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暴增,生鮮電商的奮鬥成長史

2020新春伊始,新冠疫情擴散,各地相繼“封城”抗疫。受疫情影響,旅遊、餐飲、酒店等線下行業遭受重創。另一方面,被迫躺在家裡為國家做貢獻的人們推動了電商、餐飲外賣、網絡遊戲、生鮮配送等行業的迅猛發展。

2003年的非典,給當時處在萌芽時期的互聯網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肆虐的疫情,將人們困在家中,生鮮電商逆勢突圍。

細數生鮮電商發展歷程,可謂十年跌宕沉浮。

  • 2009年易果生鮮、天天果園進軍北京市場,生鮮電商開始覺醒。


  • 2014到2015生鮮電商開始迎來發展黃金時期,資本市場開始佈局。多點Dmall、愛鮮蜂、社區001等公司先後獲得鉅額投資,資料顯示僅在2015年新成立的生鮮電商多達260家,其中不乏京東到家、順豐優選等巨頭身影,生鮮電商迎來巔峰時刻,野蠻生長。


  • 2016年美味七七倒閉,緊接著社區001、青年菜君、許鮮等生鮮O2O一一倒閉。生鮮電商市場一片哀嚎,眾多創業者含淚退場,活下來的企業要麼站隊巨頭,要麼謀求轉型。


  • 2019年至2020年初,生鮮電商行業裁員、倒閉、資金鍊端斷裂消息層出不窮。呆蘿蔔裁員、拖欠貨款,淘集集宣佈破產,鮮來多關閉,上海易果旗下我廚生鮮叫停,甚至盒馬、美團、永輝等頭部企業也相繼傳出關店消息。

在行業急速剎車,哀鴻遍野之際,誰也不曾想到,一場疫情的突然爆發,被困家中的人們帶動了生鮮需求激增,生鮮電商“活”過來了。


QuestMobile數據顯示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民眾不出門不聚會,生鮮電商成為很多用戶置辦必需食品的首選,行業實現快速增長。生鮮電商app行業日均活躍用戶規模與使用時長增長明顯,平日生鮮電商日活用戶不到800萬,而此次春節期間突破1000萬,節後兩週更是再次突破1200萬。

訂單暴增,生鮮電商的奮鬥成長史

在紛雜且競爭激烈的移動購物行業,生鮮電商用戶使用時長以節前56.2%增速獨佔鰲頭,春節之後兩週達到了96.4%的增長。

訂單暴增,生鮮電商的奮鬥成長史


而春節期間日均活躍用戶規模增速TOP10的移動app中,生鮮電商獨佔5席,叮咚買菜用戶規模上漲93.1%,盒馬也超過40%。

訂單暴增,生鮮電商的奮鬥成長史

因生鮮產品具有易損耗、低保質的特性,面對用戶即時性需求,減少生鮮產品損耗程度成為生鮮電商企業頭疼的問題。目前生鮮電商衍生出了前置倉、到店+到家結合、平臺模式、社區拼團四大商業模式。


前置倉模式

代表平臺是每日優鮮、叮咚買菜、樸樸超市。

前置倉模式選擇在離用戶最近的地方佈局集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倉儲點。這意味著每個門店都是一箇中小型的倉儲配送中心,總部只需要對門店供貨,可以做到覆蓋最後一公里。

門店選擇覆蓋用戶周邊的社區或者寫字樓裡,不用選擇人流密集的地方,既節省了成本,降低產品損耗也保證了配送時效。通常用戶下單,1-2小時即可配送上門。


但是這種模式在供應鏈及倉儲前期建設投入較大。另外前置倉依靠對用戶行為數據分析來指導採購、備貨、銷售等環節,由於訂單的不確定性和地域消費差異,對平臺方而言運營難度進一步加大。這一模式較考驗企業的信息化能力,同時也需要企業在前期經營中沉澱了足夠的數據。


