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最近保險行業出了個不大不小的新聞:北大方正人壽將要面臨股權變更。


2月18日,方正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方正證券、方正科技、中國高科、北大醫藥等齊發公告稱,方正集團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北京銀行申請重整方正集團。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北大方正已經到了技術性破產的地步。雖然沒有資不抵債,但是已經沒有可供還債的資金了。


據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企方正集團的負債已經達到約3030億,資產負債率約83%。其中,本部揹負的債務達700多億,300多億為債券融資,400多億為銀行貸款。


對於此事,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提到北大方正,想必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是中國最成功的校企,這家公司第一代創業者在著名的王選院士帶領下,開發了漢字精密照排技術


這項技術看起來複雜,但原理並不複雜。


80年代因為技術不發達,文字的電子化僅限於像英語這樣的拼寫字,像漢語這樣擁有數萬個文字的語言,一直無法實現電子儲存。因此中國一直使用落後的鉛字印刷,文字傳播效率遠遠低於西方國家,所以就有學者提出——


廢除漢字,開發拼寫型漢字。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後來,王選院士開發出漢字精密照排技術,將漢字轉化成點陣,儲存體積縮小了500倍,這才實現了漢字電子化,也可以說是拯救了漢字。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陷入困境,如今只能通過司法重整的方式,來緩解債務危機。


而在北大方正重整資產當中,子公司北大方正人壽赫然在列。


這件事意味著:佔比51%的大股東北大方正,有可能會將北大方正人壽的股權轉移出去,以換取資金紓解債務。


因此,有不少保險客戶擔心,大股東司法重整,是否會對自己的保單造成影響,如果大股東換人,新的管理層不認賬怎麼辦?


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畢竟,北大方正人壽變更大股東也不是頭一回了。


據原馳君瞭解,北大方正人壽成立於2002年,那時候的名字並不是“北大方正人壽”,而是叫海爾紐約人壽。那時候的大股東也不是北大方正集團,而是海爾集團和紐約人壽。


後來,因為經營不善,美國的紐約人壽就將自己的股份出售給了海爾集團和日本的明治安田生命保險,改名叫海爾人壽


好景不長,海爾人壽的業績也是一片慘淡。最終海爾集團決定退出保險業務,將海爾人壽出售給了北大方正集團,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北大方正人壽。


在中國,因為保險牌照非常稀缺,所以不管是海爾紐約人壽、還是北大方正人壽,只要保險牌照還在,一家保險公司就永遠不缺接盤者,保險業務並不會受影響。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其次,在中國,你買的保險產品靠不靠得住不好說,但保險公司是絕對靠的住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我國金融行業還不是非常發達,但我國的保險保障基金制度和償付能力制度,都已經處於全球領先行列。


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某保險公司代理人在推銷保險產品時,為了讓客戶放心,就強調保險公司的特點是絕對安全,而且永遠不會破產。


客戶聽後發出了一個靈魂拷問:既然保險公司不會破產,那我買另外一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不也沒問題嗎?


代理人聞言後一時語塞,情急之下脫口而出:“我們的保險公司不會破產,但那家公司是小公司,還是會破產的。”


這則笑話背後,有一個問題值得保險客戶們關注:保險公司到底會不會破產?到底該如何判斷一家保險公司是否靠譜?下面原馳君來解答這些疑問。


01

保險公司會破產

卻不會完蛋


直接說結論:保險公司沒有什麼特殊的,它們和銀行一樣,也會倒閉。這在《保險法》裡有明確規定:


保險公司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第二條規定情形的,經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同意,保險公司或者其債權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重整、和解或者破產清算;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該保險公司進行重整或者破產清算。


當保險公司資不抵債的時候,該破產也得破產。如果保險公司破產,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持有該公司保單的客戶該怎麼辦?


當年投保時,你把客戶當作上帝,好說歹說,客戶才決定購買一份終身保單,現在你經營不善,說破產就破產,難道後果都讓客戶承擔嗎?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保險法》當然考慮到了這一點:


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轉讓。


你只需要記住一句即可: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


換句話說,我們的保單在換了保險公司後依然有效。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公司願意接受這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呢?


不用擔心,我們還有個超級接盤俠——

保險保障基金。


保險保障基金和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在作用上有點相似,都是為金融機構兜底的。


中國的保險保障基金成立至今已有10多年了(2005年成立),基金規模突破1100億元。這1100多億元資金的來源是81家財險公司和88家壽險公司,保險公司每年需向其繳納一定數額的資金,這也是被寫進《保險法》的強制性要求。


說到保險保障基金,原馳君忍不住要多說兩句。也許不少人對於國內的金融行業存有一些偏見,比如監管制度比較落後,法規不太健全,畢竟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金融行業發展歷史更久,難免令人產生一種外國的月亮更圓的感覺。


很多人可能不太瞭解,中國保險行業監管體系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風險意識極強。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剛剛說到的保險保障基金制度,以及稍後將會談到的償付能力制度等,都處於全球金融監管的領先水平。


