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学书单

(一)《史记》

荐者寄语:

中华文明雏形生成的时代,和我们相隔两千年以上,我们若还有些寻根的欲望,那就读《史记》,看看两千多年前最伟大的史家,如何以他新创的纪传体,将中国历史的前半部分纳入寥寥数十万字。相对我们来说,那段历史对他还是比较新鲜的。如果说我文言文水平不够高,所以不去读这本书,这真的不是很好的理由,没有谁得等古文好得不得了了,才去读古籍,我们是在阅读中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再说,《史记》的文字较之先秦的典籍要直白易懂,清鲜而传神,不仅史学界视同拱璧,文学界也同样乐于推介。同时,言外之意又非常丰富,相当有深度,可以治一治今人习惯浅阅读之后大脑皮层较为平滑的毛病。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书籍介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二)罗马帝国衰亡史

荐者寄语:

18世纪的作品,当然也算是古物了。不过,这部刚刚出版之时曾引起轰动效应的巨著,现在仍有其重大价值。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直至君士坦丁堡沦陷、东部境土被占领,其中经历了欧洲的古代和中世纪,已经快到近代了。在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巨大的内部差异之下,把握欧洲文明的走向,非有广博的见识不能为之。当今史学研究早已趋向细化,古罗马的社会与政治,各方面都有更为精确、可信的研究,古罗马的边疆与外部问题,比如与蛮族的关系,也不断得到修正,但初学者若欲作一整体观,吉本的这部旧书,倒是当今的作品很难替代的。商务本虽是节选,但内容和份量还是足够的。

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据他追记,其家族在14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16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一种较高的官职)的称号。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1737年出生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

书籍介绍:

《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堂皇宏阔的篇幅,叙述了罗马帝国从公元2世纪安东尼时代的赫赫盛极,到l453年君士坦丁熙陷落时黯然谢幕的l300多年的历史风貌。作者在近400万的洋洋文字中,既发怀古之幽思,悲怆叹惋千年帝国的无奈衰颓乃至烟灭;又阐思辨之深彻,诠释剖析盛衰兴替的永恒历史命题。

本书内容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气势恢弘,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诵两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彩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荐者寄语:

一部让作者混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史学著作,当然是非常特异的。二战把世界强行扭到一种新格局,在新格局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无法忽视它。二战的材料留到今天的,汗牛充栋远不足以形容之。所以二战史可以不断出成果,出很多好书。但却没有一部书能如此引人入胜。过去没有的话,当然以后更不会有。现代社会最特殊的时代、最重要的战争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亲历者,跑出来现身说法,所以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丘吉尔早年写惯传记和回忆录,他有收集材料的习惯,二战中胜利一方的最高层秘密,但凡能说的,都不厌其详地呈现出来。他赖以多年转战议会和政府的雄辩,也给此书增色不少。对于现代世界感兴趣的读者,此书恐怕是不得不读的。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首相,政治家、演说家及作家,1940-1945,1951-1955两度任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5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书成之际,丘吉尔立刻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以极具“历史写作和传记价值”,一举夺下文坛最高荣誉桂冠。

书籍介绍:

本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全书按事件发生时间分为六册:《风云紧急》(1919年-1940年5月),《最光辉的时刻》(1940年5月-1940年底),《伟大的同盟》(1941年),《命运的关键》(1942年-1943年5月),《紧缩包围圈》(1943年6月-1944年6月),《胜利与悲剧》(1944年6月 -1945年8月世界大战结束)

(四)读史的智慧

荐者寄语:

读书只读出“功利”二字,不仅会倍感世界之无趣,也应该觉得自己很无趣。要洗去这么多年电视与通俗历史读物吹到身上的“利益”、“阴谋”的尘埃,读读姚大力先生的书,会有用处。智慧这个词太有高度,要博通,要锐利,更有一样不可或缺的,是关怀——或者说信仰也无妨。此书之中,满满的两个字是“关怀”。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1975年毕业于昆明师范学院(今名云南师范大学)史地系。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7年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至1991年)。1993年至1995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东亚语言文学系当访问学者。1997年调至复旦大学工作。先后发表专题论文三十余篇,著有《北方民族史十论》,并参加了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由陈得芝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通史》 “中古时代•元时期”的写作。

书籍介绍:

本书系知名学者姚大力教授多年来阅读有关史学著述的各类随笔,计三十余篇,内容涉及如何读书,历史学家的人文思索,书籍、学问与社会人生以及书评,取名“读史的智慧”,大体反映出他写作这些文章的用意和重心所在。通过阅读,读者大体可以看到一个历史学家如何用朴素而张力十足的文字构织起严谨、朴茂的思想世界,看到一个以“极高远底于平实”作为人生和学问之境的长者是如何在读史和治史的学术生涯驰骋个人的思想智慧。

主要内容包括:谈古论今第一人——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漫谈读书,二十世纪中国的元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的元史研究,颠扑不破的老生常谈——读弗拉埃写给青年学生的一封信等。

(五)敬畏历史

余蔚 | 我的历史学书单

荐者寄语:

