇主要成员是无主的日本武士,俗称浪人,天天过着刀头舔血的日子。

针对这些特别,戚继光使用狼筅做为阻止倭寇进攻的主要武器,这货长成这样:


长度很长,布满了尖刺。用倭刀根本无法在一两招之内斩断,就算斩断了因为长度很长,也无法很快进入到倭刀的进攻范围。

最重要的,狼筅只是一个防守武器,它的目的是阻止倭寇的进攻,而真正的重点就是团队做战。

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鸳鸯阵是历史最早的特种兵作战小组

经常看国外大片的人都知道战斗力来自于作战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一个小组里面有善于远攻的,有负责防守的,有负责保护侧冀的,还有负责近身攻击的。

鸳鸯阵里面的狼筅也好,其他武器也好,单独拿出来都没办法有效遏制倭寇,但是团队一起作战就完全不一样了。

先是狼筅把倭寇挡在外面,让他不能有效发挥倭刀的长处。在他疲于应付狼筅上的尖刺时,后面的火枪手已经瞄准了他,两旁的刀手、盾牌手以后面的长枪手,轻松斩杀。

鸳鸯阵这个特种兵战斗小组,始终是团队合作,各展所长,不和倭寇拼武力和武器,拼的是战术思想。

所以才能在很多场战役中,大比例无伤完败倭寇,成就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段神话。


欣星


戚家军的赫赫威名是靠打出来的,而且极其悬殊的伤亡比。

比如宁温台大捷(宁波、台州、温岭),明军前后斩首胃口一千零二十四级,仅上界岭之战中,戚继光所部明军便阵斩三百四十四,而损兵不过三人。

当时戚家军以少打多,以一千五百人对倭寇二千人,先是在山区设伏,之后全为攻山、攻坚作战。

而那支倭寇也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他们在被明军伏击之后,三战三败依旧不乱,突围而出的残兵依旧自发聚集一起,进入有坚固围墙的大宅死守,期间还曾组织过一次突围,其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以及面对挫折时的韧性,放在任何国家和时代,均可堪称一流水平的精锐军队。

然而,这么一支精锐轻易的就被戚家军给消灭了。他们在战场上被斩首三百四十四人,除被生擒若干,其余一千多人或被摔死或被烧死,而明军仅仅阵亡三人。其中陈四和陈七十二,死于围攻朱家大宅时放火烧屋,只有王华廾一人死于两阵交锋。

这种让人瞠目结舌的伤亡比是怎么打出来的?

就如《剑桥战争史》一书中特别提到的那样,戚继光是一个16世纪时,与西方莫里斯亲王交相辉映的军事改革天才。而他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创立当时最先进的冷热结合步兵战术。

通过对《纪效新书》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以及《练兵实纪》的复原,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当倭寇遭遇戚家军时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打击。

当倭寇距离戚家军112—128米时,在约每十五米的单位宽度上,倭寇要承受10名火绳枪兵的一次齐射;12名弓箭手的每人九次射击,共108支箭;镗钯手的一次齐射,共6支火箭,合计进行124次射击。

大家知道倭寇善于跳跃与使用倭刀,但倭刀这种大型双手刀,需要很大的挥舞空间。比如倭寇在前面打头阵的剑豪,需要大约宽度为3.5米的一个正面,这样才能施展剑术。

因此面对戚家军,那些打先锋的倭寇剑豪,每个人要承受24—31次的投射攻击后,才能与明军进行肉搏作战。而且为了防止倭寇以长枪列密集阵型来冲击鸳鸯阵。戚继光还在戚家军的每个哨中,配备有三门小炮——赛熕铳。这样倭寇如果使用密集队形,就会被糊一脸,如果是剑豪打头阵,也得是炮口余生后,才有机会‘享受’那24—31次的投射攻击。


