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

日出朦朧水交天,銀河玉帶落淮綿。南江北上中淮水,立馬橫槍腰配弦。冷目北胡恨食血,厲聲怒吼震山川。靖康之辱江河淚,還聖回朝滅寇堅。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一位魚夫在晨曦的煙波中,乘著一葉小舟,隨波逐流,漂盪在淮河的水面上,一面收網,一邊唱著歌謠。這歌聲,在迷霧中忽遠忽近清亮。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這天早晨,我與考古專家徐博先生相約,踏在這個古老而又文明的濱城要塞上,這就是鳳陽臨淮關,沿水而立的古城堡壘關口,歌聲把我們思緒帶入了千年硝煙瀰漫的古戰場。這時,徐博先生說:“元明而後,始定燕京,遂使王氣消沉,人忘南渡!帝京黯黲,月冷濠州。”接著講述了一段歷史的過往。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公元1130年4月25日,苗劉兵變被平息,完顏宗弼帶著掠奪的戰利品乘興而歸,過長江時,韓五(韓世忠)八千水兵,在黃天蕩大戰,大敗完顏宗弼的十萬金兵,金兵僥倖北突江上之圍,連夜逃往鳳陽濠州城,因高宗趙構不發聖旨,援兵遲遲未到,濠州失利,完顏宗弼不敢久滯,從臨淮關蜈蚣橋敗走,在淮河以北對峙(在淮河以北,黃河以南,宋、金打了上百次戰役)。從此靖康之變,南宋、北金以淮水為界,現在的鳳陽臨淮關就成了南宋北疆的濱城要塞。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高宗皇帝,被完顏宗弼從汴梁追到楊州(嚴州),攆到杭州,趕到海上,現在只好從楊州帝都遷徙杭州(臨安府)建都,遠離大金國。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公元1132年冬10月28日,金太祖阿骨打第四子完顏宗弼興兵號稱三十萬鐵騎,派信史前來下戰書,臆渡淮河,從鳳陽(濠州)臨淮關關口直奔杭州(臨安),從此引發了南宋北金淮水之戰。當時,鎮守臨淮濠州城關口總兵是岳飛帳前大將張寶(綽號“花斑豹”張英,“濠州東城人”)。淮河南岸南宋騎兵只有十五萬,其餘全是步兵。總兵力四十萬,分部到上游,現代的蚌埠以西和下游洪澤湖淮河沿線。濠州臨淮關口,兩邊河岸最窄,面向北岸易守難攻,可金兵大都是北方牧民女真族人,不識水性;不會用船,善騎放牧守獵,熟箭習刀,貫騁平原,通過淮河有蜈蚣橋最佳優選。在公元1130年到1132年,南宋動用了二十多萬民工,在南岸築牆修壩,壩上還要築起二米左右,留有炮臺孔和高土牆。百米一哨,千米一風火臺,白日有哨所,夜裡有馬隊巡邏,各段分工到兵營小隊。白天旗話,晚上燈籠為令,遠則牛角為號,防犯嚴密,緊急時還動用了火箭梨花。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二十九日戰書已送達濠州府宋軍大營,濠州臨淮關關口由總兵張英(張寶)督戰,張英回書應戰(岳飛被高宗召回杭州)。翌日開關北上,到達濠州臨淮關對面前哨臨北排兵佈陣。河北是一望無邊的平原,北岸當時和南岸是一個整體,稱北岸有臨東臨西,淮水把臨淮關一分為二,中間是蜈蜙橋橫跨淮水通往南岸。北岸平原是沙土地,宋軍早有準備,由高寵、陸文龍、狄雷、何元慶在隊中間,盾牌防箭手並列陣前,奇門陣內埋下鐵夾、倒刺、絆馬索、暗設馬架、竹籤陷阱等,每十人一組,相互護應,進退有方。前四排弓箭手,各帶足石灰包,後五排士兵各持鉤連槍,後有鐵騎千匹,各配鉤鐮槍柳刀。南方杭州是真絲產地,宋兵每人各配一條絲巾。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斡啜(完顏宗弼)傳令大將韓常(字元吉燕京人)與金武衛耶律馬武赤盞暉等人在淮河關口北岸三十里擺下陣進攻陣式,提起韓常,此人了得,單背能開三石五斗之弓,箭法能百步穿楊,射能穿鐵,一手好槍法。