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智商情商都不如你的人反而成了领导,决定职场升迁也要看逆商

作者/鹏宇:10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职场培训师。本文共3700字干货,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可以帮助您了解并掌握:

  1. 面临逆境常见的三种状态
  2. 逆商到底是什么?你的逆商是高是低?
  3. 如何提升个人逆商?


为何智商情商都不如你的人反而成了领导,决定职场升迁也要看逆商

逆境一直存在,只是我们常常选择性忽略

中国有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经历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逆境是我们生活里必然会遇到的,但从内心里都每个人都希望一辈子不要遭遇逆境。所以对于逆境,大多数人都选择性的忽略。但不要忘记,逆境是生活常态,忽视逆境不会阻挡逆境的消失,反而会让我们因准备不足,一旦陷入逆境就一蹶不振,无法翻身。

古今中外,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无不在逆境中崛起,正是因为面临逆境时,他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魄力和勇气,才被人们铭记。

朱元璋出身贫寒,在困病中挣扎存活,因为领导农民抗元起义,推翻蒙古族统治,建立大明王朝,而成为皇帝榜样,他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经历逆境。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说话,仅有3根活动的手指,只能依靠轮椅行动,但他没有放弃科学研究,凭借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论,成为21世纪最负盛名的物理学家之一。

万科集团创始人、前董事会主席王石曾说过,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登上山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入谷底后再次反弹的高度。

逆商又称AQ(Adversity Quotien),是人们面对逆境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也是摆脱挫折困境、战胜困难挑战的能力。一个人即便拥有高智商和高情商,但面临逆境时消极逃避,一蹶不振,也注定与成功无缘。保罗史托兹是逆商理论的提出者,研究出一整套评测逆商的工具方法。他的著作《逆商》一书,为我们系统科学的介绍了有关逆商的理论方法。面对逆境,每个人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能看出逆商指数的高低。

珠穆朗玛峰号称世界屋脊,海拔八千米以上,是世界最高峰,每年大量的登山爱好者会挑战登顶珠峰。1996年5月,五只探险队的31名登山者攀登珠峰时遭遇风暴,很多人不幸遇难,包括经验丰富的登山向导。贝克威瑟斯是少数幸存者之一,他本来倒在雪中已经不省人事,但几个小时后竟然苏醒,他怀着强烈的生存欲望,在丢了御寒手套的情况下,依靠强大的意志力在雪中步行四个小时,终于幸运的遇到队友获救。

职场正如一次次登山之旅,在面临逆境时,往往会有三种选择,也映射出三类典型的心态: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

  • 放弃者
    :面临逆境选择逃避或放弃,贪图享受和稳定,规避所有风险,不敢挑战。
  • 扎营者:已经获得一定声望和地位,拥有自我满足的财富,不愿再继续挑战,选择原地扎营。
  • 攀登者:不迷恋已经获得的成就,将职业当成事业去经营,不断探索和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面临逆境,你倾向于做哪一种人呢?

其实在当下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过去很多人就业的首选是“铁饭碗”,只要端上了“铁饭碗”,意味着高枕无忧,人生再无逆境。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就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几个从前端着“铁饭碗”的朋友也纷纷转行,他们跟我抱怨说:如果守着铁饭碗的那点收入,几年都涨不了工资,根本无力应对房贷、车贷、养孩子的奶粉费等,收入不变,支出上涨,压力巨大。

高收入群体们更是时刻处在高压之下,技术更新迭代加速,技能要求不断攀升,除了加班加点外,还总担心自己的经验技术落伍,利用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充电学习。现代社会,逆境宛如空气和水般的客观存在,应了那句老话: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是我们选择逆境,而是逆境选择我们。


为何智商情商都不如你的人反而成了领导,决定职场升迁也要看逆商


面临职场逆境,你的逆商有多少,成功概率就有多大

在面临逆境时,为什么有些人会倾向于选择逃避放弃,其实在心理科学研究领域已经经过了验证,这种现象叫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博士,在1967年设计了电击狗的实验,他把狗关进笼子,当蜂鸣声响起时,笼子通上狗难以承受的电流,被电击的狗哀嚎逃窜,却无法逃出笼子。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当蜂鸣声响起时,笼子里的狗完全不再闪躲,只是嚎叫,躺在地上忍受电击的痛苦。后来实验人员在电击前,打开笼子门,只要蜂鸣声响起,还没有通电,狗就躺在地上哀嚎颤抖,也不会逃离。


1975年,马丁博士又设计了一组实验,试图研究习得性无助现象是否也适用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他把实验学生分为三组,A组学生听到无法忍受的噪音后,不能采取任何方法让噪音停止;B组学生听到与A组同样的噪音,可以采取方法让噪音停止。C组学生为对照组,不播放噪音。噪音实验反复几次后,马丁又让学生们进行“手指穿梭箱”实验,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箱子一侧,会听到噪音,当把手指挪到箱子另一侧,噪音会停止。实验发现,A组学生听到噪音后,手指不会移动,任凭噪音响起,甘愿忍受。而B组和C组学生却通过移动手指,避免再听到噪音。