其实,按这种火力配置,基本上倭寇打头阵的那些精锐剑豪,很难有机会冲到明军跟前。

而当倭寇顶着枪林弹雨、付出惨重伤亡冲到明军跟前时,会发现明军身体正面均被长牌手的盾牌遮蔽。当倭寇持长枪从上而下,刺入鸳鸯阵中时,牌手举起盾牌,将敌方长枪顶起,身后长枪手出枪直刺;当倭寇从下刺枪时,牌手下坐盾牌,将敌方长枪压住,身后长枪手出枪直刺。当倭寇将长枪从左右两侧刺入阵中时,左右两边狼筅手用狼筅将对方长枪绞拿,长枪手出枪直刺,镗钯手跟长枪手齐出,以保护长枪手。当倭寇人数较多,一拥而上之时,狼筅手护在牌手左右,左右方长枪手各跟狼筅手出枪,镗钯手护卫身后,藤牌手以藤牌遮蔽身体,用刀砍敌人下盘。


这样,鸳鸯阵一共十名战斗人员,正面只有两个身位宽度。每一个试图攻入的倭寇,都要在越过一面盾牌之后,被一支狼筅控制格架兵器,然后被两支长枪直刺。直刺的长枪手身边还有一名镗钯手保护,以防止长枪脱出狼筅的保护。这样无论倭寇从那个方向、怎样进攻,都要面对至少三、四件兵器,等于一个倭寇被四个明军围殴。为面对战术、火力上全面领先的戚家军,倭寇作战意志越是顽强,就越是将自己送到戚家军刀下被屠杀而已。

总体上,戚家军跟倭寇打仗,就是先是各种火器与弓箭,把冲在前面的精锐倭寇杀得七七七八八,然后各种冷兵器一起上,四个打一个,收割剩下的倭寇。

面对这样的敌人,就算是日本剑圣宫本武藏来了,也得跪……

靠这种战术和火力的优势,戚家军死三人和干掉一千倭寇这样极高的交换比,也就不足为奇了。


冷兵器研究所


戚家军的鸳鸯阵,是针对倭寇战法的成果,也是专门针对倭寇的,因此要了解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

倭寇的由来

倭寇由来已久,元朝时期就已经进入了中国沿海,只是之前的倭寇成员主要是少数日本浪人和海盗,到了明嘉靖时期,由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各大名之间相互厮杀,战乱中产生了大量的残兵败将,失去主人的家臣和武士,这些人除了舞刀弄枪以外,并没有其他维持生计的手段,就加入之前的浪人和海盗,形成一股庞大的战斗集团。

日本战国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城市出现,形成了对外贸易港口,这时候日本强烈需要和中国进行的贸易,非常需要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书籍字画,中药材等等,可是明朝断绝了对日本的贸易,这使得走私大量出现。

走私使得上述的战斗集团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向明朝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恰巧明朝军备废弛,朝政腐败,也造成东南沿海地区以中国人为主的走私海盗兴起,这些中国人和日本人合流,形成“倭寇”。

倭寇的战法

1. 倭寇的成员和装备

倭寇的成分主要是日本武士,日本是个尚武国家,武士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元初时横扫欧亚大陆,气势如虹的蒙古武士登陆日本而无法深入日本本土,除了日本国土狭窄,蒙古兵团无法展开,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蒙古人受阻于日本武士高强的单兵武艺和牺牲精神,无法通过近战格斗战胜日军。

明朝嘉靖时期,日本已经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代的日本武士普遍掌握称四门和六艺的武艺,四门是指:弓、铁炮(鸟铳)、刀、枪;六艺是指:弓、铁炮(鸟铳)、刀、枪、马、柔。

弓箭是日本武士必备的技能,战国时期虽然铁炮(鸟铳)流行,弓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武士手中的重要武器,这个时期的日本弓是弓胎弓,最大射程是400m-450m,有效射程是200m-250m,这样的弓射程和杀伤力都是很强的。

日本刀法(或称剑术)源远流长,流派繁多,而且实战性很高,这个时期的日本,武士体系已经完全成熟,所有的武士都同时携带打刀、协差和两把刀,打刀刀身长1500px以上,用于上阵杀敌,协差刀身长30-1500px,用于自杀,另外还有一种防身用的短刀,也叫马手差,刀身长小于750px,这样的武士形象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武士消亡。