放眼海外,很多人盲目推崇的香港保險市場,反而尚未建立此類制度。事實上,香港監管當局早在2001年就計劃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基金制度,且擬定了初步方案,但出於種種原因至今仍未實施。


在中國內地,橫向對比金融業,銀行的存款保險制度(可類比保險保障基金制度)2015年才正式施行,換句話說,保險業的這一動作整整領先了8年。


保險保障基金的主要作用在於,當保險公司被撤銷或者宣佈破產時,它會向保單持有人和受讓人(新公司)提供救濟。


你可以這樣理解,統管天量資金但卻默默無聞的保險保障基金,堪稱所有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有了保險保障基金,保險公司就可以做到“破產卻不完蛋”。守住廣大金融消費者利益的其實是行業監管的底線思維,毫不誇張地講,這確實是我們的制度自信。


在實際運作中,保險保障基金的作用其實更加廣泛。


保險保障基金的第一次出手是2007年接管新華人壽,化解了因公司前董事長擅自違規運用鉅額保險資金帶來的潛在風險;第二次是2009年接管中華聯合保險,作為控股股東,保險保障基金花了6年多的時間將公司從破產邊緣拉回正常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保障基金除了幫助“問題公司”引進新股東、恢復正常業務、維護既有保單客戶權益外,還在後續股權的退出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溢價。


解決問題又賺了錢,這波操作可以得滿分。


02

政府在做的

是拼命預防保險公司破產


一家保險公司從計劃成立之初,就不得不接受一系列監管。這些監管措施和規定就像一道道防火牆,確保公司在正確軌道上運轉。


第一道防火牆是極高的公司設立標準。


在中國,敢自稱保險公司的公司不到200家。如果想新設立一家保險公司,股東資質、註冊資本、經營效益等方面都要符合極其嚴格的要求。監管機構還會要求股東論證成立保險公司的目的和意義,並詳細闡述業務規劃。僅在2017年,就有多例籌建申請遭到駁回。


都知道保險牌照貴,貴有貴的道理。


北大方正宣佈破產:保險不一定靠得住,但保險公司肯定靠得住


第二道防火牆是全面科學的償付能力監管。


所謂償付能力,指的是當保險公司遭遇極端情況時,是否仍有能力履行賠付責任。每個年度和季度,保險公司的精算、財務等專業人士都會編制公司償付能力報告,涉及一系列數學模型和壓力測試。目前我國執行的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償二代),是於2016年年初頒佈實施的,堪稱全球範圍內姿態最審慎、涵蓋面最廣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


根據償付能力情況,保險公司會得到從優到差的評級,包括A、B、C、D4個等級。


評級可以在保險公司官網的“公開信息查詢”欄目查到,我們將它視為判斷保險公司是否“靠譜”的一個重要標誌。長期來看,只要評級穩定在A和B的公司,我們都可以放心購買其產品。一旦償付能力指標觸碰“紅線”,保險公司就會被要求採取

暫停銷售產品、暫停發佈新產品、強制股東增資等一系列手段。


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事情變糟之前,把問題解決掉。


第三道防火牆是頻率高、強度大的現場檢查。


監管部門會隨時進駐保險公司總公司和分公司,通過調取檔案、查詢系統等方式實施現場檢查。問一下保險公司的財務、精算、法律、審計等崗位的員工,幾乎都有連夜趕報告、陪同檢查組查閱資料的經歷,監管部門檢查工作的繁複和細緻由此可見一斑。


監管體系的存在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個別保險公司股東受暴利驅動,單方面認定監管機構會無條件地履行“兜底”職責,試圖挑戰底線,比如採取極為激進的經營手段,甚至賭博式地運營保險資金,導致保險公司經營不善以致最終資不抵債,監管部門此時絕不會手軟:

該讓其破產就讓其破產。


在最大限度地維護保險消費者利益的基礎上,監管部門會通過破產清算,讓違法股東血本無歸。


如果我們總以“會不會破產”來評價保險公司,未免要求過低。


確保保險公司穩健經營在本質上是監管部門的職責,而作為消費者,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基於監管部門的評價,結合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和風格特點,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總之,消費層面的具體判斷還得靠自己。


比如,我們可以對比不同保險公司的投訴情況。監管部門每年都會對各家保險公司的投訴情況進行通報、評分,併發布在官網上(比如保監會官網)。雖然不同公司的業務結構和風格不盡一致,但如果一家保險公司的投訴率連續多年都比較高,這家公司就必定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再比如,我們也可以預先對保險公司的綜合服務能力做出大致的判斷,包括銷售人員口碑如何,信息技術實力如何(比如官網和手機軟件的使用體驗),客服電話能否快速接通,諸如此類。


此外,產品性價比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量度。保險的本質就是花錢購買保險責任,比如,都以是否罹患重大疾病作為約定,但具體產品的價格卻有所差異。雖然兩款保險產品有時並不完全一致,但學會比較不同產品的價格,找出性價比最高的那個,對我們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消除對保險公司破產的焦慮,聚焦實際問題,才是購買保險時的應有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