萬人兵中能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漢人,遼國人後投奔金國,武功不在岳飛之下。前有長達數里鐵鉀鏈環馬,每兩匹用鐵鏈連在一起,跟後有200輛戰車,車上有弓箭手和刀斧手,最後有數匹單騎彎刀壓陣,兵將合計五萬有餘。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日將蹬枝,就聽雙方號角齊嗚,鼓聲震天,塵煙四起,殺聲陣陣,各向對方衝殺,突然宋軍指揮戰車吊籃雙旗平分,鼓點數有變,這,只有每個兵組小隊長能聽得懂看得懂,宋兵指揮兩邊軍隊向兩邊展開,指揮台上兩旗分開前指,宋兵兩邊向前推進,不到一個時辰,就看宋兵指揮台上兩旗合籠交差,鼓聲也隨指揮旗變而變點數。金兵五萬大軍被圍陣中,這是張寶在平時跟岳飛打仗時學的一種鐵門陣法,四門八向九宮,變化無窮,天昏地暗,宋兵每個人全把臉用絲巾蒙上,眼睛通過絲巾能看到外面一清二楚,十月底的天氣西北風呼呼吹起,沙粒飛揚,可宋軍的石灰更起的效果,把金兵眼睛迷的睜不開,戰馬也無法行走,直流眼淚。宋兵如果用刀砍,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殺金兵是無法傷人傷馬的,因為金兵兵馬都有盔甲保護,用鉤鐮槍傳鉤馬腿和人的頸部,陣內有很多陷阱和暗器,金兵的戰馬戰車全部摧毀,沒有了戰鬥力,連環馬只要一個出事另一個馬也就成無用馬了,可馬上的人也成了步兵,從早晨撕殺到黃昏,金兵死傷大半,無法脫身,數員大將也死於陣中,主將韓常看到指揮吊斗,拔箭射出,連連四箭,二箭吊繩,二箭分別射揮旗和擊鼓之人,可巧,一陣狂風吹過,揮

\u0004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旗擊鼓之人只受了輕傷,並無大礙,箭擦吊繩而過,護旗鼓衛士急急向前護衛,韓常大將令護將衛騎一同殺向前去,且不知旗鼓下前方設有陷馬坑,眾兵陷入坑內,馬繩將韓常一隻手背絞住不能起身,這是韓常抽刀砍下自已的絞背,這時宋兵幾十人各用長勾想擒下坑中金兵,眼看韓常被擒,韓常大將抽刀砍斷絞背,躍上陷馬坑,突然宋兵遠方探哨來報,金兵三萬鐵騎援兵,只離有20餘里,宋兵嗚鼓收兵,金兵這才逃出重圍。金兵屍首滿地,血染北岸,金兵死傷足有四萬五千人左右,宋兵損失有五千餘人。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捷報傳向杭州,高宗大喜,傳旨後勤壓運官,把江南糧䓍和軍需物資發往濠州,張寶總兵把戰備物資存放在現在定遠(定遠隸屬濠州範圍)山中,宋兵還有一隻秘密部隊藏於山裡,天天都在苦練。定遠是天然擺兵佈陣的好地方,在歷史上要從淮河北岸濠州臨淮關關口,由北向南過關是不容易的,查看歷史就得知一般都是從西(淮河上中上游)過淮河向東進犯,或下游,日本人侵略鳳陽時也是從西向東打的,從鳳陽想向南可不容易,必過定遠,所以定遠在歷史上是濠州漢路兵家必爭要道。況且臨淮關關口,對侵犯者恨之入骨。凡打入濠州的侵略兵,後都是全部燒盡炸平,反反覆覆,比如在元朝年初,濠州就被屠城十餘次,數萬百姓死於屠城之中。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提起張寶也相當當的人物,原老家是現在鳳陽霸王城南祠堂張一個富家子弟,弟兄五人,他最小。從小喜愛舞槍弄棒,十歲就被送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學習武術,練得一手好棍法,精通十八般兵器,二十多歲遊走江南,到了杭州街上報打不平,認識了李綱,被李綱收回家中當了看家護院的家將首領,後來從軍投奔岳飛帳下,給岳飛當了一名帥衛,岳飛詔回時一切都交給了張寶。這時,我接著向徐博先生問道:“這場戰鬥就這樣結束了嗎?”徐先生說道:“戰鬥遠遠沒有結束”。