日本刀虽然脱胎于中国唐刀,可是宋代时日本刀的质量就已经全面赶超中国刀,欧阳修对日本刀有“宝刀近出日本国”的专门描述,明代时,日本刀已经甩了中国刀好几条街,成为明代的稀有精品,被坊间争相效仿,以致出现了大量的山寨日本刀,这些山寨日本刀虽比真正的日本刀差了很多,但依然为很多明军官兵所喜爱,也推动明军的制式长刀和腰刀模仿日本刀式,使得明代刀迥异于宋、元刀以及清代刀。

(顺便提一句,最近几年反映明代的电影和电视剧里的刀,不是宋手刀就是清代腰刀和大刀,实在让笔者不忍睹。)

同时,西方的欧式铠甲传入日本,日本人根据自己的体格特点,将欧式铠甲进行改良,生产出适合自身条件的铠甲—和制南蛮胴,这种铠甲前后两面胴各由一块铁板打造,中心向上突起形成镐状,这种铠甲的优越性是作战是可以使得弹丸和长枪在接触表面后滑向左右两侧,从而避免杀伤。

凭借这些装备,使得倭寇和明军交战时,取得先声夺人之效,戚继光说:“其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色长丝,类如神鬼,以骇士气;多执明镜,善磨刀枪,日中闪闪,以夺士目。故我兵持久,便为所怯。”

2. 倭寇的战术

由于倭寇胜在单兵武艺和装备,人数不多,因此和明军作战时,他们会尽量避免和明军进行弓箭或者鸟铳的远程对射,而以近战为主。

在这样的思想下,倭寇发展出和明军作战的几种战术:

1) 面对面厮杀时,倭寇刀很长,而且双手持刀,再加之动作灵活,往往将明军砍为两段,而明军却无法触及到倭寇,《纪效新书》中记载:“倭擅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故力重也。”

2) 倭寇行军长走一字长蛇阵,遇到明军时,往往是1-2人在明军阵前跳跃躲闪,引诱明军施放弓箭和鸟铳,待明军远程武器耗尽之后和明军近战。

3) 和明军打运动战,在明军运动中来不及使用重武器时,靠近明军进行近战,这种战术往往采用设伏和奇袭;

4) 《筹海图编》中记载的列“蝴蝶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日本刀本来就精良,再配合整齐的挥舞动作,这种集团杀伤力是很大的。

5) 《纪效新书》中还有一个记载,说明日本忍术也被倭寇用到了对明军的作战:“人自为战,善於抄出我后,及虽大败,随奔随伏,甚至一二人经过尺木斗壑亦藏之,往往坠其计中。”

明军的战法

1. 明军成员和装备

明朝前期,明军兵员实行的是卫所制,到了嘉靖年间,虽然开始出现了少量的募兵,但主流依然还是卫所制,卫所制是个大课题,这里只谈卫所制下的军人素质。

卫所制有两个重大特点:

1) 以屯养军

以屯养军是对卫所的重大业绩考核之一,卫所官军都要担任屯田和种地的任务,进行自给自足,余粮可以作为军官的俸禄。

2) 军户世袭

卫所的军人是世袭的,父死子替,这本是为了保证兵源,不误生产,减少游兵恶习,但结果是常常有士兵被军官用作家奴,或者大量逃往。

从卫所制的两个特点可以看出,平时明军主要的工作是种地,边境地区的军人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人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种,这就使得明军更像是民兵,缺乏正规军事训练,这样的军人,临战精神和武艺都无法和倭寇相比。

东南沿海地区的卫所明军装备,兵器种类和倭寇相差无几,常用的长兵器是长戟、长刀、长枪,常用的短兵器是腰刀、锏、铁鞭、铜锤等,远射武器有弓箭,虽然明军有神机营,但这是拱卫京师的,从制式规定上卫所要装备火器,但是很多卫所基本没有火器。

长枪是明军的主要格斗兵器,长约丈二,以竹或木为杆,这样的材料在和倭寇打斗时,往往被日本刀砍断。

长短刀也是明军的主要格斗兵器,多仿造日本刀的形制,但相比日本刀无论质量还是美观上都差了很多。

明代弓箭主要是开元弓和小梢弓,和宋元没有区别,弓箭有效射程在100m以内,射程比日本弓近了不少。

明军将领装备的铠甲主要是布面甲和山文甲、锁子甲等,这些铠甲防护能力和日本南蛮胴相差无几,甚至对身体某些部位的防护比南蛮胴还稍强,但普通士兵是罩甲,这种甲不衬金属甲片,和小股倭寇拼单兵就明显吃亏。


