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蚩尤 像

蚩尤是誰?


蚩尤是炎黃二帝的手下敗將嘛!

我們都知道,在涿鹿之戰中,被炎黃二帝聯手打敗。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炎帝

戰於涿鹿之野

傳說在上古時代,在渭河上游有一個部落,他們的首領自稱是神農氏的後裔。他還有一個名字,為大家所熟知,"炎帝"。據說這個兩個火堆在一起的"炎"字是有來歷的,和他教會人們使用火有關。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在北方黃土高原上,有一個武力非常強大部落集團,他們的首領是軒轅氏。他後來又被後人稱為"黃帝"。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黃帝軒轅氏

視線轉到南方,在淮河北部也生活著一個非常文明的部落,名叫"九黎"。九黎人會種植水稻,這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的農業,說明當時九黎人已經有了很了成熟的勞動組織單位。同時他們也有很先進的冶金技術和巫教文化。他們的首領叫做"蚩尤"。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蚩尤 像

後來,大家打起來了。野獸是靠著兇狠和力氣爭奪食物和地盤,處於文明階段早期的人類也是這樣操作的。只不過野獸善於單打獨鬥,人類還善於"打群架"。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先是蚩尤和炎帝集團發生了衝突。

蚩尤的部落擁有先進的文明,他們使用青銅冶煉而成的兵器,就把炎帝部落打敗了。在這場群架中,出現了許多傳奇人物,他們身上有許多傳奇故事。比如夸父,他是炎帝手下的一員悍將,後來被蚩尤手下更厲害的應龍殺死了,但是我們都聽過"夸父逐日"的故事;還有精衛填海的故事,在傳說中,精衛就是炎帝的女兒。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炎黃結盟圖

言歸正傳,反正炎帝輸了,他很不甘心。於是他聯合在黃土高原上強大遊牧部落——黃帝部落,集合兩個集團的力量,終於在涿鹿之野打敗了蚩尤率領的九黎族。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涿鹿之戰

蚩尤的部族戰敗後,一部分族眾或與華夏集團融合,一部分族人或遷徙到江漢地區,成為了三苗的祖先。其先進的農耕、冶金、巫教文化促進了華夏族的發展,同時也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堅實基礎。在中原地區,黃帝就成為了各部落大聯盟的首領,所以中華兒女都自稱炎黃子孫。

可是,這種說法遭到了學者們的質疑。他們說,蚩尤,可能是一種小蟲子,是長著牛角的怪獸,是部族的圖騰,還是一種集體的文化記憶,而不是一個人。什麼?我讀書少,你告訴我蚩尤是怪獸我就真敢信哦告訴你!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蚩尤,到底是不是人?


在神話傳說中,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酋長。現在文獻中能找到的最早關於蚩尤的資料在《山海經》中。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山海經·大荒北經》

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山海經·大荒南經》


到這兒,蚩尤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物形象。

但是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把"蚩"釋為"蚩蟲也";在宋代編纂的音韻學著作《集韻· 尤部》中的解釋是"蚘,蚩蚘,右諸侯號。通作尤";而這裡所說的"蚘(huí)",就是蟲的意思嘛!

也有人認為蚩尤與"牛"有關,"蚩"字的上部頗似牛角的模樣,同時一些文獻和神話也多次提到蚩尤面如牛首,如祖沖之寫的《述異記》裡,說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這已經有點脫離人類的形象了。

有的說蚩尤是一種怪獸,如《初學記》卷九引《歸藏· 啟筮》的記載,說蚩尤是"八肱八趾疏首"——長著八隻手,八隻腳,還有一個分叉的腦袋!如果根據《歸藏》的記載,那蚩尤一定不會是個人了。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蚩尤的形象發生瞭如此怪異的演變,脫離了人的範疇,變成了一種複合型的怪獸了。諸如此類的說法似乎證實了一個推論:在原始社會後期,部落之間為了生存與交往,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而且容易識別的名稱,就像我們今天人人都擁有的名字一樣,但是在當時語言相對不發達的情境下,人們就從大自然中尋找靈感,把動物、植物、無生命物的名稱都可以作為區別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如被列為"五帝之首"素有中華始祖之稱的"黃帝",又號稱"有熊氏",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中有黃帝"居有熊"的記載,"熊"也作為整個部族的圖騰和名稱被人們所接受,所以後來黃帝的許多後代都與"熊"有關,像大禹神話記述大禹在治水開山時還會化身成本族的圖騰原型"熊"。