到店+到家結合模式

代表平臺有永輝超級物種、盒馬鮮生。


到家+到店模式集到店消費+線上購物+即時配送,為用戶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體驗。門店既承擔了線上配送的倉儲分揀功能,又能直接開門營業,滿足用戶現場體驗和配送便利的雙重需求。同時有線下店鋪做品牌產品背書,用戶粘性相對較強。


但因模式過重導致人力成本上升,同時在門店選址上要求較高,租金增加。


平臺模式

代表平臺有京東到家、淘鮮達、餓了麼、美團買菜等。


平臺模式通過與線下商超、零售店鋪、便利店合作,為用戶提供生鮮到家服務。在配送及時性上有一定優勢,但因為沒有自己的供應鏈體系,與線下商家合作無法把控產品質量問題。


社區拼團模式

代表平臺有食享會、興盛優選等。


社區拼團模式通過社區KOL的方式進行裂變、獲客。以社區為單位,團長收集用戶需求,通過預售的模式在供應商處集中下單,集中配送到指定倉庫,降低了產品損耗,平臺只需提供供應鏈物流及售後支持。


平臺獲客成本低,同時節省了開店租金人力成本,輕運營模式易於規模化擴張。但是平臺商品豐富程度受限,同時缺乏完善的團長管理經驗。


從目前市場格局看,生鮮領域尚未出現能“稱霸”的盈利模式。


疫情之下,被困家中的人們對於生鮮食材等生活必需品需求激增,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線上買菜。


生鮮電商平臺訂單激增,市場開始供不應求。疫情為生鮮電商帶來新的機遇與增長,對比之前高昂的下沉成本,教育市場和改變用戶習慣難題,在疫情的影響下迎刃而解。


然而短期訂單激增除了帶給生鮮電商平臺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供應端——供應鏈壓力倍增

大量用戶同時湧入生鮮平臺,訂單暴增的同時,對於平臺的運維能力以及物流供應鏈也是一大挑戰。對於本來只是電商領域一個小的細分垂直行業,生鮮電商整體運營能力比較小眾,面對訂單和配送壓力,勢必會導致一些供應鏈能力弱的公司出現運維鏈條上的緊繃甚至斷裂。貨物採購、品類、儲備以及物流速度跟進不及時,容易給用戶留下不好的消費體驗。


區別於其他零售商品,對於生鮮平臺來說,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供應鏈決定了生鮮品牌面對消費者時的最終話語權。


在如此緊迫的狀態下,對產品調度、運輸、分揀、配送能力越高,誰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在這場生鮮大戰中將會佔據更多優勢。強者更強,弱者勢必被淘汰掉。


需求端——疫情過後用戶留存

疫情帶給生鮮電商巨大的流量紅利同時,由於生鮮電商線上場景不鮮活,日常上線的產品無法和線下菜場的種類繁多、直觀可感以及價格上形成對比優勢。疫情過後,一部分用戶終將回歸線下,如何留住客戶,保持用戶粘性,勢必是生鮮平臺需要關注的問題。


生鮮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具有高頻交易、供求價格彈性小、時效性高等特徵。要想留住客戶,只有通過提升服務、產品質量,讓消費者認可商家,對商家產生忠誠度,才會有持續的復購消費。


在生鮮零售模式中,精細化運營尤為關鍵。過去菜場小商販會根據自己經驗進貨,在大數據時代,商家可以利用app的營銷功能進行精細化運營,生鮮電商可以通過後端積累的用戶消費數據,進行用戶畫像,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推薦最優的產品組合,通過推送營銷促銷活動刺激消費復購,精準預估客戶需求,客戶採購量,減少損耗,提高庫存週轉。用戶通過app線上下單,商家通過智能派單系統,規劃最優線路派單,提高配送效率。


APICloud作為移動應用開發賽道領導者,在電商領域有著豐富的開發經驗,通過把電商類應用高頻率使用的功能進行模塊化處理,根據用戶實際需求,提供最佳的架構設計和技術實現,APICloud在電商領域擁有眾多優質合作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