东南沿海的明兵,特别浙江明兵是没有铠甲的,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有记载:“浙兵俱系赤体赴敌,身无甲胄之蔽。”

2. 明军战术

明军的作战战术和他的军备体制有关系,明军是卫所制,即各省设立卫和所,每卫5600人,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所的老大是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每总旗下辖5小旗,每小旗10人。

明太祖朱元璋对每所战术分配为:铳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枪手40名。可是实际并非如此,而是弓箭手60名,枪手26名,刀牌手10名,剩下才是铳手,大多数所其实没有铳手。

从明军所的战术编排中可以看出,明军战术以远程的弓箭为主,一旦进入短兵相接,数量少得可怜的长枪手和刀牌手根本无法承担起一百来人的战斗任务,这时候的明军在倭寇手里只是一群有着军人装备的民兵而已。

事实上,明军在倭寇面前形同虚设,毫无还手之力,《明史.日本传》有详细记载:在一年之内,

“(倭寇)犯太仓,破上海县,掠江阴,攻乍浦。”,“(倭寇)劫金山卫,犯崇明及常熟、嘉定。”“(倭寇)掠苏州,攻松江,复趋江北,薄通、泰。”,“(倭寇)嘉善,破崇明,复薄苏州,入崇德县。” “(倭寇)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

一股自山东日照南下的几十人的倭寇,共杀死军民一千余人,一直到徐州才被明军消灭。

明朝上下对当时倭寇在中国的行径是:“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更发生了一件令堂堂大明倍感奇耻大辱的事,一股6、70人的倭寇,从杭州打到南京,再从南京打到无锡,转战八十余天,行进数千里,杀死杀伤明军官兵四千余人, “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历八十余日始灭。” 其中杀死御史1人,县丞1人,指挥2人,把总2人,冷兵器时代有这样的战果,用“辉煌”二字已经无法表述了。

戚继光的战法

戚继光对倭寇有相当的研究,他大胜倭寇的法宝,并不只是坊间大量炒作的 “鸳鸯阵”,通俗来说,“鸳鸯阵”只是具体操作层面的器,而戚继光胜倭寇靠得是“”。

世上万物都有定数,但只要找到规律,自然就会迎刃而解,犹如“庖丁解牛”。

戚继光对明军和倭寇实力的差异看得很清楚,他认为除了甲胄不如倭寇外,还有明军没有武艺,“手无素习之艺”,没有后勤,追击敌人时只能住宿旅店,军纪荒废等等,

1. 戚继光的兵源

戚继光并不是一来就玩高大上的阵法、装备和武艺,他首先做的是挑选兵员,他认为明兵对倭寇的失败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1、毫无纪律性,“素无节制”;2、胆怯,“未见敌而先走”;3、不注重工事建设,“无营壁可恃

”。

戚继光认为兵也是要讲资质的,如果兵源不行,“则虽韩、白再生,不可用也。”,他认为浙江的兵源有四个地方比较好,一是处州(今丽水)、二是绍兴,三是义乌,四是台州,后来经过一番甄别,他看上了义乌的兵,他认为义乌人有血性,而且头脑又精明,“性杂于机诈勇锐之间,尤事血气。”,而义乌兵天生勇敢,用不着军官太费劲的训练,“天生性勇,固不假将领教习之力而可用也”,对义乌兵的驾驭,要打破常规,恩威并施,“破格恩威并称,必使其听节制”。

因此戚继光没有采用明军的卫所制,而是采用募兵制,自己招募军人,并根据倭寇的特点进行编制,装备和训练,而且他的募兵对象就限制在义乌,他认为义乌有几十万兵源,足以和倭寇打一场局部战争。

2. 戚继光部队的编制

其实,编制是跟在作战阵法之后的,即先有阵法,后有编制,但本篇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阵法,因此先谈编制。