实验证明,习得性无助现象也适用于人类。当人们无论通过怎样的努力都无法摆脱困境时,就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再面对逆境挫折时,本能性的放弃或逃避。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心态一旦形成,就会在潜意识里埋下种子,并形成条件反射。

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是否无解呢?答案是否定的。新近脑科学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方法予以干预,习得性无助是可以改善直至治愈的。过去我们习惯了“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的说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习惯的养成也许只需要几秒钟。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生理学科负责人马克努维尔说,人们只需要100毫秒就会学会不要去碰烧的通红的热炉子。因为当身体触碰到热炉子时,大脑会发出警报,手指接收到指令后立刻就知道远离了。这种警报产生于大脑中的基底神经节,它深藏在潜意识区和无意识区,指挥着大脑皮层发出的信号指令。习惯的形成与时间无关,而与行为发生的次数有关。只要一种行为模式在基底神经节中固化,就会在潜意识和无意识区形成习惯。所以习惯是可以改变的,甚至能在瞬间完成。

习得性无助是可以改变的,逆商也是可以培养的,而决定逆商高低的有四个维度(CORE),分别是掌控感、担当力、影响度和持续性。

  • 掌控感(control):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都坚信自己能够掌控局面,渡过难关。如果你始终积极乐观,对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恭喜你,掌控感这个维度可以获得高分。掌控感是战胜挫折的前提,失去希望和信心必定无法度过困境。
  • 担当力(ownership):愿意承担在困境中采取行动所产生的任何结果。高逆商者不畏惧行动的失败,在行动前已经准备好面对最糟糕的结果。很多人之所以逃避困难,是因为恐惧失败的结果,害怕承担失败的责任。
  • 影响度(reach):挫折过后,无论结果如何,肯定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只是影响程度的大小不同。高逆商者会把影响范围控制在当前事件上,不会迁怒。而低逆商者喜欢放大逆商的影响,哪怕是一件不起眼的失败都可以转变为翻天覆地的磨难。
  • 持续性(endurance):逆境会持续多久?高逆商者总是积极乐观的看待逆境,只要挫折过后,就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而低逆商者则会长时间沉浸于逆境带来的消极情绪中,甚至会绵延一生。有的女孩初恋失败,就再也不敢尝试新的感情,甚至变成单身主义者,恐惧男人,这就是典型案例。

从以上四个维度,我们可以自测自己的逆商是高还是低?


为何智商情商都不如你的人反而成了领导,决定职场升迁也要看逆商

学会这四招,教你迅速提升逆商

逆商不是不可改变,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迅速提升自己的逆商。下面鹏宇给大家介绍LEAD法则,迅速提升个人逆商,满满知识点,欢迎记录下来。

  1. 倾听(listen):面对逆境,每个人的反应不同,而往往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身处逆境的你很难察觉自己对逆境的真实反应,可能明明就在逃避,却不以为意。首先要倾听自己的逆境反应,可以请好朋友、亲人帮忙,他们往往最了解你。为逆境起个特殊的代号,譬如把逆境称作妖怪,当遇到逆境时,大声的提醒自己:妖怪来了,我要打败他!
  2. 探究(explore):正面应对逆境前,要探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敢于采取行动,应对挫折带来的任何结果。只有敢于承担结果,才能放手行动,并最终战胜困难。
  3. 分析(analyze):逆境是一道难题,需要运用理性分析。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有什么证据表明我无法控制局面?有什么证据表明逆境一定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证据会证明逆境会持续很久?显然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战胜逆境,只要你想,就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阻碍。
  4. 行动
    (do):最终能否度过逆境,关键还是要看行动。盲目的行动容易失败,可以在行动前详细的思考行动计划,并随着行动的展开不断调整方向,最终战胜困难,度过逆境。


为何智商情商都不如你的人反而成了领导,决定职场升迁也要看逆商

面对逆境,我们要谨防思想灾难化。灾难化是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往往喜欢把一些琐事想象成重大挫折,又把挫折推演成无法挽回的灾难。灾难化思维是低逆商者放弃或逃避的习惯模式。如何避免思想灾难化呢?下面两种方法会帮助我们。

  • 分心法。通过采取行动中断灾难化思维,将身心向积极方向引导。可以采取语言喊停、转移注意力、运动等方式,切换身心模式,摆脱思想灾难化。
  • 重塑法。思想灾难化本质上是把视角局限在自己的得失之中,看不到更广大的世界。可以采取重新聚焦目标、渺小化个人、帮助他人等方法,跳出狭隘的自我怪圈,进入到更广阔的天空之中。

总结:通过本文的分享,我们明白了逆商的重要意义,通过core法则对自己的逆商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了提升逆商的lead法则,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抓紧实践吧。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您的个人知识教练,让我们共同成长,持续更新职场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