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十五天後,完顏宗弼哪能受了這般兵敗之辱,重新整頓人馬,派十萬人馬,再來攻打濠州臨淮關口,張寶派十五萬混兵野戰隊,堅守臨北關口大門,原來的金兵最先進的戰鬥武器也被消滅毀盡,兩軍相互對持,打了十天左右,天氣越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來越冷,有探子來報,完顏宗弼從奧斯曼引進五十四門大炮正運往這裡,張寶怕將士們有閃失,令收兵進關,河,北岸關口留有少量的軍隊,三日後北岸炮火連天,被炸的夷為平地。張寶看到此景,把城門堵死,只有那蜈蚣橋靜靜的橫躺在水面上,再也沒有往日人馬通行繁華的榮光。蜈蚣橋上哪能擺下這五十四門大炮,就用小船連在一起鋪上木板,架上大炮對著南岸城牆,蜈蚣橋在炮聲中顫抖著。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提起蜈蚣橋,離濠河入口向東五百米有一渡口,再向東四百米左右有石橋。因橋下有流沙層,因地震等因素,現在沉於水下,橫跨東西淮河,河岸有石橋通道石條鋪設痕跡。寬六米左右,根據老人回憶,有五孔拱橋,下能行船,上能跑馬行車。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由火山岩和花崗岩長條石而建成,橋面由長50x25x15cm花崗岩石塊所鋪。耐磨、耐壓、防浸泡。臨淮關關口是江淮之間的重要通道,南北漢路,東西水路,中東部交接點,關口是兩岸相距最近,向南有多條插河分割東西交通,向南崇立著群山峻嶺,山脈連綿,南北賈商、軍隊調動等都要從此經過,它也是官道也是民道。所以在古代時期,是最重要的關口通道。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根據歷史記載此橋名為《五孔橋》諧音“蜈蚣橋”而得名,因時常發生戰亂和被洪水淹沒,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百姓嫌同“蜈蚣橋”諧音名子不吉利,在南北岸按放石雞鎮守,避免天災人禍,二零一九年,年裡年外,北岸因擴寬加深淮河水道,岸邊的擋牆露出陣容,建橋的大石條,在水下深處無法挖去,給施工帶來許多不便。淮河南岸,沿河岸有戰道(戰時士兵靈活機動),內則有兵道(戰時補充兵援),河岸向南半里左右有馬道(大隊人馬調動和後援補給)。臨淮關關官道,向南、向西設有十里一鋪,五里一墩,防西、北方來侵的戰略情報通道。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西北風帶著哨聲,像刀子一樣削下兩岸的樹葉,河邊的冰漸漸的越來越厚,南宋、北金的戰鬥還在繼續,這天深夜,巡邏兵發現南岸西則有異常,一盞燈光晃動,這時巡邏兵報告了兵部,派兵檢查,逮個正著,原來是金國探子,押到兵部一審查,才知道金兵的下一步計劃。

清寒驚夜夢,嘶哨渡塵煙。炬火篝明岸,殺聲遠夜天。

魚舟柴草固,漿棹摧波涓。淮水火龍豔,炮船滅水湮。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金兵炮轟濠州臨淮濱城要塞,三天沒有攻下關口,城牆上的炮孔給於還擊,金兵傷亡有五萬之多,而宋兵也有二萬朝上,可一米五高的護牆也被炸的不成樣子,千瘡百孔,下部、中部還是完好無損,金兵無法爬上城牆,可見牆體如此堅固。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再看水岸城堡,牆高三丈,下、厚三米,上、寬一米,微斜十度,城牆內填滿土,再鋪上條石,護牆離地面高一米五左右,留有炮臺孔,沿淮河水岸而建,基礎用黑色火山岩石條,石內都是孔洞。約長一米、寬五十公分、厚四十左右。此石出自於浮山和(廬州)現在合肥一帶,孔隙率佔40%,它是防水浸泡的好材料,內含鐵硫銅等,中有花崗岩石和白雲石,上有粘土燒成的城磚,磚上還有產地印跡。城牆長達數里,城牆不是建成直線,而是園孤曲線形,抗擊、抗風、抗浪、抗渦流、抗水壓、抗承重等。從用料防腐到受力設計,不難看出古代人的智慧,此設計,與現代的高層大廈筒體結構力學穩定性如出一轍。