戚继光首批招募了4000义乌兵,因此他的部队编制和阵法就是以这4000义务兵为基础,后续虽有扩大,但总体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和明军的所、百户、总旗和小旗的编制不同,戚继光将这4000人分前、后、左、右、中五个营,每营800人,每营分四大哨,每大哨200人,大哨下属五个不足50人的宗,宗下为12人的队。

相比普通明军的编制,戚继光部队的编制更加扁平化,大大降低了军官数量和士兵数量的比例,而且更强调各单位之间的配合。

3. 戚继光部队的装备

戚继光部队的最小单位是小队,编制12人,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班,除队长和伙兵外,有10名战斗人员,其中1名长牌手,1名藤牌手,两人持盾牌配腰刀,各带60个铁蒺藜,藤牌手还带2支标枪;2名狼筅手,4名长枪手,2名短刀手,短刀手还要带6支火箭;小队带6付拒马。

狼筅是出现在抗倭战场上的特定兵器,就是一根长约4.7米的竹竿,前端装上铁枪头,末端包铁,“用大毛竹,上截连四旁附枝,节节枒杈。”,上端的枝刺用火熨成想要的形状,再灌桐油,具体发明人已经无从查考,应该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兵器主要是防御用,需要其他兵器的配合,戚继光则发挥了这种兵器的最大效能。

不同的兵种,由不同的人担任,做到“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比如:藤牌手由“少壮便健”的士兵担任,狼筅和长(盾)牌由“健大雄伟”的士兵担任,长枪短兵由“精敏有杀气”的士兵担任。

200人的大哨还编有一个炮队,掌握大铳2门。

相比普通明军,戚继光部队有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在小队中几乎淘汰了远程射击的弓箭手,而加强了近战的各项武器,这是戚继光对明军作战战术的根本颠覆。

这也标志着戚继光的战术思想是以近战对近战,也宣告倭寇的那种先用一两名武士在明军弓箭手面前跳跃,引诱弓箭手射完弓箭再上前格斗的战术彻底破产。

戚继光部队的铠甲也和之前明军不同,根据南方多山多水地,而且潮湿的情况,专门装备一种“缉甲”,“用绢布不等,须厚一寸,在前用线密缉,可长至膝。”这样的甲胄,有的内部会镶嵌上金属片,既轻便防护能力又强。

4. 戚继光部队的战术

这里将谈到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戚继光的战术,战术是由一大一小两种阵型来实现。

戚继光部队在进行大兵团会战时,会将他的部队布置成宏观的“一头两翼一尾阵”,兵团内各微观的小队阵型才是“鸳鸯阵”。

一头两翼一尾阵是全军的大阵,排列阵前的是前营(相当于现代一个战斗团)800人的进攻部队,两翼各一个营800人为奇兵,负责保护进攻部队的两侧,同时进攻敌军侧翼,阵后的是一个800人的预备队,担负机动增援任务,另有800人为伏兵。

组成一头两翼一尾阵的基本单元是小队的“鸳鸯阵”,“鸳鸯阵”

戚继光最得意的一种小队战术,以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步兵班的战术。

实战中也证明了戚继光班组战术的高明,其结果是“乃杀贼必胜屡效者。”

简单说,戚继光步兵班战术“鸳鸯阵”主要如此编排:10名战士成两路纵列,队前2名为盾牌手,紧跟着2名狼筅手,狼筅后是4名长枪手,这四名长枪手负责保护盾牌手和狼筅手,长枪手后是2两名短刀手或者镋钯手,负责保护长枪手和补充长枪手的空档。

这样的班组战术编排,照顾了上中下三路立体攻防,完全是针对倭寇高强的武艺而来,可以几个方面对倭寇进行攻防:

1) 倭寇刀枪从头顶刺来

队列最前面的盾牌手将枪尖向上挡开,在这个极短的时间内,长枪手立刻出长枪刺杀倭寇,动作结束后要立刻回归本队,保持队形。

2) 倭寇刀枪从脚下刺来

盾牌手用盾牌将倭寇枪尖往下坐落,长枪手立刻出长枪刺杀,再回归本队。

3) 倭寇刀枪从左右刺来

在严密的鸳鸯阵下,倭寇的刀枪从左右刺来,主要是伤盾牌手的臀部,然后左右狼筅手将倭寇刀枪挡住,后面长枪手出枪刺杀,为防止长枪手的枪不能及时收回,短刀手对长枪手实施保护和救援。