此书与我推荐的其他几部中国现代学者的著作一样,易读而深邃,真要是有些地方读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慢慢来,至少不会把人读坏。虞云国先生学术精严,但文笔不羁,摹写一事一物,都曲尽其妙,不过最值得一说的应该是他的识见高远,本系姜鹏老师不久前说过,虞先生是未被充分重视的一位史家。我们共同的看法是他的“史识”。他最近几年出过几本精采的论文与史评的合集,此书是所涉的面较广的一本。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点校《文献通考•四裔考》、《南部新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蓟汉三言》等古籍十余种,发表《论宋代第二次削兵权》、《史坛南北二陈论》等论文数十篇。近年的文史随笔结集为《古今多少事》、《水浒乱弹》等。

书籍介绍: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一路走来的全部历史,应该深怀敬畏,坦然然面对。在民族与国家的历史记忆中,必然既有辉煌与荣光,崛起与成功,也有劫难与耻辱,沉沦与失败,其中,正面与负面共存,美好与丑恶交织。然而,无论是非成败,无论盛衰荣辱,对一个自信的民族与成熟的国家来说,只要正视与善待,不管何种历史记忆,都是一笔无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虞云国的这本《敬畏历史》主要选取了与中国历史相关的书评、随笔与自序,内容包括:“历史上的中国人如何应对外部世界”,“那桩关于海瑞的公案”,“黎东方:完美的历史说书人”,“当代史家眼中的《黎东方讲史》”,“一部几乎被遗忘的拓荒之作——张家驹与他的《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保圣寺的联语与塑像”,“口袋本摭谈”等。

推荐书目:

(六)方言与中国文化

荐者寄语:

游先生是语言学界有数的高人,周先生是通人,尝涉猎中国文化多个方面,其中语言-空间的研究在他的学术历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此书是诸多相关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相比一般的语言学作品,它是难得的可读性强的作品。另一个特出之处是其写作角度之巧妙,方言这个中国文化中最关键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形成的多个维度中移动和铺开,犹如一幅水墨画的创作过程,作为方言的载体,我们每个人可以在画中找到自己所在的一点,这是一种非常优雅的寻根方式。

周振鹤,1941年生于厦门,1959-1963就读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矿治系;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谭其骧院士,198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之一。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有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行政区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擅长政治地理、文化地理、地方制度史、近代新闻史、以及文化语言学、语言接触史的研究。

游汝杰,生于1941年,浙江温州人,1981年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方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专著有《汉语方言学导论》、《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等,并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书籍介绍:

本书由历史地理和文化语言学家周振鹤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游汝杰合作,以扎实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本书在研究方言时所采用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尤为学界所赞赏。独特的研究视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颖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流畅、通俗的文风,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趣味横生。本书初版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七)中国历史通论

荐者寄语:

写通史最难,难处有二,一是对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作者都能有自己的高明识见,钱穆、吕思勉的通史,卓然于此。二是能以特别的思考方式,让读者每读一段,掩卷三叹——于是也读得慢,但是慢得值得,由问题意识带动的行文,令读者如入宝山,断不至空手而归,此类作品更少,内藤湖南的《中国史通论》或可算是其中之一。而王先生此书,可谓兼而有之。若说这六十余年所出的形形色色以灌输知识点为目标的通史是“授人以鱼”,当然王先生此书,可谓“授人以渔”。王先生自己也觉得这部作品有点特别,所以称其为“论”。

王家范,男,1938年9月生,江苏昆山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区域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85创新基地中国江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侧重明清时段与江南地区,于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亦有探索,代表作为《中国历史通论》。

书籍介绍:

本书以勾勒轮廓、阐释整体特征为限,又包含着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在统合百家的基础上,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国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的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通史的意境,全在通古今之变,历史由此才重显出它的节律脉动,是一个活泼泼的跳动着的“集体生命体”,有它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内在的新陈代谢机制。

(八)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

余蔚 | 我的历史学书单

荐者寄语:

编选是缀玉联珠的活,借他人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和著作不是同一回事,但同样体现操刀者的才识和观点。编选历史学基础文献的,亮出的是编选者对于史学史的认识。难得的是包先生兼重中西史籍与理论,不过我从他精采的前言中读出:尽可增广见闻,不过始终要有一丝清明,对于理论、主义,多一些质疑不是坏事。按编排的史学论文的次序读下来,是一部史学的进化论,先通览一遍,不仅粗通史学史的脉络,并且还能增强免疫力。要知道,能在史学上开宗立派的,都非泛泛之辈,初窥门径者直接进入某一学派的著作,免不了被卷入其中难以自拔,那时自限门户,眼界便局促了。不如由人指点着,先抬头看看满天的星辰,对了,第一篇选得别有深意,有立此存照的意思,须予特别关注。

包伟民,198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东南区域史。代表作为《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书籍介绍: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无论是那些历经周折、迷途知返者,还是那些得到过高人指点、不费吹灰之力即大踏步登堂入室者,都非常清楚找到门径的重要性。这个门径就是读经典文献,读最少但确实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文献。本书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文献选读”中的一本。本书主要讲述了温泉关战役,史德历史已经形成了“世界精神”的合理的必然的路线,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交换纵横谈,新史学,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历史是什么等内容。

本文转自“复旦历史系分团委学生会”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