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第三日晚,突然從上游下幾條船隊,順流而下,上面捆有乾柴乾草,澆上植物油,直奔蜈蚣橋而來,離有三百米左右,忽然船上大火燃起,竄入炮船中,把數條炮船平臺燒的一干二盡,蜈松橋上的金兵煙燻火烤亂成一團。只看上游又下來一批船隊,直插北岸,有八千多號人,各背大刀,手握弓箭,就聽嗖嗖飛出的聲,火把照亮了淮河北岸,金兵兵營大亂,撕殺的難解難分。真乃是:“耗敵之氣,消敵之銳,趁疲不備,出其不意。”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這是哪來的神兵天降?原來是抗金英雄王惟忠,他南宋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字移孝。結寨韭山(今安徽定遠西北),壘石為城,周圍四里,其外又作大寨七里,率鄉人堅守抗金,眾至萬人。建炎四年(1130)歸宋,由劉位節制,任左軍統領。後在岳飛帳下聽令,王惟忠也是金庸《神鵰俠侶》中的人物。王惟忠領張寶之令:“待金之疲憊,出其不意而克之。”

由王貴、張憲、徐慶、傅慶、傅選等與王惟忠合兵一處,火燒金兵炮船,夜襲金兵大營。金兵只好夜退一百里,宋兵

這才收兵回塞。金兵敗走後,他們的火炮,大都船燒炮沉。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冶煉技術很差,國家缺少鋼鐵,在朝鮮戰場上,又送點鋼鐵給美國聯軍,國內鋼鐵更加缺少,學校學生、工人、農民、機關。每人每年都有上交廢銅廢鐵的任務,在從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淮河有幾次幹河,河床露出,不少人在淮河河底泥土裡挖銅找鐵,在河床裡挖了不少鑄炮管,已經鏽的不成樣子,必盡在水裡泡上一二千年的鐵物了,可沒有人能認出是什麼東西。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1133年深冬,大雪紛飛,淮河結冰有三尺有餘,完顏宗弼整兵屯糧積草,二月三日深夜,兵襲霸王城(濠州城東關二里),這裡有姚政、寇成、岳雲等大將分管。自從上月完顏宗弼兵敗濠州臨淮關,又要趁黑夜搶過偷襲霸王城,霸王城這個地方水面比交寬,他是臨淮關下游關口,是河水向東北的轉彎處,都是斡流,水還深。一般水性好的人都不敢在這裡洗澡。完顏宗弼心想,河面已封河,這下可從霸王這裡攻下濠州城,襲兵三萬,悄悄踏過淮河,沒想到到了岸邊無法上這個土牆,又把剩下的十門大炮向土牆開火,想打開一個缺口,連發百枚炮彈可聞風不動,可金兵將士門就納悶了,不知怎麼回事。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原來在臨淮關關口,上次逋個金兵間諜,審後才知道這個探子說出了實情,說出了下一個進攻濠州城的方案。張寶得知後。令分管霸王城的將軍們,做好防犯準備。眾將商定,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來一個冰凍城池,天氣越來越冷,河水結冰開始就派人用水澆灌土牆,土牆就這樣變成了冰牆。堅硬如石。南宋兵將用弓箭射殺金兵,而金兵每人過河時,都要扛一袋沙子或草捆,就不能穿全身盔甲,為了打通這個通道,鋪在路上防滑,金兵又下血本,南宋官兵同仇敵愾,不準金兵靠近防護牆,又把數架床弩車運來,對準河上金兵,(床弩是以弓箭原理而製造出來的,一次能發五隻長箭,如果金兵就是穿了盔甲也難擋射穿,用人工絞關把弓弦拉開,能射幾百米)就是金兵到了岸邊也無法過牆,因為牆邊全是冰,走一步退幾步,金兵丟掉幾千人性命,只好草草收兵。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翌日,夜深人靜,一隊人馬悄無聲息,從定遠東山走出,人銜枚,馬摘鈴。對了濠梁關口臨淮關,開關直向北走去,馬蹄上裹上厚布,人腳上也裹上布或草,消失在夜幕之中。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三個時辰過去就聽百里外殺聲陣陣,原來宋兵這隻神密的部隊已進入了戰場。