4) 对付倭寇班组战术单位

如果倭寇也以班组为战术单位前来,通常数量在几人到10人之间,“鸳鸯阵”的战术是迎着倭寇向前推进。

队前2名盾牌手,1名是沉重而防护能力很强的长大盾牌手,1名是灵活的藤牌手,这时大盾牌的任务是“只顾低头执牌前进”,也就是低头拿盾牌向前开路,除此之外什么事都不用做,左右狼筅防住两边,藤牌手在狼筅的掩护下进攻,长枪手在短刀手的掩护下进攻。

5) 鸳鸯阵的变化

根据地形和环境不同,鸳鸯阵也会发生变化。

大鸳鸯阵:

在道路狭窄的地方,鸳鸯阵会变换成“大鸳鸯阵”:

从图可知,在道路狭窄时,是以狼筅居中,紧贴左右是长枪手,长枪手左右是短刀手和盾牌,每名士兵的职责不变。

三才阵

在道路宽的地方,鸳鸯阵会变换成“三才阵”:

带道路比较宽的地方,三才阵的一线进攻配置就比较强了,队长居中,狼筅、长枪和盾牌分居两旁,后面短刀手担任保护和支援。

如果将冷兵器时代鸳鸯阵的威力与现代做一个类比,鸳鸯阵就好比现代的装甲车,盾牌和狼筅如同装甲车坚硬的装甲,长枪手就是躲在装甲车内的步枪手,短刀手就是冲锋枪手,防止反装甲武器靠近装甲车。

这样的战术思想,后来也被戚继光带到了北方,组成大名鼎鼎的车营,就更加接近现代装甲军了。

5. 戚继光部队的实战成果

戚继光的义乌军成军之后,主动寻找倭寇作战,很快就取得了浙江的台州大捷,其中一仗,戚继光部4000人遭遇倭寇2000余人,按以前的规律,这2000倭寇一定会追着明军打,甚至全歼明军,可是这次遇到的戚继光明军却与之前的明军完全不同,这支明军立刻布成“一头一尾两翼”大阵,大阵内是小队组成的“鸳鸯阵”,大阵套着小阵迎着倭寇主力冲上来,两军一交锋,实力显现出惊人的反差,往日骄横无敌的倭寇颓势立现,最终战果,戚继光部只阵亡3人,杀死倭寇344人,俘虏5人,缴获近1500件兵器。

相比之前6、70人的倭寇横行数千里,杀死杀伤明军4000人,戚继光部对2000倭寇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已经足以雪耻了。

五、 总结

戚继光取得对倭寇的胜利,并不只是靠着“鸳鸯阵”这样的战术,而是对倭寇形成的治军层面的战略性优势,是对人,装备,后勤尤其是军纪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化治军的胜利,而戚继光先进的战略思想和理念,可以通过浓缩的班组“鸳鸯阵”法得以体现。

一个小小的“鸳鸯阵”足以让戚继光成为当时世界级的军事大师,只可惜,戚继光到了北方之后还没有发生和蒙古人的战争,但是以戚继光的军事思想,他在北方的军事战术,一系列的布置对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的优势,其实戚继光之后,他的浙江兵一直活跃在各大战场,如后来的朝鲜战场和辽东前线,已经成为当时明军的精锐劲旅,这也足以证明了戚继光军事思想的伟大。


羽林轻骑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我们首先就得从小日本的倭刀以及刀术谈起。

日本倭刀,源自中国唐刀,传入日本后,经改良形成狭长、刀身略带弧度的刀形。倭刀因刀身狭长,既适合砍劈(双手握刀可力劈),也适合刺(刀身细长可刺),刀法简单洗练,就是刀走直线,直入直出,刀势凶猛。