從有關蚩尤的不同神話敘事也可以看出,被派往任何一個地方從事開發或治理任務的"蚩尤族"的"人",所作所為都會歸屬於這個族體,在民間口頭文化傳統中,會不斷地將這個族體的成員的事蹟歸結到"蚩尤"身上,所以直至今天,人們都會發現在不同地區有許多與"蚩尤"相關的遺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蚩尤族"的人或後裔到那裡爭戰或生活過的緣故。如三國時期成書的《皇覽· 冢墓記》記載,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的蚩尤冢,傳言是蚩尤與黃帝作戰被殺後所葬之處;又傳言這裡埋葬的是蚩尤的一個部將,因這名部將為保護蚩尤李代桃僵,衣著蚩尤的衣服,被誤認做蚩尤,真蚩尤葬於涿鹿礬山鎮。這兩個傳言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個說法,直接點明"蚩尤冢"中所埋葬的並非"蚩尤"而是蚩尤手下的一名部將,也許這種情況更接近於歷史真實。

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沒有"蚩尤"這樣一個具體的人,但是未必沒有"蚩尤"和蚩尤背後的一個龐大的群體。蚩尤可以是動物名,也可能作為人名,同時還可以是部落的名稱。這麼一說,我們就清楚了,"蚩尤"作為特定的名稱並不是一個人的專指,而是"蚩尤部族"所有成員的統稱。

到今天,"蚩尤"已經成為了一個眾說不一的複雜的文化符號,既源於古老的神話記憶和歷史真實,同時也是後世神話傳承中通過再解釋、再創造而不斷進行文化疊加的結果。


蚩尤的命運和文化隱喻


我們剛剛在上文中提到了最早的記載蚩尤的文字資料,是成書比較早的《山海經》中的記載(其中部分內容成書於先秦)。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山海經·大荒北經》


到這裡,蚩尤與炎帝、黃帝還是平等的存在,他們互相攻伐,無非是為了爭奪生存空間。

可是到了《尚書·周書·呂刑》,記載就有了變化"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

這裡,蚩尤已經有了"作亂"的負面形象。

到了司馬遷修《史記》的時候,在《五帝本紀》中給蚩尤塑造了一個"犯上作亂"、"不用帝命"的反叛形象。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

在這段文字中,黃帝成為"正統",而蚩尤卻是以"陪襯"的形式出現。按司馬遷時代的道德標準,蚩尤就是一個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僭越者。

到了唐人張守節眼中,黃帝與蚩尤的對比更加明顯,他記到:"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字裡行間強調黃帝是得萬民景仰的仁義之師,而蚩尤則是十足的反派。一直到今天,蚩尤"作亂"的印象一直根深蒂固。

對蚩尤和黃帝形象的再加工,顯示了後世"正統"觀念開始反向影響歷史的跡象。

此外,蚩尤還有另一個形象,是非常深入人心的,那就是"戰神"。能"制兵",且"好戰"的"戰神"蚩尤,雖以反叛者形象見諸史端,但同時也被視為神靈而受到來自官方和民間的普遍供奉。

蚩尤歿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彌服。 《太平御覽》卷七十九

《史記· 封禪書》中記載,秦始皇東巡封禪時共有"八神",在"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之後,"三曰兵主,祠蚩尤",將蚩尤排第三位;而且漢高祖劉邦起兵時,向上天祈求起事順利,還曾經祭祀過作為"戰神"的蚩尤。

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而釁鼓旗,幟皆赤。《史記·高祖本紀》

就是這樣一位出身南方稻作文明集團,"造立兵杖馬戟大弩,威振天下"的戰神,居然在涿鹿被殺死了。原文說黃帝身邊有"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這個"魃"是什麼鬼?居然能幫黃帝殺了戰神?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魃,全名旱魃。一說是黃帝的女兒;一說是天上的神女;還有一種說法是殭屍修煉到最頂層,就是旱魃。旱魃的形象在《神異經》中有記載:

"長三四尺,袒身,兩目頂上,行走如風,名曰魃"。

蚩尤之死及其背後的文化隱喻

旱魃的鬼樣子

傳說旱魃所到之處,天必大旱,大地焦渴而皸裂。所以黃帝旱魃消弭了蚩尤招來的狂風暴雨。不管旱魃是黃帝的女兒,還是天上的神女,蚩尤的命運都已經不可更改了。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民族初始神話中的"戰神",形象一出,萬邦弭俯的蚩尤,就這樣被"人文始祖"的黃帝和一隻旱魃殺死了。

"戰神"蚩尤的命運中似乎有一種文化隱喻。神話的文化真實性維繫特定族體的文化傳統,蚩尤死後,《尚書》中把蚩尤視為"亂"者,《呂氏春秋》、《史記》等史書對蚩尤也多有聲討之聲,還有上文中提到的許多史籍對蚩尤形象的二次塑造,都顯示了主流文化對民族性格和集體形象的選擇。"戰神"蚩尤被殺死了,統一中原的是仁慈的"人文初祖"黃帝。


參考書目:

《蚩尤猜想》by 錢定平

《從九黎到三苗再到苗族——兼論蚩尤神話與文化》by 閆德亮

《試析記史性神話的歷史真實與文化真實》by 王憲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