三千名刀斧手,一千五百人柺子隊,一千五百人奇襲隊,奇襲隊分別帶有二百隻猴子,一千隻貓,猴子和貓尾巴上繫上鐵絲線,線另一頭有一個泡過油的絨球,正在潛行金兵後勤補給的大營,而另一隻柺子隊和刀斧手正隱走金兵野戰大營。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突然金兵大營大亂,喊到,有宋兵劫營,金兵紛紛跑出營帳,宋兵臥地前行,就看金兵長長的辮子擺來擺去,宋兵大刀隊,竄上前去,手起刀落,金兵應聲倒下,這時宋兵又臥倒在地上,再瞅可有長辮子的金兵,宋兵五人一小組,相互照應,宋兵嘴裡每人都銜有竹製哨,通過長時間訓練,都能聽懂哨聲,金兵死傷滿地。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宋兵鉤鐮槍隊與刀斧手配合,速進金兵騎兵大營,只要金兵上馬外逃,鉤鐮槍鉤住馬蹄,金騎兵就要從馬上摔下,刀斧手竄上前就是一刀,身首異處,金騎兵死傷大半,完顏宗弼只好奪路而逃,差點送掉性命。心裡想著,嘴裡念念有聲說道:“天下哪有這樣打仗的,不講章法······”只好回頭望著,悻悻逃去。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就看草堆和糧倉火光沖天,到處都是猴子和貓拖著火球滿草堆、糧倉、營房裡跑,弓箭手圍著外圍,對著火光亮處,看到金兵一清二楚,可金兵無法看到外圍,一個個在嗖嗖的箭聲中應聲倒下。殺到天明,金兵丟盔棄甲,屍體堆如小山,“棄尺斃馬,血肉枕藉車旗,器甲積若山阜,兀朮平日所恃,以為強者,十損七八。”南宋大詩人辛棄疾寫到:“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那,為什麼在史記中,很少記載濠州臨淮關關口,南宋與金兵淮水濱城之戰,或只有點滴之墨、隻言片語呢?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徐先生說:“這裡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抗金英雄辛棄疾有個好朋友李志,也是他的門客,就寫下《南宋濠州·志》,記錄下濠州臨淮關關口之戰的經過,在1140年,金兵為了向南宋索要黃金和白銀,南宋地區很少出產這些金屬,金兵再次侵犯南宋,第一仗兵犯濠州城,後來南宋把江北割讓給了金國,金國統治後,屠濠梁城三天三夜,殺掉濠州百姓十萬之多。發現了《南宋濠州·志》一書,這本書記載了金國在濠州之戰爭的殘敗,是對金國的最大恥辱,把這種類型的書設為禁書,把李志全家滿門抄斬,凡有此類書者殺無赦。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一九九二年,老濠州大道(S307),是現在濠光村南崗到濠梁東門大東關在加寬加高,因為在一九九一的時候,此路被水淹沒。為了取土修公路,要從霸王城大土堆上取土,挖出了好幾個戰國時期的墳墓,出土有整套的銅質樂器。戰國時期寶劍,宋時的碑文等,碑文上還有不少記載著南宋時期的事件,那時百姓對文物意識覺悟低,都被砸成塊砌牆下基礎了,還有的搭個小橋等,也有的被埋在土裡了。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現在鳳陽濠州臨淮關關口古城牆,在北風中屹立著,雖然時過盡千;傷痕累累,總是在向人們述說著歷史的曾經與過往,但,又有誰能聽懂他的述說,又有誰能知道濠州臨淮關關口的心酸往事呢,可他還是用著那堅強不屈精神,嚴陣以待,挺立守護著南岸,牆壁上的松樹在風中搖擺,又有誰能看懂是指揮千軍萬馬軍旗號令呢,渡口石頭間隙,響起了嗚嗚聲音,有誰能聽懂是軍隊的衝鋒號還是凱旋號呢,淮水拍打著南岸的岩石,一切聲音都淹沒在如同擊鼓衝鋒的水浪高潮中。用著那牆孔疲憊的眼神,注視著北方,用著那殘缺牆體的牙齒向北方猙獰。


鳳陽南宋濱城要塞 文/秦文友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