今天日本的剑道其实就是当年的倭刀术,看过日本剑道表现的读者一定会有深刻的印象。日本剑道最基本的技术动作主要有击面、击手、击腹、刺喉、摆震、击面切返、碰体等,其中击面、击手、击腹、刺喉四个动作是用得最多的。注意那个“击”字,可以说很好地概括了日本剑道的精髓所在。即挥剑时只求刀尖快速劈中对手要害即可,不求大面积的创伤。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杀人技!这也是很符合日本人的脾性的。如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战术就是如此,快速出击,一击即退。

由于明朝侵入我海疆的倭寇,多是日本一些没落武士与浪人,他们从小练习倭刀,刀法闲熟。与人对战,瞅准机会常突然纵身一跃,利用刀长的优势,一刺或一击(劈),就能取人性命。因此,常将养尊处优、缺少训练的明军打得一塌糊涂的。如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一股倭寇仅三百余人,侵犯嘉兴,打败守将卢镗,明军伤亡千余。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仅53人的倭寇,从浙江绍兴登陆,竟一路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五千官兵,历时八十余日,才被绝对优势的明军歼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正式开始了剿灭倭寇的辉煌生涯。剿倭伊始,戚继光就已经注意到了倭寇的刀法奇特了。在他的兵书《纪效新书》里就指出日本刀法是一种“以双手执一刀”的刀法,又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内光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进足则丈余,(加之)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正因为如此,戚继光全面改革了自己的军队。其中最见成效、战果最显的就是创造了“鸳鸯阵”,自始,横行一时的倭寇末日到了!

“鸳鸯阵”就是专门针对倭寇的战法、刀法创造的,“鸳鸯阵”一般由十一名士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上阵时大家互相配合,互为羽翼,是一个战斗整体,就像一辆人肉坦克,威力无比。比如“鸳鸯阵”中专门设有士兵手握长长的狼筅,一种用长毛竹枝杈缀以金属尖物的武器,长达数丈。你倭寇不是“喜跃”、能进“丈五尺”余吗?我就用几丈长的狼筅扫你!不让你跃、不让你靠近。你单个倭寇的武艺不是很厉害吗?我就整阵人碾压你!直至将你“碾”成肉饼!这样,倭寇的长刀长优势,以及单兵作战能力强的优势一下子就没有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摆出“鸳鸯阵”,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击倭寇2000多人,全歼倭寇,而戚家军几无伤亡!“鸳鸯阵”发挥出了无比的威力。可以说,“鸳鸯阵”是中国人根据实际情况、实战需要,勇于创新求变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发扬!


50后男人


其实鸳鸯阵能够打败武艺高强的浪人倭寇,正是应了那句“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俗话。也就是团队合作集中攻击对方的单兵游勇,纵使对方人多,也可以创造出局部人数优势的局面,然后击溃对方。


事实上鸳鸯阵的使用,是中国陆军阵法从中古时代走向近代的第一步,在中古时期,除了个别军队外,大多数军队还是更多的仰仗个人战力的武勇。比如岳家军里面的扎马刀手,那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强军力士。而鸳鸯阵从选员到分配武器,都是经过了严格的标准审核,然后通过短期的高强度训练,让每个士兵在团队中发挥出最佳的实力,也就是说我自己一个人不是你的对手,但是我在团队中只要好好配合作战,绝对完爆了你。

在戚继光的鸳鸯阵里面,真正做到了近代战术要求的小团体高配合战斗模式,木牌手和藤牌手在前面掩护,两个狼宪手在后面阻断敌人进攻的节奏,四个长枪兵负责主要的杀伤,两个耥耙手在最外侧迂回掩护,火兵负责远程杀伤和近战替补,队长指挥和替补。可以说一套下来,真切做到了攻守皆备。也正是评价这么一套战法,戚继光可以在福建浙军对倭作战做到基本百战百胜,还大明一个太平江山。


火器工坊


由于倭冦大多是破落武士,是专业从事格斗的人员这些人单兵作战能力相当强!而此时明朝的军队,战斗力比较差,再加上普通士兵,作战能力远不如专门从事格斗训练的倭冦,就如同一个业余挙手对战专业拳手一样,因此屡剿不绝。而且倭冠人数越来越多!为患甚重,惊动中央!于是派戚继光南下平冦。

开始打了几次,戚继光也有损失,但戚毕竟是一代名将,他立刻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重新作了规划!

1、招慕新军,重新巡练。2、重新打造武器!自唐朝后期,经五代十国的混乱,再加上宋朝的重文抑武,使中国的武器-单刀,流于好看,实不堪一击。倭刀是学自唐刀,又加以改良,刀背厚,刀面窄而长,可以劈、刺。而且双手握刀,力道很大!当时明军的刀面宽而短、薄,且单手持刀,两刀相碰,明军的刀常常被砍断了!因此,戚准备重新用包钢法制刀。3、创建鸯鸳阵!由于东南沿海一带,阡陌遍地,河沟纵横,而倭冦又到处流窜,少则百十人,多则数千人,散布各处!很难采用大部队一次性决战解决问题!于是针对倭冦的特点创造出鸳鸯阵!下面着重介绍鸳鸯阵:

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滕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

狼筅

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

而且这个阵法可以随时以11人一组叠加,变千人万人!又可以变少化减成5、6一组的两才阵和3、4人一组的三才阵,去对付单个的倭冦。在任何时候,都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有效的杀伤敌人!就这样通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用零伤亡的成本,肃清了倭寇!

戚继光的伟大之处,是亲临战场,勤于思考,基于实际,根据敌我双方的态势,具有针对性的创造出把敌我双方优劣之势颠覆性翻转的阵法!抗倭胜利后,戚继光后来又到北方驻防,他还创造出许多针对北方地势平坦广阔、骑兵纵横突击的许多阵法!

纵观中国整个军事史上,戚继光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可以与大破林胡的战国名将李牧媲美!


夜夜龙泉壁上鸣


戚继光的鸳鸯阵可以完胜倭寇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条。

一、精良实用的武器装备。众所周知,戚继光不仅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武器发明家。戚继光针对倭寇的装备特点,发明了一系列克制倭寇装备的武器,诸如苗刀(戚家刀)、狼筅等。还有,戚继光非常重视火器的装备与使用。所以戚家军是一支冷热兵器混合装备的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保证了戚家军在与倭寇作战时不会因兵器原因而落于下风。

二、因地制宜、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战术设计。戚继光针对江南水乡和倭寇的战术特点,发明了鸳鸯阵。鸳鸯阵规模小,适合于江南水乡的作战;狼筅兵,枪兵,火枪兵,藤牌兵等多兵种混编、协同作战的战术方式避免了戚家军士兵与倭寇一对一单兵对战,也避开了前期戚家军士兵单兵作战能力不足的缺陷。

三、将勇兵精。戚家军的将领以戚继光为核心,都是勇猛善战之人。戚家军的士兵招募自民间,身体素质优秀。而且是招募自东南沿海一带,对倭寇有深入骨子里的仇恨,所以作战积极。

四、士兵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戚家军与训练废驰、军纪涣散的卫所军不同。戚继光重视士兵的训练。他认为士兵在训练时受伤好过在战场上战死,所以对士兵的训练抓得很紧。戚继光重视军纪,曾经为严明军纪而斩了自己的一个亲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使戚家军战斗力大增,正面作战时可以轻松碾压倭寇,同时作战时可以做到令出乃行、进退如一,配合默契。

以上四点,差不多就是戚家军能够轻松战胜倭寇的原因。











散文小箱子


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戚家军的鸳鸯阵正好是个子矮小,武器较特别的倭寇的克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带兵在第一线和倭寇搏杀的明军名将戚继光的兵书《纪效新书》在浙江首次刊行。书中就提到:“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跃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身多两断。”)而鸳鸯阵布阵正好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著名抗倭名将戚继光,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丘陵沟壑、河渠纵横、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战特点等情况,首次应用了此阵。以形似鸳鸯结伴而得名。

具体阵法布置如下: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此阵近可守,远可攻;倭人喜跃,刀较长,持狼筅之明士兵正好克制倭人特点,筅上有分叉,又比倭刀长,正好可以御敌于阵外,使敌有力使不上,又无法靠近。今天警察用的长柄半圆钢叉就类似于狼筅,只不过现在的警用"狼筅"重点是控制和将威胁拒之于安全距离之外,而戚家军用的狼筅还能杀敌。

SO,在当时,倭寇对戚家军真的是闻风丧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